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四周,任衛東走到自己騎的那輛自行車前,把紙鋪在鞍子上。
“我說你寫。區長和我每人30元,班子成員每人20元,驗收員每人15元,劉忻康和楊文慶各15元?!笨慈涡l東寫著,杜文禮又道:“剛來不長時間,你不要隨了?!?
“不隨,不好看吧。既然來他家了,不隨見到汪士啟會尷尬的。”任衛東回道。
“那你和劉忻康他們一樣吧?!币娙涡l東如此通情達理,杜文禮沒再阻攔。
任衛東寫好禮單,杜文禮道:“算算,一共多少錢。”
等任衛東報出數額,杜文禮從口袋里掏出三張百元人民幣,遞過來道:“這些錢,我先替他們墊上,你拿著。等一會咱們就去柜上隨禮。上完賬,把禮單保存好,回去后找他們收。其他的,等忻康上班后讓他處理。”
“好的。書記。”任衛東口中答應道。
剛弄完賬目,就看到頭戴白布孝帽,身穿白布大褂,腰系一根粗壯麻繩,腳穿白布覆蓋布鞋,趿拉鞋后跟的汪士啟,和姜開昌一塊從院門口走出。來到杜文禮跟前,汪士啟雙膝跪地,磕頭拜謝。
雖然沒看到汪士啟流淚,卻感覺他依然極度傷心,眼睛布滿血絲,看上去讓人生出幾分愛憐。
“士啟。老人家已經過世,不能復生,就請節哀。注意身體啊。”杜文禮趕緊扶起,道。
汪士啟起身,對杜文禮慢聲慢語道:“書記,讓您跑這么遠的路,真是不好意思。中午在這里吃飯吧,盡管不能好好地招待。辦完事,上了班,我會答謝大家的?!?
杜文禮道:“這個心,你就不要操了,安心辦好你的事?!?
和杜文禮說完話,汪士啟對任衛東也行過禮數。
任衛東雙手扶起:“汪師傅,不必大禮,趕快起來。”
汪士啟望向三人,道:“今天實在不好意思,慢待了。”
“這沒什么,沒人怪你的,快去忙你的吧。”杜文禮對汪士啟道。
汪士啟點點頭,轉身走回院內。
看著汪士啟走回,三人來到帳桌前,讓人寫花圈條幅,約定好迎接花圈順序,就帶著花圈在汪士啟家門口四五十多米外的十字路口處等待。
十幾分鐘后,在一片吹奏聲中,一個嗩吶手、一個吹笙手和一個敲鑼人組成的吹啦班,從院子里出來。隨后是,半身躬腰、拄白紙包裹木棍(人稱那是哀杖)的十幾個孝眷組成的隊伍,一字蛇形緩步陸續地跟在后邊。來到距離花圈存放處有幾米遠的地方,隊伍停下來。
司儀大聲喊道:“迎接朋友花圈一個。”
孝子孝孫組成的孝眷隊伍一字排開,對著站在花圈兩側的杜文禮、任衛東和姜開昌三人方向,雙手平舉哀杖高過頭頂,然后雙膝跪地。如此三次,起身算是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答謝。
兩個參加白事的人員,每人手扶花圈抬起回轉,隊伍也像一條老態龍鐘的長龍緩緩地轉身,跟在花圈后邊,回到院子。
得到吊唁的通知,杜文禮、任衛東和姜開昌帶著白色袖章進入院子,剛門口就聽“咚咚咚”三聲鼓響。原來在此擂鼓,這是提醒里面孝眷,有人前來吊唁。
進入院子,看到靈堂設在正堂,祭桌設在室外。
桌上是貢品:三根纏有白紙筷子插在盛有半熟米飯的一個碗內,饅頭左右各五個,金絲供一個,生公雞一只,葷菜素菜各兩碗。
司儀大喊:“朋友前來吊唁!”靈堂里傳來一陣哀嚎地哭聲。
司儀又道:“朋友致禮!”
杜文禮、任衛東和姜開昌三人臉色嚴肅,鄭重其事地對著靈堂三鞠躬,以示對亡者致禮。禮畢,三人還沒走出院子門口,里面的哭聲嘎然而止。
喪禮哭,是一種寄托哀思的禮節,哭泣始終伴隨著葬禮全過程??奘窃岫Y的主旋律,不哭不算是葬禮。如果不哭,街坊鄰居會笑話。老人咽氣時,全家當場大哭。發喪前一天晚上,親戚朋友前來祭奠時,孝子孝女孝孫會伴著哭泣。
發喪當天,人們更是會哭,知道骨灰盒下葬。參與葬禮的親戚們也會哭,女性哭的更厲害。葬禮中,老人閨女哭的最傷心,邊哭邊說些悔恨的話,從早到晚,悲哀哭聲不斷。
哭聲中有對老人的虧欠,也有對自己沒盡到孝心的埋怨。女人哭的比男人聲音大,長延時,有的拖著長腔,余音繞梁,久久不絕,讓人倍感凄慘。
男人的哭,只是干嚎,沒有女人那種特有的拖長音。
女兒大都會長哭,哭泣時身體會擺出各種姿勢,有的是坐在地上伸開雙腿,伸開五指的兩手在撫在腿上,在膝蓋上下來回搓動,一邊哭一邊振振有詞地傾訴。這樣的動作,只有血緣關系最親近的人才可以如此,否則會被認為是做作!
女性去吊孝,孝女包括兒媳、女兒、孫女、外孫女會配合著哭,現場充滿悲傷氛圍,服喪者和吊孝者眼中淚如雨下。
哭聲有多種形態,哭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淚水,沒有淚水只是大聲哭叫,一定是假哭,人們戲稱“干哭”;
哭的時候,人是不會顧慮自己形象的,情緒波動變化強烈。如果哭的很漂亮、很美,還左顧右盼去觀察別人表情和反應,那一定是假哭;
哭的時候,人的呼吸節奏會打亂,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會出現抽氣聲,呼氣聲會變重,哭聲會顯得斷斷續續的,這就是抽泣;
哭泣的時候,鼻子上會留下一串串長鼻涕,眼淚也夾雜其中,這是真哭;真哭的人,眼睛是紅腫的,這是痛哭產生的后遺癥,否則就是假哭。真哭假哭,一目了然,裝是裝不出來的。
老人在世的時候,做兒女或兒媳的盡心侍候,費力操勞,問心無魁。死亡對死者和生者來說,都算是一種解脫,死者不再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痛苦,生者不必在耗盡心血、沒黑沒白地床前灶后。
所以,在死者生前盡孝的人,哭起來是不會過度悲傷,更不會大呼小叫。相反,很多大聲哭的人,大多是不那么盡孝的人。在這氛圍下,一時良心發現,覺得自己愧對老人,以哭聲來掩飾,讓別人以為自己也是很孝順的,當然這些自然瞞不過鄉里鄉親,因為誰的一舉一動,大家都清清楚楚,不會有人認為哭聲愈大愈孝順。
悲,不在臉上,而在心里,魂斷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