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字文全鑒
- (梁)周興嗣編撰 東籬子解譯
- 2105字
- 2022-07-11 16:53:57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原文
龍師火帝①,鳥官人皇②。
始制文字③,乃服衣裳④。
注釋
①龍師:相傳伏羲氏用龍給百官命名,因此被稱為“龍師”。火帝:神農氏用火給百官命名,因此被稱為“火帝”。
②鳥官:少昊(hào)氏用鳥給百官命名,被稱“鳥官”。人皇:傳說中的三皇之一。
③始制文字:指倉頡創造文字。
④乃服衣裳:指遠古時期的嫘祖制作衣裳。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譯文
趣味故事
嫘(léi)祖養蠶
遠在上古時期,那時候的人還不會織布呢,他們都挑選合適的樹葉串起來,或者是將獸皮披在身上當衣服。直到有一天,黃帝的妃子嫘祖在河邊尋找食物的時候,一抬頭猛然發現岸邊的桑樹上有很多白色的小絨團子,就像鳥蛋一般大小。她用樹枝小心翼翼地挑下來幾個,用手一摸,嘿!有點兒硬硬的,又有點彈彈的,但用手掰也掰不開。她想:這一定是天神怕我們饑餓,所以特意放在樹上的小果子,白白凈凈的,如果煮一煮也許就能吃了,于是嫘祖采摘了很多回去,一股腦兒地把它們都扔進大容器中煮了起來。
這些白絨團在煮飯的容器中隨著沸騰的開水上下滾動,就像一群在水中戲水的大白鵝。可是,煮了半天也沒見它們變顏色,只是水里逐漸飄散出一些纖細的長絲線。嫘祖覺得很奇怪,因為憑她每次燒煮東西的經驗,幾乎都會有顏色變化的,為什么這一次就沒有變化呢?于是,她好奇地拿起一根木棍在水中來回攪動。這一攪和不打緊兒,只見那些飄散的長絲線一會兒就纏滿了木棍頭。她想把這些細絲扒下來,然而這細絲雖然很細,卻不易拉斷,而且經過水煮的細絲又軟又滑,又白又亮,很討人喜歡。
嫘祖是一個愛思考的女子。她重新來到那棵桑樹下,仔細觀察樹上的小白團究竟是哪里來的呢?她忽然想起來以前在樹上看到過一些白色的蟲子,它們特別喜歡吃桑葉,慢慢變得越來越胖,偶爾她也看到過它們從嘴里吐出絲來,難道這些白絨絨的絲線團子就是它們綰結而成的嗎?原來,正是這種獨特的蟲子——蠶,它們在幼年時以桑葉為食,長大后開始吐絲、結成蠶蛹,蠶蛹成熟以后就會破蛹而出,變成蠶蛾。
自從嫘祖煮成蠶絲以后,覺得這么漂亮的蠶絲應該得到廣泛應用,于是開始大量養蠶,同時號召別人也跟她一起養蠶抽絲。她把細細的蠶絲擰成細線,織網捕魚,這樣就比用手抓魚快得多了。后來,人們又有了新發現,用蠶絲織成布,代替樹、葉、獸皮,穿在身上,又輕巧,又暖和,而且還漂亮。
從此,養蠶的技術就這樣流傳了下來,嫘祖后來被世人稱為“始蠶之神”。
造字圣人倉頡
倉頡(jié),又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眼,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圣人。
關于倉頡造字,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負責管理圈里牲口的數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他聰明機靈,做事又盡心盡力,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所記的數目一點兒也沒出錯。可慢慢地,圈里的牲口、食物逐漸增加及變化,憑記憶已不好使。當時既沒有文字,也沒有紙和筆。倉頡發愁了,該怎么辦呢?
倉頡絞盡腦汁,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勉強可以應付。但過了一段時間,隨著數目增加,打結就不實用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并不是太麻煩,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開這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個法子解決了眼前的困難,連續又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非常能干,分給他的事務越來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都叫倉頡管理。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滿足不了要求。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他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之中。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靈感隨之而來,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于是,他便到處觀察事物,比如: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等,根據這些來描摹創造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由此形成了文字。
后來,這些用來記事的符號,漸漸地被推廣開來,文字就隨著歲月的變更流傳了下來。
小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