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多年前只有極少數的人了解心理疾病,當時我寫了一篇關于心理問題引發胃痙攣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向報社投稿,竟“有幸”被報社副主編質疑文章內容的科學性。如今關于抑郁癥、焦慮癥的圖書、科普文章越來越多,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已經廣為人知,很少有人質疑抑郁癥、焦慮癥的存在了。
然而仍有一些心理疾病盡管發病率較高,卻鮮為人知,甚至還會被誤診為軀體疾病。另外,公眾很難看到與這些心理疾病相關的科普作品,對它們的了解更無從談起。其中驚恐障礙被忽視、誤診、誤治的情況尤為突出。
驚恐障礙:一種偽裝成軀體疾病的心理疾病
如果你在醫院急診科遇到一名主訴為心慌、胸悶、氣短、四肢無力,好像瀕臨死亡的患者,恐怕只會想到他突發心臟病,很難想到他是一名身體健康的心理疾病患者。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出現了這些疑似心臟病的癥狀,你多半也只會想到自己或家人罹患心臟病。要是再加上嘴部、四肢發麻,你也許會想到自己或家人可能還患有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若醫生此時告訴你“你/你的家人沒有病”或“你/你的家人有焦慮癥”,你一定會想“我/我的家人得了一種連醫生也弄不明白的病”或者“這個醫生在胡說八道”。在多次求醫無果后,你/你的家人還會因自認為“得了一種無法被診斷和治療的疾病”而焦慮不安。有的患者甚至會擔心自己突然發病、得不到及時救治而要求最親近的人全天候陪同,最終將自己和家人拖入生活停滯的泥沼。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護士,當遇到一些患者因心臟、呼吸系統的不適感頻繁就醫,卻幾乎無法在他們身上找到引發癥狀的生理因素,對癥治療無效或者見效后癥狀再次出現時,你可能會因為無法更有效地幫助患者而感到疑惑、不安、內疚。有時你也許想推薦患者去看心理醫生,卻因為和患者一樣對他所患的疾病不甚了了而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服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患者繼續無效就醫。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或社會工作師,遇到這些既有焦慮恐懼又有身體癥狀的患者,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幫到他們,想推薦給醫生,又擔心自己給了患者錯誤的建議,影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當我還是一名年輕的住院醫師和初出茅廬的臨床心理學的學習者時,也曾有這些困惑。因此,當一位同事在沒有其他心理醫生可供選擇的情況下,讓我去看一名兩個月里三次被抬進急診室的患者時,我感到十分惶惑不安。這名患者發病時最高心率可達到180次/分鐘,血壓最高可達到220/120mmHg,同時還有偶發室性早搏。給他看病的幾位心內科的醫生意見不一致,有的認為他沒有病,有的認為他患有高血壓伴不典型的冠心病,有的則認為他僅患有重度高血壓。
我當然不會盲目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做出準確判斷,而是帶著患者病歷跑遍了心血管內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神經內外科等臨床科室,認真向前輩醫學專家求教,最終確定這名患者確實沒有患上任何軀體疾病。然后我又拿著患者病歷反復向我熟悉的多位國內外心理專家求證,終于確認我遇到了一名驚恐障礙患者。這名患者的心率升高、血壓升高等都是驚恐障礙的癥狀,而非某種軀體疾病導致的。接下來,在各位心理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綜合運用多種心理治療方法,和患者一起走到光明的彼岸,這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從那時起,我便對驚恐障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著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并在實踐中運用相關知識與技能。只是關注驚恐障礙越多,我越是感到遺憾——絕大多數驚恐障礙患者在診療的過程中走了太多的彎路,以至于生命中最好的年華都被驚恐障礙荒廢掉了。這些彎路有時是醫患雙方不能識別驚恐障礙,有時是醫生過于強調藥物治療,有時是心理師過于強調心理治療……
國內外相關研究均認為多數驚恐障礙患者從首次發病到有效治療之間,會用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輾轉于各種醫療機構的心血管科、呼吸科、急診科、神經科、耳鼻喉科、臨床心理科等臨床醫學各科及各種心理咨詢機構,得到形形色色的診斷,接受各種各樣效果寥寥的治療。能在第一次就診時就獲得長期療效的患者簡直寥若晨星。
