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調查村莊概述

(一)區域選擇

隴蜀交界的摩天嶺兩側7000余平方千米的半山河谷地帶是白馬人生息繁衍的家園。高山峽谷相間、河流平行排列是藏東川西高山峽谷區的地貌特征。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脈和河流大都呈南北走向,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河及其支流在崇山峻嶺中切割出一道道溝谷,這些高山峽谷成為中國古代民族遷徙流動的天然走廊,被學界稱為“藏彝走廊”劉志揚.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藏彝走廊這一概念是費孝通于1978年提出的,近年來,這里成為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的熱點區域,白馬人也被納為藏彝走廊上的一處文化地理坐標。

白馬人聚居區位于兩省三縣的交界地帶,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地勢起伏、落差懸殊,氣候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垂直分布。平武、九寨溝地區由于地勢較高,具有高山高寒的特點,冬季嚴寒,夏季涼爽,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僅80天,不利于農耕。同[1]5.森林覆蓋面積大,生態系統穩定,物種豐富。文縣地區地勢相對較低,氣候由東南部的河谷亞熱帶濕潤氣候向西北過渡到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霜期短,農作物生長期長,物產豐富。陳英.文縣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5.白馬藏族村寨多分布于河谷地帶,這種河谷地帶的地形地貌被稱為“溝”。

傳說白馬人的祖先本居于綿陽、江油等河谷平原之地。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與白馬先人發生沖突,諸葛亮要求白馬先人讓一箭之地,白馬先人應允,但諸葛亮連夜派人將箭插在文縣的老林之中,白馬先人上當受騙,由此陸續由蠻坡渡向北遷徙。據說,白馬藏族鄉的王、牛、田三姓祖墳在蠻坡渡尚存。有的家族還能說出具體的遷移路線:“白馬鄉水牛家的張娃,由蠻坡渡遷至野豬山(涪江與白馬河合流處),再至水牛家;金姓也由蠻坡渡經楊場關(今平武縣左城區枕流公社一帶)而遷來。枕流公社上有達布藏人婦女裝飾品—魚骨牌出土。此外,杜家亦傳說由蠻坡渡遷來,董家由木郎壩遷來,王家初遷木皮(新驛),再遷駱駝加。”這段材料有部分細節存在訛誤,所述“張娃”應該是“張姓”,所謂“左城區”當為“古城區”,“枕流公社”后改名為“枕流鄉”,今屬平武縣古城鎮,“魚骨牌”出土于枕流茍家坪明代薛繼賢墓。流傳于文縣鐵樓鄉的傳說:“先人由蠻坡渡遷姚渡,又遷文縣的梅子山,生活一段時期,因野兔為患,再遷鐵樓。諸兄弟占山頭,曹家居莫坡。班家初由蠻坡渡遷班葛山,再遷魏石壩。”四川省民委民族識別調查組.“白馬藏人”調查資料輯錄[G]//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內部刊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120-121.白馬人的口傳歷史中流傳著祖居蠻坡渡的記憶。

平武縣白馬藏族鄉與文縣鐵樓藏族鄉為兩大白馬人聚居區,各具文化特性,因而成為我們的主要調查區域。學界對于平武地區的調查與研究起步較早,文獻材料相對全面、深入、系統。文縣地區的相關調查研究工作起步稍晚。我們的田野調查相對側重于鐵樓藏族鄉,同時兼顧白馬藏族鄉。

1.白馬十八寨

在文獻記載中,可見“白馬路簇(族)十八寨”與“白馬路十八寨”之說。清道光年《龍安府志·武備志·土司》載:“順治六年王瑤首率番夷投誠,仍襲長官司之職,防御陽地隘、黃羊等關,管轄白馬路簇十八寨番夷。……長官司專轄寨落,六洞寨、交昔寨、關坪寨、倉鶯寨、額利寨、檫腳寨、水牛寨、彭信寨、蛇入寨、獨目頂寨、舍那六寨、多籍寨,共十二寨……土通判管轄寨落,薅子寨、木瓜寨、昔蠟寨、瓦舍寨、木作寨、陳家寨,共六寨。”鄧存詠.龍安府志(道光二十年刻本):卷五[M]//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14).成都:巴蜀書社,1992.

所謂“白馬路”,并非確有其路,《龍安府志·輿地志·山川》載:“火溪河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白馬河,源出白馬路西番界源流。”鄧存詠.龍安府志(道光二十年刻本):卷二[M]//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14).成都:巴蜀書社,1992.曾維益對白馬路簇十八寨與白馬路十八寨的今昔地名進行了對比、考釋,認為白馬路簇十八寨較白馬路十八寨要復雜得多。1956年以前,白馬路簇十八寨分別隸屬土長官司與土通,包括了如今平武縣的白馬、木座、木皮、黃羊關和青川的關虎鄉等范圍。

王越平對白馬十八寨與“四鄉五寨”做了記述:以自一里寨為界,奪布河(即火溪河)上游是白馬十八寨,自一里寨以下是“五寨”。從現實的情況上來看,白馬十八寨仍然以白馬人單一族群的聚居為特點,五寨則有大量漢族人進入,處于漢族人與白馬人共居的狀況。王越平.鄉民閑暇與日常生活:一個白馬藏族村落的民族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9.

在文縣鐵樓鄉也有白馬十八寨一說。鐵樓鄉地處白馬河流域的河谷地帶,俗稱“鐵樓溝”,也稱“白馬峪”,還有資料顯示白馬河其實原稱“白馬夷河”。李世仁.白馬人研究之我見[M]//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論文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33.曾維益的闡釋應該是“南路十八寨”,這是明清以來對文縣地區白馬寨的說法,因鐵樓白馬藏族社區處于甘肅之南、文縣之南、縣城之南,故民間有南路十八寨的說法流傳。曾維益.白馬藏族研究文集[G].四川省民族研究所,2002:357.

2.白馬路:平武縣火溪河流域白馬藏族鄉概況

白馬藏族鄉位于平武縣境西北,東接甘肅文縣鐵樓鄉,南接木座、黃羊關鄉,西鄰松潘縣施家堡鄉,北靠王朗自然保護區和九寨溝縣勿角鄉。轄伊瓦岱惹、厄里、稿史腦、亞者造祖4村,15個村民小組(寨子),面積442.58平方千米,鄉治在王壩楚。常住1935人,其中白馬藏族1360人,約占總人口的70.3%。劉志揚.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4.全鄉處于高原地帶,最低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4800米,氣候高寒,全年平均氣溫8.9℃,無霜期80天,土地貧瘠(土質為黑泥沙和黃泥),現有耕地約4000畝,生產條件差,農作物年產一季,糧食以小麥、燕麥、蕎子、青稞、洋芋為主。森林覆蓋面積約32萬畝,曾經林業為支柱經濟項目,目前國家推行禁伐天然林政策,當地政府開始鼓勵養蜂和雜藥種植等特色農副業生產,如今也正在大力發展民俗旅游。蕭猷源.平武白馬藏族(內部資料)[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平武縣委員會,2001:96-97.

3.白馬峪:文縣白馬河流域鐵樓藏族鄉概況

鐵樓藏族鄉位于文縣西南部,東臨城關鎮,南連丹堡鄉,北靠石坊鄉和石雞壩鄉,西南接綿陽市平武縣,西北接阿壩州九寨溝縣,鵠鐵公路貫通鄉境,轄16個行政村(鐵樓寨、景家壩、肖家山、下墩上、演武坪、新寨、舊寨、麥貢山、入貢山、小溝橋、石門溝、強曲、草河壩、李子壩、枕頭壩、寨科橋),51個村民小組,44個自然村。2007年數據統計,鐵樓鄉共有居民10,580人,其中漢族7580人,藏族3000人。趙宏亮.文縣白馬人的文化特色及其旅游資源開發[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至2013年,鐵樓鄉總人口10,857人,其中漢族8312人,藏族2545人。張芳芳.文縣白馬藏族人居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5):107.比較2007年與2013年數據,鐵樓鄉的白馬藏族人口數呈減少趨勢。

鐵樓鄉政府位于鐵樓村,亦稱鐵樓寨。鐵樓寨為文縣四大邊寨(鐵樓寨、哈南寨、中寨、屯寨)之一,因傳說掘地出土一大鐵爐而得名“鐵爐寨”,后逐漸演變為鐵樓寨。這里開發歷史較早,在舊寨村就發現了雷家大地馬家窯文化遺址以及草坪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等。

