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青少年的史記4:霸主崛起(彩圖版)
- (西漢)司馬遷著 劉亞平改編
- 4237字
- 2021-11-12 18:01:43
第一章
商鞅變法強秦國
名師導讀
商鞅,姓公孫,名鞅,因他是衛國國君后人,有人稱他衛鞅;又因他被秦孝公封于商地,人們也稱他為商鞅。
衛鞅年輕時喜歡鉆研法家學說,在魏國國相公叔座[1]手下擔任中庶子[2]。公叔座發現衛鞅才能出眾,欲向魏惠王舉薦,可沒等舉薦,公叔座就病倒了。魏惠王親自登門看望公叔座,見他病體沉重,擔憂地問:“您若有不測,誰可主持國政?”公叔座回答:“我手下有一名叫衛鞅的中庶子,年紀雖輕,胸懷大略,大王可將國政交給他。”魏惠王聽后,沉默不語。魏惠王即將離開時,公叔座屏退眾人說:“大王若不用衛鞅,就殺掉他,不可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開了。
公叔座叫來衛鞅,對他道歉說:“剛才大王讓我舉薦今后國相的人選,我推薦了你,我看大王的神情是不會同意任用你的。我作為臣子應當忠君,因此又勸大王,若不任用你,就將你殺掉。大王答應了。你趕快離開吧。”衛鞅笑笑說:“大王若不聽從您的建議而任用我,又怎會聽從您的話來殺我呢?”因此,衛鞅終究沒有離開魏國。后來,果然如衛鞅所料,魏惠王并沒有在意公叔座之言。
公叔座病故后,衛鞅聽說秦孝公正在到處尋求賢士,就來到了秦國,投靠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在景監的舉薦下,秦孝公召見了衛鞅。衛鞅便向秦孝公大講天下形勢和治國之道,不料,秦孝公不僅聽不進去,邊聽邊打瞌睡,還責備景監舉薦了一個滿口大話的無用之人。
景監回過頭來責備衛鞅滿口空言,衛鞅說:“我給國君講的是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治國之道,看來國君領悟不了。”
幾天后,景監又請求秦孝公接見衛鞅。這次,秦孝公還是不合心意,又責備景監,景監便又責備衛鞅。衛鞅說:“我此次給國君講的是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看來國君也不合心意,請讓我再見國君一次。”
秦孝公三見衛鞅后,這次,他沒有責備景監,而是對景監說:“你的客人不錯,我要再和他談談。”景監很高興,告訴了衛鞅。衛鞅說:“這次,我對國君講了五霸的治國之道,看來這些很合國君的心意。既然如此,我知道該對國君說些什么了。”
秦孝公四見衛鞅,兩人談得甚是投機,連談了好幾日,都不覺得厭倦。景監很納悶,問衛鞅:“你究竟說了些什么話,能讓國君如此稱心呢?”衛鞅回答:“國君想在短期內使秦國強大起來,我說的便是使秦國兵強國富的方法。”
原來,秦孝公即位后,在天下遍尋賢才,便是想要勵精圖治,重振當年秦穆公稱霸諸侯的雄風,所以,唯有強國之策才符合秦孝公的心意。
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官后,想變法圖強,又擔心有人反對。衛鞅便對他說:“行事猶豫不決,便不會取得成功。若能強國,則不必沿襲舊法;若能利民,則不必遵循舊制。”秦孝公認為有理,便在朝廷上讓群臣商議變法之事。衛鞅陳述完變法之利后,立刻就遭到甘龍、杜摯等貴族的反對。他們認為祖制舊法不可隨意改動,若沒有百倍之利,十倍之效,就不能改法換制。衛鞅立即辯駁道:“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3]商湯、周武王之所以能成就帝業,皆因他們不死守舊法,而是因時易法;夏桀、殷紂之所以亡國,則因他們死守舊制,以前世舊法治當時之世。”衛鞅舌戰群臣,雄辯之才令眾人無力反駁。秦孝公大加贊賞,遂命衛鞅為左庶長[4],負責制定新的法令。變法終于揭開帷幕。
新法規定:實行連坐制[5],百姓們需登記戶籍,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平時要互相監督,對不法行為進行檢舉,一家犯法,同“什”中十家都會被連坐治罪;若一家之中有兩個以上成年男人未分家,則賦稅加倍;獎勵軍功,嚴禁私斗,沒有軍功的貴族不再享受特權;獎勵農耕,抑制工商。
新法擬成,還未頒布,為了使百姓們相信國家推行新法的決心,依法行事,衛鞅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命人在國都的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之木,下令:“誰能將此木搬至北門,就賞誰十鎰金子。”很多人來到南門看熱鬧,議論紛紛,但又不大相信,沒人去搬。衛鞅又下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五十鎰金子。”人們議論得更加厲害。有個人試著將此木搬到了北門,當下便得到五十鎰金子。百姓們紛紛傳言衛鞅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衛鞅見時機成熟,便頒布新法。這便是“立木為信”的故事。

新法實施一年以后,有上千百姓說新法不好。恰在此時,太子也觸犯了新法。衛鞅要依新法懲治太子,可是太子乃王位繼承者,不能施刑,于是處罰了負責監督太子行為的公子虔和傳授給太子知識的老師公孫賈。此事震驚了秦國上下,百姓們看到太子犯法也同樣受罰,就誰也不敢觸犯新法了。從此,秦國百姓處處依法行事,新法由此推行開來。
新法實行十年后,秦國呈現出一派新風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山無盜賊,百姓富裕,國庫充實。那些當初說新法不好的,現在反過來說新法好。衛鞅說:“這些都是擾亂秩序、影響教化的刁民。”遂將他們遷到邊境,從此,再也沒人敢妄議新法了。
