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村社剪紙調查

一、剪紙的類型

(一)“傳老爺”儀式空間剪紙

文縣地區的民間信仰儀式分為上、下壇,上壇道師稱“師家”,下壇道師稱“端公”。傳老爺為上壇道場,也稱“傳神”,一同傳神的道師也可稱為“師王師弟”,掌壇師父稱為“師王”,其他邀來的幫手或徒弟稱為“師弟”。師家主持傳老爺、還愿、求雨、安神、安宅、治病、招魂、消災、辟邪等活動。傳老爺可分為傳廟神和家神:傳廟神一般都有固定的祭祀日;傳家神則根據發愿、還愿的人的意愿請師家選定日子進行,時間一般不固定,只有個別家族的家神有固定的祭祀時間。

鐵樓鄉各寨的慣例性祭祀日:迭堡寨九月十五、正月十五,寨科橋八月十五,枕頭壩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草坡山七月十五,朱林坡八月十五,強曲七月十五,案板地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入貢山六月初六、冬月十五,中嶺山六月初六,立志山七月十五、九月十五,麥貢山九月初一,陽尕山八月十五,演武坪臘月十四。任躍章.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信仰卷(上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262.按照傳統,每個村寨都有著固定的傳神時間,有的村寨也逐漸轉變或廢棄了舊習俗,如入貢山的多數人信佛,已經多年不傳神。根據調查,至今還延續的傳統習俗有:三月初三,趙家壩傳山黑爺;七月十五,強曲傳盤古、蓋古龍王,草河壩傳白馬龍王;八月十五,寨科橋傳白馬龍王;九月初九,舊寨傳本境土主;九月十四,立志山傳本境土主;冬月十五,縣城傳南山娘娘等。

傳老爺又稱“扮老爺”,俗稱為“挼”,有請神附身之意,此為儀式核心,也最見功夫。此儀式也稱“跳神”。傳神時跳羊皮扇鼓舞,羊皮扇鼓是師家的主要道具之一,扇形鐵框,上蒙羊皮,下部為鐵柄,底部彎三弧圈,上面又各穿三片銅錢或圓鐵片,三為大,三三得九,九是天,因此三弧寓意鼓聲通天任躍章.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信仰卷(上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185.,也有解釋為九曜。跳扇鼓舞時,左手執扇鼓,右手執鼓槌,邊敲邊舞,上下翻轉,依動作幅度大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在人數上,有單人、雙人、四人、多人等組合形式。舞蹈動作名稱有“纏頭過腦”“鸚哥松毛”“摔胯”“聳肩打鼓”“彈腳”“錦雞躥牡丹”“打尖腳”“反耍鼓花”“擺壇”“鷂子翻身”“對跳”等。同[1]186-190.此外,也要使用卦、令牌、印、鐵牛、劍、罄、兵罐等儀式道具。

2016年1月15日,文縣鐵樓鄉石門溝村辦了一場全堂。石門溝村年近七旬的金丑娃、吝改秀夫婦曾有疾病,向家神發愿,如果病愈,就傳全堂神,上豬、羊大供。此后,他們身體轉好,于是決定還愿,定于農歷臘月初六辦道場。金家邀請張忠玉(漢族,出生于1989年1月1日,李子壩人)掌壇。盡管年紀尚輕,張忠玉卻是文縣知名的端公、師家,他出身端公世家,曾祖父為遠近聞名的高師。張忠玉很有天分,自幼得家傳,學成端公,后又拜上墩上村有名的師家吝有生為師,目前兼為上下壇道師。受邀做全堂道場后,他還請來了麥貢山班雪仁、魏家咀張國文等可以掌壇的師王和吝玉全、吝月生等出身上墩上的吝氏師家。吝家為師家世家,據傳,師家就是從吝家傳出去的。吝有生的師父為吝吉祥,吝有生在上墩上也教授了一眾子弟,吝玉全即為其傳人,張忠玉為其關門弟子。吝奎文(1989年生)、吝云飛(1990年生)、吝小剛(1997年生)等是年紀尚小的學徒,如今都跟隨張忠玉學藝。(圖2-1至圖2-3)

圖2-1 石門溝村概貌(2016年1月15日)

圖2-2 鐵樓鄉石門溝村為傳統漢族老村,自然與人文條件優越,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2016年1月15日)

圖2-3 石門溝村金家人在院中隆起火塘,并為傳神儀式做準備(同上)

據說,過去傳神有的跳七天七夜,也有的跳三天三夜,一般跳一天一夜。如今,一般的傳神規制有半堂、全堂、里外堂,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天明這段時間進行。半堂為相對簡化的場面,兩三位師家傳半晚。全堂則需五六位師家耗時一天一夜,程序較復雜。里外堂,程序與全堂無異,由幾組師家在正堂與院中同時傳全堂神,場面更大。