(二)區域文化背景

1.地域性的族群稱謂

根據材料顯示,不同地區的白馬人都有特定的自稱,白馬鄉的白馬人自稱“達布”(也寫作“奪布”“奪補”“奪簸”“達勃”“竇布”等),木座鄉的自稱“拿左”,文縣的自稱“俄瓦”或“入瓦”,九寨溝縣的自稱“格若”,木皮鄉的自稱“木比”(意為幸福),黃羊關鄉的自稱“呷紐”,詳見曾維益與蕭猷源的一系列論述。九寨溝草地鄉的自稱“囊蓋”(意為上面)王琦.深山奇葩,世外桃源里的白馬藏族[J].中國西部,2013(8):83.。我們在文縣鐵樓鄉調查時了解到,這里的白馬人自稱“打嘎”(也寫作“達嘎”“達尕”等)或“打嘎貝”。打嘎意為白馬,貝意為藏族,打嘎貝即“白馬藏族”。文縣鐵樓鄉麥貢山班杰軍的解釋。白馬鄉白馬人自稱“奪布”,意為奪布河(火溪河)流域的藏族;“打嘎”即打嘎河(即白馬河)流域的藏族。由此可知白馬人是以居住的河流名稱或方位作為族群支系的稱謂的。

2.土官制度與改土歸流

平武的土司制始于南宋。明代,土司世系基本形成,由龍州土知州薛氏、土宣撫副使李氏、土判官王氏、土長官司王氏、土知事康氏等構成地方土官體系。何光岳.氐羌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297-299.清順治六年(1649年),王氏土長官司、土通判向清朝投誠,均襲原職,防衛陽地隘口、黃羊關隘,管轄白馬路簇十八寨番民。平武城內設有土長官司、土通判兩個土司衙門,還在轄區內設關防(亦稱“衙門”),土長官司駐黃羊關(今黃羊關藏族鄉政府),轄12番寨,土通判駐陽地隘(今木皮藏族鄉境內),轄6番寨。蕭猷源.從土司制到自治區、民族鄉[G]//綿陽市文史資料選刊:第七輯(內部刊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綿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1:169-270.土司之下為番官,番官之下為頭人,各寨都設有頭人,稍大的寨子分為大小二寨,分設兩個頭人。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1956年才結束。蕭猷源.平武白馬藏族(內部資料)[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平武縣委員會,2001:36.

清光緒版《文縣志》載:“番地,系土司王受印、馬起遠所轄,雍正八年(1730年),知縣葛時政奉文改番歸流,土司裁革。所管番地,仍列于后,以備掌故。”文縣白馬藏族部落本由王、馬二氏“百戶”管轄。另有一種說法,雍正七年(1729年),文縣令葛時政改土歸流,裁革土司。譚昌吉.白馬人土司制度[M]//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查資料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266-271.

光緒版《文縣志》另載:“文番即氐羌遺種,昔年赦書鄉居多。雍正八年,改土為流,謂為‘新民’,已與漢民無異。上丹堡、下丹堡、柏元、糜地、岷堡、黃土地、白馬峪、七山頭等處,仍與漢民雜處。”長赟.文縣志:卷一[M].刻本,1876(光緒二年).(圖1-4、圖1-5)清朝政府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將番民改作漢民,而稱之為“新民”,將白馬先民從高山林區遷入河谷低地的漢區,張映全.甘肅文縣白馬藏族考[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41.使他們逐漸融入漢族。如今,僅留存少數白馬藏寨,白馬人流傳民謠有云:“雍正七年,將番作漢;雍正八年,歸依文縣正統;一兩再定,先完布政(一種野果),后完蕎政,八升八個。”班運良口述,內容由其父班正廉傳授。時間:2016年1月28日,地點:鐵樓鄉入貢山村,記錄人:董永俊。也有“原來完木課(一種叫木蒸子樹的果實,可以榨油)三升三合,后完蕎課八升八合”一說。邱雷生,蒲向明,等.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439.苛捐雜稅給白馬人留下了沉痛的記憶,相關的民謠甚至流傳至今。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大量白馬人融入漢族。

圖1-4 《文縣志》(清光緒二年刻本)載“王百戶番地”

圖1-5 《文縣志》(清光緒二年刻本)載“馬百戶番地”

圖1-6 《皇清職貢圖》卷五“文縣番婦”

圖1-7 《皇清職貢圖》卷五“文縣番民”

比對文縣與平武白馬人的歷史與文化傳統,文縣地區的白馬人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土歸流,如今僅存為數不多的白馬藏寨。以文縣鐵樓鄉為例,其村寨布局為漢藏村寨犬牙交錯,漢寨位于河壩地區,藏寨位于半山地區。由此,造成了文縣文化傳統中顯著的漢藏文化交融的特點。平武白馬鄉,海拔較高,耕種條件較差,適合牧放,當地白馬人與相鄰的所謂草地上的“大藏族”交流頻繁,其文化既較多地保留了白馬人族群的特性,也受到了周邊藏族的一些影響。清代平武地區并未廢除土司制,長期處于隔離的狀態,讓相對閉塞的白馬路十八寨保留了較多的原生文化特征。

3.地域性宗教信仰

(1)平武白馬人的“貝木”信仰

王家祐的《白馬藏人的宗教信仰》談到,白馬人信仰本民族宗教“白莫”,這是一種山川崇拜的原始信仰,祭祀山川、土地和森林,念咒驅鬼。“白”的原意是族的自稱,應是“湟中羌僰”的“僰”,后寫為“播”;“莫”的原意是“最高山神”“萬靈總宰”“天師”。白莫可釋為:僰族的萬物總靈教。王家祐.白馬藏人的宗教信仰[J].西藏研究,1982(2):36-44.白馬人要學文化,必須拜白莫(道師)為師。白莫傳承一種古藏文拼寫的經書,概稱《丹巴·噶惹納》,為經文、天意之意,裝幀如藏經,經書中的黑字為藏式竹筆書寫,封面有彩色鬼神畫,包括送魂開路的《雜巴》、命理推算的《澡巴》、治病的《戮纂》等卷本。今日傳世的經書主要有兩種:一為古藏文拼寫的白莫經典;一為藏傳佛教經典。白莫只限男性,往往是父子相傳,但一定要拜另一位名師為“本師”。經文要從字母學起,能拼讀一些經典,會念經就可稱“白莫”。白莫的出師典禮隆重,要敬神請客,向本師獻禮。如果白莫既能念經,又會祭神、放鬼、叫魂、禳災、卜卦、咒仇以及主持婚喪儀式,那么就可以晉升為“老白”(也作“勞拜”“勞北”“勞擺”)。年長的德高望重的有學問的老白則被尊稱為“白該”(也作“貝該”“北蓋”)。白莫、老白、白該構成三級道師。白莫宗教信仰活動沒有廟宇與固定集會處,神職人員并非職業性的,平日各就其職,不脫離生產,只有個別有名望的白該不從事生產勞動。白莫也寫為“白母”“白馬”“播蒙”“北布”等,下文統一寫作貝木,高級道師寫作勞拜、貝該。(圖1-8、圖1-9)

圖1-8 貝該塔汝的經書《索儀》

圖1-9 貝該塔汝的經書

貝木信仰自然神和萬物神靈,崇拜山神、地母(土地神)、水神、火神、神樹等,白馬路最高山神“白馬老爺”,是指羊峒河與火溪溝交匯處“耶緣舍攸”這個地方(距離王壩楚約2.5千米)的一座獨峰石崗,崗下兩塊大石是他的桌子、板凳(還有一種說法:崗下的兩塊大石為陰陽石,乃男女侍從)。據說,崗下曾有白馬土主廟,后來被洪水毀掉了。漢話所謂的白馬老爺,白馬話叫“葉西納麻(蒙)”,也有人寫作“葉西喇嘛”。“納蒙”意為黑天神,傳說從“暗以隴”(甘肅)來的,配偶是地母“霞古若淖曼”。每年四月十八日(日瓦則幾)、七月十五日(得巴雜戛)、十月十五日當地人要祭祀山神,每過三年則要大祭。山神分兩類:“倮念”是總山神,即冢山、岳山,如葉西納麻是白馬十八寨的總山神;“奪拉”是各寨祭祀的山梁,為本寨山神,如自一里的忌雜偶(山神)和得里古姐(地母),木座的納沙奪左和素里歸姊,木瓜溪的木瓜列需與漏蕊氏,小河的見那速五達爹與瑤咱娥都。筆者在白馬鄉厄里寨調查時,貝該塔汝談到,每個寨子都有四五個山神,厄里就有“古早扎木”“海多”“入阿色以高就”“色以色以恰高”(陽性)與“色以色以若曼”(陰性)等山神口述者:塔汝,時間:2016年2月2日,地點:白馬鄉厄里寨,記錄人:董永俊。。(圖1-10、圖1-11)

