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銅之鄉 禮樂天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陜西省文物局
- 6139字
- 2021-11-12 15:32:57
一、窖藏吉金
青銅器發現中最為典型的是窖藏出土的青銅器。窖藏青銅器多是保存狀況良好、器形宏大、制作精良、紋飾考究且有長篇銘文的“宗廟重器”,窖藏地主要分布在周人舊都周原范圍內的扶風、岐山、眉縣三縣境內,著名的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就在其中。什么是窖藏呢?簡單地說,窖藏就是貴族藏寶的地方。關于窖藏的性質有三種觀點,一是西周末年,為了躲避戰亂,貴族倉皇逃跑時,掩埋帶不走的“宗廟重器”的地方;這種窖藏的形制大多不夠規整,青銅器擺放雜亂無章,隨意性強。二是貴族專門存儲“宗廟重器”的地方,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屬于此類,窖藏空間較大且規整,器物擺放整齊有序。三是祭祀禮儀的一種——埋祭,就是將祭祀禮器按照一定順序埋入地下的一種祭祀形式。

◎楊家村青銅器窖藏遠景

◎窖藏青銅器出土現場
2003 年 1 月 19 日,農歷壬午年臘月十七,星期六。這是一個冬月里普通的日子,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一件值得載入中國考古史冊的大事正悄悄地向我們走近。這天下午 1 點半左右,楊家村的五位農民王明鎖、王拉乾、王寧賢、王勤寧、張勤輝,像往常一樣,吃過午飯,開著拖拉機來到楊家村北的黃土塬上挖土。時間的指針過了 4 點,正在上面揮鎬挖土的王拉乾,一鎬下去挖出了一個世紀考古大發現,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就這樣在不經意間與世人見面了。
窖藏出土青銅器有鼎 12 件、鬲 9 件、壺 2 件,盤、盉、匜、盂各 1 件,共計 27 件。讓人振奮的是,27 件青銅器不僅件件有銘文,而且銘文字數合計多達 4045 字,超過了我們常用漢字的數量,創下考古史上窖藏青銅器銘文字數最多的紀錄。根據銘文的記錄,我們得知這些青銅器屬于一個姬姓單(shàn)氏家族。這是一個怎樣的家族?在那個年代,他們又有什么樣的榮耀,能讓他們擁有這么多青銅重器來銘刻曾經的輝煌呢?
單氏家族的歷史 在這批青銅器中有一件被譽為“青銅史書”的器物叫逨盤,因盤主人姓姬氏單名逨,因而得名逨盤。盤是在舉行沃盥禮時用來承接棄水的容器,它的制作年代為西周宣王時期。逨盤通高 20.4 厘米,口徑 53.6 厘米,重 18.5 千克;造型莊重典雅,圓而規整的敞口,深淺適度的器腹,平闊的底部是為了長篇銘文而設計;圈足之下的四條回首卷尾龍足和附耳間呆萌可愛的獸首銜環,于莊嚴中平添了幾分靈動。盤內底 372 字的銘文,在追溯逨七代先祖偉業的同時,也為我們清晰地梳理出了西周諸王世系:第一代單公威武英明,知人善任,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輔佐文王、武王,討伐殷商,接受天命,建立周室;第二代公叔協助成王鞏固周室,奠定疆域,使萬邦來朝;第三代新室仲聰明睿智,輔助康王安邦定國;第四代惠仲盠(lí)父擁有雄才大略,輔佐昭王、穆王征伐四方,討伐荊楚;第五代零伯仁慈明智,盡職盡責輔佐恭王、懿王;第六代是逨的祖父懿中,為人正直,輔佐孝王、夷王,對周王朝有很大貢獻;第七代逨的父親龔叔,光明磊落,剛正不阿,輔佐了厲王。逨為第八代,他立志要繼承先祖的職守,盡心盡責處理政務;祝天子萬壽無疆、永遠安康,祝周王朝四方安定。在銘文的最后是周天子(周宣王)對逨的冊命,讓他繼續繼承他祖父、父親的職位,同時給他晉爵為王室的虞官(掌管林木、草場、獸類)、林官(負責管理林業、農業,專供宮廷,相當于后世的少府),做榮兌(榮氏是西周時期的大貴族)的副手,給逨賞了物品、賜了綬帶。逨對天子的封賞感激涕零,于是就做了這個盤來贊美天子,追念先祖;祈求庇佑,得到福祉。

