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傳:信息技術250年
- (日)中野明
- 838字
- 2021-11-17 18:16:17
英國與法國的電報事業
與美國一樣,英國的電報事業在同期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1850年,英國電報線路的總長度超過1萬千米,擁有180個電報局,1年傳送的信息數量多達3萬條。到了1860年,英國電報線路的總長度達到8.249萬千米,電報局總數多達1032個,1年傳送的信息數量超過186萬條。
那么,在視覺通信的時代走在信息技術最前端的法國又是怎樣的情況呢?1838年,莫爾斯曾前往法國推銷自己的電報機,他還參與了從巴黎到圣日耳曼之間鐵路沿線電報線路修建的招標。但莫爾斯并沒能中標,因為法國政府認為將通信線路的運營權交給外國的私人企業存在風險。因此,法國政府在巴黎和圣日耳曼之間開通電報線路的計劃以失敗而告終。
就這樣,法國政府在電報的使用上比英國和美國都慢了一步。直到1844年,法國才在巴黎和魯昂之間進行了第一次電報通信實驗。1845年,法國終于正式開通了電報服務。
當時的法國正處于國王路易·菲利普的統治之下,統治階級與民眾之間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沖突。因此,當路易·菲利普在魯昂附近度假的時候,他就利用電報來把握巴黎發生的情況。
可能路易·菲利普因此意識到了電報的便利性,于是在1846年,法國政府就決定將所有的視覺通信網絡都替換為電報網絡。第一條替換的線路就是從巴黎到里爾的線路。1855年,法國的視覺通信網絡被徹底廢除。從1794年正式開始服務到1855年被徹底廢除,視覺通信在法國正式運營了61年。
由此可見,電報的S形曲線始于19世紀30年代后半段,在19世紀40年代達到了引爆點,并進入急速上升的時期。另一方面,如果以法國徹底廢除視覺通信網絡的時間點為基準,那么舊技術(視覺通信)的S形曲線和新技術(電報)的S形曲線之間就存在大約20年的重疊。可以說,這段時間也是社會整體從舊技術軌道轉移到新技術軌道的時間。如果用梅棹忠夫的理論來說,這段時間就是以視覺通信為中心的設備群轉變為以電報為中心的設備群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變遷的過程。梅棹忠夫所說的“設備群”,指的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人工物。信息技術在這個設備群中占據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也意味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