圖1-10 白馬路總山神“葉西納麻”(圖片來源:蕭猷源《平武白馬藏族》,2001年)

圖1-11 如今白馬路地區正在發展旅游業,打造“白馬寨”文化,在臨近總山神的入口處建起了白馬寨門,寨門前修建了旅游攤位,進寨的道路修為柏油馬路,整體的景觀較從前已經發生改變(2016年2月7日)

白馬人的家中要供奉火神,以火塘上的三角鐵為象征,安置在家宅的中心,忌腳踏與橫跨。家神即祖先神,并無具體象征物,寄寓在每家火塘上方、正墻的神柜方位。平武白馬人的房屋門上會掛一對木雕面具,即曹蓋,每年正月初五都要舉行盛大的跳曹蓋祭祀儀式,戴面具跳神。曹蓋為一雙,分陰陽,稱為“曹格曹莫”。此面具是“達納尸界”的形象,“達”為熊,“納”為黑,“尸界”是神仙,即黑熊神之意(也有說納是神,尸界是人名)。白馬人認為戴上面具,化作熊神為鬼怪所懼怕,可以驅鬼。

在白馬藏區,神職人員的稱謂除了貝木、勞拜與貝該,還有“剎巴”。剎巴指能掐會算、驅邪禳災、念經敬神、興畜納福的男性神職人員。西藏學者拉先考證,剎巴來源于早期苯教形態的“什巴苯”,為“什巴”的變音。剎巴本意指世界、宇宙和存在,如今概念內涵發生變化,指熟諳人情世故、精通先人智慧和德行、懂文化義理的睿智老人。

拉先認為,貝木、貝該同屬剎巴一類,貝木即“苯缽”,白馬藏區的苯教比其他藏區的更古老,并未受到7世紀佛教的沖擊。藏區本土經歷了佛、苯文化融合的過程,在原始什巴苯的基礎上,吸納顯宗部分內容,逐漸形成了具有完整教理、教義、僧團、寺院組織的制度化“雍仲苯教”。雖然,有后期的雍仲苯教經書流入,但數量不多,白馬藏區依然傳承原始什巴苯。貝木“有妻室,習經咒”,屬典型苯教咒師,其念誦的經文屬遠古苯教神祇方面的經文和咒語,重修苯教岔怒神尊和山神,不修后世雍仲苯教義理。雍仲苯教已經不殺牲祭神,剎巴還保留著以雞、羊和牛等進行葷祭的古風。拉先.白馬藏區神職人員的淵源及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藏學,2010(4):51-60.所以,白馬藏族傳承著原始苯教文化,這對于研究藏族古老宗教和文化彌足珍貴。

在白馬路“上五寨”的扒昔家、祥述家曾有喇嘛廟,據說僅有一間土屋,十分簡陋,1953年毀后,并未復建。總體上,平武白馬藏人的傳統宗教信仰為貝木。

文縣鐵樓鄉白馬人也有貝木之說,意指精于算卦、可以降鬼除邪的人。文縣地區的貝木更接近于算卦與陰陽先生,文化內涵與平武地區的差別較大。據說文縣鐵樓鄉的強曲寨的神山“扎巴登日貝木”的石板崖是一位德高望重、受當地人崇拜的苯教貝木所變。楊冬燕.(白馬)藏族信仰習俗現狀調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3): 67.也許在歷史上,鐵樓白馬藏族也有苯教傳統,只是傳承早已斷裂。如今在鐵樓白馬藏寨還流傳著“貝木整治毛鬼神”的故事,傳說來自遠方的法力高深的貝木曾為鐵樓白馬人除鬼。邱雷生,蒲向明,等.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229-234.

(2)文縣地區的民間信仰與傳神儀式

清康熙版《文縣志·地理志·風俗》載:“土風半雜氐羌,間同秦隴……祭祀必集長幼,喪葬不事浮屠……但好信鬼神,遘疾多延巫覡,鄉村尤甚。”江景瑞.文縣志:卷一[M].刻本,1702(康熙四十一年).這段文字是時代較早的對民俗資料的記載,文縣作為氐羌故地,保存了一些相關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氛圍濃厚,不事佛教,信鬼神,遇疾病好延請巫覡,此風至今盛行。

如今在文縣,藏、漢族都普遍信仰龍王老爺和娘娘等人格神以及天神、土地神、山神、水神等自然神。佛教、基督教等都是后來傳入的。

文縣地區的民間信仰自有一套神靈體系,山神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各村寨有共同信奉的總山神,主管吉兇禍福,保佑風調雨順。在鐵樓鄉和石雞壩鄉境內有一座山,名叫“凈各溜山”,白馬人稱其為“脈告開”,山神叫“涅脈告來具”。入貢山、麥貢山、立志山、中嶺山四個寨子同為班姓家族,共同信奉神山“涅則搜畢記”,漢語稱為“七嘴山”。鐵樓鄉寨科橋的山神“涅亞沙投居”與平武木座寨的山神“年那撒都珠”是同一座神山。任躍章.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信仰卷(上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8-15.山神信仰主要以神山為崇拜象征,如遇久旱不雨,全村或全族男人會由頭人帶領,備好干糧,敲鑼打鼓前往神山舉行求雨儀式。在麥貢山人的記憶中,十幾年前,曾舉族去涅則搜畢記求雨,歸來途中就大雨傾盆。

在鐵樓鄉,每個寨子都有公共祭祀空間—村廟,供奉特定的神靈,各家族或家支也供奉家神。據說,整個“文縣五河”(白馬河、洋湯河、丹堡河、中路河、馬連河)流域的寨子都有神靈,其中的掌案大神有城關的南山娘娘、白馬河的白馬爺、洋湯河的洋湯爺。大廟內可以塑神像、畫壁畫,一般村廟或家堂則供拜畫案,請畫匠繪神像,開光后即具有神圣性。畫案會被世代相傳、祭拜。每一個神既可以作為廟神,也可以作為家神。廟宇與家堂供奉的神靈也不是單一神靈,一般為一兩位主神配合多位輔神。一面畫案,中心位置繪制主神,形象高大威嚴,周圍則環繞輔神。(圖1-12至圖1-16)據說,文縣五河流域的村寨有一套神靈體系,藏漢無異,神譜共通,既包括諸如葉師投肉、涅日扎嘎、扎般斗、血到貝記、血到立邁、涅日就高就、阿尼鐵尾、門自黑子、加干蠻子、王布皆世、小師喇嘛、青秀喇嘛、衣食喇嘛、海湖喇嘛等白馬神、英雄神與祖先神,也有九天圣母、玄天祖師、盤古龍王、蓋古龍王、金花娘娘、戴花娘娘、豐都龍王、黑池龍王、血池龍王、洋湯大海龍王、小兒龍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道教或民間神靈,同[1].也涉及佛教神靈,可謂多宗教神靈的混生譜系。所謂的“納麻”神,也有寫作“喇嘛”,雖然這樣書寫,但有別于喇嘛教僧人,文縣白馬人認為這是祖先神,是早前的英雄祖先,他們會將之形容為“惡人”,所謂惡人并無貶義,只是表達祖先脾氣火爆,雖面惡但心善,往往怒目相向,好似惡人的樣子。另也有“都剛”一稱,是指頭目人或能人。都剛往往為兼善多能,行行都通,個頭大,身體剽悍,近似武松式的人物,當地人形容一個人威猛就會說這個人是“像都剛一樣的人物”。

圖1-12 文縣鐵樓鄉草河壩村民的家神畫案,主神為金花娘娘(2016年2月22日)

圖1-13 草河壩“傳老爺”(傳家神)儀式(同上)

圖1-14 文縣鐵樓鄉麥貢山村廟神像畫案(2016年1月25日)

圖1-15 麥貢山村廟外觀,廟門前用木頭阻攔牲畜進入(同上)

圖1-16 麥貢山村民進廟后,首先要焚香拜神(2016年1月25日)

