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銅之鄉 禮樂天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陜西省文物局
- 4978字
- 2021-11-12 15:32:59
二、尊卑上下
無論是先秦文獻還是出土實物,都顯示西周是一個重視飲食的時代,那時候人們關心的不僅是吃什么,更注重的是怎么吃,將吃這件天大的事上升到禮的高度。在《周禮·天官·冢宰》中,負責王飲食的官員數量龐大,大約占所有官員的 60%以上,分工也非常細,有膳夫、庖人、臘人、內饔(yōng)、酒正、酒人、凌人、漿人、醢(hǎi)人等,這些人負責的不只是簡單地滿足帝王的口腹之欲,更多的是與飲食有關的祭祀、宴饗活動的禮節規矩。
列鼎制度 所謂列鼎就是將一定數量的鼎和簋,按大小依次排列在一起,而鼎、簋數量的多與少,則是劃分人們身份高低的標志,數量越多,地位越高。反之,則低。通常說天子“一言九鼎”,就是說,天子的身份用鼎、簋的數量來表述的話,就是九鼎八簋,低于天子的諸侯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西周時期不僅在用鼎、簋的數量上有限制,就連祭祀時用什么肉、可以吃什么肉,也有嚴格的規定。天子的祭祀叫太牢,第一個鼎內盛放牛肉,以下依次為羊、豬、魚、肉脯、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少后兩味;卿大夫第一鼎盛放羊肉,以下依次為豬、魚、臘、腸胃;上士只有豬、魚、臘三味;而普通百姓祭祀祖先時只能使用魚。因此一個我們熟悉的成語——“魚肉百姓”也就出現了。

◎列鼎制度

◎兒鼎、兒簋
西周中期,寶雞國墓地茹家莊一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20 世紀 70 年代中葉,在秦嶺北麓,渭水之陰,清姜河東岸的馮家塬上,寶雞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西周時期(yú)國的一代國君伯的墓葬,墓葬中一組代表墓主身份的鼎、簋,被認為 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較早的一組列鼎。墓主的葬具為內棺外槨,有陪葬小妾 1 名,殉葬者 7 人;共出土文物 563 件(組)。其中,青銅禮器 197 件(組),玉石器 344 件(組)。這些隨葬品在墓葬中排放有序,組合規律。在墓主頭端棺槨之間單獨擺放著一組五件大小相次,形制、銘文完全一致的鼎,還有與之相匹配的四個風格一致的簋,顯然不是作為生活用具隨葬,而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體現墓主身份的列鼎。在
伯墓旁邊還有一座車馬陪葬坑,出土了三輛豪華的馬車。這些信息都在告訴我們
伯高貴而顯赫的身份。
周代的宗法制下,人們奉行的是“事死如生”喪葬觀念。“事死如生”就是嚴格按照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標準來安葬死者,以表達對逝者的尊重。簡而言之,逝者生前吃什么、用什么,死后就陪葬什么,甚至更多;即便是普通百姓,也會傾一家之力,厚葬死者;有爵位者則更勝一籌,代表身份的青銅禮器、金玉珠璣的華麗服飾,自然不在少數;若是男子,還有各類武器、車馬陪葬;甚至還有多則數十人,少則數人的人殉。身為伯爵的伯,其身后豐富的隨葬物品及數人的人殉,是這種喪葬理念的真實再現。
民以食為天。所以,在我們的國家,熟人見面總會客氣地問候一句“吃了嗎”,言下之意是問好,而不是吃,以“吃”代“好”的問候可謂獨特,足以反映出“吃”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周代飲食與禮儀相互交融,密不可分。許多重要的禮儀場合,如分封諸侯、慶功賞賜、報捷獻俘、祭祀神靈、檢閱軍隊等,往往都有宴饗在其間。《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這種饗禮常和射禮、祭禮等一起舉行,從座席的位置、使用的餐具、吃的食物,以及飲酒賞賜的儀軌中,把森嚴的禮制體現得淋漓盡致。正所謂“名位不同,禮亦異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頓飯而已,周人也要根據吃飯的對象分出許多的不同,其禮數之繁縟可見一斑。
分餐制中的食器 考古資料顯示,分餐進食在中國可以追溯到史前,經過了不少于三千年的發展過程。西周時期,在分餐的習俗中融入了禮的成分,使分餐進食的方式制度化、禮制化。寶雞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中,鼎的數量、種類較多,而且器形普遍較小,鼎腹底部多有煙炱(tái)痕跡,顯然是實用器,因而多多少少可以反映當時人們分餐進食的一些風貌。夔足帶盤鼎是其中比較有特點的一件,器形較小,通高只有 15.2 厘米,口徑14 厘米,鼎腹較淺,深僅 7.8 厘米,重 1.8 千克。下面還有一個帶“十”字鏤孔的盤,三個夔形扁足昂首承鼎,穿過盤身卷尾支于地。雙層設計,顯然不是裝飾,應該有它特殊的功能。

