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戰勝抑郁癥作者名: (英)保羅·吉爾伯特本章字數: 1952字更新時間: 2021-11-17 18:47:14
譯者序
抑郁令人痛苦,但不幸的是,抑郁又非常常見——全球有超過3億的人深受抑郁之苦。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被抑郁困擾的來訪者。不過,出于種種原因,很多抑郁者并未能走進咨詢室,也未能去醫院接受心理治療。在某種程度上,簡便易得的自助類圖書為抑郁者提供了克服困境的希望。目前,市面上的抑郁自助類圖書各有側重,大多簡要地提供了一些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自我訓練方法,通常篇幅較短,對抑郁的介紹往往較為粗淺。
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教授的這本《戰勝抑郁癥》為那些想更深入地了解抑郁的人而寫。吉爾伯特教授是英國德比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會會員。多年來,他一直積極研究與羞恥有關的情緒障礙,創建了慈悲聚焦療法(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幫助人們通過培養慈悲心來完善自己。到目前為止,吉爾伯特已經出版了21本書、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戰勝抑郁癥》是他著作中深受好評的一本。這本書的第一版寫于1997年,目前是第三版。其核心仍然基于原先的一些想法,但增加了正念練習,以及十多年來吉爾伯特在慈悲聚焦治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第三版的第一部分,吉爾伯特從抑郁的癥狀、起因、適應性價值等幾個角度幫助讀者理解抑郁,尤其是適應性價值這個角度。它與認為抑郁只是“一種疾病”非常不同,能大大地寬慰抑郁者因抑郁而引起的羞恥感。而這種羞恥感往往會加深抑郁,并導致抑郁者無法尋求幫助。與一般的認知行為治療自助手冊相比,這本書雖然也關注癥狀表現、討論思維方式對抑郁感受的影響,但也借鑒了精神分析理論,梳理癥狀背后的意義,強調早期生活經歷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加深了讀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接納。
本書第二部分的第七章和第八章是作者在這一版中新增加的重頭戲。我們需要做什么才能治愈自己?對于心理咨詢來說,除了來訪者的咨詢目標,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治療聯盟和關系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沒有人能忍受一位嚴苛、無情的咨詢師,因此,當我們借助于自助類圖書,做自己的咨詢師時,也需要重視與自己建立的治療聯盟和關系。第一步便是要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
吉爾伯特以正念作為戰勝抑郁的準備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自我覺察能力和情緒涵容能力,而這兩者是自我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吉爾伯特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盡可能保持溫暖和善解人意的態度,帶著對自己的好奇心,運用理性和同情心關愛自己,激活大腦的情緒安撫系統。同時,學會用非批判性的方式集中注意力和引導注意力,培養健康的思維模式,改變自己的行為。
本書第三部分介紹了如何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停止對自己的批評和凌辱,學會關愛自己,用同情心改變抑郁體驗。第四部分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談到的某些方法應用到與抑郁相關的一些具體問題上,比如渴望被認可、羞恥、內疚、憤怒、挫折、失望、理想的破滅、完美主義等。
作為自助類圖書,《戰勝抑郁癥》的內容通俗易懂,頗像一位溫和又富有同情心的心理治療師,向你娓娓道來各種專業知識和解決辦法。它所提供的自助方法具有很好的操作性。雖然基于認知行為治療理念和方法,但并沒有很多讓人望而生畏的表格和任務(當然,不可避免也會有一些)。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妨想象自己正在和作者進行一場對話,或者把他當作你的督導師,而他正在指導你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帶領你學習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完善藝術。另外,書中講述了許多抑郁者的故事,也許會讓你深有共鳴。對于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員而言,吉爾伯特對三套情緒系統運作模式的理解,以及戰勝抑郁的思路與方法也很有參考價值。
凡事都需要練習,本書很多章節的最后一部分都提供了一些自助練習,難易程度各不同。正如吉爾伯特所說,每個人的抑郁癥狀都有與別人相似的部分,也有其獨特的表現。就像不會有兩場一樣的心理咨詢,在閱讀自助類圖書時也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選擇適合自己、對自己真正有用的練習。你可以試著把這些練習當作游戲,加入自己的創意,但盡量不要強迫自己做任何事情,只是盡可能地留意和坦然地面對各種可能性。不過,自助類圖書并非萬能解藥。吉爾伯特也提醒讀者,它并不能替代藥物治療和心理咨詢。
作為一本抑郁自助書,本書不僅以深度見長,還頗有“厚度”。得以順利翻譯完成,首先要感謝本書的編輯張慶麗,她的電話給予我許多陪伴和支持,減少了我翻譯時的孤獨。她在細節上的建議和無盡的耐心,也讓我欣喜和感動。感謝我的導師陳祉妍,她細致審閱了本書,但更重要的是始終給我自由和鼓勵。
感謝我的家人,多年以來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謝我的孩子,他的笑容和擁抱,是治愈一切苦悶的良藥。感謝我現在的分析師,一直陪伴我去發現自己。感謝我的督導,他常常提醒我共情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感謝我的音樂老師陳曦提供的原創背景音樂,為行文帶來許多靈感,而音樂本身也有治療的作用。感謝我所有的來訪者,他們的勇氣和真誠為我的工作提供了動力和思考的源泉。
江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