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寨里的紙文明: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第四卷)
- 喬曉光主編
- 1280字
- 2021-11-19 10:37:21
二、剪紙的技藝
根據侗族族群支系的分布狀況、服飾特點以及剪紙傳承人循環趕場的范圍,喬勒村與晚寨村剪紙傳承人的服飾剪紙技藝,大體可以呈現七十二寨侗和四十八寨侗普遍的剪紙技藝狀況,也可以擴展到榕江、黎平、從江等地。這兩個村寨婦女的服飾剪紙技藝與手繪繡片的繪制技藝存在明顯的共生和承繼關系,因而一并列入調查范疇。喬勒村與晚寨村鬼師巫俗剪紙的技藝,基本上不具備族群的特殊性,與苗、漢等民族的巫俗剪紙技藝并無太大差別。但由于此類巫俗剪紙技藝為村寨內鬼師間口口相傳,且整個剪制過程是“現場進行”,鬼師自身無法保留,加之長期以來對此類剪紙的調查與研究是匱乏的,因而詳細記錄鬼師剪紙技藝就顯得有必要了。剪紙的主要工具都是普通的剪刀,故不在文中單列。
(一)服飾剪紙(手繪繡片)的材料與技藝流程
喬勒村剪紙傳承人普遍使用的紙是當地民間造紙作坊生產的“構皮紙”,具體產地是距離喬勒村不遠的本里村。本里村位于樂里鎮東北,與樂里鎮有國道相通,交通便利,是當地著名的民間傳統手工紙產地。由于侗族沒有文字,傳統構皮紙在當地的銷售只是滿足村寨中的日常生活,比如包裝用紙、火藥包原料、祭祀用紙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作為婦女繡花、制鞋的襯紙和繡花剪紙,原因是構皮紙雖然紙質粗糙且厚薄不均,但韌性極好,耐拉伸,很適于剪紙的工藝特點。
當地剪紙傳承人的剪紙工藝,大致可以分為畫和剪兩步。剪紙傳承人學習剪紙是從畫花樣開始的,比如晚寨村的剪紙傳承人吳秀英(1936年出生于樂里七十二寨的岑通),12歲開始隨母親學畫,后學剪紙。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地服飾刺繡工藝中的梗邊鎖絲繡是不用剪紙的,另一方面則因用于平繡的剪紙花樣細部不用鏤空,剪開即可,與畫線造型一樣。因此,“畫”是由服飾繡花的工藝決定的。而多張構皮紙疊加剪制,則多是用于趕場銷售。剪紙工藝流程見表2-6。
表2-6 喬勒村服飾底樣剪紙制作工藝流程表

在喬勒村與晚寨村,手繪繡樣原來只是梗邊鎖絲繡的工藝之一,是傳統的繡花手法。由于上世紀90年代當地手工構皮紙價格的上漲,加之年輕女性喜好便利的半成品,形成手繪繡片大量出現在場集上,并且大有取代傳統剪紙的趨勢。因手繪繡片的利潤遠大于傳統的剪紙花樣,絕大部分剪紙傳承人轉變為手繪繡片的傳承人。比如喬勒村的剪紙高手楊印蓮(1969年出生于喬勒村),她在2001年前后基本放棄了剪紙,專門繪制手繪繡片,并且收入頗豐。
手繪繡樣的繪制過程可以分為黏合面料(由多層底料黏合而成,傳統做法由厚紙做底料)、剪制繡片、繪畫繡樣等幾步。其中剪制繡片多是比照剪紙紋樣來剪制。繪畫繡片也常常要用厚紙制成的剪紙模具來比照勾畫完成(圖2-45)。具體工藝流程見表2-7。
表2-7 喬勒村手繪繡樣工藝流程表


圖2-45 晚寨村剪紙傳承人繪制繡片使用的厚紙制成的模具
(二)巫俗剪紙的材料與制作技藝
喬勒村與晚寨村鬼師用的紙,目前都是在村內雜貨店出售的普通白紙和有色紙(多為紅、黃、綠單面染色紙),且由村民提供,鬼師一般不會挑剔。鬼師剪巫俗剪紙是不用畫的,全憑記憶。折剪是最普遍的手法,先剪外部輪廓,再剪人形的口和眼睛。具體工藝流程見表2-8、表2-9。
表2-8 喬勒村巫俗剪紙制作工藝流程表

表2-9 晚寨村巫俗剪紙制作工藝流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