一早,金家開始準備一應事宜,騰空正堂作為儀式空間,將家神案子請出并展開,懸掛在中堂。金家有三面家神掛軸,自左至右分別為本境土主、青巖龍王、九天圣母三位主神。青巖龍王軸另有青巖納麻、黃鶯二郎、黑虎玄堂、紅映納麻、水泉納麻、輿池納麻等輔神,九天圣母一軸另有黑池龍王、血池龍王等輔神。家神畫案一般在春節期間(正月初一到十五)展開供奉,平時則卷放,用紅布(被稱為“衣服”,家人要不斷為畫案添衣,經年累月,包裹家神的紅布逐漸加厚)纏裹,立在正堂的供壇上,上面插帥旗(也稱“眾旗”,代表眾神)與一面小旗。一般同族人供拜同一個家神,當家族發展龐大,有的分支想要分立家神,也仍要延續祖傳家神,只不過會重新繪制新畫案。如果本無家神,則會請師家通過打卦選定家神,由畫匠繪制、開光,請師家收兵安神。(圖2-4)

圖2-4 金家正堂展開的畫案,以及供桌上的一應供品與道具(同上)

午后時分,一眾師王師弟陸續來到主家,首先從剪紙與布置儀式空間開始。在堂屋擺放一桌子,將紙張、工具準備好,師家們圍坐桌前,各有分工。幾位資深的師家皆擅長剪紙,班雪仁主要剪龍幡、門簾,張國文、張忠玉主要剪災吊。這個壇班的師家所制作的剪紙類型基本一致,具體的圖案與風格略有差異,剪紙的制作往往都是合作完成的。其他一眾技法不嫻熟的師弟,就在一旁打下手,剪制三角小旗,制作旗傘,拼接龍幡等。一堂儀式需要使用的剪紙道具主要包括幡、旗、災、吊、門、傘等。具體剪紙類型:龍幡,由五色剪紙拼接成長幡;旗,三角形五色小旗幟,使用在不同位置,各有寓意;傘,在三角形小旗上端纏的一圈折疊紙傘;門,方形門狀剪紙;災吊,即“大災小吊”,也稱“災貼”,為懸掛類吊錢剪紙。師家們就是依靠這樣一套剪紙,來營造傳神儀式的空間。(圖2-5至圖2-8)

圖2-5 師家圍桌而坐,正在準備剪紙道具(同上)

圖2-6 師家各有分工,制作不同類型的剪紙,班雪仁正在剪制龍幡的組件(2016年1月15日)

圖2-7 制作旗傘(同上)

圖2-8 粘連龍幡(同上)

傳全堂要營造兩個空間:為內堂,即家神的場域;另一為外院,即天神的場域。家神即畫案上描繪的神靈。天神有5位,分別為東方張元伯、南方劉元達、西方趙公明、北方鐘仕貴、中間史文業。

在外院中,幡桿的頂端橫綁著一根棍,中間固定著一個用紙包裹的內放錢幣的饃饃,饃上插一旗,此旗名曰“沖天旗”,師家解釋此旗可以召喚天神,饃饃寓意請求天神賜吃的和用的。木棍兩端,一頭掛龍幡,大幡上面呈現一對大龍圖紋,兩邊各一條小龍幡,寓意二龍戲寶;另一頭綁柏枝與掃帚,寓意掃除不凈的東西。整個龍幡朝向東方,寓意東升。幡桿下面擺著一張八仙桌,上面有紙箱做成的神龕,供奉神位。幡桿上面綁有5面小旗,象征天神的拴馬樁。在傳神儀式中有一段“宣寶幡”頌詞:“幡桿不要長,不要短,只要三丈三尺三,五位大人搖搖擺擺上天去,寶幡上面麥子草,掃了千斗萬石的糧食,好的掃進來,壞的掃出去,青松柏樹的樹拐,娘娘下馬好逍遙,五位大人輕輕松松下來,寶幡上面釘鐵環,鐵環里面吊麻繩,麻繩吊燈籠“吊燈籠”寓意為祖祖輩輩都能登科做官。。風吹幡,玉皇看見,打開南天門,看到這家人在傳神,請神吃飯、喝酒。”(圖2-9至圖2-13)

圖2-9 在院中立幡桿(同上)

圖2-10 首先在幡桿頂端固定一個用紙包裹的饃饃,上面插一沖天旗。其次在稍下的位置與幡桿垂直固定一根木桿,一頭綁松枝與掃把,另一頭懸掛龍幡。最后將幡桿立在院中(2016年1月15日)

圖2-11 立于院中的幡桿(同上)

圖2-12 幡桿下端貼有災吊,下面綁“拴馬樁”,幡桿前擺桌設神龕(同上)

圖2-13 在大門上貼災吊(同上)

除了正堂入口的門,其他房門都要貼上災吊,代表災星。而正堂入口的門貼門簾(為了好看,沒有特別的象征意義),門上放招兵旗(門內側放兩面,門外側放兩面),意為招真兵。進入正堂,布置的則是家神的祭祀空間。首先,在房梁上橫向拉三道繩子,在上面懸掛數目不等的災吊,此處稱為“配備”,三行配備分別為:“三災六吊”代表家神,“四災八吊”代表眾神,“五災十吊”代表天神。然后,安五門,東青、西白、南紅、北黑(紫)、中黃,分別于東墻貼東、北門,西墻貼西、南門,于配備上貼中門。最后,東西墻還要各貼五面五色小旗,稱為“出隊入隊旗”,東進西出,這是來往做客神靈的進出路線。(圖2-14至圖2-19)

圖2-14 在房門上懸掛災吊(2016年1月15日)

