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藏族剪紙及調查村社概述

一、白馬藏族剪紙概述

(一)民族識別:族屬問題的提出與討論

《中國民族志(修訂本)》一書,將白馬人列為“未識別民族”。楊圣敏.中國民族志: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448.雖然在國家民族識別與認定工作中,將白馬人歸入了藏族,但白馬人與藏族人在民族認同與文化傳統方面都存在差異,關于白馬人的族屬認定,學界也存在爭議。1973年12月4日,平武縣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向上級革委提交《關于請求對我縣白馬藏族地區少數民族進行一次全面調查、鑒定的請示報告》;1976年8月11日至21日,四川省組織民族識別考察工作組到平武考察白馬人族屬,撰寫出《關于平武縣達布達布,為平武縣白馬藏族鄉白馬人的自稱。人的族別問題的調查報告》;1979年9月,費孝通在政協全國委員會民族組會議上,把平武白馬人作為我國民族識別工作遺留問題的典型予以介紹;蕭猷源.平武白馬藏族(內部資料)[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平武縣委員會,2001:18-22.1979年,南坪縣(今九寨溝縣)革委提交了《關于我縣下塘地區原定藏族重新確定族別的報告》;1980年,費孝通發表《關于我國民族識別的問題》一文,其中談道:

在川甘邊境,大熊貓的故鄉周圍,四川平武及甘肅文縣境內居住著一種稱為“平武藏人”或“白馬藏族”的少數民族有幾千人。……1951年原川北行署派民族工作隊訪問該地,聽該地區的上層領導說,這部分少數民族也是藏人,因此暫定名為藏族。……“平武藏人”在歷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他們原來究竟是什么民族呢?有些歷史學者根據關于這地區的歷史記載認為有可能是古代氐族的后裔。但是魏晉之后的史料缺乏有關這地區氐族的記載,幾百年的空白還不易填補。費孝通.費孝通全集:第八卷(1957—1980)[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57-158.

費孝通提出了族屬問題的命題后,各領域的專家展開了一系列討論。20世紀下半葉,關于白馬人研究的重點聚焦在族源、族屬的問題上,由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牽頭,將成果集中匯編為《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1980年5月結集,簡稱《討論集》,圖1-1)。

圖1-1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編的《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1980年)

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王德立、絨木塔等代表提交《關于審定平武縣白馬人族屬的建議》提案。 9月24日,國家民委給予答復,認為已進行的調查研究、座談討論并未取得一致意見,“從有利于安定團結的大局出發,暫以維持白馬人為藏族現狀比較適宜”。1986年,平武縣成立“白馬人族屬研究會”,并召開“白馬人族屬問題討論會”。1987年1月5日,平武縣政府向綿陽市政府提交了《關于要求認定“白馬人”為氐族的請示報告》,蕭猷源.平武白馬藏族(內部資料)[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平武縣委員會,2001:143-151.轉報省政府。4月,謝彬、梁大華等16位人民代表向四川省第六屆人大五次會議提交《關于請求早日認定平武白馬人的族屬問題的建議》。四川省民委答復:“國家民委意見暫維持現狀,因此,此事待有關條件成熟后再正式上報審定。”1987年8月,平武縣白馬人族屬研究會將比較新的有關白馬人的調查研究成果匯編為《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簡稱《研究集》,圖1-2)。

圖1-2 平武縣白馬人族屬研究會編的《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1987年)

至20世紀末,一場曠日持久的關于白馬人族屬問題的討論浪潮漸趨平靜,未能再取得突破性進展,此后的研究逐漸向文化人類學、藝術學等領域轉變。這一階段的研討浪潮以《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為標志性的階段成果而結束。比對1980年版《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的題目,《白馬人族屬研究文集》以摒棄“藏”字表明態度,以“研究”代“討論”說明學術性,《研究集》也從此前以歷史學為主的研究范疇向文化藝術領域進行了拓展。