◎夔足帶盤溫鼎
西周中期,寶雞西周國墓地茹家莊1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銅匕
西周中期,寶雞西周國墓地茹家莊2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西周時期,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吃飯是每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時間大約在上午九時左右。因此,古人把辰時稱為“食時”。第二頓飯叫餔(bū)食,又叫飧(sūn),時間在下午四時前后;餔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熱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飯。這類鼎就應該就是“餔食”時用來加熱食物的鼎。西周王朝禮制森嚴,地位身份不同的人在進餐時吃的食物、用的餐具是有差別的,也決不允許混淆。因此,他們多采用“分餐制”的方式進餐。不僅如此,在正式的宴席上,餐具及飯菜的擺放也是有規矩的。據《禮記·曲禮》記載:進食的禮節,左邊是肴(帶骨的熟肉),右邊是胾(zì,切好的熟肉),飯放在人的左邊,羹放在人的右邊,膾(切碎的肉絲)和炙(烤肉)放在肴胾的外面,醋醬放在肴、胾的里面(靠近人吃飯的那面),蔥放在醋醬的左邊,酒放在羹的右邊。這里提到的各種肉制品,往往盛放在造型各異的鼎中加以區分,帶盤鼎也可以是這種合中用來溫熱醬料的溫鼎。分餐過程中還有一種關鍵的分食器叫“匕”。匕長得像大勺子,只是勺柄寬扁厚重,不似現代勺子那般精巧。不同的是,匕部前端是尖的,邊緣部分也非常鋒利,其功能就是用來挹(yì)取飯食、分割肉食。匕邊緣鋒利的刃是用來分割肉食的,用匕尖插入分割好的肉中,將其分別放入分食的小鼎中;而勺的功能不言而喻,是用來挹取飯食的。一器多用,簡單的工具卻有著多種功能,古人的智慧的確不容小覷。
古人餐桌上的禮儀 古人吃飯用手抓飯,所以飯前必須洗手,吃飯時如果有搓手的動作,是對一起吃飯的人不尊重(搓手意味著手不干凈);熱飯上來也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不能專挑自己喜歡的食物,只顧自己吃飽;不能與人爭夾菜肴,不能將拿過不吃的食物再放回去;吃黍米一類主食不能使用筷子;喝湯不能大口喝,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要細嚼慢咽,也不要給自己的湯羹里加調料(表示嫌棄主人湯羹不合自己口味,對主人不尊重);吃東西嘴巴不能發出聲音;吃肉食不能直接用牙咬,應該用手撕開吃;吃烤肉也不能一下吃一大塊;不能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吃完飯也不能當眾剔牙。
飲、食不分家,食當然離不開飲。能與“食禮”相匹配的自然是“酒禮”。《尚書·酒誥》曰“無彝酒,飲惟祀”,意思是“不能經常喝酒,只有祭祀的時候才能飲酒”。祭祀乃國之大事,周人將飲酒納入祭祀的范疇,可見其對飲酒的慎重。這種態度致使周人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叫“禁”的酒器,而且不再追求酒器的奢華和數量,更注重飲酒過程,強調儀式感。僅祭祀的酒器就十分的考究,有專門用來盛放祭祀用酒的容器曰“卣”,祭祀用的酒曰“秬(jù)鬯(chàng)”,行燕禮用“爵”“觶”等。

