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剪紙傳統

(一)剪紙的概念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中國剪紙已經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們根據在中國境內多民族地區多年的田野調查和對剪紙現狀的了解,對中國剪紙的文化概念進行了以下歸納和定義:

中國剪紙是一個具有近1500年歷史的文化物種,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天,在中國境內有30多個民族具有活形態的剪紙文化傳統,剪紙的文化分布涉及中國多民族的生活區域和民族文化傳統,剪紙也是中國最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代表性非遺類型。

今天,中國剪紙的形態包括傳統生活形態和現代藝術形態兩個類型,剪紙在中國的鄉村習俗生活中與城市文化中并存。傳統生活類剪紙是在平面材料上用剪刀或刻刀進行剜鉸、鏤刻,通過折剪、鏤空、上色等手段制作民俗生活需求的紋飾花樣。傳統生活類剪紙傳承的主體是勞動婦女群體,也有少部分區域是男性作坊式的傳承。一定地域民族生活中的剪紙,擁有與本民族民俗傳統相匹配的紋飾譜系和使用的文化空間,以及相應的紋飾使用功能與文化禁忌。在傳統生活類剪紙中,其使用功能主要分為三類:信仰習俗類、人生禮儀類、日常生活類。一些祭祀、喪俗使用的剪紙,要通過火的焚燒來實現其民俗功能,生活類剪紙通常和生活的實用物品相結合,提供族群認同的文化隱喻和審美裝飾。

現代藝術類剪紙是傳統剪紙在現代社會的一種新的文化發展類型?,F代藝術類剪紙已脫離傳統習俗生活和群體性約定俗成的文化程式,其主要功能是把剪紙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民族藝術語言,進行個體化的獨立藝術創作和現代生活需要的文化使用。今天,傳統生活類剪紙正在當下農耕文明轉型時期發生著流變與衰退,傳統剪紙在鄉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在淡化,許多中青年傳承人正在轉向現代藝術類剪紙創作?,F代藝術類剪紙在城市、城鎮的現代生活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活躍的藝術形式,無論是社區普及化的剪紙實踐,還是少兒美術教育中的剪紙課,以及大學民間美術的教育傳承和專業藝術家的剪紙創作,剪紙正在成為現代社會雅俗共賞的藝術類型。

新世紀初以來國家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為中國剪紙的傳承延續與藝術發展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剪紙在民俗生活中的文化形態

剪紙是多民族民俗生活中使用最普遍、最具文化本原性和多樣性的活態文化傳統,不同民族的剪紙傳統在本民族民俗使用功能及文化形態上各具特色、豐富多樣。我們根據對剪紙田野調查的整體狀況,概括地把剪紙在民俗中的文化形態分為以下5種類型:

1.節日習俗中的剪紙

剪紙和不同民族傳統歷法時序中的民俗節日有著直接和密切的聯系,許多民俗節日需要的文化空間正是通過剪紙的方式實現的,剪紙的活態性首先體現在傳統節日文化空間中的象征功能。在全國各地的傳統節日中,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寒衣節等,剪紙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文化角色,不同習俗節日中的剪紙隱喻著不同的文化象征內涵,實現著民眾不同的文化心理需求(圖18)。

圖18-1 陜北鄉村里至今仍延續著貼窗花的習俗(喬曉光拍攝于2002年)

圖18-2 青海省互助縣姚馬村龍王廟“梆梆會”儀式剪紙(何梁拍攝于2012年)

黃河流域許多鄉村的春節是從鉸剪紙、貼窗花開始的。陜北的鄉村在窯洞里要貼炕圍花、頂棚花,在門上貼剪紙門神,在灶臺貼灶神,大紅的剪紙成為中國年節的典型象征。漢民族元宵節的鬧花燈,也是依靠剪紙的紋樣去進行節日的吉祥敘事。在廣東潮汕地區每年正月游神賽會時要設神壇,神壇上擺放各家各戶的供品,這些供品有雞、鴨、鵝、豬、魚和各種粿品,每一樣供品上會放相同的剪紙花樣,以示虔敬。在節日供品上使用剪紙也是沿海地區比較普遍的習俗,福建浦城迎接“立春”的習俗中要做“春飯”?!按猴垺鄙嫌写猴埢艏垼艏堃浴按骸弊执蝾^,后續以吉祥語句的漢字。東北地區滿族清明節掃墓時,多在墳堆上插五彩顏色的“佛托”剪紙,意為搖錢樹,象征家族人丁興旺。山西、河南、河北許多鄉村端午節時剪端午雞、五毒、錐子、剪刀、葫蘆等紋樣,貼于門上和室內,意為驅邪避疫。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時以剪紙方式為亡故親人制作寒衣,用火焚燒后送之,這在漢民族地區至今仍十分普遍。剪紙在民間是人與神、人與祖先、人與靈魂溝通的情感載體,民間很多人認為剪紙通過火的焚燒儀式可以實現朝向神界和陰界的心愿。