(二)剪紙研究綜述

1980年版《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的封面設計使用了一條二方連續圖形,主體為方圓組合圖案,上下兩邊裝飾平行短線,凸顯出手工感(見圖1-1下部紋飾圖案)。這一圖形應該與白馬人密切相關,封底印的照片(圖1-3)證實了這一點。這是一幅近似“吊錢”的剪紙,其下端即是折疊剪制成的二方連續圖案,最底端以鋸齒形裝飾,上端有牛、羊、雞等動物形象,封面所用圖形即整幅剪紙的下端圖案的變體。此剪紙圖片是目前所見時代較早的白馬人剪紙圖片。

圖1-3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編的《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封底印的剪紙圖片

在《討論集》中,白馬人牛瓦談到,白馬人的天地鬼神觀念強,相信萬物有靈,信奉能夠溝通天人的道士(白馬人稱為“伯母”,本文寫作“貝木”)。他們認為把道士用紙剪成的羊、雞或在紙上畫的神鬼貼在神山、神水、要道、屋門、房頂等處或焚化,可以祭神驅鬼、消災治病。牛瓦.我對本民族族屬問題的意見[G]//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內部刊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70.

在1978年、1979年民族識別調查的基礎上整理的《“白馬藏人”調查資料輯錄》四川省民委民族識別調查組.“白馬藏人”調查資料輯錄[G]//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內部刊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119-151.(簡稱《輯錄》)對白馬人的宗教信仰有著比較全面的記錄。白馬人既崇拜土地神(地母)、山神、水神、火神、樹神,也祭祀祖先(即家神)。家神無具體的實物象征,在每家火塘正上方(東墻)都有個神柜(即碗柜,內放碗、盆、炊具),神柜上方就是家神所在的方位。柜上置一方形木斗以點香(或柏樹枝),柜后墻上貼紙剪成的牛、馬、羊、豬、雞,有的外加日、月(富人家貼于神柜前的紙帷上)。柜上另有一個碗,內盛麥、蕎等糧食,據說是為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每天早晚兩餐,由祖父或父親用筷子粘一點飯向著神柜一揚,表示敬祖。吃酒時,也要用中指蘸一點酒向上一彈,以示敬。白馬人把平輩人的魂魄叫“說馬”,祖先的魂魄叫“神靈”,又稱“拉色”。

王家祐《白馬藏人的宗教信仰》王家祐.白馬藏人的宗教信仰[J].西藏研究,1982(2):36-37.一文的記錄與《輯錄》中的基本相似,也提到白馬人在后墻上貼紙剪的牛、馬、豬、羊、雞、狗。由此,我們對這種代表神的剪紙形態有了基本的了解。尚理、周錫銀、冉光榮在《論“白馬藏人”的族屬問題》尚理,周錫銀,冉光榮.論“白馬藏人”的族屬問題[G]//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內部刊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7.一文中談到,白馬人的宗教尚處于較原始的萬物有靈階段,崇拜日、月、山、川,每家神龕上供奉日、月、牛、羊等。

蕭猷源在《平武白馬藏族》中談到,白馬人家中的神龕上,都有一大幅剪紙,上面的圖案就是雞、牛、羊、馬等各種動物。每年正月初五下午,白馬人于寨外的曬場搭起祭棚,棚內有面粉制的牛、豬、馬、羊、雞等形象的家畜家禽供品,供品上面插有柏樹丫和各色紙制的小旗幟。蕭猷源.平武白馬藏族(內部資料)[G].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平武縣委員會,2001:69.