◎伯各卣
西周早期,寶雞國墓地竹園溝七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祼(guàn)禮中的酒器 祼禮是商周時期一種以酒祭祀的禮儀。許多重要的禮儀中都有酒禮,其中的祼禮則是最先實施的一項內容。如周代的“籍田禮”,《國語·周語》中是這樣記載的,“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禮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可以看到,在“籍田禮”當天,首先舉行的儀式就是“王祼鬯”,“祼”通“灌”,把鬯澆灌在地上,請神(先祖)降臨來享用,這個過程就叫“祼禮”。《禮記·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周人祼祭用的“鬯”是什么?用什么來盛裝呢?
關于盛裝鬯酒的容器,文獻與金文都有記載,明確卣是用來盛“秬鬯”酒的容器。“秬鬯”又名鬯酒,秬是黑黍,鬯為香草。《說文解字》云“鬯,以秬釀香草,芬芳條暢以降神也”,意思是這種加入香草調和的酒,香氣能引神靈來降福,因而鬯酒是專門祭祀神的酒。古人認為,神不飲食,但喜歡香味,以香氣享神明稱為“歆(xīn)”。因鬯酒中加入了香料,發出的味道更為濃烈,鬼神更樂于享用其“芬芳條暢”之氣,升歆灌地,上、下交泰。所以鬯酒是祭祀天地、鬼神時用的酒,并不供人享用。用來盛裝這種敬神的鬯酒的容器——卣是當時最高級別的盛酒器。所以在青銅酒器中,卣最為精美華麗,伯各卣也不例外。伯各卣一大一小兩件,與伯各尊組合成一套盛酒器。“伯各”是卣主人的名字,為國一代國君。伯各卣以端莊典雅的造型、華麗繁縟的紋飾、巧奪天工的工藝而著稱。伯各卣裝飾紋飾滿布全器,四道華麗的高扉棱自器蓋縱貫至圈足,將卣體紋飾分為四個區域;紋飾由內到外分為四層:地紋、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通體以云雷紋襯地,淺浮雕的夔龍或回首或探首,分布于蓋折沿、卣頸及圈足部位;夸張的高浮雕大饕餮獸面占據器蓋蓋面和腹部的主要位置,神秘威嚴;獸面以高扉棱為鼻展開,圓目、巨口、卷角翹出器外;提梁不僅在表面以龍紋裝飾,而且在提梁的彎折處又以形象寫實的圓雕牛首點綴;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提梁末端套環處的圓雕羊首,羊雙目有神,寬額高鼻,長吻微閉,夸張的羊角卷曲近三百六十度;紋飾層次清晰,疏密有致,線條流暢自如,一氣呵成,完全沒有拼接痕跡;而蓋與器扣合得嚴絲合縫,提梁前后活動的角度也恰好能把卣蓋打開。這些都得益于工匠嫻熟、精湛的鑄造技藝。
不難看出,伯各卣由內到外都散發著做器者對祖先的崇敬之情,所以才會把這件祼祭禮中的盛酒器打造得如此精美絕倫。但普通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不但不能使用卣,更不能飲用卣中的美酒。即便是飲酒,也要遵循繁縟的禮節。
饗禮中的酒器 “饗”在金文中寫作“”,中間是“
”(簋),兩邊為兩人相對而坐,中間為兩人共食一簋的樣子,意思是兩人一起吃飯。饗禮是天子和諸侯、公卿大臣為招待賓客而舉行的一種飲酒禮,常與祭禮、射禮、獻俘禮等結合在一起舉行。西周時期的饗禮很有儀式感,設有專門的“司儀”負責勸食、勸酒,參與引導整個禮儀的執行。饗禮中最重要的儀式是“獻”,關于這個儀式,《詩經》是這樣描述的:

◎爵
西周早期,寶雞國墓地竹園溝八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幡幡瓠(hù)葉,采之烹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fán)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zuò)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chóu)之。
“獻、酢、醻”合稱一獻,有四個環節:古代的酒多是自家釀制,所以主人在“獻”酒前先品嘗酒味,這個環節叫“嘗”;賓客入席后,主人取爵到賓客前奉于賓,稱為“獻”;賓客取爵還敬主人稱為“酢”;主人將酒注入觶內,先自飲,然后勸賓客隨飲叫“酬”。“一獻”之后,主、介(司儀)之間,主與眾賓客(主賓以外的其他來賓)之間,還要分別進行獻、酢。在這個環節中只是敬酒,并不真正飲酒,旨在表達主人對賓客的尊重;接著主人請賓客品嘗美食。饗禮之后是燕禮,“燕禮”通俗講就是飲酒的禮數,這時才開始真正的飲酒,還要由樂工奏樂助興,直至盡歡。我們在這個飲酒的環節中可以看到,凡是敬酒都用爵,自己飲酒用觶。這些獻爵、酬爵、酢爵也不能隨意放置,據《禮記·少儀》記載“客爵居左,其飲居右。介爵、酢爵、僎(zhuàn)爵皆居右”。“客爵”就是主人在“酬”的環節敬賓客的爵,這個爵里的酒是不飲的,所以放在左邊;“其飲”指主人在“獻”這個環節敬賓客的爵,這個爵里的酒是要飲的,所以放在右邊。“介”類似“司儀”,“僎”是參加這個饗燕禮的貴賓。主人給他們在“獻”這個環節敬的酒爵,還有他們在“酢”這個環節給主人敬的酒爵,都要放在右邊……先不說他們為飲酒要履行多少程序,單在每人的席位上要放的為履行這些程序用的酒具數量,就不在少數。

◎觶
西周早期,寶雞國墓地竹園溝八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周人的這種飲食禮俗,不僅僅是體現一種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對人的尊重,更是為了“明尊卑,分上下”,達到“上下有序,則民不慢”的教化結果。
古人酒桌上的禮儀 我們今天許多飲酒的禮儀,其實都來自先秦時期,比如“干杯”,古代宴席中也有“干杯”的儀式,不過他們不說“干杯”,而說“釂”(jiào);往往是長者提議,但長者沒有喝光爵中的酒之前,其他人是不能先喝的。如果年長的人為晚輩斟酒的話,晚輩要趕緊起身,走到放置酒樽的地方向長者行拜禮后才能接受酒,長者對晚輩的行禮要客氣推辭,晚輩返回座席后才能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