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仁者不憂,知(zhì)者不惑,勇者不懼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①,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篇·第二十八節》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②,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篇·第二十六節》
詞語注釋
章句理解
國學啟示
人有七情六欲,怎么會不憂呢?人有未知,怎么會不惑呢?恐懼是人的天性,怎么會不懼呢?
君子并非沒有憂慮,君子的憂慮在于自己的仁德不夠寬厚,自己的正義不夠強大,即孟子所說的“終身之憂”和范仲淹所說“天下之憂”。本章孔子說君子不憂,是指君子不為自己的得失而憂慮,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一朝之患”和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智與勇也是如此。只要以仁存心,循禮行事,面對未知的世界也會采取智慧的做法;只要正義在我,哪怕千軍萬馬,也有一往直前的勇氣。曾子說到孔子的勇敢無畏時,曾說孔子“雖千萬人,吾往矣”。
趣味故事
不仁、不智、無勇的宋之問
今天我們就來看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有一個著名的詩人,一輩子都在憂慮、恐懼中度過,看似聰明卻毫無仁愛,渾渾噩噩,到死都不值得同情。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唐朝著名詩人宋之問。
小朋友,聽說過“無德文人”嗎?宋之問就是典型的無德文人。他的詩,尤其是五言詩成就很高,如“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可是他的人品卻低劣得令人唾棄。
宋之問文采很好,卻很憂慮,為什么呢?他非常想當官,怎么樣才能當官呢?得接近皇帝啊。怎么樣才能接近皇帝呢?得先接近皇帝身邊的親信啊。宋之問想到了一個辦法,小朋友,吃飯的時候別看這段啊,太惡心。
宋之問攀附上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這兄弟倆是什么人呢?皇帝武則天的男寵,憑臉蛋吃飯的男人。這兄弟倆憑借武則天的寵愛,飛揚跋扈,權傾一時。宋之問為了攀附這兄弟倆,什么臉面,什么尊嚴,什么風骨,統統不要了,去給兄弟倆捧尿壺!
終于,張氏兄弟被宋之問倒尿壺的敬業精神感動了,把他推薦給了武則天。武則天也被相貌堂堂的宋之問吸引了。宋之問拋棄尊嚴,憑臉蛋吃飯的目的就要達到了,他激動得滿臉通紅。可是,武則天雖然也欣賞他,卻還是不要他,為什么呢?宋之問有口臭。
宋之問的美夢破滅,他又開始迷惑了。
宋之問不甘心,寫了很多給武則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詩歌,武則天雖然覺得他有口臭,但是看他拍馬屁還不錯,就賞賜了他一個官職。可是宋之問還在憂慮,為什么呢?
原來,宋之問有個外甥,叫劉希夷。劉希夷寫詩很有靈性,一次,他寫了一首《代悲白頭翁》的詩,其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非常喜歡,就跟劉希夷商量,要不你把這首詩的著作權給我得了,以后這首詩就是我寫的了。劉希夷當然不同意啊。宋之問就把自己的外甥殺害了,僅僅為了一首詩!
武則天死后,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也被人殺死了。既不要臉地捧過尿壺,又昧著良心唱過贊歌的宋之問,他也沒有逃脫,被流放到了荒蠻之地。宋之問害怕了,那個地方活下去很不容易啊,他就偷偷地跑了回來。
宋之問跑回來后,藏在了一個好朋友家中。朋友好心收留了他,可是不久,他為了能夠得到赦免,竟然舉報了這個救自己于危難之中的朋友,害得朋友全家被殺。宋之問因此當了官,但當時的人們卻都鄙視他。
后來,唐玄宗登基后,直接命人取了宋之問的狗命。
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