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在需要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
- 楊岳城編著
- 1820字
- 2021-11-18 17:54:00
保持低姿態(tài),多為他人考慮
生活中,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觸:那些位高權重的人,似乎都是“孤家寡人”,他們給人一種敬畏的感覺,因而很多人不敢與之交往。因為通常情況下,這些人的姿態(tài)太高,說話、做事根本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當人們被傷害以后,會形成一種防御心理,久而久之,人們都離他們而去。
生活中,當你獲得成功之后,難免會成為焦點,身上的光環(huán)也多了;但正因為如此,你更需要經常反躬自省,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得罪了別人還蒙在鼓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低調做人,融入大眾之中,才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中國古代有一個國君和臣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一位大將軍率軍打退外虜后,得勝回朝的他,滿以為國君會贈送他大量的金銀珠寶,可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國君只是交給大將軍一只盒子。這位將軍很失望。可回家打開盒子一看,原來是許多大臣寫給國君的奏章與信件。再一閱讀內容,大將軍明白了。
原來在大將軍率兵出征期間,朝中有許多仇家誣告他擁兵自重,企圖造反。戰(zhàn)爭期間,大將軍與敵軍相持不下,國君曾下令退軍,可是大將軍并未從命,而是堅持戰(zhàn)斗,終于大獲全勝。
大將軍的這一舉動,更是引起了那些仇家的注意,很多彈劾大將軍的奏章更是如雪片飛來,可是國君并沒有聽進讒言,而是將那些寫有大將軍所謂的罪狀的信件收起來,等大將軍回師,一起交給了他。大將軍深受感動,他明白:國君的信任,比任何財寶都要貴重百倍。
這位令后人稱贊的國君便是戰(zhàn)國時期的魏文侯,那位大將軍乃是魏國名將樂羊。
魏文侯的做法,其實是為大將軍樂羊考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魏文侯面對那些中傷大將軍的信件和語言,并沒有聽信,而是收起這些信件,后來統(tǒng)統(tǒng)交給大將軍。這讓班師回朝的大將軍很是感動,因為國君信任他,這種信任比任何財寶都要珍貴。當然,魏文侯到底是不是信任大將軍,這無從得知,但他的做法的確很高明,既是震懾,又是拉攏,可謂一箭雙雕。
和魏文侯不同,歷史上有很多國君,喜歡聽風就是雨,經常采用殺一儆百的高壓政策,讓文武百官對自己恭恭敬敬。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得人心的,武力鎮(zhèn)壓只能讓別人“口服”,而不會“心服”。歷史上的那些暴君往往都落得國破身亡的結局,就是因為這個道理,這也給身處職場的年輕上司一個警示:作為上級,你只有和下級搞好關系,贏得下級的擁戴,才能調動下級的積極性,從而促使他們盡心盡力地工作。只有考慮到下屬的感受,真正付出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即使下屬工作上有失誤,你也要以寬容之心對待他,這樣才能激發(fā)下屬的潛能,并能贏得下屬的忠心和擁護。
清末著名大臣曾國藩說:“越走向高位,失敗的可能性越大,而慘敗的結局就越多。”因為高處不勝寒。他每升遷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謹慎心理來處理各種事務。正因為如此,曾國藩即便身居高位,也時時猶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感覺如蹈危局。
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中,人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出人頭地。這種進取之心確實可貴,然而,對于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說,無論你處于何種社會和職場地位,有了何種成功,你都要保持低姿態(tài),多顧慮別人的感受。為此,你應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不炫耀自己的成功
人人都有虛榮心,當自己在某項工作上成功或者達到某個目標后,難免生出一種優(yōu)越感,優(yōu)越的心理可以有,但不要過分地表現(xiàn)出來,也不要挖苦別人,挖苦別人是傷害對方自尊心的行為。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有時候,你一句炫耀的話就有可能傷害了別人,從而讓別人產生忌恨的心理。
2.保持和善的說話習慣
日常交往中,懂得說話技巧的人,一定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人,他一定會善解人意,無論自己失意還是得意,都會察言觀色,把自己和善的一面展現(xiàn)給別人,讓人感覺他沒有架子,這樣的人一般都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3.有容人之量
如果你是領導者,請千萬記住,無論你的下屬做錯了什么,都不要讓你的壞脾氣毀了自己的形象。當時,如果你很生氣,只是別在氣頭上輕言處罰,因為在氣頭上說話和做事都可能不夠理性。
當你義憤填膺的時候,你要想方設法讓自己冷靜下來,對下屬說:“我明天和你談,再決定怎么辦。”否則,氣頭上的任何決定多半會起反作用,使犯錯的人喪失顏面與自尊,也會在對方心理造成陰影,令其拒絕與你進一步交往;他日你反躬自省的時候,對方未必會給你補償?shù)臋C會。
總之,我們任何人都要記住,爭取最多的人的支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是成功的最堅強的保障,不要因為暫時的得意而飄飄然,繼而說話、做事不顧別人的感受,而讓自己成為“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