白馬老爺是白馬人最崇拜的神靈,漢族村寨的人在廟宇或家宅里也會敬奉,當被問及原因,得到的回答是:“白馬人是地盤業主,不敬白馬老爺壓不住,敬了白馬老爺,人畜才平安。”同[1].因古陰平地區的土著本為番民,所以很多寨落曾經都生活著白馬人,由于漢族人不斷地融入,白馬人的聚居地愈來愈少,但本地曾經敬奉的番神卻被后來的寨子的居民承襲了下來。故而,再次印證了文縣“半雜氐羌”的混生的文化風貌。

神案的繪制與開光由畫師完成,繪制的神靈由道師通過特定儀式占卜選定,漢、藏族人皆可成為道師(一般被稱為“端公”)。在實地調查中筆者了解到,文縣地區的道場儀式有“上壇”與“下壇”之分,所謂端公是指操作下壇的道師的稱呼,崇拜茅山,以通天教主為祖師,也稱為“武教”。口述者:張忠玉,時間:2016年1月15日,地點:鐵樓鄉石門溝村,記錄人:董永俊。上壇儀式稱為“傳神”,也叫“傳老爺”,顧名思義就是傳降老爺神,請其降臨凡界,為人間答疑解難,上壇道師被稱為“師家”。山神、廟神與家神的安神還愿儀式由師家操作,為上壇儀式,此儀式敬神娛人,有著祥瑞平和的氣氛。下壇儀式則充斥著肅殺之氣,當遇到邪祟作怪,就要延請端公殺鬼除祟。所以,端公與師家有著分工的差異。在實際操作中,上下壇也有著共通的科儀,往往師家與端公可以兼而行之,集于一身。

漢語“師家”在文縣白馬語中稱“勞拜”,與平武白馬路的苯教意義的“勞拜”雖語音相近,但內涵有所不同,從屬于不同的宗教信仰環境。《南坪鄉土志·風俗》載:“鄉民多供喇嘛神,三年內備羊一只,必請師人跳神。執單面羊皮鼓,跳躍堂中作商羊舞,口唱番語,傳斷禍福,多有靈驗。”四川省民委民族識別調查組.“白馬藏人”調查資料輯錄[G]//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內部刊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135-139.這段記載九寨溝白馬人祭祀習俗的材料,可能與文縣地區傳神儀式相近,所謂“師人”應該就是師家。

近年來,佛教在鐵樓鄉發展迅速,很多白馬人開始吃齋念佛,有的村寨舉寨信佛,建起佛寺,但很少有出家僧人,主要由受戒的居士傳佛。在鐵樓鄉,佛教也有相應的法會道場,主要功能為超度亡人,信佛者往往不再請師家做傳神道場。

(3)勒貝傳承的樂教傳統

白馬藏族民歌主要包括酒歌(最大的歌類,包括敬酒歌、盤歌與答謝歌)、勞動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閑歌、情愛歌等。白馬藏區的自然環境嚴酷,生產力落后,糧食產量低,商品生產和交換不發達,這里的人們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不得不采用集體勞動的方式來抵御這一壓力,否則難以生存。因此人際關系的好壞對每個白馬人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頭等大事。白馬人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絕大部分生產和社會知識都靠口頭傳承,這些知識對于這個生存艱辛的族群來說十分寶貴。敬酒歌的內容是同族人之間互相贊頌和強調家族血親互相團結,白馬人正是通過唱敬酒歌來調節、鞏固人際關系,維持人際間相互幫助的民風。

盤歌的內容是生產和生活知識,后輩正是從老人所唱的盤歌中獲得了生存知識。盤歌的歌詞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乃至萬物的起源、發展過程、相互關系等。通過斗智性的盤唱,世代積累的各種生存必需的知識以富于美感的形式傳授給聽眾。歌者與聽者通過盤歌來認識世界與自身,借助賭賽輸贏的精神刺激手段訓練自己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在白馬人傳統觀念中,盤歌是最有價值的歌,好歌手首指“擅唱盤歌的人”。何曉兵.四川白馬藏族民歌的文化學研究[J].音樂研究,1992(3):58-59.

各地區白馬族群的歌唱體系既相通,也有所差異。如白馬路人的文化傳承與闡釋的核心為貝該,而白馬峪人的文化傳授的核心為勒貝,勒貝即“老師”之意,一般解釋為教授歌曲和舞蹈的老師,但此解并不全面。文縣地區的傳統白馬村寨一般都會有滿腹經綸的勒貝,因白馬人有語言無文字,所以傳授知識、技能只能通過口傳身授。通曉民族歷史、信仰、文化、藝術、技藝乃至自然知識的老師就是勒貝(“勒”是最典雅的詩歌,曲調規范,辭藻美妙,對仗工整,用語古典),一個人需要很好的記憶、很大的毅力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勒貝。一般勒貝傳續依靠家傳或師承,通過傳授者耳提面命,被傳授者才能系統全面地繼承先人的智慧與知識體系。任何人都可以向勒貝求教。勒貝威望極高,備受尊重,不同地區的勒貝也會經常對歌,相互切磋、交流。勒的傳承,各地各寨各有特色,自成流派。白馬人重視詞內容的文化深度,不喜華而不實的空調。

在白馬人的歌曲形式中,勒、沙尕、哲些、壽故、哥舍、入等歌詞都有固定的規范,只有“朝西”可隨機應變。勒是所有規范唱詞的總稱。學會“勒開照”,就可以上場對唱“勒義”“朝西”,它概括了常用歌詞。勒的每一段,都蘊含先人的智慧,自成語境,敘述歷史、天文、地理等。余林機.“勒貝”的傳承[M]//毛樹林,李世仁.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散文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237-247.除了歌唱,勒貝也傳承古老的頌詞,漢語稱“吉言”,重大的祭祀或婚禮,都要請勒貝吟唱“朝畏得”或“朝哲”。

據了解,公認的勒貝有強曲的余楊富(1926—2009),其繼子余林機繼承家學。草坡山的曹富元,出身勒貝世家,從伯父、父親學勒,通曉民族歌曲與故事,可以講唱《阿尼·嘎薩》。石雞壩鄉薛堡寨的楊茂清(1927年出生),擅長麻晝、甘晝等祭祀舞蹈。人們對入貢山班正廉(1930—2016)的介紹往往只限于其擅長祭祀歌舞與手工藝(如雕刻、繪畫、紡織腰帶和沙嘎帽制作等),其實他也是一代勒貝,生有三子,長子班運民擅長歌舞,次子班運翔為高校學者,幼子班運良繼承勒貝。同時,他有諸多弟子,在各領域都有所成就。由于現代化進程加快,鄉村人口減少,現代學校教育普及,曾經白馬文化教育最核心的勒這一古老的樂教傳統正面臨瀕危的境地。

(4)時間概念與歷法規則

在白馬藏族的歌曲中有描述一天的酒歌,如名為“固舍”的盤歌,唱誦了從黑夜到白天的自然規律。黑夜是動物活動的時間,白天是人類勞作的時間,由日、月分別代表白天與黑夜,雞的習性是日夜轉換的象征,雞鳴天亮,雞睡夜黑。其中一段對黑夜擬人化的描述:“黑夜的父親叫‘俄瓦嘎布’,黑夜的母親叫‘俄三惹莫’,黑夜的兒子叫‘俄瓦節里’。”四川白馬藏族民間文學資料集(內部資料)[G].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四川分會,1982:53-55.俄瓦嘎布意為月亮斜照、明亮,俄三惹莫意為夜很深長,俄瓦節里意為晝夜循環。

木座白馬人將一年分為兩季,以農歷六月為界,劃分為“亞噶”(天冷的時候)與“古噶”(天熱的時候),或稱冬季和夏季,亞嘎與古噶又分四個時間段,合四季的節律。

木座白馬藏族歷法遵循月圓月缺的周期,將一年分成12個月,月大為30天,月小為29天。一月必為月大,二月為月小,依此類推,每隔三年有一個閏月,當地諺語云:“三年兩頭閏,三年兩不閏。”閏月大小具體要看輪到哪個月。木座人采用十二生肖計月和計日,被稱為“硬甲子”,生肖順序為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計月規定每年七月必為虎月,依次推演。計日規定每月十二天為一輪,每天一屬相,無論月大月小,每月兩輪半。單數月必須虎日開頭,虎占初一,龍占十五。雙數月必須猴日開頭,猴占初一,狗占十五。一年的歷法時間,臘月三十以兔日收尾,正月初一以虎日開始,二月必定以牛日收尾。由此,形成一套歷法體系。在傳統木座白馬人的生活中,敬神、擇偶、結婚、建房以及喪葬擇日都要依據這套歷法規則。王越平.鄉民閑暇與日常生活:一個白馬藏族村落的民族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83-204.如今,日常生活依循的國家通行的歷法正在沖擊著傳統歷法,多元的流行節日文化也正在轉變著木座人的生活觀念與習慣。

