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周日,今天仍需上班,是國慶假期的調休工作日。朋友相約周末聚聚,于是安排了昨晚的小聚,見到了他們從美國回來的留學生兒子。
第一次見這男孩,身材健碩,滿面笑容,舉止穩重,言談中透出理性,遠不似22歲左右,大三期的學生,比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還顯成熟。美國的新冠疫情爆發后,他在國外堅守了幾個月,堅持在宿舍封閉上網課,自己囤了足夠的吃用之物,直至簽證快要到期,才搭乘大使館安排的包機航班回國。回國后,按照國內對歸國人員集中在酒店隔離14天的要求完成隔離,才返回家中。
了解這個男孩的一些情況,是他還在國外時,朋友與我之間的溝通。父母對孩子獨自在美國的擔心,隨著美國新冠疫情的極速發展,憂慮情勢更甚。孩子回國前,我和朋友之間共享了一些資訊,也是希望通過這些交流,盡己所能緩解一下朋友對孩子的擔擾。
朋友孩子是高二期間去的美國,或許是高中時期就在美國學習生活,使他顯得更為獨立、更為成熟。他一進門,聽父母介紹了我,就非常有禮貌地和我打招呼,謝謝我和他父母之間的互動,為他們提供了一些資訊,讓他也獲得了一些信息的擴展和延伸。
當我們談到他現在的狀況時,他說找了一份在大型央企的實習工作。這是一份疫情特殊形勢下無薪資、無補貼的實習,他沒有選擇有公司愿出7、8千薪酬招聘他的工作,而是去了這個沒有收入的大企業實習,是因為他覺得在這個平臺可以積累更多對自己專業有用的東西。從這點可以看出,朋友孩子對自己想要什么,定位很明確。而且他能通過多家公司的面試,也足見他的優秀。
對他如何完成學業的問題,孩子談了在家上網課保留學籍的情況,談了簽證問題,也談了對能否繼續去美國完成學業的擔擾。他和同學們都在尋找各種途徑,看如何完成后續的學業,是繼續等待回美國,還是轉至其它國家深造,或是尋國內大學就讀,經過與多個渠道的溝通和多方探索,感覺在當前形勢下,各種路子均不順暢,導致了他和同學們對求學之路的糾結和迷茫。
雖然有諸多無奈,但我感覺這孩子非常陽光,在尋求學習機會的同時,積極應對目前處境,在家繼續修習學分以保留學籍,又主動在外尋找工作機會,積累實踐經驗,而不是怨天尤人,被動等待。
疫情當下,雖然我國舉全國之力,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但國外不少地區疫情形勢發展嚴峻,對在國外生活工作的華人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尤其對留學生群體影響更深更廣。
與朋友孩子的交流,讓我們看到了留學生這一群體面臨的實際問題。對如何修完學業的選擇,既要看國外疫情的控制局勢,也要看國際形勢的走向和發展,還需看國內是否將針對這一特殊時期的留學生群體出臺相應的高教政策。學業能不能順利完成,如何行走下一步,是尚在留學期的孩子們目前要著重思考的問題,也是疫情當下對他們的考驗。
前路艱難,留學之路漫漫,但我們相信,有了他們對這次“難”度的跨越,會給他們積攢一些人生難得體驗的經歷,象朋友孩子主動去實習、去工作,在社會平臺積累一些經驗,將為他以后繼續求學帶來更多的感悟、理解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