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
管晏列傳第二
這是管仲、晏嬰兩位大政治家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采取了贊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借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于“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于律己,三世顯名于諸侯。二人雖隔百余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合傳為一。
本文通過鮑叔和晏子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做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并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晏子貴為國相,卻以石父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個地位卑賤的車夫,只要知過自改,便予以提拔,薦為大夫。司馬遷極力贊美鮑叔和晏子,正是慨嘆自己未遇解驂贖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贊語中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此實乃本傳之真意。
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動作、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典型細節,以借賓形主的手法刻畫人物。作者抓住車夫妻子從門間窺視的細節,來揭示一個女子的內心隱秘。從瞬間的窺視到提出離婚,御妻的神色、姿態、心理已然活現,不僅閃耀著個性的光芒,而且表現了她的心計、意念和獨特的看人標準。然而,寫石父、寫御妻、寫御者,又是為了寫晏子。這種借賓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原文】
管仲夷吾[1]者,潁[2]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3]游,鮑叔知其賢[4]。管仲貧困,常欺鮑叔[5],鮑叔終[6]善遇之,不以為言[7]。已而鮑叔事[8]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9]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10]焉。鮑叔遂進[11]管仲。管仲既用[12],任政于齊,齊桓公以[13]霸,九[14]合諸侯,一匡[15]天下,管仲之謀也。
【注釋】
[1]管仲夷吾(?—前645):管夷吾,字仲。后人因其謚敬,稱之為“管敬仲”。
[2]潁(yǐnɡ):水名,在今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西北部。
[3]鮑叔牙:少時和管仲友善,后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
[4]賢:有才德。
[5]常欺鮑叔:管仲與鮑叔牙在南陽一同經商,到分盈利時,管仲自己多分。
[6]終:始終。
[7]不以為言:不因為這件事發議論。
[8]已而:不久,旋即。事:服侍,侍奉。
[9]及:至,等到。
[10]囚:拘禁。
[11]遂:就。進:舉薦。
[12]用:任用。
[13]以:因。
[14]九:這里泛指多次。
[15]匡:匡正,糾正。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1]時,嘗[2]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3],鮑叔不以[4]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5]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6],知時[7]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8]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9],知我不遭[10]時也。吾嘗三戰三走[11],鮑叔不以我為怯[12],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13]死之,吾幽囚[14]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15]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16]我者鮑子也。”
【注釋】
[1]始:當初。困:貧困。
[2]嘗:曾經。
[3]多自與:多給自己。
[4]不以:不認為。
[5]謀:謀劃,計劃。
[6]愚:笨拙。
[7]時:時勢,時機。
[8]三仕:三次做官。三見逐:三次被驅趕。
[9]不肖:不賢。
[10]遭:遇,逢。
[11]走:逃跑。
[12]怯:膽怯,膽小。
[13]召忽:齊國人,與管仲同時輔佐公子糾。
[14]幽囚:囚禁。
[15]羞:感到恥辱。以動用法。恥:以動用法。
[16]知:了解,熟悉。
【原文】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1]。子孫世祿于齊[2],有封邑[3]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4]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注釋】
[1]以身下之:將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2]世祿于齊: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祿,古代官吏的俸給。
[3]封邑:帝王賜給臣子的土地。
[4]多:推重;贊美。
【原文】
管仲既任政相齊[1],以區區[2]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3],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4]。故其[5]稱曰:“倉廩[6]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7],上服度則六親固[8]。四維[9]不張,國乃[10]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11],令順[12]民心。”故論卑而易行[13]。俗之所欲[14],因而予[15]之;俗之所否[16],因而去[17]之。
