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紅色家風二 堅守信念 忠誠愛國
- 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紅色家風學習讀本(中學)
- 張波主編
- 6076字
- 2021-12-01 17:20:37
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看家風
董必武是參加過中共“一大”的革命元勛,曾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雖身居高位,但董必武從不以黨和國家的“元老”自居,總是把自己比作“配角”和“老牛”。他始終以“新功未建慚高坐”為座右銘來鞭策激勵自己,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并以此嚴格要求親屬和身邊人,留下了很多佳話。
抗日戰爭期間,董必武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負責統一戰線工作。這項工作的性質使得他要經常同國民黨上層、民主黨派、社會賢達等打交道。有工作人員覺得,作為中共代表,衣服不應該太寒酸,建議為他置備幾件像樣的衣服。但董必武卻說:“我們共產黨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講闊氣。同國民黨比,要比革命,比誰是真正為億萬中國人民謀利益,比誰能得到中國勞苦大眾的擁護。我們每花一分錢,都要想到解放區人民的艱苦生活,想到敵占區人民逃荒要飯的慘景。”當時,董必武兼管設在重慶紅巖村的八路軍辦事處的財務工作。我們黨財源有限,各機關的經費都捉襟見肘,他這個“管家”是很不好當的。為了在有限的經費下盡可能維持辦事處的正常運轉,董必武對辦事處機關各項開支的管理和監督都很嚴。很多在紅巖村工作過的老同志都記得董必武為6毛錢向中央作檢查的故事。有一次月底結算伙食費時,董必武發現,有6毛錢的支出和賬面記載有出入,賬平不了。盡管錢不多,董必武卻非常重視,他對辦事處的同志說:“我們黨的經費來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責任,沒有鋪張浪費的權力。”為此,他主動在機關大會上作了檢查,還親自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這件事給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記憶,也深深影響了這些同志。
董必武不僅嚴格要求自己,還十分重視對子女艱苦樸素作風的教育培養。他要求孩子們用錢必須記賬。他要求孩子們用錢要記賬,不單是怕他們多花錢,而是要胸中有數。這樣做,養成習慣,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從實際出發。孩子們以父親為榜樣,從小就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董必武的小兒子董良翮上中學時想買一雙自己喜歡的布鞋,就從車費中3分5分地積攢,過了兩年,積少成多,終于買上了這雙鞋。
董必武的夫人何連芝是1933年入黨的老紅軍,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為黨和人民作出過很多貢獻。她和董必武結婚后,從沒沾過光。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與家人來到北京,條件比戰爭年代好了很多,但何連芝依然保持著過去的好傳統。她很少添置新衣服,有時候,干脆把董必武的破舊衣服改一改自己穿。1956年,何連芝的單位給干部調整工資,考慮到她資歷深、級別低,單位決定給她提級加工資。董必武知道后,不僅沒有同意,還專門去找有關同志說,請他們考慮別的同志,不要給自己的夫人提級。三年困難時期,因為家里人口多,供應不夠,何連芝就自己想辦法,她寧可自己在院子里養雞鴨貼補家用,也決不向組織伸手提要求。
有的親戚看到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就想方設法找到北京,希望在上學、提職、調動工作、購買緊俏商品等方面得到一些關照。但董必武對親戚們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堅決拒絕。他還教育和勸告親戚們,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要從他這里打主意,應該通過自己所在單位的正常途徑申請解決。1964年春天,董必武的一個侄孫到北京來看他,想請董必武幫助換一個好的工作。董必武對晚輩來看自己很高興,讓他在北京多看看,見見世面,但要求他不能用自己的小車出行,不能在外面提及親戚關系。這樣過了一個星期,董必武就要侄孫回家投入生產勞動,并對他說: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們都是靠各自的工資生活,不能亂花國家一分錢。你家的困難,主要靠自己克服,實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當地政府救助。侄孫提了一個要求,希望董必武能給寫個條子,自己拿這個條子找縣政府。董必武嚴肅地說:“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給你特殊照顧,你要相信地方政府會秉公辦事的。”
董家是大家族,人口眾多,不時就會有親友向他提出各種要求。董必武就干脆寫了一封“通函”,告訴親友們不應通過領導干部個人關系辦私事。他把這封信打印出來,分別寄給了家鄉的親友們。后來找他利用職權辦私事的親友就越來越少了。
對親友如此,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同樣嚴格要求。他與工作人員“約法三章”:一是不許向地方上要東西;二是不許假借他的名義在任何部門搞特殊化;三是不許接受禮物。每逢新同志到他身邊工作,他都會當面講清這三條規矩。
1969年,董良翮高中畢業后,面臨就業問題。那時候,年輕人最向往的是參軍,其次是到工廠當工人,因為大部分青年人都要去農村插隊勞動。當時董必武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態度十分鮮明:“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還是下鄉插隊去!”按照父親的要求,董良翮報名下鄉,被安排到河北省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插隊落戶。臨別時,董必武提醒兒子:作為革命的后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他反復叮囑,“你不能當特殊農民,要做一個普通農民。你要聽老農的話,聽隊長的話。”他問兒子還有什么要求,董良翮說,想跟您要兩件東西,要您的洗臉毛巾和牙刷。董必武的洗臉毛巾已磨出了洞,牙刷的柄都斷了,是用繩子捆起來繼續用的。這兩件東西,是董必武艱苦樸素作風的象征。董良翮要這兩件東西,是要用父親的好作風勉勵和鞭策自己。
董良翮在農村虛心向農民學習,爭著干苦活、累活,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被樹為知青的先進典型。1973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一篇通訊《革命的好后代——記北京下鄉知識青年董良翮》,詳細報道了他的事跡。有關董良翮的身世,文章中只透露了他是“革命干部的后代”。10年間,董良翮從普通社員一步步做到大隊書記、公社書記、縣委副書記。擔任大隊干部后,董必武曾讓兒子把同他一起出差來京的干部請到家中,當著董良翮的面,對干部們說:“你們要幫助良翮,他還年輕,工作上要向你們學習。你們經驗豐富,當他的老師,教育他在農村好好工作,參加農業勞動,讓他還是當一位普通農民好。”他不僅把兒子送去務農,還希望小孫子長大了也到農村去。1972年,董必武在給小孫子的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父母在晉縣,農忙事田畝。望爾速長大,協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為農人好。孫良頗茁壯,天逸符大造。”