(三)村社概況

1.村落

(1)四山班家

鐵樓溝白馬藏族流傳民諺:“班哥合戚,深溝余機,前督二戚,丹堡楊王二姓,四山班家,六十肖家,隨帶陰坡趙家。”口述者:班貴榮,時間:2016年1月16日,地點:鐵樓鄉石門溝村,記錄人:董永俊。另有民諺:“班哥合戚,深溝余機,六十肖家,陰坡趙家,四山班家,丹堡楊王二姓,田東二季,甲石地頭。”口述者:班運良,時間:2016年1月28日,地點:鐵樓鄉石門溝村,記錄人:董永俊。二者有著流傳版本的差異。通過歌謠的方式,白馬人將村寨構成與族群歷史記述下來,但如今能夠將這些民諺解釋清楚的人已經寥寥。所謂的“班哥”,據說是“班哥山”,在今四川江油,為白馬人祖源之地;“丹堡”為今“丹堡寨”;“陰坡”為“陰坡山”;“六十肖家”在核桃坪,班家以前在那里,后來搬出來了,現在沒人居住。原本的鐵樓溝十八藏寨中的一些寨子如核桃坪、陰坡山、阿河壩、巖崖溝的人現在已經流散到他處。口述者:班運良,時間:2016年1月28日,地點:鐵樓鄉石門溝村,記錄人:董永俊。

據說,陰坡趙氏曾經為土司,掌管白馬人,因軟弱無能、生活奢侈被漢人殺死,由漢人馬土司接任其職。六十肖家包括夾石山(各賒)、核桃坪(郭乃,在今肖家山邊上)、阿和壩(柴幾)、也崖溝(巖崖溝)四個寨子。阿和壩、核桃坪都曾是肖姓白馬人的居住地,因為與漢人產生矛盾而被迫遷走。其中核桃坪本是大寨子,有的人家遷到九寨溝郭元鄉溝里、勿角鄉羊山等處,也有的遷到文縣石雞壩鄉的薛堡寨,剩下十幾戶人家改姓為楊也待不下去,就搬到了麥貢山、入貢山并改姓為班。六十肖家的變遷[M]//邱雷生,蒲向明,等.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439-440.入貢山、麥貢山白馬人至今流傳有“從核桃坪遷出”的說法。

四山班家即指入貢山、麥貢山、立志山、中嶺山四個寨子,同出一脈的班氏家族,為鐵樓溝白馬人大族。據說,在外的班姓白馬人都源自四山班家。相傳,有兄弟二人,老大達尕,老二達瑪,在一次與異族的戰爭中失去雙親,流落到文縣鐵樓溝并定居下來,各娶妻室。一天,兄弟相伴打獵,見一虎,舉箭射虎,但虎身只有一箭,兩人爭執,互不相讓,于是向四山神靈祈禱,讓射虎者生得四子,占據四山。沒過多久,老二達瑪的妻子生了四子,分別占據四山,取姓班。達尕只生一子,不得不離開此地,遷居朱林坡,取姓朱。傳說達瑪落業于中嶺山,死后也被葬在中嶺山。姚安.文縣鐵樓白馬藏族民俗情況調查[G]//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內部刊物).平武縣白馬人族屬研究會,1987:133.此傳說有不同的版本,情節大體相近。后來達瑪的四個兒子,長子居入貢山、次子居麥貢山、三子居立志山,幼子繼承祖業居中嶺山。

由城關入鐵樓溝,沿白馬河西行,過演武坪也就進入了白馬藏區,麥貢山是由漢入藏的第一寨,然后自東向西依次為立志山、中嶺山、入貢山三寨,此后,沿途經過陽坡半山上錯落的藏寨。狹義的四山即指班家所居的四個傳統山寨,廣義的則涉及今日行政村的區劃概念。在鐵樓鄉自然村被稱為組(或村民小組),行政村被稱為大隊,麥貢山大隊包括入貢山、立志山兩個組,中嶺山屬于舊寨大隊,入貢山大隊包括入貢山、小溝橋組,后文所談的四山專指自然村概念。

麥貢山,有61戶,270多人,海拔1610米。村北有山神廟,供神案畫有白馬龍王、山神都剛、衣食喇嘛、海湖喇嘛、涅日就高就等神像。村南曾有倒坐觀音廟,后來被毀。(圖1-17、圖1-18)

圖1-17 從高山上俯瞰麥貢山村(2017年1月25日)

圖1-18 麥貢山在2008年地震中房屋損毀嚴重,震后統一規劃與重建,遠處白色高樓為“池哥晝”非遺傳習所(2016年1月2日)

立志山,與麥貢山隔溝相望,有29戶,120多人,坐落在半高山梁上,海拔1850米,是白馬峪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寨。現存的村廟有兩處:一處為土主娘娘廟,供本境土主(也稱插花小姐或戴花小姐);一處為村北的山神廟,供神案畫有盤古龍王、盤瓠爺、坐山喇嘛、坐山都剛、禪衣喇嘛、歧山喇嘛等神像。邱正保.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查資料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122.原來還有觀音樓、王爺(楊四爺)廟,都已被毀。(圖1-19)

圖1-19 從麥貢山遠眺立志山(同上)

中嶺山,在立志山和入貢山之間的小山梁上,海拔1620米,有24戶,110多人。村北有山神廟,供神案畫有本境土主、盤古龍王、蓋古龍王、赤沙龍王、小兒龍王、九天圣母等神像。村南有嘛咪寺,村下梁子坪是四山班家祖墳遺址。(圖1-20、圖1-21)

圖1-20 中嶺山遠景(2017年1月25日)

圖1-21 中嶺山街景(2017年1月25日)

入貢山,有98戶,398人,海拔1720米。村西有王布皆世廟,村北有山神廟,供神案沒有畫像,而是漢字書寫高山土主、洋湯大海、白馬龍王、盤古龍王、蓋古龍王、小兒龍王、則搜畢記、金花娘娘、戴花娘娘、大喇嘛、小喇嘛、油方都剛、東秀喇嘛、西秀喇嘛等神名。村南本為倒坐觀音廟,曾被拆毀,后于原址建佛寺(泥菩薩廟),寺前有一棵古樹,形似蓮花座。以上四山人口數據來自《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信仰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83-86);村社基本概況來自《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查資料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四山班家共同信奉神山涅則搜畢記,漢語稱其為七嘴山,當地村寨里流傳著入貢山七兄弟化神山的故事任躍章.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信仰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167-169.。四家共尊“涅則搜畢記”,長支麥貢山繼承總山神,其他三支也各有宗神(白馬語稱之為“阿尼幺尼”),麥貢山的宗神為“涅日就高就”,立志山的為“阿哇特淋”(也稱“阿烏特賴”),中嶺山的為“子肉子麥”(也稱“則麥”)。四山人稱只尊本族宗神,不認可涅脈告來具是鐵樓白馬人總山神的說法,他們認為那是四山再往上面的寨子所尊的總山神。入貢山班運良的解釋。(圖1-22至圖1-24)

圖1-22 從中嶺山遠眺入貢山(2016年1月25日)

圖1-23 入貢山街景,入貢山在地震中房屋受損較輕,基本保存了傳統村寨面貌(2016年2月1日)

圖1-24 入貢山改造后的老房屋的外觀(同上)

不同于平武白馬路,文縣鐵樓溝的自然條件適合農耕。漢藏村寨在農業生產習俗與技術方面基本無異,耕作周期依據“二十四節氣”,并流傳很多農業生產的民諺,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老牛老馬怕驚蟄。大寒小寒殺豬過年。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四伏雞毛菜。一九二九凍破手,三九四九冷水洗手,五九六九沿河看流,九九八十一,白胡須老漢順墻立。”“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麥子種在霜降,強如撒在墻上;麥子種在白露口,一升麥子收一斗;伏天耕地三次,來年苗穗三寸。”邱正保.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查資料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36-37.白馬人素來以勤奮耐勞的品質著稱,善于耕作。