圖2-15 在正堂門額上放著招兵旗(同上)

圖2-16 在正堂門上貼門簾(同上)

圖2-17 正堂門內的招兵旗(同上)

圖2-18 拉繩子,在繩子上面掛災吊(同上)

圖2-19 正在懸掛配備,傳全堂神需要懸掛三排(同上)

神像前的供桌上放3組供饃,每組5個。中間的一組上插五色旗,此組饃為插旗臺,上插的五色旗被稱為“神旗”。前面放一香爐,里面裝著麥子,上插香燭。旁有大斗,斗裝蕎麥,上插旗傘,其中5面小旗,6把傘以及1面帥旗。(圖2-20)帥旗的形制為“五連五會”,即5個階次,代表五行,地位最高。另有一裝蕎麥小斗,內插鏡、梳、令牌(祖師)、鐵牛、一面旗子。鏡子、梳子寓意梳洗。牛角卦用來與神溝通。旗幟意為開路旗,先鋒官給神開路。鐵牛又叫“刷刀”,下面有九環,代表九曜(金、木、水、火、土、羅睺、計都、日、月),上面有三齒,代表道教三名山,也有的代表四山(峨眉山、武當山、玉泉山、火焰山)。也有的人解釋:鐵牛是太上老君的青牛,纏紙表示籠頭。另有在兩把交錯的鐵刀上面綁紅線為刷刀,一般在傳納麻神時使用。

圖2-20 裝有蕎麥的斗,里面插著小旗、傘與帥旗(2016年1月15日)

傳神儀式空間布置完成,師家們休息片刻后,由本堂的師王張忠玉安排當晚的分工。主人準備酒飯(圖2-21),飯后,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師家首先要裝扮自己,頭戴彩紙折成的紙扇形馬頭,上面用紙卷固定。頭上戴馬頭只是為了好看,沒有特別的寓意;下身纏神裙(紅裳),表示對神的尊敬;腰間掛“配神紙”,意為行神,所謂行神即各師家所依托的神靈,如張忠玉的行神為九天圣母。師家的裝備也有“旋分”之說:馬頭為上旋分,配神紙為中旋分,裙子為下旋分。

圖2-21 下午將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主家擺宴款待師家,晚間的分工也在席間商議與分配妥當(同上)

各掌壇傳全神的基本程序稍有不同,張忠玉掌壇的儀式步驟如下:

1.獻湯:請師父、師爺給天地眾神上供。2.迎喜神:三個人跳羊皮鼓舞,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中跳。3.祝香:帶進喜神,跟三位家神(本境土主、青巖龍王、九天圣母)商量請神者。4.起堂:正式開始。5.香頭:跟神說香的由來。6.下帖:給神靈下請帖。7.請神:請天地山水諸神。8.安神。9.排堂:排座位,先給五位天神排座,然后排地神座位(地神包括閻王、山鬼、判官)。10.外堂:將外邊的神請到里堂。11.發堂:安排一應東西的使用,并向眾神說明。12.點供養:談剪紙的制作,談神案的繪畫。13.開神門:打開四方門。14.游斗。15.降神:由師家降自己的行神。16.點甲子。17.迎甲子:把喜氣迎進來。18.安甲子。19.打頭堂:師家跳神。20.跳八卦。21.說八卦。22.打里堂。23.開錢破紙。24.帝五轉。25.打二堂:師家跳神,接天神,帶到里堂。26.扮神:扮老爺、龍王、娘娘、土主。27.過愿:愿望實現,獻上承諾的祭品。28.倒幡:送天將。29.送老爺:送五位天神,燒掉“五災十吊”。30.送眾神:拿掉墻上神旗。31.收兵。32.砸兵。33.滾財:送走災星,祖神收兵,降吉祥。34.斗營:砸斗營。35.安神:把客人送走,給家神安位置。(圖2-22至圖2-25)

圖2-22 師家跳羊皮鼓舞(同上)

圖2-23 從外堂請天神儀式,很多村民前來觀看(同上)

圖2-24 外堂跳五方燈迎喜神(2016年1月15日)

圖2-25 過愿上供,將主家承諾的豬、羊等供獻給神靈(2016年1月16日)

班雪仁掌壇的儀式步驟:1.獻湯。2.迎喜神。3.祝香。4.起堂。5.打香壇。6.排堂。7.一桿旗。8.五桿旗。9.開神門。10.游斗。11.降神。12.點甲子。13.迎甲子。14.念甲子。15.打頭堂。16.說后堂。17.收方謝土。18.安五方。19.鐵牛傳。20.帶二堂。21.天神甲子。22.打神格。23.扮老爺。24.過愿。25.倒幡。26.拆堂。27.送天神。28.送眾神。29.請兵。30.砸兵。31.撒財。32.滾財。33.飛案。34.安老爺。35.謝師家,喝三生酒。

圖2-26 深夜,觀眾基本離開,主家及其親朋在正堂烤火(同上)

圖2-27 儀式尾聲,將一應剪紙道具焚燒(同上)

圖2-28 儀式結束后,將畫案卷起,重新用紅布包裹(2016年1月16日)

圖2-29 將家神供于正堂(同上)

