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親子關系心理學
- 程瑞鵬
- 3752字
- 2021-11-24 20:21:32
孩子的壞性格,都是媽媽犯的錯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曾經說:“我知道自己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是來自母親。”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回憶母親時,這樣寫道:“她使我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于未來的希望。”
不僅是余秋雨、莫言,很多名人、偉大的人在描述自己的母親時,總是不乏這幾個字眼:溫柔、堅強、勇敢、善解人意、有膽識、有主見……也正是這樣的母親,才使得孩子從她身上獲得了正向的積極的影響,養成了良好的性格,進而更有可能成為出色的人。
心理學家稱,家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形成怎樣的性格,與父母及其營造的家庭教育環境密切相關。曾為我國文化教育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宋慶齡女士說道:“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在長大成人后,學校對他們的發展起到了作用,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印記的卻仍是家庭,尤其是母親。”
家庭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在親子教育的研究中也都認為,相對于父親,母親在子女性格形成方面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在孩子未成年,尤其是兒童時期,母親的影響至關重要。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從生理上來看,母親十月懷胎,從孩子生命的開始就和他建立了親密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時間,母親又貼心哺乳孩子,一般情況下,母親承擔了孩子孕育者和喂養者的雙重角色,這一特殊角色使得孩子對母親產生了天然的信賴與親近感,且常常會不經意間模仿母親的行為。
其次,從心理和情感上來看,正是因為特殊角色的優勢,母親與孩子之間更容易產生更深入和緊密的聯系,從而使得母親更容易洞察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感受,進而使得孩子對母親產生更加特殊的情感。研究表明,嬰兒在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母親能夠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因而對她產生信賴,并與之建立了最初的人際關系。
在這樣的前提下,媽媽的所作所為在孩子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甚至可以說,孩子的性格即是母親性格及行為的投影。
母親的為人影響孩子處理人、事、物的方式和姿態,也影響孩子的學業與身心,并隨著孩子的成長,影響著他人生的各個重要的節點直至一生。
說到這,我們不禁會想,如果,媽媽都能像名人筆下的母親那樣,擁有諸多美好的性格特征和品質,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孩子將會更多地受到正面積極的影響,成為一個即使不出類拔萃,也最起碼品行純良、三觀端正的人呢?
然而現實中,在不少孩子的口中,在不少孩子的身上,似乎他們從媽媽身上獲得的影響往往是以負面的、消極的為主。
對此,很多媽媽十分不理解—我身上也有很多好的地方啊,孩子怎么都不學?我這么勤快,孩子怎么就那么懶呢?我這么勇敢,孩子怎么就那么膽小呢?難道孩子不是會傳承、模仿著爸媽的優點去成長嗎?
教育專家指出:父母身上不良的品行,諸如懶散、粗魯、急躁、狹隘、勢力、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容易被繼承,因為“壞品質”總是更有活力和傳染性,而所有的優良品格則需要加倍的心力才能培植,同時它們對父母的要求也更高。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媽媽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本身優勢的性格特征很少,劣勢的性格占據了上風;一類是本身具備很多優勢性格特征,但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還有就是既具備良好的性格,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那些名人稱頌的母親基本上都是第三類,她們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缺點和弱勢,但她們卻懂得如何運用性格優勢為孩子帶去積極的影響。
第一種媽媽,通常是自私、懶惰、易怒、乖張、貪婪……很多惡劣品行的結合體,且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育兒意識的,其孩子如果長期與她生活在一起,必定會受到不良影響。
而大多數媽媽都是第二種,不乏良好的品格特征,卻使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養出了具備壞性格的孩子。換言之,孩子的壞性格,都是媽媽不當教育的錯。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在這里,我們整理了一份“母親—子女互動模式”表格。

續表

當然,通常媽媽們對孩子的行為態度并不會局限在一個類型中,往往是幾種類型的混合體,相對應的,孩子也會具備各種各樣的性格特征。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大多數媽媽都有屬于自己的優點,有的媽媽雷厲風行、有的媽媽細心溫柔、有的媽媽聰明能干……但由于媽媽對孩子不恰當的態度和行為,孩子并不能從她們身上學到這些優點,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習慣,不受母親性格劣勢的影響并承襲母親的優勢呢?
簡單來講,一句話即可概括:在孩子面前,媽媽既要收斂自己的鋒芒,又要適時展現自我。

我可以理解一個媽媽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一個過于有棱角的母親,對孩子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于其希望通過標榜自身優勢對孩子產生的激勵。教育孩子不是雕刻藝術品,也不是談判生意,媽媽不需要用挑剔、批評的眼光。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不說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其實,好媽媽的標準或者說孩子所希望的媽媽很簡單,但很多母親卻被自身對孩子抱有的強烈期待所支配,企圖用自己最鋒利的一角來打磨孩子,反而把自己優勢轉換成了孩子身上的劣勢。
有的時候,請嘗試做一個“無知軟弱”的媽媽,收斂起自己的鋒芒。
當孩子問你問題的時候,比如“媽媽這個字怎么讀”“這件事情怎么做”,別說他笨,也別急著告訴他答案,可以說“這個媽媽也不太懂,不如我們一起查字典試試吧”。
當孩子因為考試、比賽、第一次嘗試一件事情而緊張害怕時,不要說“那沒什么可怕的,要相信自己”,而要說“放開去做,不管你做得怎么樣,爸爸媽媽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認同并接納孩子的感受,用“反面榜樣”打消孩子的顧慮。
有的時候,你也應該試著沉默,一句走心的話勝得過千萬句的嘮叨。
“愛嘮叨”是母親的共性,在媽媽們看來,一句話好像在重復幾遍后就有了讓孩子聽從的魔力。實際上,嘮叨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想要說服孩子,不妨用心想幾句簡短而又能擊中孩子內心的話,“簡短語言+間歇式沉默”遠大于嘮叨不停的效果。
溫和之外,你也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讓孩子知道他的媽媽是與眾不同的,是令人敬佩的。
媽媽如果一味地“軟”和“慈”,就不能夠展現出自己的閃光點,孩子也就無法受到積極影響,所以必要的時候,媽媽也要表現一下自己。
在不樂觀的處境中,成為孩子的主心骨。尤其在家庭處境艱難或者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媽媽要表現得冷靜堅強和永不放棄,千萬不要自己先崩潰,先抱怨,這時候媽媽的所作所為將會給孩子帶來很深的影響,有可能成為貫穿他一生的記憶。
做到“軟中有硬”,既是慈母,也是嚴師。胡適的母親就是這樣的形象,她對待朋友對待家人,總是十分和善,但這并不代表她是一個遷就別人、寵溺孩子的人,相反她對胡適管束很嚴。她在教育孩子上深諳“恩威并施”的道理,她將母親的柔情盡可能地給予兒子,同時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她也毫不留情。
總的來說,你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媽媽,不關乎身份地位,也不關乎學識學歷,而是在于你是否將自身最美好的那一面傳遞到孩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