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主義: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簡一
- 1851字
- 2021-11-22 16:12:33
10 經歷已存放于內心,無須用舊物去證明過往
——【極簡便簽】
“媽媽,這些衣服還能穿嗎?不穿的話,就扔了吧!”
“先別扔了,以后打掃房子時,還能穿著干活呢!”
時隔一年,再次打開媽媽的箱子,那件被預留為工作服的衣服,依舊在原來的地方規規矩矩地放著,紋絲未動。這也表示,媽媽在過去的一年里,可能從來都沒有碰過這個箱子。可這一年里,她打掃過數次房間,還搬了一次家,只是那件被預留的工作服,根本沒有被派上用場,始終在當“預備軍”。
這樣的情形,在我認識極簡生活的理念之前,也曾多次發生在自己身上。
那時候的我,很少主動丟棄物品,除非一件東西破舊不堪,無法再使用了。否則的話,即便是不用,也會為其留下一寸天地。丟掉它們,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對于自己使用過的東西,我是心存懷念的,比如,租房時買的簡易收納抽屜、已褪色變薄的床單、剛工作時給自己買的播放器……它們已經沒有什么實際用途了,可我就是不舍得扔,雖然也會因為它們占據了一些空間而煩惱。
后來,我在做個人體驗的時候,跟我的咨詢師談起了這個話題。
Z:“能說說,為什么要留著十年前買的播放器嗎?”
我:“我總想著,今后也許還能用得上它。”
Z:“聽起來,你好像在擔憂未來的一些事情?”
我:“是,我害怕想用的時候,身邊沒有了它。”
……
就這一話題,咨詢師陪我一起探討了三次,抽絲剝縷地去找癥結。
我真的很感激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深度地剖析自己。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過去的某種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中,就真的有了所謂的“命運”。借助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體驗,改變認知,就是在改變命運。
從心理學上講,不舍丟棄舊物的情況與缺乏自信有一定的關系。
閨蜜H的床頭柜里有一個盒子,她幾乎常年存放著,但很少打開。盒子里面存放的是與前男友旅行時買的車票,游覽景點的門票,還有曾經一起去過的咖啡店贈送的祝福卡票,以及看過的每一場電影的票據。
從兩人戀愛開始,她就在囤積這些東西;分手后至今已有兩年,這些物品依然還在。談起當初為何要積攢下來,閨蜜H說:“總覺得美好會一閃而逝,想留住它們。”至于為何現在還保留著,她的話更是令人感到心疼:“擔心以后再也不會有人那么愛我了……”
顯而易見,H對物品的囤積,代表著她對內在的自己不夠信任和接納,不敢盡情地去享受戀愛的美好,而是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段經歷都收藏起來,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把美好定格。分手后,對舊物的不舍,不只是留戀回憶,也包含著對自己、對未來的懷疑,不相信還有更美好的事物會出現。
對于不舍丟棄物品的人,法國心理學家弗朗西斯科·維耶羅還有更深入的解釋:“對未來可能的匱乏感到憂心忡忡,大多是基于當事人曾經的真實經驗,但也可能僅僅是從身邊人那里無意習得的思維慣性。比如,今天的我們多數都沒有真的經歷過饑餓,但還是有些人從父輩們身上感知了大量‘生怕哪天再出事’的焦慮和危機感。”
媽媽不肯丟棄舊物,是因為她已經把感情轉移到了物品上。
早年,她經歷過艱難的生活,那樣的日子太刻骨銘心了。于艱苦的條件下,能夠擁有一件在當時還算比較好的外衣,是何等的珍貴!盡管那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可那些物品對于媽媽的意義,還一直存在。她不肯丟棄的,是她人生的那一段旅途。
留著過去的物品,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曾經的存在,或是某些情感與價值,那是一種對自我肯定的方式。如果丟棄了那件衣服,就如同丟棄了自己的一段人生,以及在艱難歲月里送給她這件外衣的人——我的爸爸,以及他們的感情。
了解了媽媽的心理狀態,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過去的我也不舍得丟棄舊物了。因為,我是從媽媽那里無意習得的思維慣性。不愿意扔東西,并不是出于對某件物品發自內心的喜愛與不舍,而是沒有勇氣做出“拋棄”這一行為。這就好像,一個孩子看久了媽媽總是活在痛苦和節儉中,一旦自己感受到快樂,或是買了一件稍貴的東西時,就會萌生出一種背叛感和愧疚感,好像唯有和媽媽保持同頻,才能心安理得。
找到問題的源頭,就是戰勝它的最好方法。我意識到了自己的癥結所在,并在咨詢師的幫助下重新梳理對舊物的認識:我和媽媽的情感連接,不會因為丟棄某件具體的東西而消失。無論失去了什么,我們之間的愛都在,且現在的我們都有條件,去擁有和享受更好的東西。
至于媽媽,我也說過一些開解她的話,但不確定她是否真的理解了,更不曉得她是否也可以平靜地擺脫舊物的困擾。如果可以,我會替她高興;如果不能,我便選擇尊重。只要不是病態,留下她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是什么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