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虞】舜,姓姚,名重華,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于歷山,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陶于河濱,器不苦窳;漁于雷澤,烈風雷雨弗迷。雖竭力盡瘁,而無怨懟之心。堯聞之,使總百揆,事以九男,妻以二女,相堯二十有八載,帝遂讓以位焉。
【詩贊】
隊隊耕田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讀解】
在最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傳說中的第一位國君是堯,百姓都尊稱他為“帝堯”。
帝堯已經老了,他每天都在想,自己去世以后,把國君的位置讓給誰呢?他看看身邊這些大臣們,跟隨自己辦事已經多年了,個個都為國家出了大力,按說把國君的位置傳給他們也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帝堯自覺上天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這件事還真耽擱不得了。
因為帝堯總覺得,他需要的接班人不是眼前的這些人,這些人能力雖然都很強,但好像某個方面還稍稍欠缺一點。
他正在苦思冥想中,侍臣進來稟報:他派出去尋訪的人都回來了。帝堯心里最焦急的事情就是等他們,他高興地吩咐侍臣:“快!請他們進來,別耽擱,越快越好!”
侍臣應命退下,一會兒功夫,他派出去的使者陸續進來了。大家向帝堯行了禮,然后圍繞著帝堯坐下。侍臣給大家端上飲水,眾人喝過了水開始向帝堯報告尋訪的情況。
帝堯已經三次派人去到四方訪查有德行的人,目標最后集中到一個叫舜的人身上,訪查的人都報告說,“凡是認識舜的人,都夸獎他‘至孝’”,但具體的事跡卻不多。這一次他派出這些人是專門到南方舜住過的地方,再做一次實地考察,如果沒有誤傳,就可以決定接班人的人選了。
使者去的地方是舜的老家姚墟,其中一人報告說:“那個村子里的人都姓姚,他們對舜都很熟悉,說舜從小就是個尊敬父母和鄰居、吃苦耐勞懂事理的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歡他。他母親去世早,是后媽握登帶大的;但后媽偏心自己生的孩子象,盡管對舜不好,舜還是很盡到自己作為子女的禮數。”
聽到這里,帝堯插話問:“他的父親呢?”
使者繼續報告說:“我們也都查問過了,他父親很早眼睛就蒙上了一層白翳,看東西很吃力,村人都叫他瞽叟。瞽叟干不了什么活,舜小小年紀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擔,里里外外都是他忙活。即便這樣,舜的糊涂媽握登和驕橫的弟弟象,還是處處刁難舜。但舜一句怨言都沒有。”
帝堯聽到這里,眼里閃過一道亮光,抬了抬手,示意使者繼續。
“村民們告訴我們,舜的弟弟象為人十分刁蠻,仗著母親寵,父親管不了,總是欺負哥哥。有一次,他們家的房子漏雨,瞽叟讓舜上房去蓋茅草。舜在房上忙活,象在底下把梯子給撤跑了,舜下不來,后來還是冒險跳到房子旁邊的一棵樹上才下到地面上來。”
“舜沒說什么嗎?”帝堯問道。
“他下來后也沒罵人也沒告狀,只是笑笑對弟弟說:‘以后別淘氣了,把我摔壞了,爸爸干不了活,還不都是媽媽和你的事?’”
帝堯臉上露出一副贊許的神色。
“還有一回更讓人氣憤,”使者似乎有些激動,帝堯示意他喝一口水再說,“大王在上,我沒事,只是有些氣惱。瞽叟讓舜把家里的井淘一淘,舜把繩子系在腰上下了井,可萬萬沒想到,象在上面竟然把繩子給割斷了——”
帝堯一驚:“還有這樣的事?這不是害人性命嗎?快說,后來怎樣了?”
“村人說,還是舜命大。那口井井壁上有一個洞,他把井淘完,爬到井半腰鉆進洞里,從洞里順著道終于爬了上來。”
“后來呢?”
“舜覺得在家里不好待,就跟父母說明,自己到黃河邊上的一個工坊里學習制陶。一年以后出了師,他燒制的陶器又薄又結實,價錢還特別公道。村民都到他那里去買,遇到家貧的,他就送給人家。”
又一個使者說:“舜在歷山種地的時候,天上的飛鳥都敬愛他,紛紛飛落地面幫他撒播種子;莊稼熟了,野豬野兔也都不來禍害。而且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他種地一年,風調雨順,雷電都繞著他種的地走。”
帝堯聽了使者的講述,連連點頭:“我要找的就是這樣的人啊!”