(2)強曲

強曲大隊包括強曲、朱(竹)林坡與上墩上3個組,上墩上為漢族村,朱林坡據說是與班家同源的朱家的居地。強曲(自然村)有60多戶,290多人,海拔1620米,以余姓家族為主體。山神廟建在村后的山梁上,供神案畫有盤古龍王、蓋古龍王、小兒龍王、扎般斗、日貝木、涅脈告來具等神像。近年,當地人在靠近朱林坡的后山坡梁上修了一座佛寺,名為盤龍寺。全村所有墳地都朝向一個山頭,叫竹和筆架,據說此山崗風水好,易出文人,村內的讀書人能考取功名。邱正保.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調查資料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36-37.文縣池哥晝儺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余楊富、余林機都出自強曲,這里的村寨文化傳統底蘊深厚。(圖1-25至圖1-28)

圖1-25 強曲的村廟(2016年2月1日)

圖1-26 強曲的老房子(2016年1月18日)

圖1-27 進入臘月,傳統白馬村寨就要開始湊柴烤街火,天色還未暗之時,強曲人就開始生火,晚間他們將要練習池哥晝、唱歌、跳火圈舞(2016年2月1日)

圖1-28 強曲村民上山放牛(同上)

(3)厄里

平武縣白馬藏族鄉轄伊瓦岱惹、厄里、稿史腦、亞者造祖4個行政村,15個寨子。厄里寨是一個大寨子,位于奪布河畔一個大壩子上,總面積約200平方千米,人口約400人,常住人口200多人,總耕地面積約1000畝,以傳統的高山農耕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經濟類型,曾經是鄉政府所在地。改革開放以來,厄里寨大力開發旅游業,旅游經濟日益成為當地人重要的經濟來源。在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村寨的文化傳統正在經歷變遷。周如南.白馬人宗教信仰調查報告:以四川省平武縣白馬鄉厄里寨為例[J].昆明學院學報,2011(2):75-76.(圖1-29至圖1-32)

圖1-29 平武奪布河畔的厄里寨遠景(2016年2月7日)

圖1-30 厄里寨深處的傳統布局與形態(同上)

圖1-31 厄里寨馬路邊新修的具有白馬風情的家庭旅館(同上)

圖1-32 厄里寨新建的現代旅游休閑區(同上)

2.村社文化

(1)宗族與房戶

《“白馬藏人”調查資料輯錄》提到了白馬寨有一種宗族結構存在。白馬人的寨多稱為“家”,一寨由幾個宗族組成,一個宗族不能分居數寨。宗族有的由一個姓構成,也有的由兩三個姓組成。有的寨衰落后與另外的寨合并,新合并的幾家、幾姓便構成一個宗族。宗族內的各家都有自己的土地,有的家族還實行著公有制,土地由各家輪流耕種,家族之間的界限十分清楚。某寨熊家有兩戶,分了土地,按季節輪種。此外他們還有專門的磨坊、墓地,也共同進行一些祭祀活動。四川省民委民族識別調查組.“白馬藏人”調查資料輯錄[G]//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內部刊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131.

早期的色如家寨按照方位將房屋劃分為雅古(上)、噶幾(中)、麻古(下)三個片區(指河流上中下的方位)。那時候的色如家寨共有兩個大家族:朵日和諾尼。雅古和噶幾屬于朵日家族,麻古屬于諾尼家族,兩個家族也都有各自的公共墓地,人死后埋入家族墓地。王欣.四川平武白馬藏族的生態文化空間[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6):66.劉志揚.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39.白馬人的方位觀念,中間為噶幾,上邊為雅古,下邊為麻古,左邊為帕古,右邊為搓古,“雅”“麻”“帕”“搓”對應北、南、西、東。王越平.鄉民閑暇與日常生活:一個白馬藏族村落的民族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58-259.血緣相近的家庭往往聚族而居,由此形成聚落區域,再由若干聚落區域組成寨子。

文縣鐵樓藏寨也有著類宗族結構,如班、楊、余、朱等家族,都各有公共墓地、神廟、磨坊。宗族內,各戶青年男子均有同等權利,共同商議、決定村中諸事。姚安.文縣鐵樓白馬藏族民俗情況調查[G]//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內部刊物).平武縣白馬人族屬研究會,1987:138.在鐵樓白馬村寨中,普遍存在著“房”“戶”或“家”的村社組織,如草坡山分兩房、案板地有三房、枕頭壩分為兩房,這種村社組織一般被稱為“房戶”或“親房”。

立志山有四房,即大房、二房、三房及四房。麥貢山有三房,稱為大房、二房與三房。入貢山班家是大戶、老戶,分為上街房戶(來溝七貴)、下街房戶(買溝七貴)和另一房戶(老勒七貴),另外還有楊家、張家。楊家到入貢山的時間較早,與班家“勞日”合為一房。隨著人口繁衍,房戶可再分房,如上街房戶又分為三個小房戶。強曲有三個家族,分別是瓦房家、槐樹下、草坡溝,前兩者為余姓房戶,草坡溝為曹姓房戶。王玉祥.白馬人的“房戶”[M]//古元章,張金生,等.首屆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50.

房戶是重要的公社性質的互助組織,房內各家有互相協作的義務,無論生產勞動,還是婚喪嫁娶,各家各戶都要相互扶助,由此他們也形成強烈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如遇紅白喜事,同房各家都會自發出人力幫忙張羅,協力讓一應事務順利進行。(圖1-33至圖1-35)

圖1-33 麥貢山三房有人家辦喜事,全房的各家各戶都會幫忙操辦(2016年2月1日)

圖1-34 麥貢山三房班松柏的婚禮,采用的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婚禮形式(同上)

圖1-35 由于新娘為漢族人,白馬人結婚的傳統對歌習俗就簡化了。新娘換下婚紗,穿上白馬藏服,跟隨新郎向親朋賓客敬酒(2016年2月1日)

(2)清明會與先人碑

1981年開始,平武縣文化館在木座發起了清明歌會。水遠.采風簡訊[J].音樂探索,1988(2):25.其實,白馬人本有傳統的清明節民俗活動。白馬路各寨的傳統清明節活動以宗族為單位,集體設靈,由長者背誦祖先之名,進行祭祀活動,還要聚會喝酒、唱歌。文縣白馬村寨的人們把這種活動稱為“清明會”,此俗如今已經消失。

2016年1月21日,對四山班家來說是一個舉族關注與殷切期待的特殊日子,一件塵封已久卻眾說紛紜的往事將會被揭示,最后的清明會記憶將會浮現。傳說,中嶺山梁子坪是班家的祖墳,入貢山班運明強調梁子坪是墳,不是廟。以前只有幾塊石頭,每到清明,四山班家都要去上墳。如今已經93歲的班尚孝說:“清明會就是四山人清明上墳,便于四山人相互認識。”清明,四山人會到梁子坪祭祖,點香蠟、燒紙,每個村子放三眼炮,然后敬拜。各家自帶泡酒與炒好的豬頭肉,在梁子坪喝酒、吃肉,擺(講)歷史。擺歷史其實就是給后人講歷史故事,入貢山勒貝班正廉以及他的父輩都善于擺歷史。在清明會的祭祀活動中,要說吉言,祈愿四山人出人頭地,人才輩出,人口發展,做事有章法。以前,每村都有清明會,專門有一塊公地,每年輪換會首種植,由會首主持并負責放炮,次年移交下一屆會首耕種。入貢山的公地叫“折來”。1966年,這塊地被賣給了一個叫耿西成(記音)的人。入貢山班運良講述。(圖1-36、圖1-37)

圖1-36 四山班家清明會的親歷者班尚孝(同上)

圖1-37 位于中嶺山的四山班家的祖墳之地“梁子坪”(2016年1月21日)