2.禮儀民俗中的剪紙

中國傳統的婚俗、喪俗、小兒百天、老人祝壽等人生禮儀習俗中,剪紙起著至關重要的情感寄托功用,剪紙是這些禮俗儀式實現的重要象征手段。結婚的新房是天地陰陽相合、生命孕育繁衍的空間,在陜北圍繞著新婚的窯洞,從窗花、炕圍花到窯頂上的“坐帳花”,以及嫁妝物品上覆蓋的剪紙通稱為“喜花”。大紅的喜花剪紙以及剪紙中約定俗成的“魚戲蓮”“蓮生貴子”“扣碗”等紋飾符號,鮮明地象征了生命(生殖)相合、相生、繁衍興盛的婚俗主題。福建浦城的傳統婚俗中要請“剪花嫂(婆)”提前半月至家中剪雕花樣,用剪紙裝扮嫁妝或禮品,以示喜慶(圖19)。

圖19 陜北婚俗中使用的喜字、坐帳花剪紙(喬曉光拍攝于1986年)

剪紙也是民間喪俗儀式中的重要象征,喪俗中靈魂通天通陽的彩幡剪紙、生命樹剪紙寓意靈魂不死、生命永生。在傳統喪俗儀式中,用剪紙和彩扎方式結合制作的金山、銀山、紙馬、紙人、仙鶴、仙人都寓意著對亡靈生命永生的寄托。傳統喪俗剪紙中還有大量“送老花樣”,是高壽亡故“喜喪”老人喪服中的鞋樣,其中“奈何橋”剪紙花樣十分普遍,寓示亡魂過奈何橋成仙的順暢。云南納西族過新年辦喜事、為老人祝壽,都要剪一個中間有壽字的紅色剪紙圖案,俗稱“剪壽字”。

3.信仰習俗中的剪紙

剪紙與農耕信仰民俗和各民族歷史中形成的宗教信仰生活緊密相連,從佛教、道教、薩滿、畢摩、鬼師以及儺戲中的祭祀都有著相應的儀式剪紙傳統。不同民族信仰祭祀通過儀式剪紙這種載體實現與神靈世界的溝通,實現著心理的完滿和對生活幸福的期許。

在中國農耕文化傳統中,鄉村圍繞著農耕信仰習俗,使用剪紙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神靈的崇敬,對生存境遇的吉祥祈盼。傳統的農耕生產依賴于自然,因此,自然氣候的陰晴旱澇對靠天吃飯的小農生產至關重要。在陜北、甘肅的一些鄉村,陰雨連綿時,民間要鉸“掃天婆”剪紙懸掛于院外,以求晴免澇。干旱時鉸“碰頭娃娃”剪紙貼于院外或水缸上,以祈求天降雨水、農業豐收。云南彝族祭祀天神時,要由“畢摩”(祭司)剪出天神的保駕旗,為天神的降臨保駕護航,以求天神賜予村寨農業豐收和生活富足。這些信仰習俗的剪紙,反映了古老農耕文化中“天人感應”的自然文化觀,反映了民族具有普遍性的趨吉避邪的生存價值觀。

在東北和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信仰習俗傳統中,古老的巫俗傳統非常普遍,巫俗儀式中剪紙成為重要的儀式象征,如南方的儺戲儀式,北方蒙古族、滿族的薩滿儀式,西南地區苗族、壯族、彝族的巫師(鬼師、畢摩)儀式剪紙。剪紙在巫俗中被巫師賦予了神與鬼的靈力,成為儀式中招魂、祛病、避邪的象征物。同時,儀式剪紙還有著作為象征性的替代與承載功能,各少數民族巫俗儀式中,都有鉸剪紙人替代轉送兇險邪惡之災的方式,巫師通過咒語和用火焚燒剪紙,以實現對兇邪的驅趕與消解。

在中國各地區不同民族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中,民族社區文化認同的凝聚力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剪紙是祭祀儀式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云南傣族小乘佛教的信仰中,佛寺進行的祭祀和賧佛活動中使用大量的剪紙,意為求祈和還愿,其剪紙形式多用紙幡形狀,傣族人稱為“董”(圖20)。河北邢臺東部鄉村還遺存著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節日“春分打醮”“立夏祭冰神”,這兩個節日習俗中,民眾用祭品進行祭祀空間的神位布置,這些祭品都是用彩色剪紙和彩扎的方式制作的,這些彩色剪紙的制作者正是維系村社信仰習俗的鄉村婦女群體,當地人稱其為“花花好”,她們敬神的剪紙稱為“功”,這是古代佛教活動中“功德剪紙”傳統的遺存。