【注釋】
[1]任政相齊:主持政務,擔任齊相。
[2]區區:小小。
[3]通貨積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
[4]俗:民俗。好惡:喜好與厭惡。
[5]其:指管夷吾。以下引語見《管子·牧民》。
[6]倉廩:倉庫。
[7]榮辱:光榮和恥辱。
[8]上:國君。服度:有兩解,一為遵守法度,二為使用的衣服車馬等有制度。六親: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指父、母、兄、弟、妻、子。固:堅固:親密團結。
[9]四維:指禮、義、廉、恥。維,綱,提網的繩。
[10]乃:就。
[11]令:政令。原:源頭。
[12]順:順應。
[13]論卑而易行:言論平易而易于實行。
[14]所欲:所想獲得的。
[15]予:給予。
[16]所否:所反對的。
[17]去:除掉。
【原文】
其為政也[1],善因禍而為福[2],轉敗而為功[3]。貴輕重[4],慎[5]權衡。桓公實怒少姬[6],南襲蔡[7],管仲因而伐楚[8],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9]。桓公實北征山戎[10],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11]之政。于柯之會[12],桓公欲背曹沫[13]之約,管仲因而信之[14],諸侯由是[15]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16]。”
【注釋】
[1]為政:從事政治。
[2]善:善于。因禍而為福:由禍患轉化為安福。
[3]轉敗而為功:轉化失敗因素成為有利因素。
[4]貴:重視。輕重:本指貨幣,《管子》有《輕重篇》,此處指事情的輕重緩急。
[5]慎:戒慎。
[6]怒:恨。少姬:齊桓公夫人,蔡繆侯之妹。少姬因蕩舟失寵歸蔡,蔡君將她改嫁,因而觸怒桓公。
[7]蔡:國名。
[8]楚:國名。羋姓。始祖鬻熊。西周時立國于荊山一帶,建都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東南)。春秋時兼并周圍小國,不斷與晉爭霸。楚莊王曾為霸主。戰國時疆域更為擴大。前223年為秦所滅。詳見《楚世家》。
[9]責:責備。包茅:指菁茅。入貢:貢獻朝廷。周室:指周朝王室或周朝廷。
[10]山戎:部族名。
[11]修:實行。召(shào)公:周代燕國的始祖姬爽。
[12]柯:齊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會:盟會。
[13]背:違背。曹沫:魯國將領。
[14]因而:從而。信之:使齊桓公守信。
[15]由是:因此。
[16]引語本予《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與:給予。
【原文】
管仲富擬于公室[1],有三歸、反坫[2],齊人不以為侈[3]。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4]而有晏子焉。
【注釋】
[1]擬:比擬,相似。公室:諸侯的家族。
[2]三歸:有幾說,一為征收市場租稅,二為娶了三姓女子,三為三處家庭,四為臺名,五為采邑名,六為府庫名。反坫(diàn):覆酒杯的土臺。
[3]侈:奢侈,浪費。
[4]百余年:管仲死于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晏嬰于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出任大夫,相去僅八十九年。
【原文】
晏平仲嬰[1]者,萊之夷維[2]人也。事齊靈公、莊公[3]、景公,以節儉力行重[4]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5],妾不衣帛[6]。其在朝,君語及之[7],即[8]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9]。國有道[10],即順命[11];無道,即衡命[12]。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注釋】
[1]晏平仲嬰(?—前500):晏嬰,字仲,謚平。
[2]萊:國名,地在今山東省黃縣東南萊子城,前567年為齊所滅。夷維:邑名,在今山東省高密市。
[3]齊靈公:姜環,前581—前554年在位。莊公:姜光,前553—前548年在位。
[4]節儉:節約儉樸。力行:盡力辦事。重:重視,被動用法。
[5]重(chónɡ)肉:兩味肉食。
[6]衣:穿著。帛:絲織品。
[7]語及之:說到他。
[8]即:則,就。
[9]危行:直道而行。
[10]有道:指治理合乎原則,國泰民安。
[11]順命:順從命令。
[12]衡命:衡量命令,謂可行則行。
【原文】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涂[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5]謝,入閨[6]。久之,越石父請絕[7]。晏子戄然[8],攝衣冠謝[9]曰:“嬰雖不仁[10],免子[11]于戹,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12]于知己者。方[13]吾在縲紲中,彼[14]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15]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16]。
【注釋】
[1]越石父:一說為晉國中牟人,賣身為奴隸。
[2]縲紲(léi xiè):拘系犯人的繩索,引申為囚禁。
[3]涂:通“途”。
[4]左驂(cān):古代一車套四馬,居中的兩匹稱服,居外的兩匹稱驂,驂居左,故稱左驂。
[5]弗:不。
[6]閨:宮中的小門。
[7]絕:斷絕交往。
[8]戄(jué):敬畏貌。
[9]攝:整理。謝:道歉。
[10]仁:善良,寬厚,慈愛。
[11]子:古代表敬意的對稱詞。
[12]詘(qū):通“屈”,委屈。信(shēn):通“伸”,伸直。
[13]方:當。
[14]彼:他(們)。
[15]夫子:古時對人的一般敬稱。感寤:感發醒悟。
[16]延:請。上客:高等賓客。
【原文】
