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叛逆期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萬剛編著
- 1270字
- 2021-11-18 18:06:57
孩子非常調(diào)皮任性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些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特別任性,有時甚至會哭鬧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盡而不罷休。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的父母選擇退讓,或者聽之任之;有的父母則把這種任性完全歸咎于獨生子女帶得太嬌慣。
據(jù)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xiàn)。孩子隨著生理發(fā)育,開始慢慢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態(tài)度正確與否,不可能像父母那樣可以瞻前顧后地分析,甚至做出判斷。
孩子只是憑著自己的情緒和興趣來參與,雖然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利的,或者是有害的。這時父母會以成年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參與的結(jié)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參與的情緒和興趣。
處于獨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情都想親力親為,都想弄個透徹,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不過,這種“親力親為”的心理,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xiàn)出來。父母對于這樣的情況,不可全權(quán)包辦代替,也不要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心理將會更加嚴重。孩子的任性,其實是一種與父母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父母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小貼士
1.鼓勵孩子多與小伙伴玩
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假如個人的意愿與多數(shù)人不一致,那就會被否定。父母可以多讓孩子與同伴玩耍,因為在同齡人中間,假如孩子總是任性,他就會被群體孤立。即便是在家中,比較任性的孩子處于群體之中時,他也不會隨便把自己的小性子表現(xiàn)出來,他們覺得自己任性只會遭人討厭。這樣時間長了,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會慢慢淡化了。
2.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
當孩子任性的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容易被其他新鮮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zhuǎn)移開,從而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假如孩子在一個地方玩得很上癮,不管父母怎么說他都不愿意離開。這時父母不妨說:“走,我?guī)闳プ嚒!焙⒆泳蜁淇斓卮饝?yīng)下來。
3.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任性。父母可以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處處按照要求做,孩子就會自覺地和父母保持一致了。一旦孩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什么都有規(guī)矩,那就不會隨便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4.情感上理解,行為上約束
父母要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孩子的約束。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桌上沒有自己喜歡吃的菜,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便冰箱里有原材料,父母也不要遷就孩子給他做,應(yīng)明確表示飯菜已經(jīng)準備好了,就不應(yīng)該隨便換。假如孩子繼續(xù)哭鬧,就讓他餓一頓,等他覺得饑餓時,自然會尋找東西吃。
5.堅持原則
孩子任性往往是因為抓住了父母的弱點,父母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個沒完;父母越怕孩子滿地打滾,孩子就偏在地上滾個沒完。父母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論他怎么哭,怎么鬧,絕不能有任何遷就的表示,堅持原則,態(tài)度堅決,而且勢必堅持到底。
6.適時表揚
有的父母想孩子就是這樣任性,估計是改不了的。實際上并非如此,孩子畢竟小,只要父母善于誘導(dǎo),完全可以改變他任性的毛病。父母在誘導(dǎo)時要多利用積極因素,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每當孩子任性時,父母就表揚他的優(yōu)點,孩子聽到表揚之后情緒自然就緩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