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群星閃耀時
- (奧)斯蒂芬·茨威格
- 6980字
- 2021-11-18 14:17:32
導 讀
一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維也納,他的父親莫里斯·茨威格是一位猶太裔紡織企業家,母親伊達·布雷特奧是富商之女。出生之后,他就一直與他的哥哥一起在自己的父母身邊長大。他的家庭并不信奉猶太教,所以茨威格后來稱自己只不過碰巧是個猶太人而已。童年和少年時期,他在維也納度過,并在那里讀完高中。初看起來,茨威格的人生似乎與許多少年也沒有區別—在維也納大學的哲學系注冊后,他成為一名大學生。
然而,一個后來成名的人,必定有什么異于他人之處。比如:他盡最大可能不去聽課,而是為奧地利的《新自由報》文學專欄撰寫稿子。1901年,他的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在寫博士論文的同時,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艾麗卡·埃瓦特的愛》也在柏林出版了,那是1904年。完成學業后,茨威格更是將精彩的修辭風格和扣人心弦的敘事力量,融入細膩的心理詮釋之中,使得他漸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寫作手法。
茨威格除了發表自己的作品外,還翻譯過一些法國作家的作品,如法國象征派詩人保爾·魏爾倫和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的作品,尤其是比利時法語詩人,劇作家埃米爾·維爾哈倫的作品。茨威格的書在德國的島嶼出版社(Insel Verlag)出版,并且從1912年起以“島嶼叢書”之名在圖書市場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至今仍然在發行。
二
茨威格的生活是比較闊綽的,他能經常去旅游。1910年他到過印度,1912年,他去過美國。他在美國結識了許多當地的作家和藝術家。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由于被認為不適合軍事事務,茨威格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之下,在戰事檔案室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他并不滿意這樣的工作,于是,1917年,他得到了軍事休假,隨后便離開軍隊。茨威格搬到了當時的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他在那里成為維也納《新自由報》的記者,并發表他的完全遠離黨派和權力斗爭的人文主義的政治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斯蒂芬·茨威格準備回奧地利去。這一天,1919年3月24日,他在邊境巧遇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卡爾正從費爾德基希流亡到瑞士去。茨威格后來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中描述了這次相遇。回到奧地利之后,茨威格搬去薩爾茨堡。1917年,他曾在那里買下一座荒涼的帕辛格城堡。這座坐落在卡布金納山上的城堡曾經接待過許多名人,其中就有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瑪利亞·安娜·莫扎特,因為當時瑪利亞·安娜·莫扎特在那里教授鋼琴。
1920年1月,茨威格與弗里德麗克·瑪麗亞·茨威格結婚。她和她的前夫,財務官菲利克斯·艾德勒·馮·溫特尼茨,有兩個女兒。此后,茨威格和他的家人在帕辛格城堡居住了十五年。就是在這座城堡中,斯蒂芬·茨威格完成了二十萬頁的手稿,城堡也成為當時文學名家的聚會場所,有了“歐洲別墅”的美譽。茨威格的客人不僅有文學家,比如托馬斯·曼、羅曼·羅蘭、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詹姆斯·喬伊斯、朱爾·羅曼,還有音樂家理查德·施特勞斯等。