◎逨盤
西周宣王時期,2003年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逨盤銘文拓片

◎逨鐘
西周宣王時期,1985年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眉縣博物館藏
姓、氏 姓、氏在古代不是一回事?!墩f文》曰“姓,人之所出也,因生以為姓”,氏是姓的分支。西周時期,繼承并發揚了這種姓氏結構,在宗法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多級制的姓氏結構。天子、諸侯分封給臣下土地,就必須新立一個“宗”,新的“宗”需要一個名稱,就是“氏”。即大宗為姓,小宗為氏,小宗之下還有小小宗,這樣層層分級來確定從屬關系。這種姓氏制度不再是明確血緣關系的手段,而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春秋以后姓、氏合流,姓即氏,氏就是姓。
銘文所述西周諸王世系與《史記》記載完全一致,印證了《史記》的真實可信。銘文中反映的單氏家族史,又讓我們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數十年間在楊家村附近出土的幾批青銅器聯系在一起。與該窖藏青銅器有直接關系的是 1985 年楊家村另一青銅器窖藏出土的逨鐘器組,此鐘的做器者與逨盤、逨鼎的做器者為同一人;西周早期的叔方鼎銘文“叔乍(作)單公寶尊彝”中“叔”即單氏家族第二代公叔,而“單公”即家族第一代;逨盤銘文所述第四代惠仲盠父就是 1955 年寶雞眉縣李家村青銅器窖藏的盠組銅器(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主人;第五代零伯(單伯)可能就是 1975 年寶雞岐山縣董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的衛盉銘文中提到的執政大臣之一——單伯;也有學者認為傳世的頌(或史頌)器主與逨可能是兄弟……至此,一個 2000 多年前生活在周人故都周原的龐大的世家大族“單氏家族”出現在我們視野中。依照逨盤給我們建立的時間坐標和人物譜系,結合青銅器銘文資料提供給我們的信息,發生在這個世家大族歷史舞臺上的故事越來越令人著迷。
文武雙全的單逨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為我們描述了西周時期,一位戰士的思鄉之情。戰士出征時,正值春季,如今已經到了冬季,戰事卻還未結束,這長年累月的戰事,讓戰士們心中泛起思鄉之情。導致戰火長年不息的罪魁是“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是獫(xiǎn)狁的侵犯,才使周王朝不得不出兵抵御外敵,將士們背井離鄉奔赴戰場。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單逨便是這背井離鄉奔赴戰場中士兵的一員,他曾奉宣王之命抗擊獫狁,奮勇作戰。
四十二年逨鼎 故事要從周宣王四十二年(前 786)說起,五月上旬乙卯這一天,周宣王要在太室對單逨進行冊賞。在前一天,宣王便住到了周康穆宮。天剛亮,宣王就來到了太廟,就位后,一場莊嚴肅穆的冊賞大典開始了。