1975年春,九十高齡的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探望父親。深知自己已不久于世的董必武,卻不讓兒子留在身邊,催促他趕緊回去:“農村工作忙,不能長期耽擱。我這里有人照顧,你還是回去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含淚辭別病危的父親,回到插隊的農村。
董必武臨終前在病榻上寫了一首詩《九十初度》:“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五朝敝政皆親歷,一代新規要漸磨。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這是一個把畢生獻給黨和人民事業的共產黨人的自畫像。
評家風
葉劍英元帥在董必武追悼會上說:“毛主席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輩子做好事,不愧為忠誠于黨和人民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問家風
董必武《九十初度》中的“伐柯”一詞典出何處?請說明它在詩中的具體含義。
“深潛”報國三十年
看家風
2019年9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向年逾九旬的黃旭華頒發了“共和國勛章”。作為中國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已走過的人生之路,大體可以分為3個30年。
第一個30年,他立誓救國,棄醫造船,用堅定的信仰,把個人抱負和國家命運緊密相聯;第二個30年,他隱姓埋名,為國鑄劍,用忠誠、信念和忘我去捍衛國家主權;第三個30年,他老驥伏櫪,不忘初心,用飽滿的熱情,攻堅克難,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一開始參與研制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黃旭華說。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的一個鄉醫之家。上小學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黃旭華目睹了中國落后挨打、生靈涂炭的慘景。高中畢業時,黃旭華沒有去承襲鄉醫祖業,而是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這位在海邊長大的少年,選擇了造船報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占據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核威懾。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制核潛艇,黃旭華成為這一研制團隊的一員。執行任務前,黃旭華于1957年元旦回到闊別已久的老家。63歲的母親再三囑咐道:“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1986年底,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再次回到廣東老家,見到了93歲的老母。他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兩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年,母親收到他寄來的一本《文匯月刊》,看到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里有“他的愛人李世英”等字眼,黃旭華的9個兄弟姐妹及其他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質。
與對家人隱姓埋名相比,黃旭華的愛人李世英承擔了更大壓力。忙時,黃旭華一年中有10個月不在家。結婚8年后結束兩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他生活簡單隨性,出去理發都嫌麻煩。后來,我買了理發工具學會理發,給他剪了幾十年。”李世英說。
核潛艇,是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當時,我們只搞過幾年蘇式仿制潛艇,核潛艇和潛艇有著根本區別。核潛艇什么模樣,大家都沒見過,對內部結構更是一無所知。”黃旭華回憶說。在開始探索核潛艇艇體線型方案時,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艇型。最終他選擇了最先進、也是難度最大的水滴線型艇體。美國為建造同類型核潛艇,先是建了一艘常規動力水滴型潛艇,后把核動力裝到水滴型潛艇上。黃旭華通過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風洞試驗,取得了豐富的試驗數據,為論證艇體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礎。“計算數據,當時還沒有手搖計算機,我們初期只能依靠算盤。每一組數字由兩組人計算,答案相同才能通過。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會日夜不停地計算。”黃旭華回憶說。
核潛艇技術復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為了在艇內合理布置數以萬計的設備、儀表、附件,黃旭華不斷調整、修改、完善,讓艇內100多公里長的電纜、管道各就其位,為縮短建造工期打下堅實基礎。用最“土”的辦法來解決最尖端的技術問題,是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克難攻堅的法寶。除了用算盤計算數據,他們還采取用秤稱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安裝中的邊角余料也要一一過秤。幾年的建造過程,天天如此,使核潛艇下水后的數值和設計值幾乎完全吻合……正是這種精神,激勵黃旭華團隊一步到位,將核動力和水滴艇體相結合,研制出我國水滴型核動力潛艇。
在黃旭華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從1970年到1981年,我國陸續實現了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導彈核動力潛艇順利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我國核潛艇進行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62歲的黃旭華親自帶隊,成為全世界第一位參與深潛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
評家風
黃旭華被評為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在頒獎會上,給予黃旭華的頒獎詞為: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三十載赫赫而無名,花甲年不棄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問家風
親友們從“他的愛人李世英”等字眼中得知了黃旭華的工作性質,不僅說明黃旭華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同時還說明了什么?
