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我是萬能的
- 實習生往事
- 魯泰恒
- 2041字
- 2022-01-07 09:46:55
為盡快發展,社會對煤炭資源實行開放管理,形成了萬舟競發局面。
一些煤炭賦存條件比較好的省份,年產100萬噸以上的,如聞州礦務局梅莊煤礦,代表國家隊;45萬噸以上的煤礦,是省市代表隊;9萬噸以下煤礦,是縣鎮代表隊;還有一些國家不愿意投資開采的塊段,允許私人開采。
正逢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時期,整個煤炭市場供不應求,僅像梅莊煤礦這樣的大礦難以滿足,只好有鄉鎮煤礦填補,一時間小煤礦生意格外紅火。
這讓周圍的鄉鎮和村子都感到眼紅。后來,稍微有能耐的人都想著開礦。他們背景復雜,關系深厚,或有政府的人參股,或有大企業的領導在后撐腰。
梅莊礦周圍的小煤窯,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地開花,非法運營的私人小煤窯占據著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
據傳。梅莊煤礦源于露頭煤開采,逐漸演變為井工開采。大礦,天天源源不斷地出煤,鈔票滾滾而來,自然也點燃起了地方政府和一些能力通天的人掙錢欲望。
受財力限制,小煤窯難以形成獨立的運煤、通風、行人通道,大多只開掘一條井筒,這就是人們說的“獨眼龍”,也稱為“小煤窯”。小煤礦生產能力低下,不能形成規模開采,每年煤量大多都是幾萬噸,很少超過十噸的。
幾年時間,梅莊鎮周圍涌出七個鄉鎮煤礦和數不清的私人小煤窯。
這些小煤礦或小煤窯大都建在大礦周圍,大多是靠山吃山的格局,也就是人們俗稱搭順風車。
這既是秘密,也不是秘密,因為很多小煤礦都是這么做的。把巷道與大礦巷道打通,本身不大的排水量,利用自重壓力傳遞給梅莊礦這樣的大礦,由他們排水。
大礦的排水能力不用擔心,這樣可以節省一筆不菲的開支。這對梅莊礦來說不是什么事情,而對小煤礦來說確是天文數字。只要能省錢,他們盡量省。如此一來,小煤礦生產成本比大礦就低很多。
小煤礦缺乏的是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地質人員。一些聰明的礦主一開始盯上的是梅莊煤礦退休的地質人員,只是這些人員退休了,只憑記憶難以掌握精確的地質資料,就想方設法接近地質測量科地質人員。
有人膽子小怕事,恐怕東窗事發丟了自己飯碗。有人想晉升,所以沒幾個人敢明目張膽地地接近那些小礦主。也有個別升遷無望、膽大的人,就如地下工作者那樣,打槍的不要,悄悄地進行。
這年月,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輸出別人需要的資料,自己有一筆價值不菲的收入。至于收入多少,外人無法知道。
只是時間久了,賊不打三年自招,慢慢地這些秘密無意中泄露出來。
聽人說過,一位曾當過地質測量科長的人,退休后被小煤窯聘去當顧問,盜采了不少露頭保護煤柱,致使地表水流入井下,給梅莊礦造成嚴重損失。
這些事情多多少少聽說,作為一個實習技術員的任衛東,自然不知道具體細節。
一個甕聲甕氣的人道:“小樊。沒證據的事別瞎說,讓有心人知道不好。”
那個公鴨嗓,名叫樊東瑞的道:“老容,今天星期六,下井的下井,休班的休班,領導又不在。你這樣謹慎有點過度,干嘛這么小心翼翼的。這年月,撈不著好處,還不能說兩聲啊!”
見房門開著,老容趕緊閉上,道:“小點聲,傳到領導耳朵里,有你好看的!”
任衛東知道,這時候去敲門肯定不合時宜,就躡手躡腳地向廁所走去。一通小解以后,從廁所里出來,來到那個門口抬手敲門。
隨著三下敲門聲,“進來。”里面傳來樊東瑞的聲音。
見任衛東進來,正在計算數據的樊東瑞打趣道:“衛東,你這個大文書,怎么跑這里來了?”
任衛東笑道:“忙著呢,領導們。我這人是萬能的,什么都能干。哈哈。”
那個叫老容的,不像樊東瑞那樣亂侃一通,他手握鉛筆,頭從計算冊上抬起,對任衛東道:“衛東,來,坐下。有事嗎?”
任衛東笑道:“軌道下山片口繞道需要延中線了。辛苦領導。”
見任衛東說話一字一板的,老容問道:“有延長中線申請單嗎?”
“有。”任衛東說完,從上衣口袋里掏出填好的申請單,雙手遞給老容。
老容接過放在桌子上,道:“有申請單就好。見了組長,我給他匯報一聲。有空的話,肯定先給你們去掛線。回去等通知吧。”
看到二人都忙著,任衛東起身告辭道:“領導忙吧。”
老容抬起頭,笑道:“好的,那就不送了。”
任衛東回到工區,把情況告知曹建國,他沒說什么,只是說了句:“那就這樣,等通知吧。”
井下電話鈴響,曹建國忙著接電話。
任衛東離開值班室,去技術室翻看一些煤礦書籍。
開完碰頭會,回到技術室,已經交班的曹建國走進來,剛要說什么。值班室傳來讓曹建國接電話的聲音,出門而去。
接完電話,曹建國進門對正在看書的任衛東道:“衛東,下班。”
任衛東起身關門鎖門,一起下樓,曹建國邊走邊道:“你辦事效率就是高,聯系的事情成了。剛才地質科來電話,明天早班去給我們延中線。”
任衛東接話道:“曹區長。您說笑了。地質科是看您的面子,和我沒什么關系。”
曹建國沒有分辨什么,道:“明天早上班換好衣服,在井口等著。與測量組的人一塊下井,給他們幫幫忙。”
“好的,曹區長。”主管技術員的安排,實習生任衛東自然答應。
第二天一早,任衛東領過礦燈、自救器來到井口,看到一塊分配到礦,并在職工學校一起學習,現在掘進四區實習的正規院校畢業,名叫李興筍的,也坐在井口,一問才知道,他也是等地質科測量組的人。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東南西北地閑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