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 石地
- 11字
- 2021-11-26 11:31:27
第2章 視孩子為私有財產
忽視孩子的創造力
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你也許會常常發現孩子有一些連大人聽起來也覺得很有趣的想法。
當埃米莉·吉布森剛學會蹣跚走路,有一天媽媽非要給她戴上手套,她說:“手套令我的手感到悲傷。”
4歲的菲菲看到草地上的小雞“啾啾”地叫個不停,匆匆地跑到媽媽跟前,告訴媽媽,“小雞想他的媽媽了!”
豐子愷以畫家敏銳的觀察,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寫出對自己的孩子的理解:
你們的創新作為,比大人真是強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體不及椅子的一半,卻常常要搬動它,與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只杯子橫轉來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車的尾巴,要月亮出來,要天停止下雨。在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著你們的弱小的體力及智力不足應付強盛的創作欲、表現欲的驅使,因而遭逢失敗。
有些母親碰到這種情況往往會說:“多有意思的感覺。”但心理學家卻可能把埃米莉和菲菲的這些話以及瞻瞻的這種行為作為兒童創造力的一個例子:以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待問題。
美國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兒童和青少年保健中心主任利昂·盧森堡醫生認為,孩子的天性同后天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創造能力在他們的天性中就存在,關鍵是看后天如何將它挖掘出來。大多數母親在養育孩子時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嬰幼兒在重新發現和重復發明成人熟視無睹的一切。比如,他們會發現,用一根木棍加一塊石頭作支點,可以不費力地將一塊大石頭撬起來;用毛巾可以把盆里的水送到花盆中去。他們的生活是由一系列有待解決的有趣問題組成的。
可以說,創造性是他們的天性,問題在于母親對此如何反應。
可是,傳統的家教總是母親為孩子設計好了一切,孩子只能做母親想到的事,母親規定的事,母親安排的事,而不得越雷池一步。但是,實際上人腦有驚人的可塑性,右腦的功能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得到開發。創造力的開發與自由度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把一切都給孩子安排好,孩子只能想母親規定所想的,做母親規定所做的,一切圍繞著大人轉,在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是很難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
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應當讓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這樣才能使他的創造性得到發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孩子要有“六大解放”,一要解放大腦,使他能想;二要解放雙手,使他能動;三要解放眼睛,使他能看;四要解放嘴,使他能談;五要解放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取得豐富的學問;六要解放時間,不要用功課表把時間表填滿,要給他們一些時間消化所學的課程,并且學一點他自己喜歡學的,做一點他自己愛做的。
一對夫婦帶著他們9個月的女嬰進入餐廳,把她放在餐桌旁有扶手的椅子里站著等候。女嬰向周圍看了一下,伸手就把一只裝有冰塊的酒杯抓起來放在托盤上。她母親看到了,并不中斷與其父親的聊天,只是把一只手移到離托盤很近的地方,以便孩子脫手時能接住。大約10分鐘,女嬰全神貫注地玩她的冰塊,一點也不吵鬧。她把冰塊從杯里倒出來,在托盤里滑來滑去,還把冰塊拿起來舔舔,擦擦鼻子,又從一只手換到另一手。等冰塊融化了,她又用冰水重復同樣的動作。飯菜送來了,女嬰還在繼續用這些東西刺激她的頭腦,由于這樣她滿足了她的需要,看起來她沉浸在快樂之中。她的雙親一直在毫無顧慮地談話,并不責備她或讓她坐得規矩些。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讓孩子通過感官從環境中學到了知識。要是他們像大多數母親那樣把酒杯、冰塊拿走,待孩子哭叫起來再哄逗她,那只會使她受到壓抑。類似的事情和機會,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發現或制造出來許多,這對提高孩子的感知和智力有利。這樣積累起來的知識,以后將是孩子進行創造活動的素材,因為通過這次玩冰,孩子能夠發現冰塊是滑的,以后利用這一知識,她或許能夠自己制作一個小冰車。
如果孩子的思想有了自由馳騁的時間和空間,就有了獨立活動和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就可以做好自己感興趣的事。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在獨立的嘗試中有發現,在發現中有創造,才會慢慢滋長出阿基米德式的智慧,也才不會因為過多的訓練和重復性訓練而變得墨守成規,不圖改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