- 禍從口出
- 石地
- 1776字
- 2022-07-11 16:54:58
向型之虞--嘴皮子豈能安身立命
很多人對好口才的理解一直處于一種誤區:口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外向的,而口才不好的人大多是性格內向的。而我恰恰對這種理解不能茍同。我所理解的好口才應該是建立在兩個基本點上:一是對事物的理解力,二是語言的表達力。這兩個基本點具備了,性格內向的人話不在多,但“一言”照樣能夠“平川”,“一語”照樣可以“封喉”;而性格外向者假如不具備這兩個基本點,只會不停地耍弄嘴皮子,那豈不是越耍弄,廢話越多?
外向型的人容易患“嘴癢”的毛病,他們可以不停地在說話,但難及璣珠,而內向型的人平素里比較靜默,但靜默并不意味著這種人必定是不會說話。比如里根當屬內向的總統了吧?但在他擔任總統期間,掌管的美國內內外外政務大事卻井井有條。而鮮見的他在哈佛大學的兩次演講,博來的卻是全世界的掌聲。誰說性格內向的人口才不好來著?
當然,性格相對外向的人嘴也相對癢——這倒是不爭的事實,但有個前提,那就是他必須具有“善癢”的口才能力。比如當年的克林頓風度翩翩地到北大演講,每個學生的舌頭上都像長了刀子似的,無奈他都能夠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對答如流,不曾與誰咬過牙切過齒。說來也是,面對全美民眾尚能鎮定自若地耍嘴皮子,這么些個學生娃娃算得了什么!
上從大腕,下到黎民百姓,我想世界上當屬中國人最好“嘴癢”了,而中國人的性格卻比西方人的性格內向得多——這又該如何理解?
理由是不言而喻的——好斗嘴皮子、好打口水仗、好拋頭露面——在中國任何階層中都不乏其人,這號人的性格屬性與“內”或“外”似乎并無太多的關聯,但“嘴癢”的“功底”都甚是了得。其癢不但蕩于其嘴,而且蕩于其文。
不過,因為性格內向而不“嘴癢”者也不是沒有。但這號人當屬“最難惹”一族——他們可能只善于動手而不善于動口——少言寡語本來也不算什么不好,只是多持“一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之心態,誰若以為這號人軟弱可欺,逼得他嘴也癢起來,甚至動起手來,那種場面可就很不好玩兒了。
更不好玩兒的當屬“嘴癢”加手癢!亦即:先是因“嘴癢”而引起爭論,爭論久了雙方會起急,動肝火,肝火一上,還有什么事不能發生?最輕的也最普遍的事莫如手癢了。據報道,幾年前在梅西大學讀MBA的中國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由于雙方的觀點相距甚遠,個個都情緒激昂,極盡挖苦對方之能事,于是乎誰也管不住誰的嘴,以至肝火上昂,雙方全然不顧自己應當知書達理的“度”,動起了拳腳,結果各有其傷,還要被警察一個個“拎”去做筆錄。
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國人中有許多為那些善于嘩眾取寵的能說會道者贊之捧之的人。殊不知能說會道只能在某種程度上張揚自己的個性,卻未必能反映其有多少真才實學。比如能說會道卻不會做基本文案,這就是當今中國職場的一大“特色”(通病)。有一家外資企業在國內招募職員,讓主考官大感吃驚的是:應聘者個個都口齒流利,善于表達,但一到填寫自薦表格時,居然有90%的人寫不清楚。亦即:“嘴癢”時個個突然間性格都變得外向得可以,一到“閉嘴說話”,怎么個個突然間都變得內向而羞澀了呢?
說五千,道一萬,還要說到國人多以精通耍嘴皮或斗嘴技為榮。許多人認為能耍嘴皮子或能斗嘴的人就是口才好,若是有誰因為能耍嘴皮子而迎合了別人或因為能斗嘴而“制服”了別人,不但未受譴責,反而會嘖嘖贊賞、紛紛效仿,而此間究竟真理屬于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把誰給“嘴斗”敗了。這無形中就給“嘴笨舌拙”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使自己在“捧嘴場”或“斗嘴場”上有所作為,先學會耍嘴皮。如此一來,善于耍嘴皮與善于斗嘴被人們當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就不算什么怪事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今社會上的人情世態:能說會道者越來越張揚、性格越來越外向,而笨嘴拙舌者則越來越自卑、性格越來越內向。
其實好口才本身并無害,有害的是一流的嘴皮子二流的口才三流的能力。真正的好口才者并不隨意地張揚自己,他們知道有用的話只要說一句足矣,無用的話說了一百遍也還是無用,而且話說太多還容易給自己捅婁子。而那些口才一般、又喜好嘩眾取寵者則不然:他們時刻不忘把自己推向臺前,拼了命也要當一個群體或一件好事的主角,絕不吝惜脫口而出的每一言每一語,但一接觸到實質,他們便會聞聲而遁,如果遇到連聞聲而遁的退路都被堵住了的時候,他們就只有厚著臉皮“落落大方”地跟你翻白眼了。如此之人,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他們冠以“外向型‘嘴癢’”的“光榮”稱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