新法建立縣制,將鄉鎮村莊合并成縣,各縣設置縣令、縣丞,全國共設三十一個縣;廢井田開阡陌,重新劃分土地,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統一全國的度量衡[6],按戶按人口征賦納稅;推行小家庭制,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室居住,規定家中有兩個以上兒子的,兒子成年立戶后必須分居另住。這樣,既去除了秦地一帶的陋習,規范了社會禮教,又增加了戶口及稅收。
五年后,秦國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稅收增加,國力更加強盛,周天子賞賜秦孝公祭肉,各國諸侯紛紛前來祝賀。
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齊國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國,魏國大將龐涓戰死,魏太子申被齊國俘虜。衛鞅勸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不是魏吞秦,便是秦吞魏。如今國君您賢能,國家強盛,而魏國剛被齊國打敗,元氣大傷,可以趁魏國疲敝之時攻打它,占據黃河與崤(xiáo)山,一旦擁有了這兩處天塹(qiàn),秦國一則可以護國,二則可以控制山東各國,有助于您成就統一天下的帝王大業啊!”秦孝公聽后,認為衛鞅分析得有理,就派他率領軍隊去攻打魏國。
魏國公子卬帶軍隊迎擊秦軍。雙方對峙數日,衛鞅給公子卬修書一封,信中說:“我當初在魏國時,與公子相處得甚好,如今你我二人竟成對陣之敵,我實在不忍與公子兵戎相見,愿約公子見面,簽訂盟約,痛飲一番,各自撤兵,從此秦、魏兩國和平相處。”公子卬欣然赴約。不料,喝酒之時,秦國伏軍突襲公子卬,將他俘虜,并趁機一舉擊潰魏軍,將公子卬押回秦國。魏國接連被齊國、秦國打敗,國內再無兵可派,國家不堪一擊,就派使臣與秦國講和,將黃河以西的地區獻給了秦國。魏惠王此時想起當年國相公叔座之言,后悔莫及。衛鞅得勝回到秦國,秦孝公大喜,將於、商一帶封給了他,稱他為商君,從此,人們便稱衛鞅為商鞅。
商鞅變法雖收到了成效,使秦國民富國強,卻也有其弊端。一方面,新法過于苛刻殘酷。有一次,依新法因連坐而被斬首的竟多達七百人。另一方面,新法也損害了貴族們的切身利益,招致宗室貴族的怨恨。商鞅在秦國為相十年,一心變法,使秦國日漸強盛,卻也樹敵良多。
趙良前去勸阻商鞅。商鞅問趙良:“你不滿意我治理秦國的辦法嗎?當年,秦民習俗與戎狄相同,父子不分居,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移風易俗,讓他們男女有別,各自立戶,分開居住。從此,百姓始懂教化之禮。我還大修皇城,如今的秦國像當年的魯國、魏國一樣盛大文明。你看我之治國與當年的百里奚,相比之下,誰更有才能?”
趙良說:“那您不要責怪我說實話。當年,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出百里奚,百里奚在任秦相的六七年間,一直施行德政,對內感化百姓,對外援助各國諸侯,使得西部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都來歸順。百里奚擔任秦相時,累了不乘車,熱了不撐傘,走遍秦國,從不帶隨從車馬和武士護衛,可是,他的功績永遠載于史冊,他的美名流傳后世,他的仁德澤被后世。當他死后,整個秦國都為之痛哭,這就是百里奚為人仁德的結果啊!
“可是您呢?您之所以能見到秦國國君,憑的不是賢名,而是景監的推薦。您作為宰相,不為百姓謀福,卻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您嚴懲宗室貴族,用殘酷的刑罰壓制百姓,這是在為自己積怨積禍。您一出門,則需要無數的武士貼身保護;若不如此,您就不敢出門,因為您的仇家實在太多了!您的處境早已像轉瞬即逝的朝露一樣危險,何不交出封地,隱居鄉野僻壤,自耕自足,樂享天年呢?不然,一旦秦國國君故去,您失去倚仗,就性命堪憂了。”
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五個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是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立即誣告商鞅意欲造反。秦惠文王遂派人拘捕商鞅。商鞅逃到邊關,想要投宿住店。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君,說道:“商君有令,住店之人必須有證件,我若留你這無證件之人住店,是要被連坐判罪的。”商鞅長嘆道:“沒想到新法的弊病竟如此深重!”商鞅只好離開秦國,逃到魏國。魏國人怨恨商鞅當年欺騙公子卬,打敗魏國,遂將他捉拿,送回秦國。商鞅回到秦國后,尋機逃到封地商邑,帶領士兵攻打北邊的鄭邑,以謀生路。秦軍于是出兵攻打商鞅,最終將他殺死在澠池。秦惠文王以謀反之罪將商鞅五馬分尸[7],誅滅商鞅全家。

為了國家的發展,秦惠文王雖誅滅商鞅其人,卻保留了商鞅之法。
名師點撥
名師提問
《史記》原典精選
出自《史記·商君列傳》
【注釋】
注釋:
[1]《史記》作“公叔座”,《戰國策》及《呂氏春秋》作“公叔痤”。
[2]官職名,戰國時期國君、太子或宰相的侍從之臣。
[3]治理國家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如果有利于國家就不必仿效舊制。
[4]秦爵位名。秦爵共二十等,左庶長為第十等。
[5]舊時因一人犯法而使有一定關系的人(如親屬或鄰里等)連帶受刑的制度。
[6]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標準。
[7]古代一種殘酷的死刑,用五輛馬車把人分拉撕裂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