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
【原文】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三十六計》)
【譯文大意】當敵方內部矛盾趨于激化、秩序混亂時,我便靜待其發生暴亂。敵人反目為仇,勢必自取滅亡。因而,我則靜不露機,順應敵情,臨機制變,以待其斃。
【闡釋】此計源出《孫子·軍爭篇》中的“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我們平常說的“坐山觀虎斗”、“坐收漁人之利”等都與此計類似。下面講的戰例,見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傳、郭嘉傳:三國時,袁尚、袁熙在曹操大軍的追擊下,率領數千兵馬逃往遼東。當初,遼東太守公孫康因仗著自己的地盤偏遠,一向不肯服從曹操,而今有人向曹操建議,乘勝攻打遼東;既征討公孫康,又一舉擒殺袁氏二兄弟。曹操卻撫須而笑,說道:“勿庸再勞諸將征戰,我不日即可得二袁之頭。”大家十分疑惑。沒過幾天,忽報遼東太守公孫康遣人送來二袁首級。曹操接見來使,使者捧出兩個木盒,打開一看,果然是袁尚、袁熙之頭。這時曹操才對諸將說:“公孫康很久以來就怕被袁氏吞并,今二袁往投,必會疑心,當時我若以兵擊之,他們必將合力迎戰,反欲速則不達;若緩之,公孫康和袁氏兄弟。必自相圖,到時,不用出兵,遼東即可平定。今公孫康送二袁首級,果如我料。”
大家聽了曹操一番言論,無不稱贊曹操料事如神。于是叫來遼東使者,將公孫康殺袁氏兄弟的經過敘述一番。原來遼東太守公孫康對袁氏早有戒備,而對曹操挾天于今渚侯也不心服。他聽說袁氏兄弟被曹操打敗后,正奔遼東,恐曹操追蹤而來,就不得不聚集所屬商議對策。當時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說:“我們遼東,袁氏早有覬覦之心,只因對曹操作戰而無暇顧及,現在袁氏已國破家亡,袁尚、袁熙無路投奔,今來投我,其實是鳩奪鵲巢。如今若收容他,曹操正興師而來,我們收容袁氏兄弟,無異于引火自焚。今曹兵勢眾,兵多將廣,文謀武略,人才聚集,我遼東料難敵之,不如在袁氏兄弟入城時殺之,將其首級獻給曹操,曹見袁尚、袁熙已滅,又恐劉表、劉備北襲許昌,動其根基,也許會班師回許昌。不知諸位以為如何?”當時有人說:“如果曹操窮追而來,我雖殺了袁氏兄弟,然曹已兵臨城下,乘勢攻我,那我何以拒曹?倒不如不殺袁氏兄弟,留之助我抗曹?!惫珜O康這時才說:“這個好辦,可派人打探,如曹兵攻我遼東,我可留袁氏兄弟合力抗曹;如曹不發兵,我則殺了他們獻給曹操?!庇谑桥扇舜蚵牪懿賱酉?。袁氏兄弟逃至遼東境界,也暗自商議:今我等家失國破,無棲身之地,而遼東現有數萬兵將,豐衣足食,如據而有之,可徐圖中原。如今投奔遼東,我們要相機行事,有機則殺公孫康而占遼東,日后還可有報仇之日。過了幾日,袁氏兄弟到達遼東拜見公孫康,公孫康因探子尚未回報,拿不定主意對二人是留是殺,所以推辭不見。
數日之后,探作回報:曹兵在易州小事休整,已拔營回許昌。公孫康這才決定會見袁氏兄弟,并作好了準備。
當日,公孫康在大堂上埋伏好刀斧手,才約見袁氏兄弟。袁尚、袁熙毫無準備?坦然而入,公孫康出階迎入大堂,一揮手,兩旁埋伏的刀斧手即:一擁而上,將袁氏兄弟縛得扎扎實實,置之于地。公孫康立即下令斬首,裝上木盒派人送到曹營。
曹操不費一兵一卒,順利于定了袁氏政權,并收服了遼東郡,專心致力與吳、蜀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