圖20 云南省瀾滄縣芒景上寨布朗族在賧佛儀式上使用彩色紙做成各種禮品獻給佛祖(楊麗仙拍攝于2013年)

4.生活習俗中的剪紙

剪紙作為刺繡底樣的使用,在很多民族中是非常普遍的傳統,剪紙成為刺繡技藝傳承、傳播以及手工制作中重要的紋飾粉本。許多民族服飾上的刺繡,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也是民族審美習俗風尚直觀鮮明的體現。許多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刺繡的花樣譜系成為記憶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與象征。漢民族的刺繡在傳統農耕社會的鄉村生活中使用很廣泛,因而作為刺繡底樣的剪紙種類十分豐富,有婚、喪俗服飾、鞋飾花樣,有兒童服飾、帽飾、鞋飾花樣,有男人煙荷包、腰帶花樣,還有幔帳、掛飾等花樣。少數民族刺繡剪紙花樣中,也有著同樣豐富的類型,有服飾、鞋飾、帽飾刺繡花樣,還有小孩背帶和腰帶上的刺繡花樣,尤其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的小孩背帶的紋飾花樣,更是豐富多彩。

許多民族服飾上的刺繡花樣不僅是傳統吉祥紋樣,有些刺繡剪紙花樣中還記述著民族遷徙歷史和神話傳說等口傳文化的內涵。如苗族服飾的刺繡底樣剪紙就記錄了豐富古老的苗族歷史文化信息,其中有苗族圖騰祖先——由楓樹變成的蝴蝶媽媽,有大洪水過后姜央兄妹合磨成親、繁衍人類的故事。西南地區的哈尼族、彝族、白族、水族、侗族、布依族、壯族、羌族等民族,都有以剪紙為刺繡底樣的傳統,也同樣有著許多口傳文化的內涵。在生活習俗的剪紙花樣中,花草紋樣是不同民族使用最普遍、紋飾譜系最豐富的紋樣,其次是動物紋樣,人形紋樣使用最少。這些紋樣的使用都是用來表達與民俗信仰觀念相關的文化內涵,表達對生存吉祥美好的企盼(圖21)。

圖21 云南大理巍山彝族裹背刺繡剪紙和刺繡成品(譚芳拍攝于2010年)

南北方不同的是,北方鄉村婦女會刺繡的都會剪花樣。陜北有俗語曰:“會生娃,就會剪花”,在陜北每個刺繡婦女的剪紙花樣都是自己準備的,每個村里剪花樣剪得好的人們稱之為“花匠”。在南方,漢民族地區如湖北鄂州的雕花剪紙,由男性雕花樣并背箱沿村銷售。貴州的苗族會刺繡的婦女大多不會剪花樣,也不學剪紙,只有少數婦女會剪紙,并在集市上出售剪紙花樣。

5.其他類型的剪紙

由于中國剪紙的歷史悠久,剪紙在民間生活中的使用也有了近1500年歷史。在中國古代工藝史上,剪紙作為一種鏤空制版的手段最早使用于唐代,至宋元在印染花版改進中逐漸被普及。今天江南一帶的藍印花布制作,仍在沿用剪紙鏤空手段的“漏版印花”工藝。因剪紙工具材料簡易方便、經濟實用,它也常被用作生活中手工藝品制作工序中圖案底樣的替代物,如傣族佛寺建筑的“金水”(模版漏?。┘艏垼▓D22),各民族在漆器、陶瓷、蠟染、藍印花布、服飾制作工藝中也常用剪紙的方式做模版等。宋代的吉州窯創制了“剪紙貼花瓷”,在黑釉茶盞器內,燒制出傳統的吉祥剪紙紋樣,別有趣味。“民國”時期曾流行一種剪紙貼花瓷器,但已經不是吉州窯那種原生手工剪紙的形式了,現在發展的剪紙貼花瓷,已經成為使用機器印制的花樣去燒制了。

圖22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金水,以刻紙方式用金粉漏印在建筑上(林雅秀拍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梁山县| 思茅市| 来凤县| 凤庆县| 津南区| 淮南市| 无棣县| 阳信县| 建宁县| 台州市| 喜德县| 抚远县| 电白县| 越西县| 固阳县| 大庆市| 家居| 北京市| 永德县| 商丘市| 青田县| 留坝县| 临沂市| 乳源| 丰都县| 德安县| 牙克石市| 时尚| 松滋市| 弥渡县| 运城市| 绍兴市| 清远市| 花莲县| 邵阳市| 平罗县| 铁岭县| 文登市| 四会市|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