作為一名熱情的知識分子,斯蒂芬·茨威格強烈反對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提倡建立一個精神上統一的歐洲的思想。在1920年代,他創作了許多小說和戲劇。尤其是他的名作《人類群星閃耀時》,自1927年第一版問世以來,迄今仍然是他最成功的著作之一。但是他的統一的歐洲的理想卻最終沒有實現,歐洲再次陷入危機。
三
1933年,納粹上臺,茨威格察覺到威脅,認為這是“更為深遠的干預措施的前奏”。于是,1934年2月20日,茨威格登上火車,離開了他的故鄉奧地利,前往倫敦。從此,他的書無法繼續在德國的島嶼出版社出版,不過,在這段時間里,他與德國的聯系并未中斷。1933年,茨威格曾為理查德·施特勞斯創作了歌劇《沉默的女人》的劇本。1935年6月24日,《沉默的女人》在德累斯頓首演,雖然這獲得了希特勒的同意,但因為作者是猶太人,歌劇又遭到禁演。茨威格的作品已經在1933年被列入焚書名單,而到了1935年,他的名字甚至被列入被禁作者名單。
所幸的是,雖然他的書不能在德國出版,但畢竟奧地利也是德語區,所以他的書還有很大的讀者群。當奧地利也不能再出版他的書時,瑞典接受了他,所以他一直是同時代中作品被閱讀最多的作者之一。
由于長年與妻子弗里德麗克分居,加上他與自己的秘書洛特·阿特曼的戀情,這對夫妻終于在1938年11月離婚了,不過兩人依然保持著緊密的書信往來。1939年,茨威格與洛特結婚。不幸的是,此時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于茨威格擔心英國分不清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而只把他看作是“敵對的外國人”,于是,他取道美國紐約、阿根廷和巴拉圭,于1940年到達巴西。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人生的最后幾年中遭受著憂郁癥的困擾。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茨威格夫婦服毒自殺。他在遺書中寫道,他是“自愿和清醒”地離開人世的。他的“精神家園——歐洲”的墮落使他失去感覺,自身的力量也在“長期失去家園的游走中精疲力竭了”。
四
在茨威格的眾多著作中,正是這本前面提到的1927年出版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即我們今天這本書的初版,以五篇歷史傳記文學的形式在萊比錫出版了。其中包括:《滑鐵盧的世界時刻》《瑪麗恩巴德哀歌》《發現黃金國》《英雄時刻》和《爭奪南極》。到1940年,該書逐漸增加到了十四篇:《逃往永生》《征服拜占庭帝國》《亨德爾的復活》《一夜天才》《穿越海洋的第一個詞》《逃向上帝》《封閉的列車》《西塞羅》和《威爾遜的失敗》。
除了戲劇性詩歌《英雄時刻》,以及作為托爾斯泰未完成戲劇的最后一幕的《逃向上帝》之外,此書中的其他故事都是一部獨立的傳記小說。然而,這本書并不應該被理解為對歷史的分析,因為它只是在激烈的事件呈現中描述這些歷史人物。當然,茨威格也不是完全忠實于歷史事實的,有時他也會將人物英雄化,因為這畢竟是小說,所以這一點也是可想而知的。
茨威格的作品,包括散文、傳記小說等,至今仍然吸引著讀者,尤其是他的歷史人物傳記,涵蓋了世界上偉大的文學家、軍事家、探險家和政治家,如此之廣的范圍是其他作家望塵莫及的。如果將茨威格的作品歸結到四個主要特征,那么人們可以用這樣的概念來描述:悲劇、戲劇、憂郁和絕望。他的主角往往在外界和內心的阻礙下,在成功近在眼前時走向失敗,這就讓人更加為主角感到悲哀。這些特征可以從他的《人類群星閃耀時》中深刻地體會到:
《逃往永生》
當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后,歐洲人開始殖民美洲,而在眾多的殖民者中,努涅斯·德·巴爾沃亞是穿越巴拿馬地峽并看到太平洋的第一人。巴爾沃亞從當地人那里得到消息,在巴拿馬地峽的另一邊有遼闊的海洋,于是他帶領著探險隊穿越叢林,與土著人爭戰,最后終于讓太平洋的海水滾到了他的腳下。但是,巴爾沃亞最終還是失敗于他對朋友的信任。