各師家雖然在程序與唱詞上存在差異,但大同小異。因為難以獨自承擔一堂儀式,所以各路師家會互相邀請、合作完成。各師家也存在互相學習借鑒的情況,因此常合作的人的儀式過程基本相通。傳神儀式除了重要的環節,其他的可繁可簡,每個步驟由師家靈活掌控。

此外,根據慣例,有的廟神與家神需要配備“遮面”,使用遮面的規矩由老前輩傳下。遮面為吊錢類剪紙,由數張彩色剪紙構成,懸掛于神像前方的房梁上,規制有大、小之分。一般祖上傳下習俗的村寨或家族,每年都要請師家制作遮面。如麥貢山、舊寨山神廟中的廟神以及麥貢山、立志山的幾戶人家的家神都要配遮面,麥貢山的山神廟貼小遮面,由3張剪紙組成。麥貢山三房的家神則使用大遮面,由12張剪紙組成。為什么要使用遮面?班雪仁解釋:因為家神眼睛小、心眼小,見不得東西拿出,也見不得東西拿進,所以要用遮面擋上老爺的眼睛。據說,入貢山班正廉、麥貢山班定西都擅長剪制遮面。(圖2-30、圖2-31)

圖2-30 麥貢山三房家神使用的大遮面(2016年1月23日)

圖2-31 麥貢山村廟中的小遮面(2016年1月22日)

(二)“經懺道場”儀式空間剪紙

據傳,經懺道場由文縣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班尚信創立,主要功能是還愿、消災、超薦,有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等規制。主持道場的人要有師承,能講佛法,受五戒、菩薩戒,不受戒者則不能主壇。如今,班建強成為班尚信的繼承者,在鐵樓鄉傳佛。近年來,佛教發展迅速,文縣地區已有1萬多信眾,很多村寨在建廟,已經從成都請了26尊佛像。據班建強統計,2016年11月至12月,他主壇做了11場道場。(圖2-32至圖2-37)

圖2-32 草河壩的佛教道場,院中立天龍八部幡(2016年1月24日)

圖2-33 佛教道場懸掛的災吊剪紙

圖2-34 佛堂中佛士與信眾正在念經做道場,班建強主壇

圖2-35 強曲的佛教道場(2016年1月29日)

圖2-36 房西角懸掛地藏幡

圖2-37 在鐵樓鄉的信佛村寨,只要有一家做道場,各家信眾都要參加,主家要做席,佛教道場不殺生,每餐茹素

一般的佛教道場要做三天三夜:第一天,開壇念經,請菩薩、亡靈;第二天,上午做早課,開壇念經,上供,下午3點薦亡;第三天,敬齋天,消災,上大供普佛,晚上息念,度亡靈。道場的基本主題:請亡靈、送亡靈。主要念誦的經文有《金剛經》《無量壽經》《南山普度》《地藏王》等。《地藏王》講述目蓮救母的佛傳故事,為陽人消災,超度亡人,普度眾生。佛教道場也有特定的儀式陳設,分為內、外空間。一般信佛的人家會在堂屋布置佛堂,正堂設供桌供養佛像,墻上貼紙花(上面寫有文字)。做道場時,供壇前擺放一張八仙桌,掌壇的佛士坐于兩側,敲鼓、念經,桌前放蒲團,在特定儀式環節,主家人需跪拜。外堂于院中位置立幡桿,幡桿頂端為一六角星形竹架,當中掛一丈六(約5.3米)大幡,上有文字“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白玉毫光”,周圍六小幡各寫有佛號,大幡象征天龍八部。幡桿下方擺一供桌,上面供奉護法神韋陀像。在院子西側房檐下懸掛地藏幡,上書“南無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薩”,幡下設神龕,里面一斗裝五谷,上插需要超度的亡靈名牌。在西面的門上貼災吊剪紙,上面寫道場主題。(圖2-38至圖2-42)

圖2-38 地藏幡下墻上貼地藏王菩薩像,下面設龕,里面擺放亡靈名牌,旁置引魂幡(2016年1月29日)

圖2-39 院中天龍八部幡下供護法神韋陀像(同上)

圖2-40 佛堂門上貼災吊剪紙,上面裝飾紙花,底端為剪紙拉花(同上)

圖2-41 佛堂內貼四災八吊剪紙(2016年1月29日)

圖2-42 佛教道場的空間布局(同上)

如今,鐵樓鄉的佛教信仰已經蔚然成風,很多村寨建起廟宇。過去,白馬人不信佛,念佛經需要有漢文基礎,雖然很多人不識漢字,不能念經,但也會去廟里燒香點燭。如今,民眾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佛教也開始廣泛傳播。強曲、入貢山已經舉寨信佛,經懺道場盛行,基本不再傳神。每逢佛事道場,全村的信眾只要有時間都會前往,食素、念經、敬佛,掌壇師父在內堂主持誦經,信眾散坐室外,手持經卷,一起誦念。(圖2-43至圖2-45)

圖2-43 做道場的主家名帖(同上)

圖2-44 神靈名牌,以紅紙為底,黃、綠剪紙為飾,下方有綠色蓮花圖案(同上)

圖2-45 家中無事的信眾都會前來一起念經、做功課(同上)