◎四十二年逨鼎
西周宣王四十二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逨的上級司空散帶領單逨從中門進入宮院,面向北站立在大廳的中央,準備接受天子的冊賞。接著,史官尹氏將一卷早已寫好的冊封書呈上來,王命令史官淢(yù)代他誦讀冊封書。隨后,宣王語重心長地對單逨說道:“逨!我顯赫高貴的先祖文王、武王,從皇天那里接受了統治天下的權力,擁有了廣袤的四方領土。從前,你的先人們輔佐歷代先王,安邦定國,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我沒有疏遠或忘記你們這些圣賢的子孫。我深知你的先輩,有功于周邦,因而與你謀議治國之事。當初我分封長父到楊地,命你為楊侯效力。你能夠繼承你的先輩攻打獫狁的戰斗精神,出擊獫狁,在井阿、歷兩地取得勝利。你沒有懈怠戰事,又輔佐長父乘勝追擊,在弓谷一戰中徹底擊敗了敵人,抓獲俘虜、殺敵割耳,并俘獲了大量兵器、車馬。你勤勉于征戰之事,沒有辜負我對你的信任。我要賞賜給你一卣(一種盛酒的壺)祭祀用的香酒,
地和
地的良田?!?/p>
逨聽完非常感動,依禮答謝,接受了天子的冊賞,走出宮院。為了永遠銘記天子的賞賜,于是將天子對他的嘉獎銘鑄在用來祭祀先祖的鼎上,告訴祖先他取得的成績;并希望先人們的英靈能降給他康樂祥和,保佑他永享高官厚祿,長壽無疆。同時,也希望他的子孫能夠永遠記住這份來之不易的榮寵,秉承祖輩的功業,效忠周王室。
前文中這場戰事的起因是獫狁在隴東(歷、井阿、弓谷)挑釁,冒犯周邦,侵掠畿內田地。逨率軍從后路牽制敵人,斷其歸路,在數歷山(歷
)深谷(井阿)中擊退敵軍,隨后逨策應長父出兵,追擊獫狁敗軍,在弓谷激戰,取得最終的勝利。可見,此次戰爭是經過數場戰役才取得最終成功的。而故事中的數歷山、弓谷(即古共國內的山谷),分別位于今寶雞隴縣西南部、甘肅涇川縣北部地區。
獫狁在先秦文獻中又稱儼猶、昆夷、混夷、歐夷、犬夷、犬戎、西戎、太原戎、姜氏之戎等,是殷周時期我國西北地區強悍的部族。歷代周天子和獫狁的戰爭多發生在隴東、關中地區,集中在涇水、洛水區域。獫狁一般從西北方向進攻以宗周為中心的關中平原,而周王朝征伐獫狁旨在保衛王畿,抗御強敵,以消除獫狁對周王朝的威脅。在《詩經》中有著許多關于周王朝征伐獫狁的詩句,如“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保ā缎⊙拧こ鲕嚒罚?;“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濁穹巳?,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小雅·六月》);“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小雅·采芑》)均記述了西周晚期,周天子命大將抵御獫狁之亂的戰爭場景。尤其是采芑中描繪了周宣王大將方叔為威懾獫狁而演軍振旅的畫面。
周王朝和獫狁的力量對抗呈此消彼長的狀態。周初強盛之時,周人可以主動進攻獫狁,使其臣服;而隨著周王朝國力的衰弱,獫狁便聚集實力入侵周土,劫掠財產、人口,在西周晚期逐漸成為周王朝最主要的敵人和最大的威脅。單逨隨長父征討獫狁,盡管他們在局部性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卻無法改變周王朝面對獫狁被動挨打的窘境,更無力挽救周王朝瀕臨覆亡的命運,西周最終還是亡于犬戎(獫狁)的鐵蹄之下。但是,我們從這些文字記錄中,能夠感受到宣王對這個“微不足道”的勝利的重視,宣王為功臣舉行大典,冊賞地點選在神圣的周王室太廟,且以土地作為賞賜,可以說是非常豐厚了。能夠享受這種榮耀,除了單逨尊貴的身份以外,最重要的是宣王需要這樣的勝利來鼓舞士氣,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中興”天子真實的一面。
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封賞,對于受封之人及其家族來講,都是永恒的榮耀。如何才能保持這份榮耀,并讓后世子孫銘記呢?西周時期多采用鑄器銘記的方式,即將重大的事件銘鑄于用來祭祀的青銅禮器之上,不僅可以昭告天地鬼神,還能昭示后人,開啟了我國“樹碑立傳”傳統的先河。單逨正是用了吉金銘鑄的方法,將他的卓著戰功和王對他的豐厚嘉賞用了 281個字記錄在兩件形體宏大、形制莊重肅穆、紋飾簡潔大氣的青銅重器“四十二年逨鼎”之上。銘文從性質來看,是周天子在封賞大臣時的官方文書,相當于皇帝頒布的“圣旨”。同時,也為我們還原了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西周社會冊賞禮儀的整個過程和西周宣王時期對獫狁征戰的史實;更重要的是,銘文中年、月、日及月相的記錄,是我們解開西周歷史之謎的密碼。
四十三年逨鼎 就在宣王冊賞逨的第二年,亦即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六月丁亥這天,宣王又要給逨加官進爵了,冊命儀式還在周廟。王還是那個王,臣也還是那個臣,不一樣的是右者(導引者)不同。右者一般是受命人的上司,身份地位也比較高,宣王四十二年(前 786)逨因軍功受賞,右者的身份是司空(軍事長官),前 785 年導引逨覲見王的是司馬(軍事、行政長官)。看來,王對逨的冊命嘉獎不一般。禮樂聲中,逨跟隨司馬壽從中門進入周廟,誠惶誠恐地面北站立在大殿中央,準備接受宣王的冊命。冊命逨的文書是由史淢替王擬寫的,王命尹氏宣讀。冊命書首先追述了逨的先祖輔佐先王的功績,然后表彰了逨在擔任虞官、林官期間,于王室有很大貢獻,決定增加他的職事,冊命其官職為厲人,并告誡他施政的原則,最后賞賜逨美酒、車馬、命服等。儀式的最后,逨稽首拜王,接受冊書退出門外,之后又重返宗廟進獻了朝覲天子的圭。至此,冊命宣告禮成。