20世紀中葉,四山班家的老前輩擔憂民族文化記憶流逝,于是在梁子坪連續組織了三年清明會,各山前輩共同回憶并討論祖先事跡,并刻碑紀事,班正海與班尚林出資。班正海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退伍后先后在文縣銀行、鐵樓信用社工作,班尚林任演武坪鄉長,二人都見過世面,并擔任公職,有威望。然而,由于石碑材質不佳、尺寸太小,搬上山后就碎裂了。于是,四山人決定再刻一面大碑,由班正海、班尚林主持,各山諸家捐資三塊錢或出糧一升共同集資,請舊寨老秀才豹子撰序并刻碑,捐錢糧者都在碑上留名,1966年石碑刻成,立于梁子坪。1967年的一天,班正海趕到梁子坪與中嶺山的班精明合力挖了一個深坑將石碑封埋。由此,在四山人心中也埋下了一個“先人碑”的精神寄托。隨著當年的親歷者先后離世,那段記憶也逐漸模糊。先人碑一埋已半個世紀,四山人只知道在祖墳之地埋藏著一塊神秘的石碑,卻不知上面的銘文內容,心中期待著解開困擾已久的謎團,發現驚天的歷史秘密。

2015年,四山舉事人商議決定發掘石碑,當年埋碑二人之一的中嶺山班精明年事已高,班家人也想盡快了卻其夙愿。梁子坪后來被劃分給舊寨,如今為舊寨一戶漢族村民所有。梁子坪舊址已被填土抬高,成為一片花椒園,地形地貌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識別埋碑位置的難度很高。當眾人攜班精明來到梁子坪時,老人憑借記憶判斷位置。舉事人將挖碑消息通知四山各家之后,由麥貢山陰陽先生班克儉占卜選定了挖碑的良辰吉日。(圖1-38至圖1-45)

圖1-38 跟花椒園主人談妥賠償條件后,開始挖碑前的祭奠儀式,四山人跪向高山的高廟宗神,祈求挖碑順利進行(2016年1月21日)

圖1-39 根據當年的埋碑人班精明的指引,在該區域內選定兩個挖掘點(同上)

圖1-40 時值中午,石碑依然不見蹤跡,眾人焦慮地等待著(同上)

圖1-41 下午三時許,石碑露出痕跡,挖碑人沿其走向將土層剝離(同上)

圖1-42 當見到文字的一刻,大家露出欣喜的笑容(2016年1月21日)

圖1-43 因埋藏時遭受重創,石碑一角斷裂(同上)

2016年1月21日,即農歷臘月十二,四山人自發前往梁子坪,以麥貢山人居多,其他村各有代表,他們帶著鞭炮、香紙,在中嶺山村借上工具,齊聚在一起。首先,主事人耗費不短的時間與花椒園主人談好賠償條件,然后,由班克儉主持,眾人朝向村北高廟宗神請愿、說吉言,焚香燒紙,叩拜神靈,鳴放鞭炮,高呼“哦……吼……”三聲,開始動土挖碑。在選定的區域,眾人輪番上陣,掘土探尋,至下午三時許,坑近兩米深,突現碑石一角,循著位置逐漸擴展挖掘,碑石露出面目,至四時許,碑石呈現全貌。也許因當年只有兩人埋碑,挖好深坑后,將碑石推倒在坑中,重創之下碑石斷為兩段。隨后,人們用水清洗碑身,銘刻的碑記也清晰起來,眾人合力將碑石立起,將土坑填埋,石碑得以重見天日。四山人跪拜碑前,入貢山班運明用白馬語念吉言,感念祖先,鳴放三眼銃三炮三響,燒香紙,叩拜高吼,也標示發掘先人碑的舉族盛事與祭拜儀式的順利完成。筆者有幸作為唯一的外人親歷了全程。此碑未經精細打磨,基本為相對平整的長條形原石,石材取自本地的沉積巖,質地粗糙,材質疏松,刻功粗淺,銘文不易識別,現將碑文謄錄如下:

鼻祖遺碑記

蓋聞:惟木有本,惟水有源,木本水源,是前人之遺跡,后人要尋源也。裔孫想我四山班姓,戶數有百,人丁千余,不知始祖來源,墳墓葬在何處。裔孫曾聞先輩傳言,始祖紥(扎)占中嶺山,歿后葬于梁?(涎)坪□。至明朝年間,遷居此地,藏漢同居,其朝數已過幾千年亦,迨至咸豐二年,當時拜于封建王朝,執行大漢族主義,深受統治,引起藏民作亂,藏民一銀魚為首,反抗三春,藏漢相互慘殺,將墳塋毀滅多年,湮沒無跡。裔孫通知四山班姓,協力研究捐資,將始祖特立墓碑紀念,傳后代子孫不朽云雨,略敘俚語是為敘。

明故始啟最高祖顯考府君班公行二、顯妣孺人楊氏大人之墓碑

十七世后裔孫

四山舉事人:班正海、班尚林、班尚信、班鳳岐、班永興、班正元、班尚□

麥貢山:班正廷、班定西、班定國、班定元、班定安、班成尕、班銀圭(娃)、班富安、班枓、班張成

立志山:班正業、班玉來、班玉代、班長生、班精明、班李生、班寒生、班連玉

中嶺山:班功、班長德、班酉生、班夭夭、班萬本、班納嘛、班富榮、班臺生

入貢山:班富德、班占主、班得成、班啟富、班正林、班原能、班正廉、班正義、班成生、班尚孝、班長壽、班正元

奉祖

公元一九六六年丙午歲三月二十二日眾等協商同立

祖功宗德子孫須當報

木本水源后裔不可忘

當看到這段碑銘,很多班氏族人不禁有著些許失望,在班家后人看來,時代相去不遠的石碑不具備歷史文物價值,也沒有獲得所期待的驚世發現。記載的碑銘皆有口傳,相關的內容已經是很多人熟知的常識了,如銀魚子作亂之事已在鐵樓地區廣泛流傳,因而碑銘整體傳遞的文化信息,并沒有讓班氏后人感到驚喜。然而,不懈立碑紀事之舉,勸諭后代勿忘本源的深切文字,都傳達了先輩對民族歷史傳承的擔憂之情,這正是文化傳承的初心。碑銘文字也折射出了當年四山先輩對族源與歷史基本已經知之甚少的境況,他們聚首討論也未取得進展,只記錄了一些既有的記憶片段,并未過度闡釋或編造。守住文化歷史的底線,這正是先輩們恪守的文化信念。

圖1-44 挖碑進展順利,眾人填平土坑,隆起土堆,將石碑立起,跪向石碑,念“吉言”,表達對祖先的感念與追思(2016年1月21日)

圖1-45 參與挖碑的四山人合影,中間雙手合十者為班精明(同上)

(3)池哥晝:驅儺除疫祭祀儀式

文縣鐵樓鄉白馬藏族的節日習俗文化與漢族的基本相似。正月十五前后,各白馬山寨相繼跳池哥晝,而漢族村寨則耍花燈,藏漢村寨的文化傳統同中有異。正月十五迎火把、十六送瘟神的儀式,藏漢村寨基本同步。池哥晝則屬于所謂的“民族特色”,晝即跳舞之意,屬于啞面儺舞體系。(圖1-46)

圖1-46 2016年2月21日,農歷正月十四,麥貢山村池哥晝活動進行到第二天,天降小雪,半山上的村寨銀裝素裹,掩映在云煙之中

鐵樓藏族池哥晝已然高度程式化,形成了固定的范式。以麥貢山為例,池哥晝表演由9人組成,其中4人扮演山神“池哥”,2人扮演菩薩“池母”,3人扮演“知瑪”。池哥是白馬人崇拜的四位山神,對其具體的角色闡釋并不統一。根據文獻材料的記錄,有的解釋:老大是龍王,老二是天王,老三是金剛,老四是門神,傳說他們是祖先達瑪的四個兒子。池母是傳說中的兩位菩薩,一位是音姿,一位是慈母,都是玉皇大帝的女兒。常清民.白馬藏族:神秘的氐族后裔[N].中國民族報,2003-08-22.也有解釋:老大天神,老二地神,老三都剛,老四喇嘛,統稱“四大天王”,池母又稱“金姐銀妹”。盧丁,工藤元男.中國四川西部人文歷史文化綜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40.另有記錄:大池哥俄尼特、二池哥白幾達。趙作慈,陳陣.中國面具藝術[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1997:103.這些解釋均見于時代相對較早的調查記錄,今人已經難以清楚地說出池哥、池母的具體名稱。也有人稱頭上有眼的池哥老二為二郎神。如今,人們一般只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來稱呼。知瑪二人帶著一個“小猴子”(四川話稱呼小孩子),為一家三口。傳說白馬先人從四川北遷時,有一帶路的四川人,他與一位白馬姑娘私奔,并生下孩子,因白馬人不能與異族通婚,姑娘被家人驅逐出門,但她又十分思念親人,于是他們一家三口臉上抹鍋煤喬裝潛回家鄉。池哥晝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知瑪二人相當于丑角,負責插科打諢、逗樂,把控行進的時間與進度,調節氣氛,起引導作用。小猴子由小男孩扮演,不能說話,跟在隊伍的最后。(圖1-47、圖1-48)