(三)毛熱摘:服飾刺繡底樣剪紙

民族文化特征往往在服飾上可以直觀呈現出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穿著習慣與審美標準。白馬人的服飾文化也頗具獨特性,白馬人最具象征性的服飾為“沙嘎帽”,是一種盤形荷葉邊的羊毛氈帽,上面插1至3根白公雞尾翎。沙嘎帽既不保溫,也不遮風雨,純屬裝飾。如今沙嘎帽已經成為白馬人的服飾標志。現在男女皆可佩戴沙嘎帽,這是白馬人服飾演變與發展出的現代形態,過去女性不戴沙嘎帽。九寨溝地區的白馬藏族戴黑色翻邊氈帽,這與文縣、平武地區的有差異。(圖2-46至圖2-49)

圖2-46 入貢山村民保存的白馬藏族傳統褶裙(2016年1月30日)

圖2-47 傳統服裝的前襟(同上)

圖2-48 中老年女性服飾。保留傳統頭戴魚骨牌的習慣(2016年2月22日)

圖2-49 女式馬夾的后背圖案(同上)

圖2-50 平武風格的白馬女裝,顏色鮮亮,以粉紅色調為主,衣袖為彩布拼接,裙擺一圈都是細密小褶,馬夾后背的繡片為機繡(2016年2月18日)

男人穿著的長衫,名為“春納”,對中縫開襟,將前襟攏合,再系布腰帶,有時外面還會再系上皮腰帶。男裝一般只裝飾衣襟邊緣,袍服以素面為主。夏裝多為麻布材質,冬裝為毪子夾衫,外加羊皮馬夾。小腿上用白色布條纏“綁腿”,腳上穿番鞋。如今,白馬人的長袍已經開始受到牧區藏袍的影響,有的年輕人會從市面上購買錦面毛邊的藏族長袍,穿著時,也會模仿高原藏族人露出右臂,將右袖虛掛在腋下。這種現象原本在文縣白馬藏區比較少見,尤其是鐵樓鄉地區,氣候溫暖,一般人們穿著的袍服比較單薄。

女衫名為“祥馬”,上衣為斜襟窄袖衫,下衣為百褶裙,布料以毛料或棉料為主,衣襟、袖口、后背、裙擺裝飾華麗。白馬女性的一個服飾特色是在抹胸上戴魚骨牌,抹胸為菱形,胸前衣襟能夠敞開,自然地露出魚骨牌。腰間系有用羊毛織成的腰帶,寬5厘米,為純紅色、菱形。在羊毛腰帶外還會纏繞銅錢腰帶。百褶裙在身前疊合,前面再系一圍裙。冬天,上身還會穿一件棉馬甲。傳統女鞋有番鞋和繡花鞋。老年女性平時穿樸素的藍色傳統便裝。

如今,白馬女性很偏愛簡潔時尚的沙嘎帽,傳統習慣以魚骨牌為頭飾,將5、7或9個帶孔的圓形魚骨牌相間編串在黑色假辮上,尾端以紅線延伸接續,上面還夾雜搭配12串彩色珠。佩戴時,先將頭發編成辮子,將假辮順勢編在發辮中,然后繞頭圍一圈,最后將魚骨牌、彩珠、紅線與辮子相間纏繞在頭頂。如今,很多人已經不喜蓄長發,將假辮連接在一個黑色瓜皮帽上:先戴上帽子,然后纏繞假辮。在鐵樓鄉,中年女性依然每天戴頭飾,老年女性則在抹額之上再纏一圈頭帕。據《龍安府志》載:“番婦剃鬢,余發總成一辮于后,包以青布……番女發辮作小辮,辮數十根,往松潘販賣小白珠海巴為飾。”這段材料,記載了清代平武白馬人的頭飾特征,現代平武白馬女性已經普遍戴沙嘎帽了。所謂“魚骨牌”的頭飾與胸飾,材質是硨磲,曾經可以在松潘地區購買。現在頭飾魚骨牌還可以到成都進行訂制,胸牌則開始以塑料牌代替。(圖2-52)

圖2-51 在麥貢山池哥晝儀式中,村民著盛裝拉手跳舞。左三穿著為文縣白馬藏服樣式,裙擺有24道大褶,頭戴魚骨牌,右一穿著為從市面購買的平武風格女裝,衣領上有圓點圖案(2016年2月20日)

圖2-52 《皇清職貢圖》中“白馬路番婦”形象,可以此了解清代平武白馬女性服飾特征

目前,平武白馬路地區在發展民俗旅游,女性平時也著盛裝,年輕人與老年人服飾款式已經趨于相似,服飾文化趨向簡易化、標件化與模板化。文縣白馬女裝相對保持著傳統特征與樣式,裝飾紋樣傳統且復雜。文縣白馬女裝的特點是以紅、深藍、褐色為主體色調,裙褶為24道,前面雙幅無褶皺,下擺較短,平時不穿時須用繩子將裙擺綁起來存放。制作百褶衣的工藝復雜,難度較大,每位女性一般只有一兩套這種盛裝,往往由長輩制作,甚至還會作為重要的物件留傳給后人。女兒出嫁的盛裝一般由母親制作。過去女人都要掌握裁衣、刺繡與縫制的技藝。女裝上衣的前襟、后背要使用繡片。文縣白馬人的刺繡主要用彩線在剪紙底樣上施平針繡,技藝由長輩傳授。往往出嫁時,新媳婦會從娘家帶出花樣子或者精美的刺繡花樣夾冊。有時,婆婆也會將花樣子傳給兒媳婦。一個寨子里,婦女們也常常互換花樣子。據說,過去還有專門剪紙的花匠。閑暇時,女人們就會拿出花樣子繡花。繡片主要分為衣服繡片、鞋花、帽花以及枕頂花等。(圖2-53至圖2-57)