在茨威格的描述中,既有巴爾沃亞果敢善戰的精神,同時又有他對待愛人的執著。在他的筆下,巴爾沃亞從一個逃亡的殖民者,成為看到太平洋的第一個歐洲人。茨威格把巴爾沃亞如何精心安排自己成為“第一人”的過程描寫得出神入化,仿佛把讀者帶到了山上,讓他們與巴爾沃亞一同經歷看到太平洋的第一眼。
《征服拜占庭帝國》
一座城市,當它成為一個帝國最后的城池時,它的國王和臣民會遭遇什么呢?當你讀了這篇歷史傳記之后,你會敬仰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他是敗者還是王者;你會欽佩每一個沒有記錄到史冊上的戰士,不論他們的信仰。
茨威格在這篇傳記中,為人們講述了一個距今將近六百年的場景,他為世界歷史記錄了拜占庭帝國的最后滅亡。同時,他也揭露了西方宗教的不統一。作為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他有著強大的耐心,他的軍事決策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但是,茨威格并沒有僅僅描述這位征服者,而是同樣花費筆墨在眾多小人物上,比如拜占庭派出的十二名勇士。
在這篇故事中,讀者還能看到圣索菲亞大教堂的過去。這是一座已有近一千五百年漫長歷史的建筑,雖然在當時,它并沒有能最后守護住拜占庭帝國。
《亨德爾的復活》
盡管茨威格對亨德爾創作《彌賽亞》的過程的描寫是虛構的,但是,當你讀到這篇小說時,你會被作者帶到亨德爾的時代,帶到偉大的作曲家的家中和他的劇院中,你能跟隨著作曲家的心跳,跟著他的“哈利路亞”的合唱,走向上帝。
亨德爾因為病痛一度幾乎放棄了創作,但是,偉大的人必定有一種非常人的毅力,他在德國亞琛的溫泉中復蘇后,又投入創作當中。雖然當時他的經濟也遭受了損失,但他還是以寬厚的胸懷,用強大的音樂,給在寒冷的英國的眾人送去了無比的力量。當人們聽到他的音樂時,他們會不約而同地站立起來,仿佛要讓自己離上帝更近一些。
茨威格的寫作技巧如此嫻熟,使得讀者根本不會去思考歷史故事的真偽,而只會在他的文字中聽到天堂般的歌聲,看到亨德爾失明的眼睛中充滿著的信心。
《一夜天才》
當你聽到法國國歌時,你無論如何也不會去想它的作者是誰,它的創造過程有過怎樣的奇跡。但是茨威格想到了,他不僅想到了作者,還想到了給人們留下有關它的創作經歷。這首國歌的作者就是一夜天才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
這是一位在法國算不上名人的小詩人、小音樂家,但他與拿破侖一起被葬在巴黎的榮軍院。而且,與大多數偉大的音樂不同,這首曲子是在一夜中的短短幾個小時內,隨著大街上士兵的腳步聲、嘹亮的小號聲,被李爾飛快地記錄下來的。雖然,一開始,這個曲子只獲得了禮貌性的贊揚,但是,當南方的軍人踏著《馬賽曲》的旋律走進巴黎時,街上的人們歡呼了,人們立刻知道了這就是他們的心聲。
《滑鐵盧的世界時刻》
雖然人們早已熟悉滑鐵盧戰役的前前后后,但是大多數人會把視覺重點放在拿破侖在滑鐵盧的失敗上,或更多的是想要了解拿破侖的個人歷史和逸事。斯蒂芬·茨威格則完全不同,他不僅看到了拿破侖的失敗,而且還看到了導致拿破侖失敗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格魯希。
格魯希,一位元帥,一位經歷了許多戰爭的法國人。然而,在茨威格看來,格魯希的猶豫、他的唯命是從才是導致拿破侖失敗的重要因素。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拿破侖本身在滑鐵盧戰役中的猶豫不決使得他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篇小說將人們帶到了十九世紀初的戰場,讀者可以從中讀到關鍵人物拿破侖、格魯希的許多心理活動。作者對人物和場景的刻畫如此細膩,仿佛讀者正經歷著這場過去了兩百多年的戰爭。
《瑪麗恩巴德哀歌》
歌德在世時,就已經在世界各地的讀者中,尤其在德國的讀者中享有了無比的榮譽,人們崇拜他,敬重他。但是,除了他的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浮士德》被追捧之外,是否有人真正關心過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的內心活動,更何況這是一位充滿情感的文學家呢?
