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藏族 Tibetan

田野調查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

調查時間:2015年、2016年

調查者:喬曉光、董永俊、常心宇、袁姝麗

撰文:董永俊、常心宇

攝影:喬曉光、董永俊、常心宇、袁姝麗

藏族自稱“博[bod]”,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等省區。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劃分為三大區域,即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的“衛藏”,藏北高原湖盆地區的“羌塘”及藏東高山河谷地區的“朵康”。在川西北部以嘉爾木·墨爾多山為中心,周邊的遼闊區域內生活著現稱“嘉絨藏族”的族群。過去嘉絨地區的人民到西藏大寺院求學,入冊登記都標注“嘉絨”“嘉莫絨巴”“察柯”等籍貫。對嘉絨有諸種解釋:一為靠近漢區的農人;二為靠近東方河谷地帶的漢人;三為唐代“嘉良夷”部落的后裔;四為古冉駹部落的音譯誤稱;五為吐蕃時代劃分的藩地,是“嘉爾木·擦瓦絨”政區的簡寫;六為以嘉爾木·墨爾多神山為名,稱“嘉莫(即嘉爾木)絨”或“嘉爾木絨巴”。雀丹.嘉絨藏族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41-42.藏文史籍記載,朵康地區有四大絨,即東方“嘉爾木·擦瓦絨”、南方“擦瓦絨”、西方“貢波絨”、北方“阿雜絨”。嘉爾木即藏語中的山神名,擦瓦即居住在擦曲即大金川河(藏語稱曲欽)上游的梭磨河流域的人,“絨”即河谷農區。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724.格勒.論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系[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445-446.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嘉絨藏族也各有稱呼,如汶川瓦寺土司所轄地區藏族自稱“德利布”,四土藏族自稱“壟巴布”,理縣五屯藏族自稱“嘉卡布”(漢區山口的人),草地及西康藏族稱嘉絨藏族人為“嘉絨娃”,過去漢文獻寫成“嘉戎”,今通譯作“嘉絨”。西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嘉絨藏族調查材料[G].1984:1.嘉絨藏區大部分地區有著相通的交際語言,可理解為嘉絨“官話”,同時,各區域內也存在“家(庭)語”,只用于村寨內部交流,對外并不使用,互相之間也不能交流。

嘉絨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與云、貴、甘、青四省結合部的大渡河、金沙江、岷江和黃河源頭部分流域。東起都江堰、汶川和雅安地區,西至爐霍、雅礱江一帶,南起石棉、冕寧地區,北至壤塘、紅原地區,與班瑪縣接壤。歷經元、明、清三代,逐漸分封領地、設置土司,于清順治年間形成“嘉絨十八土司”的格局,藏語稱“嘉絨甲卡卻吉”。清乾隆皇帝“十大武功”,即包括在嘉絨地區進行的兩次“金川之戰”,損失巨大,被認為是“得不償失”的戰爭。乾隆皇帝也承認“金川……僻處窮荒,迥非吳逆三藩及噶爾丹等可比。上年勞師動眾實為不值。”乾隆十四年己巳二月八日諭軍機大臣等[M]//王綱.大清歷朝實錄四川史料:上冊.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870.此后百年間,嘉絨土司與土屯活躍于中國各階段的戰爭中,與近代中國的命運發生緊密關聯。

1949年以前,眾多學者對其地進行考察研究,稱其居民為“嘉絨民族”“羌戎民族”“嘉絨族”“番人”或“西番”等,1949年以后則通稱嘉絨族。直到1954年后,經過民族認定,將嘉絨族劃屬藏族,因以稱為嘉絨藏族。同[1]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丰城市| 桂东县| 西宁市| 中超| 平定县| 科技| 平山县| 高阳县| 萨迦县| 苍梧县| 文登市| 福州市| 大洼县| 昔阳县| 海盐县| 凤阳县| 霸州市| 象州县| 山东省| 宁安市| 年辖:市辖区| 曲松县| 黄龙县| 新绛县| 桐城市| 石泉县| 涿鹿县| 金湖县| 九寨沟县| 绥棱县| 普安县| 天水市| 含山县| 茂名市| 永平县| 绥化市| 常熟市| 利川市| 衡水市|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