我心歸處是敦煌
看家風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有“敦煌的女兒”之稱的樊錦詩,榮獲“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1963年夏天,一個瘦弱的年輕女子在北京火車站背著大大的背包,頭戴草帽、滿懷理想、整裝待發。她就是樊錦詩,那年她25歲。敦煌研究院后來以她為原型,制作了一個雕像,取名《青春》。
樊錦詩1938年出生在北京,成長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當時的樊錦詩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來到沙漠工作,更不會想到自己此生會與敦煌結緣。回憶起當時的抉擇,樊錦詩把它歸因于一次“偶然”——1962年,經學校安排,樊錦詩和3名同學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實習。實習結束后,她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到北京,父母非常心疼。畢業分配的時候,她父親還為此專門給學校寫了一封信,但是這封信最后被樊錦詩扣了下來。
畢業時,敦煌文物研究所向學校要人,樊錦詩成為學校分給研究所的兩名同學之一。樊錦詩說:“1963年,我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的時候,報效祖國、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等,都是影響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價值觀。”
雖然對大西北的環境早有心理準備,但當樊錦詩真正住進莫高窟旁邊的破廟之后,才確切地知道了什么叫“反差”。那時候敦煌文物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搖電話,通信困難。晚上只能用蠟燭或手電筒照明,上趟廁所都要跑好遠的路。對此,樊錦詩坦率地說:“說沒有猶豫動搖,那是假話。和北京相比,那里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半夜里,當房梁上的老鼠吱吱叫著掉到被子上時,當因為水土不服整天病懨懨時,樊錦詩望著透過窗紙的月光,還是掉了淚。但另一方面,每次當她走過莫高窟的一個石窟,都會由衷地驚嘆:“太好了,太美了!”前輩們鍥而不舍的精神也令她非常欽佩,而這些,都成了她繼續留在敦煌的理由。
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是大學同學。彭金章畢業后被分到武漢大學,兩人千里鴻雁傳書,遙寄相思。1967年,趁著假期,樊錦詩和彭金章結婚了。第二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即將出生,彭金章接到電報后,馬上趕往敦煌。下了火車趕汽車,等坐著汽車一路顛簸到了敦煌,樊錦詩生孩子已經一個星期了。孩子還沒滿月,彭金章就因為工作原因離開了。沒人帶孩子,樊錦詩每天上班就把孩子留在家里。她說:“下班回宿舍,遠遠聽見哇哇的哭聲,我就很放心。他肯定好,沒事兒!哭吧,要不哭我就提心吊膽。”
樊錦詩與丈夫兩地分居19年。1986年,拗不過樊錦詩的彭金章,放棄了在武大的事業。甘肅省委省政府出面,把他調到敦煌研究院。樊錦詩對丈夫的理解與支持深為感動:“他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丈夫。”說起孩子時,樊錦詩心中充滿了慈祥與愧疚:“我至今對這個家懷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對孩子。”
沒有了后顧之憂的樊錦詩,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莫高窟的保護當中。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樊錦詩針對莫高窟的保護開展國際合作,通過多年治沙,有效地緩解了壁畫病蟲害。為了保護莫高窟,她來回奔忙,堅決反對讓莫高窟上市,進行商業開發。為了守護莫高窟,她首創旅游預約制。她為莫高窟建立了數字檔案,2014年,“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成立,實現了“總量控制、網絡預約、數字展示、實地看窟”的開放管理新模式。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免費欣賞10個朝代、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實現全景漫游,讓每個人都可以離敦煌近一點,更近一點。
2019年10月,樊錦詩的自傳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書名叫《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評家風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開拓進取,勇于擔當。樊錦詩之所以與敦煌結緣半個多世紀,并深深地感染家人,源于她一直牢記自己出發時的初心!
問家風
你對20世紀60年代國家的交通狀況了解嗎?請通過查閱資料,證實樊錦詩的愛人得知她即將分娩,從武漢趕到敦煌時,孩子已出生一個星期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