歌德在他的晚年并沒有得到家庭的溫暖,兒子和兒媳對他的關心很少。更多的時間里,他是在社交場所中尋求安慰。他的許多朋友中有一些名人,如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音樂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但是,他渴望愛情,那種能激發起他的創作欲望的、令人坐立不安的心動。因此,當他遇見了“小女兒”烏爾麗克時,他被深深觸動了,他再一次體會到了愛情和煩惱。正是這種情感的爆發,使他寫下了動人的詩篇《瑪麗恩巴德哀歌》。而茨威格向我們展現了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創作這首詩的過程,以及這首詩對歌德身心的影響。
《發現黃金國》
今天,黃金對于人們來說只是一個價值的概念或幾件首飾,而在十九世紀或更早的歷史中,發現黃金卻是一件真正有價值和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正如茨威格所寫的歷史人物蘇特爾。蘇特爾因為債務問題和對歐洲的疲倦,所以他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亡,哪怕是離開妻兒,他也要逃亡到當時很多歐洲人向往的美國去。
蘇特爾是一個勇敢和有創意的人,最初到了美國東部和中部,當他后來知道了西部更是有一片大好的山河之時,就帶著幾名隨從長途跋涉,到了人煙稀少的美國西部。在西部立足之后,他很快就因為發現了黃金而成為世界首富。但是,對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深刻認識的茨威格,不僅看到了閃爍的黃金給蘇特爾帶來的財富,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描寫了世人的貪欲。貪欲讓人違背了法律,貪欲讓人舍棄了生命。最終,世界首富蘇特爾在一無所有中孤獨死去。
《英雄時刻》
一個人在體驗了死亡前的那一瞬間之后,是否會對人生有新的認識呢?當你最后看一眼世界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你的家人、朋友和你做過的每一件事呢?這是一首長詩,一首英雄的詩篇。但是,茨威格也在這部戲劇性的詩歌中,讓人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的死亡與再生的過程。當然,這不是一個平凡人的經歷,而是偉大的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經歷。
茨威格的這部作品正是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致敬。當囚車的輪子仿佛碾過了我們的心之后,一張減刑的紙,又把我們托起,讓我們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體會人生的艱辛和幸福。茨威格在這首詩中對聲音的刻畫,把人拉到了十九世紀圣彼得堡的刑場,讓人感受到冰冷的鎖、門和槍口。然后,當死刑被制止時,作者又讓熱血充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體,與此同時,讀者的心也仿佛被溫暖了。
《穿越海洋的第一個詞》
今天,當大多數人只需要通過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就能同時與世界各地保持聯系的時候,誰又會想到過去,僅僅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為了歐美之間的通信,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和財富。
一條橫跨大西洋的電纜,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塞勒斯·惠斯特·菲爾德實現了他的夢想。在這篇小說中,茨威格描寫了許多技術問題,比如電纜的制造、軍艦的改造和一次次的失敗。當然,電纜鋪設最后還是取得了成功。隨后,茨威格描寫了勝利后人們的懷疑,因為鋪設的成功并不同時意味著通信的成功。但是,最后的勝利往往是給有準備和有毅力的人的。塞勒斯·惠斯特·菲爾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這篇小說中,勝利和失敗此起彼伏。
《逃向上帝》
列夫·托爾斯泰是許多中國讀者熟悉的俄國作家,大概有些讀者讀過他的一部戲劇性自傳體作品,即寫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期的五幕正劇《光在黑暗中閃耀》。其實,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或者說是作者還沒有想好如何去完成的作品,因為它是一部最私密的和呈現他的家庭悲劇的作品。
