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人士的思維導圖
- 席音
- 1861字
- 2021-11-11 17:48:15
認識思維導圖
2005年,由阿部寬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龍櫻》在日本上映,它向人們展示了人生的諸多可能。
一位飛車黨出身的底層律師,陰差陽錯地跟一所即將破產的私立高中產生了聯系。律師臨時上陣,化身為高三的老師,帶起了這所學校里不愛學習的六名學生。而他給這些孩子定下的目標是考上東京大學。
這真是一個天方夜譚般的想法,哪個墊底高中的“吊車尾”敢大言不慚地向身邊人擔保自己能考上名牌大學呢?
但這部劇的珍貴之處恰恰在于,盡管它講述了觀眾一開始認為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故事,卻仍然在合乎邏輯的框架下讓人們真誠地相信學生們的無限可能。
不要太早說自己不行,也許你只是還沒認識到自己的能力。
在《龍櫻》當中,關于學習有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學不好并不等于笨,也許只是方法不對”。阿部寬所飾演的老師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巧妙的學習方法,其中一個就是“樹狀圖”,其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而“樹狀圖”其實是思維導圖的分支。
在學生時代,很多人都接觸過樹狀圖,也認為其在整理和背誦復雜的知識體系當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卻并不知道其原理是什么。
對于學習工具,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阻礙我們更深入地利用和發揮它的作用。所以在一開始,我們需要了解樹狀圖,或者說它所屬的思維導圖到底是什么,以及思維導圖為什么會給我們帶來效率上的提升。
思維導圖又名“心智導圖”,是當我們需要有效發散思維的時候,可以使用的高效的輔助工具。思維導圖最大的特色是圖文并茂,這便于我們加深對文字的記憶,真正實現圖片式記憶法。

圖1-1
一張思維導圖可以囊括大量的信息,遠勝于一般筆記,尤其是在表現知識體系復雜的內容時,它可以清晰地呈現某一主題下不同分支之間的相互關系,不管是彼此并列還是相互隸屬。而這些原本理解或記憶起來十分復雜的知識被呈現在一張圖上時,可以讓我們建立起更強大的記憶連接,開啟更有深度的思考。
當你仔細觀察時會發現,思維導圖的脈絡非常像大腦的神經細胞網格,事實上,它所呈現的信息也跟大腦習慣的模式一樣,都是放射性的——一個主題詞就是一個中心,從它開始,可以不斷聯想、延伸諸多內容,最終串聯起整個聯想之網。
由此可見,最本質的思維導圖,就是把我們腦海中想象的內容以符合大腦原始思維的方式記錄下來。
每一個主題都可以成為中心,每一個中心都可以發散成無數個節點,再層層遞進,不斷連接,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思維網絡。
因為與大腦思考方式的高度吻合,所以導圖天然具備工具化優勢。用好它,我們就多了第二個“儲備大腦”,把原本需要自己費力氣存放在腦海中的信息轉移到思維導圖里,不管是思考、理解,還是記憶的過程,都會變得更加輕快、簡單。
就像我們的電腦上多了一個移動硬盤,可以幫助分擔存儲的壓力一樣,思維導圖就是這樣一個“大腦硬盤”。而不同類型的思維導圖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僅僅是呈現方式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本質都是在詮釋“如何用更符合大腦思維習慣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錨定思維導圖的本質,就不會再因為不同類型、不同表現形式的導圖而感到困惑。不管它們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判斷這個思維導圖好不好用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親自去感受。
如果你的大腦覺得這種模式的思維導圖呈現信息的方式并不是你想要的,就說明它不符合你的思維習慣。在我使用思維導圖的這些年里,通過觀察發現,并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同一套理論,甚至大家對不同的導圖工具評價也褒貶不一,這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喜好和思維習慣,當具體到某個人時,我們很難界定哪一種風格的思維導圖是適合他的。但只要我們的思維導圖邏輯體系是清晰的,任何表現風格都值得使用,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個人都可以繪制屬于自己風格的思維導圖,當我們練習到某種程度時,必然會摸索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有的人就愛手繪導圖的那種精致感,有的人習慣使用成熟的思維導圖程序,有的人專注于用色彩來刺激大腦記憶,有的人則喜歡用形象的圖像來加深記憶……這些都需要經過不斷嘗試才能摸索出來。
當然,前提條件是,我們一定要保證符合思維導圖的核心要求,同時符合大腦的普遍認知習慣。不要把混亂當風格,真正意識到什么是有幫助的,才是使用思維導圖的正確辦法。
同時,不斷地執行、實踐自己的思維導圖技巧。任何導圖的技巧都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學習階段,一定要實施、執行。
你的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拿來練習的內容,大到一年的工作安排,小到未來一周的飲食規劃,全都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聯想、取舍,找出目標并分析。
只有行動才能解決問題。當你明白思維導圖的本質之后,就多去嘗試不同類型、不同表現方式、不同風格的導圖,終究會找到適合你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