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決定你的人生
一個人的心態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用一個通俗的名詞表示就是——定位。你在心中給自己定位成什么,你就是什么,因為定位能決定人生,定位能改變人生。
一個乞丐站在地鐵出口賣鉛筆,一名商人路過,向乞丐杯子里投入幾枚硬幣,匆匆而去。過了一會兒商人回來取鉛筆,說:對不起,我忘了拿鉛筆,因為你我畢竟都是商人。幾年后,這位商人參加一次高級酒會,遇見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謝:原來他就是當初賣鉛筆的乞丐。生活的改變,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話:你我都是商人。故事告訴我們:當他定位于乞丐,他就是乞丐;當他定位于商人,他就是商人。
定位概念最初由美國營銷專家里斯和屈特于1969年提出,即商品和品牌要在潛在消費者心中占有位置,企業經營才會成功,隨后定位外延擴大到大至國家、企業,小至個人、項目等,均存在定位的問題,且事關其成敗興衰。
汽車大王福特自幼幫父親在農場干活,12歲,他就在頭腦中構想用能夠在路上行走的機器代替牲口和人力,而父親和周圍的人都要他在農場做助手,而福特堅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名機械師。于是他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要花費三年時間的機械師訓練,隨后他花兩年多時間研究蒸氣原理,試圖實現他的構想,未獲成功;隨后他又投入到汽油機研究上來,每天都夢想制造一部汽車。他的創意被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賞識,邀請他到底特律公司擔任工程師。經過十年努力,29歲時,福特成功制造了第一部汽車引擎。
今日美國,很多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車。福特的成功,不能不歸功于他定位的正確和不懈的努力。
反過來說,就算你給自己定位了,如果定得不切實際,或者沒有一種健康良好的心態,也不會取得成功。
有位大學生,大學期間各門功課成績都是優良,畢業后被分配到一個偏遠閉塞的小鎮上。從夢想的伊甸園,進入平庸、煩瑣的現實,他覺得像從天堂掉進了地獄。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研究生考試上,并將這看成他生活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諸多煩惱困擾,他名落孫山了。為了自己的前途,憑借著強大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捧起書本,卻因極度的煩惱而毫無成效。第三次失敗之后,他停止了努力。
悲哀、苦惱、絕望將他緊緊地包圍,他開始天天喝酒買醉,不再上班,他的精神已經徹底崩潰了。短短的四年,竟成了一生的終結。
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大學生的種種遭遇,都因煩惱而起。煩惱雖然是一種情緒,但卻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一旦我們沾染上它,壓力也就悄然而至了。這樣惡劣的不良情緒,會讓我們主動放棄努力。它就會像指揮木偶一樣指揮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痛苦之中。人在煩惱時,可使意志變得狹窄,判斷力、理解力降低,甚至理智和自制力喪失,做出一些非正常行為。煩惱不僅使我們的心靈飽受煎熬,同時它還會摧毀我們的肌體。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應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
其實,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就會積極向著定位前進,自身的煩惱自然也會消除,又怎么會被壓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