帝堯決定親自去看一看,馬上下令屬下備好車,就出發了。
一路辛苦,快到姚墟的時候,聽到路上有人唱道:
大哉舜兮,愛敬雙親;教象以悌,斯世苦心。
德哉舜兮,厚佑鄉鄰;耕稼歷山,斯鳥為耘。
美哉舜兮,化育萬民;孝感動天,斯國福音。
帝堯聽了這歌,不由得擊了一下掌:“舜啊舜啊,你在萬民中的口碑這么好,我就認定你了。今天一定要把你找到!”帝堯命趕車人把唱歌的人請了過來,一是問他這首歌是誰編的,二是向他打聽舜現在何處。唱歌人回答說:“大家都這么唱,不知道是誰編的。”至于現在舜的下落,他只知道舜正在雷澤那里張網捕魚。
帝堯按唱歌人的指點,趕到雷澤,看到有人在那里捕魚,以為他就是舜。見了面一問,才知不是。捕魚人說:“我下網的時候,舜的確來了。但他看見我正在捕魚,就到河的下游去了。您到下邊去找他,他應該在。”
帝堯便向河的下游找去,走了一大段路,找到了正在捕魚的舜,問他:“你去的地方已經有人在捕魚了,你為什么不往上走,卻到下邊來呢?”
舜雖然不知道面對的是天下有名的賢君帝堯,但對方年齡比自己大出許多,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說:“人家是先到的,我再往上走,不就是從人家的網里搶魚了嗎?”
聽了這句話,帝堯立刻決定:把國君的王位禪讓給舜,先負責總領百官的職責;并讓自己的九個兒子拜舜為老師,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舜由此得了“帝舜”的封號。
帝堯去世了,帝舜接班當了國君。帝舜在位數十年,他的孝行故事流傳很廣,萬民爭相仿效。在帝舜治理國家的時代,華夏大地政治清明,萬民富足。
中華孝道的代表首推虞舜,虞舜的孝行故事被寫入儒家的重要經典《尚書》,《尚書》可以視為儒家的政治經典,可見“孝”與政治是有直接關聯的。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蒙學教科書《二十四孝》,也把舜的故事排在第一,說明舜的孝行故事具有很深遠的意義。那么,這個意義是什么呢?
新編“孝感動天”故事,沒有像《尚書》所載那樣直接講述虞舜的孝行,而是把帝堯作為故事的核心人物,講述他為華夏王國尋找王位繼承人的經歷。
堯舜禹三代,被視為中華民族建立國家的發端。雖然從客觀上講,堯舜禹三代的“國家”,還沒能超出部落聯盟的水平,但畢竟是從野蠻時代跨進文明時代的一個關鍵門檻。帝堯屬于第一代聯盟首領,他的功績在于凝聚原來分散的、各自為戰的氏族部落為一體,發揮與動用集體的力量來建設屬于自己民族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新換代是必然的規律。帝堯年老力衰了,他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便是新一代部落聯盟首領的遴選。既然選擇,就要有選擇的標準。帝堯心中的標準是什么,開始他并不明確,但是通過實踐考察,逐漸聚焦到“孝”的問題,“孝”成為帝堯選擇帝舜禪讓接班的唯一標準。
孝,為何能成為帝堯選擇部落聯盟領袖的標準?
被儒家納入“十三經”的《孝經》第二章說得很透徹: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這一章的標題為“天子章第二”,顧名思義,是講給天子并要求天子不僅理解而且施行的。理解什么呢?要理解:愛親的人,是不會去侮辱他人的;敬親的人,也是不會怠慢他人的。所以,天子所擁有的孝德,應該是率先垂范,成為天下人的榜樣:不僅愛、敬自己的親人,也要將孝的美德教化給百姓。所以,《尚書·甫刑》篇說:天子有了美好的德性,天下億萬臣民都賴以得到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孝文化起源很早,發生也很自覺。孝德,不是僅屬于自己個人的修養問題,也不是僅屬于自己家庭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民族興旺、人民幸福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