圖1-47 麥貢山的知瑪扮相(2016年2月20日)

圖1-48 四位池哥神與兩位池母菩薩在村民家中接受主人的敬拜與款待(同上)

鐵樓藏寨舉行池哥晝儀式實行會首制度,即每年輪流兩戶人家為會首,會首負責保管池哥晝面具與其他一應道具,家中作為議事場所,負責準備敬神的牲羊。從臘月初八開始,白馬山寨的活動相繼開展,家家戶戶“湊柴”,每天晚上圍著火堆對歌跳舞。麥貢山村最早開始跳池哥,時間為正月十三。正月十二晚開始準備,會首將每家每戶的五色酒混在一起,稱為“湊酒”。各家各戶代表齊聚會首家商討活動安排,各項事宜敲定后,共飲湊起來的酒。正月十三、十四連續跳池哥晝兩天,晝夜不分。正月十五,到山神廟請五谷神,即“迎火把”儀式。正月十六上午,由專人擔著制作好的瘟船,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收集香灰與供饃,由勞拜、勒貝或長者帶領完成送瘟神儀式,他們將瘟船點燃推下山,認為這樣能將瘟神送走,麥貢山的年節活動也由此結束。與此同時,白馬河上游還有村寨在繼續跳池哥,最遲至正月十七,鐵樓溝的池哥晝活動整體結束,新一年的奔波與忙碌將要開始。(圖1-49)

圖1-49 正月十二晚,麥貢山主事人與參與者在會首家聚會商議儀式安排。結束后,他們在一起烤火、喝酒、唱歌(2016年1月19日)

麥貢山的池哥頭戴彩繪木雕面具,上面插錦雞翎,裝飾“馬頭”(紅、白、綠、黃等彩紙折疊成的扇形紙花),后面掛紅,身上穿羊皮襖,扎腰帶,身后背一卷羊皮與一串鈴鐺,腳下穿“敖”(皮底氈幫的番鞋),左手持木劍,右手拿牛尾。池母頭戴女相面具,上插馬頭,掛紅,身著白馬女裝,捆羊毛腰帶,綁腿。知瑪著裝相對隨意,以逗樂為目的,臉上抹鍋煤。小猴子畫臉,著白馬童裝,頭戴沙嘎帽,手拿法杖。配器有大鈸、小鈸、鐃、鑼、鼓等響聲樂器。晝舞中以池哥晝最為重要,同時也有其他的舞蹈形式,如麥貢山的“熱霎起”,由眾人互相挽著胳臂,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身子相錯,連成一隊,接續前進,齊喊“嘿……呺……”,由帶頭人引領組成曲折盤桓的隊形,如若步伐整齊、口號響亮、人數眾多,就頗有磅礴的氣勢,這一表演形式為麥貢山人獨擅,其他寨子的人戲稱為“拐疙瘩”,形容其像蛇一樣盤曲。但是,麥貢山人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熱霎起乃是像龍一樣自高山盤桓而下的形態,此為本意。入貢山亦是大寨子,有勒貝授藝,其池哥晝被公認頗具神韻。入貢山也傳承秋晝、池母搟面、阿里改晝等舞蹈種類,尤以“秋晝”(鳳凰之舞)聞名。(圖1-50至圖1-52)

圖1-50 麥貢山的小伙子們正在非遺傳習所內穿著池哥服飾,進行準備工作。跳池哥十分耗費體力,需要跳很長時間,中途人員不能更替,一般都由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承擔(2016年2月20日)

圖1-51 池哥神一行在院中行進三圈,隊尾為小猴子(2016年2月20日)

圖1-52 “高搭賞”是麥貢山一塊平整而肥沃的大坪子,正月期間麥苗依然油綠,這里也是池哥晝行進的必經之地(2016年2月21日)

跳池哥要挨家挨戶祭祀,家家需提前準備好酒食,點上香燭,燒紙,點燃柏枝在門檻上熏繞數次,用以清潔污濁。然后,等候池哥一行來臨,將他們請進家院。池哥、池母先在院中跳三圈,鳴放三眼銃炮,然后進入正堂,由神靈先享用酒飯,主家的舉事人與池哥神對唱敬酒,池哥要給主家說吉言、賜福,知瑪則在門外與眾人娛樂。用過酒飯,對歌已至尾聲,知瑪敲門提示時間已到,池哥、池母起身舞行出門,寓意著將一年的邪氣、晦氣逐出門庭。驅儺逐疫,送神出門,則要唱“瑪知歌”。(圖1-53至圖1-55)

圖1-53 池哥晝儀式的重要環節“過愿”,麥貢山各家男人朝向山上的山神廟跪拜,將宰殺的牲羊獻祭給高廟宗神(2016年2月21日)

圖1-54 麥貢山最具代表性的熱霎起(同上)

圖1-55 麥貢山人在傳習所前的廣場上圍著篝火跳“火圈舞”(2016年2月20日)

臘月二十到除夕這段時間出生的娃娃都要“送給”池哥,寓意娃娃會受到池哥神庇佑。正月跳池哥時,家中有還未滿月的小孩,都要被池哥抱一抱,父母給池哥掛紅,用上好的酒菜酬神。孩子名字中要加“池”字(如班池妹、班池暉等)。到了十二歲,父母再次給池哥掛紅將孩子贖回。(圖1-56、圖1-57)

圖1-56 正月十五,草河壩的“迎火把”儀式。村民在山上的廟中點燃火把,排成一隊下山,將五谷神請到寨子里(2016年2月22日)

圖1-57 如果迎火把參與的人數眾多,隊伍就會顯得氣勢壯觀,宛如一條火龍蜿蜒而下(同上)

(4)村寨里的佛教信仰

《文縣志》載,文縣的佛教盛行于明清時期,大小寺院均供奉釋迦牟尼,也有剃發修行的和尚。清同治時期,四川僧人朱明芳主持丹堡鳳凰山寺,開展佛教活動。“民國”初年,有個別德高望重的信教者,在家開設善堂,收徒弟,定期做佛事,以木魚、鈴、磐、鼓等樂器伴奏,誦讀經文,按儀程進行佛教活動。文縣佛教活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聚在一起念經,上表投文,有時給人家做消災、祈禱、超度等法事;一種是信佛后,在家早晚虔誦經文,所念經卷有《大乘經》《金剛經》《彌勒經》《梵王經》《北斗經》《觀音救苦經》《報恩經》等。信佛后,吃長齋者,終身不再吃豬、雞、牛、羊等葷腥。吃花齋者,每月初一忌口,不吃葷腥。文縣志編纂委員會.文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963.今天,在鐵樓鄉流行的佛教活動依然延續著這種佛教修行方式。

在鐵樓白馬人的記憶中,佛教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中嶺山的班尚信是重要的推動者,他也是中嶺山嘛咪寺的籌建者。正因班尚信大力宣揚佛法,所以整個鐵樓溝建立起深厚的佛教基礎,也建起諸多佛寺,如中嶺山、強曲、入貢山都建有佛寺。班尚信生前擔任文縣佛教協會會長,徒弟遍布各寨。入貢山班建強為其得意弟子之一,現為文縣佛教協會副會長。如今各寨佛教徒人數眾多,強曲、入貢山基本舉寨信佛。佛教信仰的擴展沖擊了老爺信仰,信佛的家庭不傳神,只做佛事。(圖1-58至圖1-60)

圖1-58 中嶺山的佛寺院落(2016年1月2日)

圖1-59 入貢山新建的佛寺(2016年1月29日)

圖1-60 入貢山班建強家中正堂的佛龕(2016年1月2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山阴县| 中江县| 精河县| 和田县| 两当县| 曲松县| 晋宁县| 遵义市| 广元市| 武宁县| 上虞市| 莱西市| 化德县| 清苑县| 谢通门县| 盘锦市| 平和县| 航空| 中卫市| 赤壁市| 泗洪县| 金秀| 措美县| 阳城县| 东丽区| 阳朔县| 太原市| 桂阳县| 高碑店市| 江西省| 博乐市| 绍兴市| 修文县| 视频| 沙河市| 天台县| 建德市| 道孚县| 都安|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