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盎懷私害晁錯
嫁禍于人,是陰謀家的一貫位倆,當出現政治利害時,這種陰謀詭計更將不斷發生。
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御史大夫晁錯見諸侯王勢力日強,已構成了對漢朝廷的威脅,于是上書,極力主張削藩。景帝平日,也有此念,于是將晁錯之議,交與群臣討論,由于詹事竇嬰的極力反對,此議只得暫時擱起。但晁錯并未就此罷休,在數月時間內,借故上書,連續削去楚王劉戊的東海郡(治在今山東剡城北)、趙王劉遂的常山郡(今河北中部、山西東中部)、及膠西王劉印的六個縣。
晁錯力主削藩,及楚、趙、膠西王已被削地的消息震動了各諸侯國。吳王劉濞早有謀反之意,見時機可用,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聯合楚、趙、膠西、膠東、茁川、濟南六國,同時起兵叛亂,欲西向入關。
景帝聞報大驚,急忙召集眾臣,商討平叛之事。晁錯當即獻策,請景帝率軍親征。景帝正不知所從,忽想起先帝遺囑:天下有變,可用周亞夫為將。于是,當即拜周亞夫為大將軍,領兵討逆。又拜竇嬰為將,命他統兵救齊擊趙。二人奉命,立即辭別,準備擇日起行。
竇嬰辭別景帝后,日夜布置,準備兵發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忽有故吳相爰盎乘夜來謁,說有平叛良策獻上。
原來,爰盎與晁錯雖同朝為官,但素不相容。及晁錯為御史大夫,上書削藩,恰逢爰盎辭去吳相,回都復命。于是,晁錯上書,彈劾爰盎私受吳王財物,應當定罪。景帝見書,立下詔令,將爰盎免官,廢為庶民。及吳等七國舉兵為亂,晁錯又重提舊案,對丞吏說:“爰盎貪吳王財物,有意隱瞞叛意,罪當處死。”丞吏道:“事未發,還可追究,現七國已叛,再追究還有何益?且爰盎不似有謀。”晁錯聽后,只得暫時放下。不料,此事有人告訴了爰盎。爰盎因怕無故被誅,連夜找到竇嬰,欲借竇嬰之力,設法除去晁錯。竇嬰聞爰盎求見,忙令召入。二人談起時事,爰盎說七國之亂,由吳唆使,而吳欲叛,由晁錯激成,如主上肯聽盎言,自有平亂妙計。竇嬰聽后,遂將爰盎暫留軍營,自己連夜往報景帝。景帝聞報,立即召見爰盎。爰盎拜謁完畢,見晁錯也在帝旁,心中一驚,暗想:“不是冤家不碰頭,要小心行事。”景帝見到爰盎,開口就問:“君曾為吳相,今吳、楚已反,君意將如何處置?”爰盎隨口答道:“陛下盡管放心,不必擔憂!”景帝道:“吳王靠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杰,白頭起事,若非準備周全,豈肯輕易為叛?怎能說不必擔憂呢?”爰盎道;“吳只有銅、鹽,并沒有真正的豪杰。吳王所招,都是些無賴子弟,及販賣銅、鹽的奸人,一轟而起,成不了大事,故臣言不必擔心。”晁錯本與景帝商議糧餉之事,見爰盎來,暫站一側,早已聽得不耐煩,聽爰盎如此說,在旁插話道:“盎言極是,愿陛下先考慮糧草之事。”景帝未睬晁錯,繼續問道:“你有何平叛良策?”爰盎道:“臣確有一計,但需保密,不能讓他人知道。”景帝見爰盎說得如此神秘,只得屏去左右,但晁錯站著未動。