連玉鑾的碩士學位論文《現代化進程中白馬藏族的社會變遷研究》中記錄,白馬人崇拜許多動物,他們認為“打殺”(土地神)是蛇變的,烏鴉是神鳥,熊、野豬、老虎是應受到人們崇敬的動物。家家戶戶的神龕上都要掛一幅紅色或白色的剪紙,上面剪有雞、羊、牛、馬等各種動物。扒昔家的旭世修老人解釋,這是白馬人在表達對這些養育了自己的動物的感謝。連玉鑾.現代化進程中白馬藏族的社會變遷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另外,連玉鑾也記錄了平武白馬鄉厄里寨“跳曹蓋”儀式中所使用的剪紙。農歷正月初五,厄里寨照例舉行儀式,在寨子的打谷場上,寨民為跳曹蓋時念經請神而搭建起木棚,木棚坐東朝西,東面的木架上除了擺放面制的雞、人、山形的小糌粑,還有作為祭品的雞、牛、羊等。木架的左邊還搭著一張白色的剪有牛、羊、雞、馬的剪紙。木架的右上方是一個竹簸箕,上面插著五色彩旗。這個兩層的木架和架上的糌粑、彩旗等共同組成一個祭物,白馬人稱之為“霞道”。木棚四周的曬谷架上掛滿了扎有彩色紙條的柏樹枝,這些都是寨子里各家各戶送來的,白馬人認為柏樹圣潔,通常用它來敬神。同[4].

2006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劉志揚帶隊在平武縣作田野調查,記錄下了白馬人家神信仰的相關習俗。白馬人的祖先崇拜無具體實物象征,只是每家在火塘上方有個神柜,柜上置一方形木斗,平時燃香以示敬祖。柜后墻上貼有“約拉”(本文一般寫作“耀拉”),俗稱“門吊子”(因門上也吊有),上面剪有家畜、家禽等圖形。每頓飯前,由家中男性長者用筷子粘一點飯向神柜一揚,表示祭祖。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平武木座寨每家堂屋的正中央都設有神龕,神龕上擺放著天神、土地神、山神等眾神的牌位,每年臘月三十到正月十五都要燒香,用臘肉、咂酒來拜祭這些神。此外,在神龕的兩側還各有一個彩神桿子(白馬語叫“日打”),這是比較神圣的東西,平時卷起來,立在神龕的兩側。它是由一根木棍、一張白布、一張紅布組成,紅布卷在外面,白布上面畫有各種圖案。現在,這種彩神桿子一般打獵的人家里會有一個或兩個。神龕前面有一個大大的香爐,除幾個比較重大的節日以外,平時出門打獵或者家事不順、有人生病也會燒香求保佑。劉志揚.“神藥兩解”:白馬藏族的民俗醫療觀念與實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10):14-20.

劉志揚等人撰寫的《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一書對白馬藏族鄉的亞者造祖村(包括祥述家、色如家、扒昔家3個寨子)的約拉使用情況做了記錄。約拉圖形分為3部分:1.最頂上的類圓形,當地人稱為天;2.動物圖形,依次是牛、牦牛(有人解釋為“背負東西的牛”,也有人認為是馬)、羊、雞;3.松樹(當地的神樹),這部分被稱為地。每年農歷年底,村里人都會找啞巴(一個心靈手巧的小伙子)做剪紙,每套剪紙售價15元,顏色由各家自選,沒有特別的講究,正月初一掛在神龕上面的墻壁上(位于男方座位上方),用于祭拜。祭拜約拉主要是祈求新的一年豐收、吉祥,羊、牛和雞等喂養的動物都能夠長大、長好。調查者對祥述家、扒昔家與色如家三個寨子各家神龕上所供奉的圖像進行了統計,發現各家各戶在神龕上所用的信仰圖像不盡相同,除張貼傳統的約拉,也可見觀音、財神爺、十字等其他信仰圖像,這些圖像不都是白馬人的傳統神靈,但白馬人認為都可以為其帶來財富、運氣,神威也不是約拉可以比擬的。劉志揚.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56-160.