晏子為齊相[1],出[2],其御之妻從門間[3]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4],擁大蓋[5],策駟馬[6],意氣揚揚[7],甚自得[8]也。既[9]而歸,其妻請去[10]。夫問其故[11]。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12]齊國,名顯[13]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14]矣,常有以自下者[15]。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16],然子之意自以為足[17],妾是以[18]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19]。晏子怪[20]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21]。
【注釋】
[1]相:官名。執政大臣。
[2]出:外出。
[3]御:車夫。門間(jiān):門縫。間,縫隙。
[4]御:駕馭車馬。
[5]大蓋:車蓋。
[6]策:鞭打。駟(sì)馬:古代一車套四馬。
[7]揚揚:得意貌。
[8]自得:自我得意。
[9]既:已;完。
[10]請去:請求離去。
[11]故:原因。
[12]相:任相。動詞。
[13]顯:顯赫。
[14]志念:意念;抱負。深:深遠。
[15]常:恒,總是。有以自下者:具有自謙的品德。下,退讓。
[16]仆御:駕馭車馬的奴仆。
[17]自以為足:自己認為很滿足。
[18]是以:以是,因此。
[19]抑損:謙遜。
[20]怪:感到奇怪。
[21]薦:舉薦。大夫:官名。
【原文】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1],及《晏子春秋》[2],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3]。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4]。
【注釋】
[1]《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皆《管子》篇名。《管子》,原本八十六篇,亡佚十篇,現存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歷數、輿地、經濟和農業等知識。
[2]《晏子春秋》:舊題晏嬰撰。
[3]次:編列。傳:傳記。
[4]軼(yì)事:世人不甚知道的事跡,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軼,通“逸”,散失。
【原文】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1]之。豈以為周道衰微[2],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3]稱霸哉?語曰[4]:“將順[5]其美,匡救其惡[6],故上下[7]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注釋】
[1]小:認為器量狹小。以動用法。
[2]衰微:衰敗微弱。
[3]乃:卻。
[4]引語出于《孝經·事君》。
[5]將順:順勢助成。
[6]匡:改正。救:禁止。惡:丑惡。
[7]上下:指君臣百姓。
【原文】
方晏子伏莊公尸[1]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2],犯君之顏[3],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4]!假[5]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6],所忻慕[7]焉。
【注釋】
[1]晏子伏莊公尸:齊國大夫崔杼因奸情殺死莊公,晏嬰去到崔家,枕莊公尸股而哭之,盡君臣之禮而出。
[2]諫說:規勸說服。
[3]犯君之顏:冒犯君主威嚴的表情。
[4]引語出于《孝經·事君》。
[5]假:假若。
[6]執鞭:指駛馬駕車做奴仆。
[7]忻(xīn)慕:羨慕。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里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并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卻多次都被國君罷免,鮑叔并不因此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幾次隨軍參戰,幾次中途逃回,鮑叔并不因此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后,召忽為之殉難,我卻自甘囚禁遭受屈辱,鮑叔并不因此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因小節而羞,卻會為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去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諸侯國強大。此后過了百余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于節約儉樸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于各國諸侯。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駕車,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齊國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從此以后,車夫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也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這些書上說得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依次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于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尸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后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于晏子直言進諫,敢于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向往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