◎四十三年逨鼎
西周宣王四十三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這次榮耀同樣被逨用 319 字記錄在形制、紋飾相同,大小相次的 10 件“四十三年逨鼎”之上,我們可能好奇“司厲”是怎樣一個官職,值得逨用一套奢華版的鼎的矩陣來反復書寫?司厲,翻譯過來就是“監察官”,沒錯西周的監察官!在銘文中,周宣王以四個“毋敢”告誡逨施政辦事的原則,一是要謹慎執政,不能縱樂,貪圖安逸;二是要依法施政,明辨是非;三是要公平執法,不得偏私;四是不能貪得無厭,中飽私囊。最后,宣王對逨說:如果逨沒有按照他的告誡去施政,那就是王一人的錯,王沒有盡到職守。這也許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主體責任落實的古代模本吧,周宣王的“中興明主”稱號所言非虛。
周宣王在位 46 年,有西周“中興明主”之稱,他在位期間,安內攘外,致力于復興西周王朝,典章制度也沿襲舊制,并不斷完善。對比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宜侯夨(cè)簋(guǐ)等記述冊封的銘文,我們可以看到,“四十三年逨鼎”記載的冊命儀式更完備。
從西周冊命類金文中,我們不難發現,西周天子對官員、特別是高官的職業操守有著較高要求。周天子對官員上任前的誡勉談話在金文中的事例不多,只有身份地位如毛公、盂等位高權重者才會有,而逨為“監察”官員,不但位高而且權重,這樣的要職,周天子用人自然要慎之又慎。這與《周禮》提出的“六廉”思想完全吻合,所謂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這是周王朝用人的基本原則。唐人賈公彥給予這種思想很高的評價:“此經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將廉為本。廉者,潔不濫濁也?!睙o論是文獻資料還是出土實物,都證明了廉政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周禮·六廉》思想也奠定了中國廉政思想的基本框架,對我們今天廉政建設不無啟迪。
逨的杰出才能得到周宣王的肯定,不僅賜他高官厚祿,還有大量的土地財富。就目前考古發現,僅屬于他的青銅禮器就多達 43 件(包括 1985 年出土的 18 件樂器),但仍然不是他所擁有的青銅器的全部。這批樂器出土地點距離出土逨盤、逨鼎的窖藏只有百余米,是單氏家族另外一個儲藏“宗廟重器”的地方,與出土逨盤的窖藏不同的是,這個窖藏里存放的全部都是樂器。

◎西周盠駒尊
西周昭王時期,1955年出土于眉縣李家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單氏家族的另外一個卓有成就的成員,是逨的第四世先祖惠仲盠父,屬于他的一批青銅器 1955 年出土于寶雞眉縣李家村北的塬上,距離逨的青銅器窖藏直線距離不超過 3 千米。據盠器組銘文記載,盠在青年時受邀參加過天子在舉行的“執駒禮”,并接受了天子賞賜的兩匹小馬。之后天子又對盠委以重任,冊命其掌管軍政(東八師、西六師),位列六卿。在寶雞市眉縣,如此密集地發現單氏家族的青銅器,還把不同類別的青銅器分別存儲,是不是在傳達給我們這樣一個信息:這里曾是單氏家族的封邑?
縱觀單氏家族的世系,這個家族對周王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廣泛參與了周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活動。氏族成員世代在朝廷任職,幾代人之間互相倚重、關照,政治力量日益擴張,至逨這一代,家族勢力急劇膨脹,形成了一個綿延數百年的鐘鳴鼎食之家。春秋時期,單公家族的后世仍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為周王左右的重臣,確實達到了“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的程度,是一支典型的地位顯赫的世官世族。
鼎 通俗地講,鼎是用來煮肉的鍋,因用途不同又可分為三種,一曰升鼎,祭祀時用來盛放犧牲,此類鼎通常體態龐大,如逨鼎;二曰鑊鼎,用來煮肉,大小適中,生活中的實用器物;三曰饈鼎,是筵席上用來盛放各種肉食的容器,玲瓏小巧。
執駒禮“執駒禮”簡言之就是馬的成年禮。西周時,馬到兩歲就要離開母馬,正式編入馬廄開始服役,屆時要舉行有周天子參加的隆重儀式;不僅如此,這種禮儀還成為周王朝考牧簡畜的一種制度。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專門設有掌管執駒禮的官職叫廋(sōu)人,對執駒禮舉行的時間也有特別說明“春祭馬祖,執駒”。這與盠駒尊銘文記載的執駒禮舉行的時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