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8歲青春叛逆期,父母引導男孩的溝通細節(圖解版)
- 張麗霞編著
- 1492字
- 2021-11-18 18:14:35
“我也有說話的權利。”——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
家長的煩惱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一對母子間的和諧關系。可見,懂得和兒子溝通的父母,絕不會不給男孩說話的機會。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當朋友,尤其是青春期男孩的父母,他們更希望兒子能向自己吐露心聲,但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卻是很多父母和男孩之間上演的口水戰,一些男孩因為父母剝奪自己說話的權利(或機會)而和父母爭論。久而久之,一些男孩也不再愿意與父母溝通了。而聰明的父母都會引導男孩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暢所欲言。
其實,不僅是青春期,男孩自打出生時,就有要發表意見的要求,比如,用手去觸摸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喜歡有些長輩抱自己時,就大聲地哭鬧,對于此時男孩的這些行為,父母一一接受了,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為什么又把這種自主權擱置了呢?壓制男孩發表意見,就是壓制他的主見,這對男孩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會讓青春期的男孩關上自己的心門,不愿與父母交流。
其實,孩子要求發表意見、要求自主的意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烈的,父母要給予孩子的是尊重,給他發表意見的機會,而不能壓制。
心理支招
即使男孩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男孩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他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并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男孩的思想,尊重兒子的感覺,兒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家長可以支持男孩自己管理自己,并提醒他界限何在。當男孩做選擇時,他覺得自己的確享有主導權,這一點會令他開心。
許多家長也許在自己的孩童時期,所接受的教養方式是極端專制的,父母說一,他們絕不敢說二,所以,他們從未享受過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于是,他們延續了這種教育方式。而如果男孩所爭取的是對他自己的自主權,而不是對父母的或其他人的管理權,那么他的要求就沒什么不對。父母應將大人的權力保留在適當范圍內,別將它過分延伸到男孩身上。但同時,也要讓男孩尊重父母的權威。
事實上,任何一個男孩,從襁褓時期對父母完全的依賴,到發展自我意識、建立自信、試驗探索,終于長大成一個獨立的成人,這都需要主見的培養,要想男孩有主見,父母可以遇事問他的看法和想法,不管是學校的事還是家里發生的事,報紙上登的事,或者是路上看到的事,包括愛吃什么,愛穿什么,愛玩什么都要問他的意見,這樣,不但能讓他學會獨立思考,還能讓他感受到被尊重,也能拉近親子間的關系,讓兒子對我們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