圖2-53 刺繡使用的剪紙底樣,中間為月亮花,四角為星星花

圖2-54 存世的老繡片

圖2-55 楊國秀(1941年生)從枕頭壩嫁到麥貢山時帶的花樣夾冊

圖2-56 強曲余丑英的花樣夾冊與刺繡工具、材料

圖2-57 余丑英制作的枕頂花繡片半成品

白馬話稱剪花為“毛熱摘”或“入摘”。一般在勞動之余,女人才能繡花。麥貢山的楊冬秀是從枕頭壩嫁過來的,結婚時,從娘家帶了厚厚一本花樣夾冊。她年輕時家里生活貧困,丈夫在外跑運輸,她既要背水砍柴,又要照顧兒女。回想那時的辛苦,她不勝唏噓,艱辛的生活讓她沒有精力繡花,也就放下了手中的針線,她說:“心不空,剪不了。”她的一本花樣子,也在汶川地震后的輾轉與搬遷中遺失,只留下了幾片年輕時未完成的繡片。她擅長唱歌,在上山砍柴、下地鋤草時,心里感到苦悶了,就唱歌排解。如今會繡花的婦女皆年事已高,談到年輕時都會自稱苦命人,沒有精力繡花,直到近些年,生活條件開始改善,她們才又翻開花樣本子,拿起繡花針。(圖2-58)

圖2-58 楊冬秀早年制作的繡片,圖案為月亮花

(四)“送瘟神”儀式剪紙

按文縣鐵樓鄉白馬人的慣例,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進行池哥晝祭祀活動。如麥貢山的祭祀活動是從正月十二至十六,歷時5天。正月十二晚湊酒,商量活動安排;十三、十四為儀式正日,逐家逐戶跳池哥拜年;十五迎火把,將五谷神從山神廟請下山;十六送瘟神。正月十六,整個鐵樓溝,不論是藏族村寨還是漢族村寨都要送瘟神,各寨的儀式各有特點。以麥貢山為例,首先,眾人一早由勞拜班雪仁帶領,用木架、稻草與紙張扎制龍形瘟船,上面插象征瘟神的小旗。然后,由幾人帶領,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收集過年期間積下的香灰以及供饃。收集完畢,將瘟船放置在寨中廣場南緣,各家男性面向瘟船圍成半圓跪拜,鳴三眼炮。班雪仁跪于中央主持儀式,說吉言,占卜。眾人磕頭祭拜后,將瘟船抬到低處點燃推下山。中午時分,麥貢山的送瘟神儀式結束。鐵樓溝沿線的寨子,從中午到晚上,會在不同的時間段送瘟神,大部分寨子都使用瘟船,儀式活動或繁或簡。這一天,所有人都很謹慎,不會隨便亂走,白馬河畔籠罩在一片陰郁的氣氛之中。(圖2-59至圖2-62)

圖2-59 麥貢山的送瘟神儀式需要制作瘟船,瘟船上的剪紙由師家班雪仁制作(2016年2月23日)

圖2-60 班雪仁制作的送瘟神剪紙(同上)

圖2-61 用樹枝扎船架,底面用稻草把樹枝綁成龍骨形,上面插小旗(2016年2月23日)

圖2-62 制作完成的瘟船(同上)

在池哥晝祭祀活動中,人們戴上面具也就寓意著神靈依附,具有神圣性。所有區域的白馬人面具舞都要在面具上裝扮折疊成扇形的彩色紙花,并插上數根野雞翎,在文縣稱之為“馬頭”,與傳神時勞拜所佩戴的花飾相同。池哥晝馬頭的寓意已經解釋不清了,今人只能理解為裝飾。平武白馬人不稱馬頭,也解釋這是一種裝飾的紙花。出身文縣入貢山勒貝世家的學者班運翔解釋:人們頭戴面具進行舞蹈活動時,以野草、野花、錦雞翎和彩色紙花飾于池哥面具額前或頂部。到各家各戶驅邪時,這些飾物起到了吸收惡鬼、游魂、瘟疫等作用。晚上的攆鬼儀式完畢后,人們會將這些飾品用火焚燒,意為惡鬼、游魂、瘟疫等隨之燒盡,給民眾以解脫之感。班運翔.白馬藏族朝格(SprulRgan)儀式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0(2):182.(圖2-63至圖2-67)

圖2-63 由兩人擔瘟船,敲鑼打鼓到寨中收香灰與供饃(同上)

圖2-64 所到之處,各家各戶將過年期間積累的香灰倒到瘟船中,并放上幾個供饃(同上)

圖2-65 瘟船巡寨一輪,回到寨前廣場,各家各戶跪拜,由勞拜操作送瘟神儀式,說吉言,打卦占卜(同上)

圖2-66 將瘟船送到村子的低地點燃(同上)