現實中,托爾斯泰終于離家出走,踏上了他認為是通往上帝的道路。只是太晚了,他已經不能堅持多少天了。最后,托爾斯泰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站長的簡陋居室中離開人世。茨威格將托爾斯泰最后的日子,以這部《光在黑暗中閃耀》的尾聲獻給了讀者。在這最后的一幕中,人們不僅能讀出托爾斯泰對政治的態度,同時也能看到他對妻子的矛盾心理。
這是充滿悲劇的一幕。
《爭奪南極》
從宇宙星塵到人類,經歷了幾十億年。但是,時間進入二十世紀初時,地球仿佛已經沒有多少秘密了。只有地球的兩個極點,因為它們的寒冷,依然阻擋著英雄們的探索。但是,當每一天都有新的科技被發明和利用之時,總會有一些人想要做出更大的冒險。
此時,讀者是否應該期待一篇關于第一個到達極點的人的壯舉呢?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茨威格并沒有在這篇傳記小說中描寫阿蒙森——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人,雖然世界一般都會記住這位挪威極地探險家,好比我們知道誰第一個發現了新大陸,誰第一個登上了月球那樣。茨威格在這里給我們講的卻是第二個看見極點的人的故事,他就是英國的斯科特,而正是這個人,他在一個北半球的夏天,帶領著他的隊員們離開了歐洲,并在南半球的夏天登上南極大陸;也正是這個人,他給人類記錄了南極的自然風光,給后來者提供了許多經驗。茨威格更是通過對人物的細膩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愛家人、愛朋友和愛祖國的英雄。
一場探險的悲劇。
《封閉的列車》
這一篇描述了列寧于1917年3月乘坐火車,經過德國回到俄羅斯的經歷。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之后,當時的列寧還是一位在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生活的、沒有幾個人認識的人,他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在圖書館開門時去看書,到圖書館關門時回家。但是,俄羅斯爆發了革命,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興奮,讓他感到了那場幾百萬人為之獻出生命的戰爭不再是徒勞。
他要回俄羅斯去。然而事與愿違,他所期望的革命的勝利并沒有實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場交戰各方、帝國主義者們和將軍們的陰謀。而且,在俄羅斯的人也感覺到列寧的潛在危險,不希望他回去。可是,回家的愿望勢不可當,列寧和其他共產黨人終于在德國最高陸軍司令部的支持下,從瑞士經過德國、瑞典,最終到達了圣彼得堡涅瓦河北岸的鐵路總站。
《西塞羅》
茨威格作品中歷史人物的時代跨度是驚人的,例如這篇傳記中的主角西塞羅,是一位公元前的古羅馬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西塞羅的同時代人中有大家熟知的愷撒、埃及艷后,還有其他政治家,如安東尼。
西塞羅在經歷了幾十年古羅馬廣場上的風風雨雨之后,原本是想隱居到他的鄉間別墅中,開始人生的晚年和文學創作,但是,歷史的進程并不是由一個人來決定的,西塞羅最后還是被推回到古羅馬廣場,而當他最后一次離開那里后,他成了對手的追殺目標。
茨威格的這篇人物傳記不僅描述了西塞羅在政治上的功績,他也同樣花費篇幅敘述了西塞羅和女兒、兒子、年輕妻子的關系。當然,政治舞臺上的其他人物——如屋大維、安東尼,也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
《威爾遜的失敗》
茨威格希望實現的統一的歐洲的思想,或者說和平的歐洲的思想,在他之前也有許多人做出了努力。威爾遜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僅希望歐洲實現和平,還希望實現永久的世界和平。然而,正如標題所示,威爾遜失敗了。他的失敗是歐洲和世界的不幸。但是,歷史就是這樣不容改變。世界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還必須再經受一次重大的、長期的磨難,才終于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局面。
茨威格在這篇傳記中詳細描述了威爾遜的個性和政治態度,使得后人能從中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的世界局面。
2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