爰盎見狀,暗暗著急,瞥了晁錯一眼,說道:“臣今所言,除陛下之外,任何人不宜知曉。”景帝只好讓晃錯暫時回避。爰盎見周圍已無他人,這才低聲說道:“臣聞吳、楚連謀,彼此書信往來,主要說的是高帝子弟,各有封土。偏賊臣晁錯,擅削諸侯,欲危劉氏。所以,眾心不服,舉兵西來,要誅晁錯,求復故土。現為陛下考慮,不如斬殺晁錯,赦免吳等七國,歸還所削封地。如此,吳、楚必罷兵謝罪,還用動什么兵,運什么餉呢?”不久前,景帝對晁錯勸自己親征已有看法,此時聽了爰盎之言,更感有理,于是說道:“如果真能罷兵,我又何惜一人,而誤天下大事!”遂拜爰盎為太常,命他秘密出使吳國,設法議和。爰盎聽后,心中曙喜,立即辭別景帝,擇日赴吳。
爰盎退出后,景帝復召入晁錯,繼續議論糧餉之事。晁錯見景帝態度依舊,這才放下心來,心想爰盎所奏,恐與自己無關。遂向景帝說完本意,便辭別退歸。
景帝已中爰盎挑唆之計,決心殺錯,以求罷兵。晁錯走后不久,景帝便召來丞相青翟、廷尉張歐,密囑他們劾奏錯罪,就說他議論乖謬,大逆不道,應該處斬,罪及三族;青翟、張歐不知出了何事,只得按諭行事。
數日后,青翟等上書求斬晁。景帝立即手批,準其所奏。此時,事尚來張揚,景帝為速辦此事,又秘密召入中尉,授以密計。中尉領了密旨,帶了數人,乘車直入御史府,傳旨召錯,立即入朝議事。晁錯聞詔,急忙穿好朝服,與中尉同車而行。車行不久,晁錯猛然發現,所走的不是入宮大道,而是通往東市之路。東市乃是朝廷刑場所在之地。晁錯頓時大吃一驚,剛想發問,車已停下。中尉一躍下車,立即說道:“晁錯快快下車聽詔!”話音剛落,涌上幾名士卒將晁錯拖下車來,反綁了雙手,牽到刑場,令他長跪聽宣。中尉從袖中取出詔書,剛讀到斬首一語,刑卒不容晁錯說話,手起刀落,將晁錯頭顱斬下。可憐晁錯,死時還不知自己犯了何罪,身上尚穿著朝服。
景帝聞晁錯已死,這才宣布晁錯罪行,并下令捕殺晁錯全家。
晁錯死后不久,謁者仆射鄧公從軍中返回長安,向景帝稟報軍情。景帝問道:“你從軍中來,可知晁錯已死,吳楚肯罷兵嗎?”鄧公長嘆一聲,說道:“吳王欲反,已有幾十年了。今日借削地發兵,不過托名誅錯,其目的不在晁錯。陛下無故將晁錯誅殺,臣恐天下之士,從此將箝口結舌,不敢再言國事了!”景帝驚問:“這是為何?”鄧公道:“晁錯恐諸侯強大,不可抑制,故請求削封,以尊中央。這乃是強本弱末,有利萬世之事。可惜計劃剛行,便遭誅殺,內使忠臣寒心,外為諸侯報仇,臣認為這是陛下最大的失策!”景帝聽后,沉思良久,方醒覺道:“君言甚是,但我已悔之不及了!”
晁錯力主削藩,忠心為主,反慘遭殺害,成為景帝時最大的冤案之一。爰盎不顧國事,讒言于景帝,陷害晁錯,罪應當誅!俗話說;不怕臣下讒語,只恐主上不明。景帝在七國謀反時,一時慌了手腳,不深思,欠明斷,聽信讒言,誅殺忠臣。這又怎能不令有志之士寒心!所以說,晁錯被害,起于爰盎,而罪在景帝!
【簡評】
晁錯為漢景帝策劃削藩,促成七國之亂。漢景帝在擔心抵抗不住時,聽信爰盎的讒言,殺害晁錯。這場悲劇的真正作者是漢景帝本人,爰盎所進讒言,不過是為漢景帝提供了一個理由。最大的陰謀家就是漢景帝,可惜晁錯至死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