圖2-67 將點燃的瘟船推到山下,寓意將瘟神送走,也標志著麥貢山的年節祭祀活動結束(2016年2月23日)

(五)“貝木”信仰儀式與空間剪紙

平武白馬人的貝木信仰傳統因為文化流失、人才凋零,在很多地區中斷。所以目前平武白馬鄉只有個別寨子還保有,堪稱貝該者更是寥寥。在平武白馬人的心目中,貝木是信仰的核心,也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掌握著民族文化的核心,擁有崇高的地位。很多白馬人常常感嘆,盡管他們堅信本民族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但是沒有文字讓其民族歷史文化逐漸衰弱。而平武白馬人卻以自己擁有文字為傲,也自譽為最純正的白馬人。但這種由少數貝木群體所掌握的原始藏文僅作為經文的書寫使用,并不具備記錄與傳播的功能,文化記憶與歷史依然是以口傳文化的形式傳續。如今貝木對于經文的了解僅限于誦讀,對其內涵與意義已經知之甚少。隨著白馬社區的現代化發展,當地人對傳統民俗的需求減弱,貝木信仰這一原始的宗教文化遺存的傳承處境令人擔憂。(圖2-68至圖2-71)

圖2-68 厄里寨塔汝家的廳堂,按照傳統習慣,房角處貼耀拉(2016年8月28日)

圖2-69 塔汝正在刻制耀拉(2016年2月27日)

圖2-70 塔汝演示臘柴張貼的位置(2016年8月27日)

1.“道秀”儀式剪紙

在平武白馬人的傳統生活中,若逢家中有不順之事,就會請貝木念經。如今醫療條件提高,科學觀念被廣泛傳播,已很少有人請貝木念經。在村寨重大節日祭祀中,作為儀式核心的貝木不可或缺。平武白馬鄉的傳統大寨—厄里寨,每年正月初五、二月初一慣例性地舉行兩次大型祭祀活動,尤以前者為盛。正月初五的祭山神活動,過去要進行兩天兩夜,現在簡化為兩天一夜,主要的祭祀地點設在厄里的大壩子上,由本寨貝該塔汝主持,全村人在壩子上跳面具舞、圓圓舞,祭祀山神以祈福。

按照厄里寨的山神祭祀慣例,以三年為周期,前兩年在本寨進行祭祀儀式,祭拜本寨山神,第三年從本寨前往白馬老爺“葉西納麻”處,祭拜總山神。此后,依村寨狀況與村民意愿而定,可以間歇一年,不做集體儀式,也可以不間斷,次年繼續開啟新一輪的祭祀周期。2016年,適逢祭祀周期輪空,厄里寨休整一年,沒有組織祭祀活動。

正月初五的村寨祭祀活動,被稱為“跳曹蓋”,平武白馬話稱為“曹蓋賊”。跳曹蓋總共要用9個面具,有陰陽之分。平武白馬人跳曹蓋目的是驅祟逐疫,保平安。

平武跳曹蓋與文縣跳池哥晝存在差異,文縣白馬村寨以跳池哥為儀式主體,重要的敬神獻祭環節由勒貝或勞拜參與,充當說吉言、上供、過愿的中介角色。在平武白馬村寨,沒有勒貝的社會角色,神職祭司貝木、貝該是儀式的主持者與重要的參與者,念經是儀式活動的核心程序,也是整個活動順利進行的神圣前提。貝該通過念經、跳神龍舞掌控儀式進程,儀式活動中穿插全民參與的跳曹蓋、圓圓舞,掀起狂歡的高潮。貝木作為祭祀儀式的靈魂,貫穿始終。由此,厄里寨的年節祭祀儀式可以理解為由貝木主導的村寨全民的祭山神宗教信仰儀式活動,跳曹蓋則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月初五、初六的跳曹蓋儀式,白馬話稱為“道秀”。平武白馬人每年正月初二就開始準備搭棚子(本地以前條件差,沒有廟,就搭棚子代替)作為祭祀空間。正月初五早上,貝該塔汝準備儀式道具,用蕎面(以前則用糌粑)捏出山神與各種動物形象,此道具稱為“朵瑪”,剪紙也一應完成。至晌午時分,準備工作完畢,前往活動的壩場。下午開始念經,經文內容涉及吉祥、驅鬼、驅病、山神、火神、天神等。念經到晚上,開始徹夜跳圓圓舞。凌晨天亮前,貝該先在神棚里念經,曹蓋則挨家挨戶驅鬼,從西方到東方,繞村寨一圈往返回神棚等待貝該念經完畢。接著貝該領隊跳神龍舞,曹蓋隨后,組成一列隊伍,帶著全寨人圍寨子轉一圈,然后眾人坐車到總山神處敬白馬老爺。待到祭祀完畢返回,由貝該帶領曹蓋再次挨家挨戶驅鬼,一圈下來已經凌晨時分,儀式活動至此結束。

二月初一,據稱是白馬藏歷年,儀式活動為期一天,只念經敬山神,不跳曹蓋。一早貝該準備儀式道具,出發前往山神處,每家每戶也自發帶著祭品進山。在神山前,貝該念經祭祀,以前這個祭祀要持續兩天一夜,需要搭棚子,如今儀式簡化,時間縮減為一天。祭祀結束后返回,殺雞敬神,并開始宴飲跳舞。傍晚時分,前往白馬老爺處燒香,一日的祭祀儀式至此結束。