王越平的《敬神與狂歡:白馬藏族三個村落“跳曹蓋”儀式的比較研究》記錄了平武白馬藏族鄉跳曹蓋的儀式過程。正月初五中午,村民在老寨內的廣場上搭起一個塑料棚,“北蓋”(本文寫作“貝該”)塔汝帶領其余北蓋做準備工作,他們先用蕎面捏成送鬼的食品,并放在方形的紙板上或者簸箕中。這種食品漢名叫作“送花盤”,藏名叫作“朵瑪”,共有四盤。然后用紅、綠、黃、白色的紙和松柏樹枝扎成兩個花傘,花傘的藏名叫“甩迭”。王越平.敬神與狂歡:白馬藏族三個村落“跳曹蓋”儀式的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15-20.邱月的碩士學位論文《平武白馬人“跳曹蓋”儀式調查研究》談到,白馬人的宗教神職人員“北蓋”“北莫”(本文寫作“貝木”),漢語稱“道師”,主持白馬人的各項宗教活動,從家庭內部的小儀式到聚族而辦的大型祭祀皆離不開他們。年輕的道師被稱為北莫,上年紀且經驗豐富的被稱作北蓋。正月初五的請神儀式會使用“厄”“朵瑪”等道具。厄象征山魂,在一個簸箕上插著紅、黃、藍、綠各色剪紙小旗,是跳曹蓋儀式的標志物之一。朵瑪是用蕎面捏成的雞、羊、山等形象的小面塑,用于敬神或打鬼,有的上面還插著小人形狀的紅色剪紙。道場神棚內的陳設與座位都有固定布局,由北蓋和老者指點擺放。朵瑪放在棚內最北的石臺上,厄放在東北角,還有北蓋提前準備好的剪紙貼在道場北面石臺的橫梁上。各位置的東西擺放妥當,北蓋開始念經,同時開始殺牲獻祭,儀式逐漸展開。邱月.平武白馬人“跳曹蓋”儀式調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文中也提到,白馬人的神祇和祖先皆無具體實物象征。每戶人家在火塘左上方的墻上貼有一幅剪紙作鎮宅之用,其中的圖案為牛、羊、馬、雞以及日、月、萬字等符號,以求家宅平安、人畜兩旺。同[3].

王欣在《四川平武白馬藏族的生態文化空間》一文中談到,白馬人在火塘的神龕上擺放著一個香爐,里面插有香,旁邊還有一個香筒,香爐高處的墻壁上掛的東西多種多樣,最傳統的是白馬人的剪紙。剪紙上的圖案有耕牛、牦牛、羊、雞、樹木以及其他的符號,代表天地之意。村子里的人每到過年都要去專門做剪紙的人那里買剪紙回來掛上。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全家人都要在早上集體燒香、拜剪紙。約四分之三的白馬人家都祭拜剪紙,也有的人家祭拜觀音菩薩像、財神像、灶神像、天地君親師位等。王欣.四川平武白馬藏族的生態文化空間[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63-64.

近30年來,平武地區一直是學界調查研究的熱點地區,已經有很多研究者調查并記錄了該地區的跳曹蓋儀式,提及了儀式中所使用的約拉、朵瑪、厄等剪紙道具。然而,對于其他地區的白馬人分支我們則不甚了解。2015年出版的《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信仰卷》,匯集了文縣、平武與九寨溝三地的白馬藏族宗教信仰傳統的調查記錄,既涉及平武地區的苯教信仰,也記載了文縣地區特有的“傳神”儀式中所使用的剪紙。《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服飾卷》收錄了少量服飾中使用的刺繡底樣剪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旅游| 固阳县| 闵行区| 应用必备| 双峰县| 休宁县| 新化县| 盐津县| 阜平县| 丰城市| 南木林县| 伊宁县| 大石桥市| 渝中区| 阳高县| 黑龙江省| 诸城市| 和政县| 繁峙县| 秀山| 大埔区| 团风县| 高要市| 社旗县| 卢湾区| 崇礼县| 新民市| 抚宁县| 循化| 永胜县| 桐柏县| 龙江县| 玛曲县| 珲春市| 调兵山市| 玛纳斯县| 隆昌县| 安塞县| 绥德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