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以“信息技術的生態史觀”為目標

既然如此,那用梅棹解讀文明的歷史時提出的“變遷”這一概念來解讀信息技術的發展史是否可行?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變遷指的是植物群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產生變化的過程。值得關注的是,變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與上一個階段完全斷絕的。苔蘚并沒有進化成草,草也沒有進化成灌木,陰生植物也不是陽生植物進化而來的,只是在環境與植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出現了更加適合這種環境的植物。這種變遷,表現的是從一種系統到另一種系統的變化。

還需注意的是,這種變化是漸進式的,譬如苔蘚不能直接變成陰生植物。雖然上一個階段與下一個階段之間完全斷絕,但下一個階段仍然像繼承了上一個階段的資產一樣是緊接著出現的。也就是說,變遷的下一個階段并非完全隔絕了上一個階段。曾經長滿苔蘚的地上長出了草,然后又長滿了灌木,但只要有合適的條件,苔蘚仍然能繼續生存下去。只要環境允許,上一個階段和下一個階段就存在共生的可能。

那么,這種變遷的概念是否適用于信息技術呢?首先從本書的出發點——視覺通信開始考慮。信息技術發展的進程可以大致總結為:視覺通信→電報→電話→無線電→收音機→電視→計算機→互聯網。從這個進程不難看出,信息技術發展的前后兩個階段存在非常明顯的斷層。

但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是不斷繼承上一個階段積累下來的資源的過程,因為信息技術也不可能從視覺通信直接發展到互聯網。比如,電報就是將視覺通信中利用視覺編碼的通信轉變為以電作為媒介的通信。隨著電信技術的發展,利用電傳遞聲音信號的電話應運而生。當人類發現電磁波之后,自然而然地就發展出了廣播和電視。數字技術(嚴格地說是運用二進制的技術)的進步,則進一步催生出了計算機和互聯網。

信息技術就是像這樣逐漸演進,才會走過250年的時光。即便在互聯網擁有巨大優勢的今天,廣播和電視仍然沒有消失。今后,這樣的共生也將繼續存在。

梅棹在其著作《信息的文明學》中這樣寫道:

動物的進化,就是將動物擁有的可能性進一步展現出來。這種現象很難用目的論進行解釋。當可能性因為某種原因確立的時候,生命就會展現出一種全新的可能性。

同樣,文明的進步就是文明的可能性的全新展現。

從梅棹的這個觀點來看,技術也屬于一種可能性的展現。一種新技術擁有許多種可能性。當新技術被導入社會之后,這些可能性就會進行生存競爭。人們會對有利的和不利的可能性進行鑒別,使技術趨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最終推動文明的進步。

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帶來的效果既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因此,技術可能性展現的結果不一定具有整合性,還有可能充滿矛盾和悖論。

信息技術也是一種技術,所以前文中提到的“技術”都可以替換為“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社會也是一種可能性的展現,必然存在正反兩面的效果。

在把握了上述內容之后,讓我們一起縱覽信息技術發展的250年,來看看信息技術的可能性是如何展現的。希望本書對這段發展史的描寫,能夠成為最真實的信息技術的生態史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邵武市| 彭水| 远安县| 荃湾区| 白城市| 伊川县| 临高县| 都匀市| 平泉县| 南和县| 临安市| 沂源县| 密山市| 淅川县| 开封县| 白城市| 衢州市| 邯郸市| 天气| 印江| 阜新市| 开鲁县| 葫芦岛市| 定边县| 邓州市| 苗栗县| 永定县| 乌什县| 启东市| 册亨县| 海伦市| 遂平县| 武邑县| 尉氏县| 威信县| 扶余县| 诸暨市| 保靖县| 时尚|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