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勝抑郁癥
- (英)保羅·吉爾伯特
- 1726字
- 2021-11-17 18:47:13
引言 為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
本書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你戰勝抑郁。我將簡要地介紹一下這種干預方式的發展歷史,這樣或許能加深你的理解,讓你更有信心使用它。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系列治療技術,統稱為“行為治療”。這些治療技術有兩個共同的基本點:首先,它們的治療目標都是通過處理癥狀(如焦慮)來消除癥狀,而不考慮癥狀背后深層次的歷史原因(這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所創立的精神分析治療的著眼點);其次,它們運用的技術合乎科學原理,源于心理學家在實驗室里發現的有關學習機制的研究結果,而且這些技術經過了科學檢驗。行為療法最初被證明最有價值的應用領域是治療焦慮障礙,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恐懼癥(如極度恐懼動物或恐高)和廣場恐懼癥,這兩者用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均難以處理。
在最初的大力推崇之后,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行為治療的不滿開始變多。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行為治療不處理人們的內部思維,而這顯然正是許多患者所體驗到的痛苦的核心。尤其是,行為治療被證明不適合用來治療抑郁癥。于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為了治療抑郁癥,“認知治療”應運而生。這方面工作的先驅是艾倫·T.貝克教授,他提出了一種針對抑郁癥的理論,該理論強調人們抑郁式思維的重要性。基于這種理論,他專門創立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毫不夸張地說,貝克的工作改變了心理治療的性質——不僅針對抑郁,還包括其他一系列的心理困擾。
貝克所倡導的認知治療與先前行為治療師提出的各種行為治療方法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這種治療方法接受了最為嚴格的科學檢驗,并被發現在治療抑郁癥方面有相當高的成功率。CBT技術在治療抑郁方面較以前的治療方法,有兩個變化:一個變化是引入了“正念”技術,另一個變化是強調同情心對于戰勝抑郁的重要性。《戰勝抑郁癥》的第三版對這兩個變化都做了詳細介紹。
現在,人們已經非常清楚,特定的思維模式與某些心理問題密切相關。不僅是對抑郁癥,認知行為療法對治療這一類問題都非常有效。因此,認知行為療法已經被用來治療一系列焦慮障礙,如驚恐發作、廣泛性焦慮障礙、特定的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強迫癥和疑病癥,以及其他一些心理障礙,如藥物依賴、飲食障礙(如厭食癥)等。事實上,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遠遠超出了上述范圍,它還能有效地幫助那些有體重問題、婚姻沖突,以及想戒煙、戒酒的人。此外,它也能有效地幫助人們提高自尊。
CBT的出發點在于人們的思維方式、感受和行為這三者密切相關:改變我們看待自己、自己的經歷和外部世界的方式,能夠改變我們的感受和行為。比如,通過幫助一位抑郁者識別和改變他的自動化抑郁式思維,可以找到打破他的抑郁式思維和感受循環的方法。與之相似,習慣性的行為反應由一系列復雜的想法和感受所驅動,而CBT,就像你即將在本書中了解到的,能夠通過提供一種控制行為、想法和感受的方法,讓人們有機會減少習慣性的行為反應,進而獲得不一樣的生活。
盡管高效的CBT已經被用來解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了,但這些治療方法目前尚未普及。另外,當人們嘗試自助時,往往無意間會把情況弄得更糟。近些年來,各個領域的專家已經把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和技術運用到特定的問題上,并撰寫了許多可以供人們閱讀和運用的自助手冊(有關克服某些心理障礙的自助指南)。這些手冊詳細地介紹了系統的治療方案,盡可能廣泛地為人們提供有價值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來幫助人們克服自己的困難。
不過,自助手冊永遠無法取代心理治療師,許多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人需要資深且專業的心理治療師的幫助。而且,盡管認知行為療法取得了廣泛的成功,但并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更適合其他的治療方法。雖然針對自助手冊使用療效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但迄今為止的工作表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樣一本自助手冊可以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的心理困擾,而無須依賴專業人員的幫助。許多人一直深受心理困擾的折磨,但遺憾的是,有些人除非確定自己竭盡全力都無法控制,否則他們不愿意去尋求幫助。他們常常對尋求幫助感到尷尬,甚至羞恥。盡管他們盡力去尋找,但可能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幫助。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認知行為治療自助手冊有助于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美好。
彼得·庫珀
英國瑞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