祭神儀式要搭棚子營造祭祀空間,棚子坐北朝南。由貝該準備儀式道具:用蕎面捏成各種動物形象,有時上面還會插人形剪紙,組合成為朵瑪,用于敬神驅鬼;用剪紙制作厄,厄象征山神,以簸箕或淺筐為座,以樹枝搭架,底層擺放面塑,樹枝架上插入各類剪紙,象征山神的服飾裝扮。道具準備妥當,開始布置儀式空間,將朵瑪放置于北面搭起的平臺上,平臺前的立面上,中間貼“臘柴”,左右分別貼“下”(雞,代表貝木)、“是”(猴,代表家人)。(圖2-74)貝該坐于西北上首的位置,上方懸掛羊皮鼓。厄放在東北角的地面上,石臺前擺放三堆“索”(柏樹枝),是由各家各戶敬獻的,上面撒白面,用于在念經的間隙焚燒敬神,帳篷內中心位置放火塘,上架起三角鐵,為火神所在。這樣一個帳篷和一系列以具有象征意義的剪紙為主的道具共同營造出祭祀儀式的空間。

2.“耀拉”與“說地”剪紙

除了在祭祀儀式空間中使用剪紙,白馬人也在起居空間中張貼剪紙。在傳統白馬民居中,火塘的地位神圣,是家庭活動的中心。火塘所在的房間既是廚房,又是客廳。在內室空間的中心位置設火塘,火塘上面放置的三角鐵,稱為“鍋樁”。火塘后擺放的一排矮柜,稱為“神柜”,里面可以儲物,其上左端的位置擺放裝滿糧食的木斗,此為家神的位置,用于上香。在貝該塔汝家,斗內還會插“照碼”剪紙,雞頭人眼,象征家神(圖2-71)。木斗上方的房角處貼耀拉刻紙,上面有牛、山羊、綿羊、雞、花等形象,象征火神,保佑家畜健壯、興旺(圖2-68、圖2-69、圖2-72)。有的人家也會在門上貼門吊子,類似漢地的“門箋”(圖2-73)。這些剪紙主要由貝木或貝該制作,有需要的人會年前訂制,顏色也可根據個人喜好而定,在臘月二十七晚上,每家每戶會張貼在相應的位置。

圖2-71 塔汝家中堂供臺香爐中的照碼(同上)

圖2-72 扒昔家麻伍才里制作的耀拉(2016年8月26日)

圖2-73 扒昔家田虎塔演示門吊子的張貼位置(同上)

圖2-74 伊瓦岱惹村格格制作的貝木剪紙,從左至右分別為雞、臘柴、猴(2016年8月28日)

圖2-75 跳曹蓋面具舞(謝成飛,2005年7月5日)

平武白馬人的民俗剪紙傳統以貝木為主要傳承群體。目前,在白馬鄉還保持耀拉張貼傳統的扒昔家,有剪紙的制作者,也有很多供奉耀拉的家庭。盡管這里的剪紙傳承者旭世修并不是剎巴,但他出身貝木世家,剪紙技藝襲自祖輩,他也將這門手藝傳授給村中的后輩,旭世修的耀拉剪紙與其他村寨的貝木剪紙從形態上看屬同一體系。耀拉剪紙在扒昔家也被稱為“說地”,這一稱呼與九寨溝白馬藏族的一樣。

圖2-76 跳曹蓋,頭戴五佛冠者為貝該(謝成飛,2009年5月25日)

圖2-77 王壩楚沿線的山上可見儀式過后遺留的剪紙道具(2016年2月17日)

從文縣到平武必經九寨溝下塘地區的白馬人聚居區,在這條線路上分布著“馬家四寨”“勿角四寨”等一些白馬老寨。馬家地區舊稱“三安石”,如今為九寨溝縣的鄉級行政單位,這里的村寨保持著跳“十二相”的習俗。九寨溝的白馬文化兼有文縣與平武兩地的特點,這里既有文縣特色的勒貝傳統,也有平武特色的剎巴傳統。九寨溝的苯教傳統已基本失傳,只有少量經書保存下來。楊汝為馬家地區文化的傳承者,他繼承了十二位勒貝的口傳文化傳統。同時,他也出身剎巴世家,盡管因為時代原因,未能系統地把剎巴文化繼承下來,但童年時耳濡目染,記憶下很多文化細節。如今,楊汝可以復原曾經每家每戶都要貼的說地的簡單紋樣。說地象征火神,貼于灶臺上。在馬家地區,張貼說地的習俗已經消失50年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红河县| 天门市| 嘉祥县| 香格里拉县| 辛集市| 安福县| 抚顺县| 佛冈县| 高淳县| 博客| 漠河县| 临夏县| 宾川县| 民和| 兰西县| 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省| 嘉禾县| 平度市| 海口市| 西贡区| 梧州市| 屯昌县| 无极县| 丹东市| 盘锦市| 方正县| 峨眉山市| 海南省| 滕州市| 宝山区| 龙海市| 瑞安市| 洪洞县| 沙河市| 神木县| 大方县| 新泰市| 西乌珠穆沁旗|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