我的一名患者孔先生,他的治療之路就整整走了15年。在獲得有效治療之前,他走遍了市內、本省省會,甚至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東京、新加坡、紐約等國內外城市的各大醫院,花費了幾十萬元的診療費用。中外醫生的診斷五花八門,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神經官能癥、焦慮癥、抑郁癥……醫生們使用了包括治療冠心病、高血壓、抑郁癥、焦慮癥的各種中西藥物和物理治療,卻沒有一位醫生能夠讓他徹底擺脫令他不安的癥狀。對疾病發作的強烈恐懼和身體的不適感讓他始終因擔心自己得了無法被診斷的怪病而恐慌。他的腦海中一直縈繞著“為什么偏偏是我”“為什么沒人能夠幫助我”“萬一突然死掉,我的家人怎么辦”等讓他無法入眠的想法。這些感覺、情緒與想法不僅對孔先生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也讓他的妻子因丈夫恐懼、自己不得不全天候陪伴他而身陷其中。
為了幫助這些飽受痛苦的患者及其家屬,十幾年前我就在各類媒體(包括自媒體)上發表相關科普文章,希望更多的人注意到驚恐障礙,讓驚恐障礙患者有機會盡早走出陰霾。令人遺憾的是,報紙、雜志、自媒體的文章時效性太強,再傳播的效果不佳,遠未達到預期效果。于是,我就萌生了寫一本關于驚恐障礙的科普書的想法,期望這本書能幫助驚恐障礙患者、家屬、心理師、醫生、護士、社會工作師更好地了解驚恐障礙,明晰驚恐障礙問題的來源,學習緩解其癥狀的方法,減輕與疾病相關的壓力,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帶領患者一起走出焦慮、恐懼,讓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的生活。
誰是本書的讀者
如果你本人遭遇了驚恐障礙,本書可以很好地幫助你了解驚恐障礙,并進行有效自助。當然,如果你的癥狀較輕、問題相對簡單,使用本書中的方法你就能幫助自己擺脫驚恐障礙;如果你的癥狀較重或復雜,你在尋求醫生或心理師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心理治療的同時使用本書的自助方法,也會讓你事半功倍。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是驚恐障礙患者,本書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他,幫助他堅持自我心理和行為訓練,更快地走出困境。
如果你是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師,或者心理科、精神科、心身醫學科的醫護人員,本書可以為你提供關于驚恐障礙的知識和技能指導,供你參考。
如果你是急診科、全科、心血管科、神經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科的醫護人員,本書也可以幫助你準確識別驚恐障礙,更好地協助患者找到合適的專業心理工作者并使他得到有效幫助。
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了解驚恐障礙。這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讀者了解驚恐障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疾病,是什么導致了驚恐障礙的發生。
第二部分:驚恐障礙的自助方法、技巧。這部分旨在讓讀者確立“驚恐障礙可治,但需要一點時間”的信念,并幫助有需要的讀者制訂一個循序漸進的自助計劃。
第三部分:驚恐障礙的治療。這部分會簡單介紹驚恐障礙的治療方法,以及不同背景治療者的特點,幫助那些僅靠自助無法完全擺脫痛苦的患者學會選擇合適的心理醫生,并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盡早康復。
如何閱讀本書
親愛的朋友,在使用本書作為自助工具之前,請務必通過醫生確認你沒有軀體疾病或者軀體問題不足以引起現有癥狀。
如果你期望有效使用本書,請務必仔細閱讀全部內容,并認真將其中的自助方法用于實踐。僅僅閱讀本書而不采取行動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

1)如果你每天花三個小時認真閱讀本書,大約只需要一周,你就能了解你為什么會與驚恐障礙相遇。請反復確認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而非生理疾病,它并不會真的致死,甚至短期內不會造成任何實質性生理損害。
2)請用一周時間練習如何記錄驚恐障礙的癥狀,將癥狀與事件、情緒、想法、行為聯系起來,進一步確認癥狀來自內心,而非來自軀體疾病,同時通過記錄嘗試找到與驚恐障礙相關的想法、行為、情緒的反應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請用三至六周時間,學習并反復練習腹式呼吸、心理自助技巧、自我愉悅方法。
4)當驚恐障礙癥狀基本消失時,請用四周時間使用你所學到的方法,鞏固療效、防止復發。請不斷地了解新的思維、行為、人際模式和新的生活習慣,并將這種新的模式徹底變成自己的思維、生活模式,隨著這些改變的發生,驚恐障礙癥狀會慢慢地從你的生活中徹底消失。
最后,如果你在閱讀、使用本書的過程中有任何困惑或不同的想法,都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顧亞亮心理醫生”并與我們交流。
作者聲明:本書案例所涉及的人名均為化名,并得到相關人士本人書面授權同意,其他人士請勿對號入座。
化名一般取自患者的主要癥狀,如“孔先生”的意思是他時常感到恐懼,“焦先生”的意思是他總是非常焦慮,“程女士”的意思是她過度渴望成功,“張先生”的意思是他常常感到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