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經濟風暴:大清帝國最后70年
- 張昕冉
- 1108字
- 2021-11-17 18:17:47
序言 尋找晚清衰敗中的財政原因
我記得,歷史學者王樹槐在《清末民初江蘇省的財政》中曾講道:“財政為行政之母,財政不健全,行政則無從發揮其功能。近代政治革新、社會福利措施、經濟發展,無不以財政之健全與否為成敗之關鍵:一在辦事非錢莫行,一在籌款必有良方。近代中國政治、經濟之失敗,原因固多,而財政尤為其重要原因,清末如此,民初亦然。”
從這段話中,大家能看出,王樹槐對財政之推崇備至。而我們將目光前推180年,觀清末的70年之變革,可見其恰是這種財政收入的大轉變之時。
有清一朝,財政收入以田賦為主,財政開支則以軍餉為大頭,兩者幾乎可以抵消。晚清之前,清廷收支大體平衡,通常略有結余。從戶部存銀看,乾隆朝后大體維持在常年在庫六七千萬兩的規模,而嘉慶朝后急劇下降。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戶部存銀已不足乾隆時的三分之一。
從道光到咸豐年間,因為兩次鴉片戰爭用度及其巨額賠款,還有太平天國等運動的興起,清廷財政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因為內外交困陷入了徹底崩潰的局面。而令人無法想象的是,最終將清廷從內外交困的絕境中挽救出來的,竟然是厘金的橫空出世。而厘金正是中國最早收取的商業稅。同治初年,在厘金收入最高的時期,其所得甚至超過了清廷的年度財政收入。
估計大家已經猜到,為什么在我們的記憶中,清朝末期已然被外國打得千瘡百孔,但仍舊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財政收入的增加。
而后,到了光緒年間,隨著社會秩序的逐步穩定,清廷財政收入竟再次恢復至七八千萬兩。但是,這一時期雖然歷年有結余,但總額不大,在機動財力方面仍是捉襟見肘,十分缺乏。這一弱點,在甲午和庚子年的兩次打擊下立刻暴露無遺,之后的巨額賠款讓清廷財政再次崩潰。
是的,清末財政的急劇擴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突破了之前的“量入為出、永不加賦”的祖制。如學者王業鍵所云:晚清財政的最主要問題是,“傳統的輕賦政策成了阻礙國家進步的痛苦根源”。換言之,近代中國之所以一再落敗,其中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清廷在財政上固守祖制,沒能以合理的方式集中國民財富迎接當時的國際競爭。而這種失敗的集中體現就是,近代中國有錢賠款,卻沒錢發展軍備和重要產業,最終落得次次挨打、處處被動的悲慘局面。這種錯誤的財政政策引發的惡果,和同時期的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也不可否認,近代中國的衰弱有很多原因,其中有產業和技術革新方面的,也有軍事或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財政因素十分關鍵,而學界研究并不算多,這既有跨學科的原因,也和重視程度有關。張昕冉博士的這一作品,雖然只是通俗著作,但無疑開了個好頭。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類似作品,為廣大讀者打開更多的歷史窗口,獲取更多的歷史新知。
晚清民國史作家 金滿樓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