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藏族 Tibetan

田野調查地: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

調查時間:2016年、2017年

調查者:董永俊

撰文:董永俊

攝影:董永俊、張冬萍

文縣地聯秦蜀,所屬番民蓋亦苗蠻之一種,與西陲諸番不同,居縣屬之下舍書、英坡山等處,明時設王馬二百戶分領之。至本朝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按地輸糧,由縣征解,男帽插雞翎,每農事畢,常挾弓矢,以射獵為事,番婦以布抹額雜綴珠石,衣五色褐布緣邊衣,近亦多效民間服飾者,頗勤耕織。傅恒,等.皇清職貢圖[M].揚州:廣陵書社,2008:314.

這個族群經過民族認定被劃屬藏族,可稱之為“白馬藏族”“白馬藏人”或“白馬人”,本文一般寫作白馬人。目前白馬藏族總人口約兩萬人,主要聚居區分布于甘肅省文縣、四川省平武縣與九寨溝縣(原南坪縣)。甘肅省文縣最大的白馬藏族社區為鐵樓藏族鄉,在石雞壩鄉、上丹堡鄉、城關鄉、中寨鄉、馬營鄉等也都有聚居村落;四川省白馬人的主要聚居地有平武縣的白馬藏族鄉、木座藏族鄉、木皮藏族鄉、黃羊關藏族鄉以及九寨溝縣的下塘地區。此外,甘肅省武都區南部以及舟曲縣博峪鄉、四川省松潘縣黃龍寺四溝以及青川縣西部也有白馬人分布。

白馬人的族源與族屬問題現在仍有爭議。持“白馬人為氐族論”者,以《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為重要論據。考漢代“白馬氐”部落,在古白水上游,即今文縣西北部。“氐人”習慣沿河谷居住。趙衛邦.平武“白馬藏族”的族別問題[M]//趙衛邦文存(上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206.見諸記載的兩處氐人聚居地:一處為由陰平(今文縣地區)東移的白馬氐地區,另一處在由陰平往南至涪水上游的今平武境內。這兩處氐人聚居地正與今文縣鐵樓溝(白水江上游)、平武縣火溪溝(涪江上游)兩大白馬人社區的地理位置相合。唐代,西方吐蕃強大,逐漸東侵,占據湔氐道、甸氐道、武都、仇池等氐族世居地。此后氐族之名不見記載,甘南川北地區各族被冠以“番”或“西番”之名,此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如川北的白馬番、隴南的文縣番,因而,有學者認為生活在氐族故地又有別于藏族人的白馬人就是氐人后裔。此外,學界也有“藏族說”“羌族說”“吐蕃遺種說”“族名待定說”等不同的觀點與論斷。

白馬人堅信本族有著偉大不凡的歷史,然而,如俗語云:“漢家留文書,番人(或西番)留話把。”白馬人沒有民族文字,文化歷史只能依靠口傳,且白馬人有“記憶不上三代”的習慣劉志揚.藏彝走廊里的白馬藏族:習俗、信仰與社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對史事也就愈傳愈少。但是白馬人依然通過“話把”傳續了族群記憶、習俗與智慧,甚至形成了一套以“歌唱”為核心的文化傳承機制,維系了族群文化傳統。白馬人的口傳文化包含古歌、史詩、傳說、神話等多種文學形態,涉及傳世、起源、英雄事跡等內容,如《阿尼嘎薩》(流傳于文縣地區)與《阿尼措》(流傳于平武地區)就是長篇英雄神話,既包含了民族的精神文化信仰,又融入了不同時代的族群的歷史、社會、自然、信仰、道德、風俗、藝術等。古老的講唱傳統正是理解白馬人文化的原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曲周县| 吴忠市| 泰来县| 留坝县| 民丰县| 伊金霍洛旗| 华蓥市| 山丹县| 平南县| 黔东| 天镇县| 盐山县| 巩义市| 和龙市| 海林市| 石柱| 岳西县| 阳原县| 遵义市| 广元市| 横峰县| 蚌埠市| 云林县| 泉州市| 九龙坡区| 胶南市| 班玛县| 监利县| 赤水市| 尼木县| 苏尼特左旗| 亚东县| 香港 | 东光县| 崇明县| 喀喇沁旗| 临沂市| 石棉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