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寶庫 耀世華章:陜西歷史博物館
- 陜西省文物局
- 2605字
- 2021-11-12 15:31:50
第二章
唐風古韻: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筑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博物館,均被本國和世界人民看作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寶庫和藝術殿堂。對于具體的地區或城市而言,博物館則是作為重要的文化中心而出現的,因而博物館的建筑是否能夠反映地域文化特色,顯得尤為重要。現代博物館的發展也逐步證明,一座成功的博物館建筑,不但要為藏品的收藏、展示、研究提供最佳的環境和條件,而且還要在建筑上成為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正是基于對世界博物館建筑成功經驗的借鑒,陜西歷史博物館在籌建之初,國家有關部門就明確要求:新建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不但要在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還應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仿唐式宮殿建筑就是嚴格按照這一要求設計建造的。
眾所周知,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西安是一座有 13 個王朝建都的古都,中國歷史上統一強盛的周、秦、漢、唐四個王朝以西安為都城,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而我國歷代王朝的都城都是以宮殿為中心來經營城市的,因此,以宮殿形象作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應該是最恰如其分的。此外,西安雖然是千年古都,但是因戰亂,宮殿全部蕩然無存,如果新建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設計能反映傳統宮殿建筑之精華,無疑將為古都增色添彩,并能更好地發揮建筑的精神功能。基于上述考慮,新建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采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古建筑專家張錦秋女士的仿唐式宮殿式建筑方案。有些專家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支持這個選擇,那就是,新建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大館,所收藏的珍貴文物都是國家之瑰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本來就是一座藝術殿堂,采用宮殿式建筑自然十分得體。至于選擇唐風建筑,一方面,是

◎陜西歷史博物館正門

◎陜西歷史博物館鳥瞰圖
由于西安曾經是我國歷史上極盛時期的唐王朝的都城,古城的建設及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筑應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續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代建筑邏輯與現代的建筑邏輯有許多相近之處;更重要的則是由于盛唐的博大、輝煌、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與當今的時代精神是一脈相通的。把館址定在大雁塔附近,乃是因為大雁塔所在的南郊是西安市最重要的文化區,作為城市文化中心的博物館毫無疑問應該坐落在文化區內。此外,從旅游線路及布局上看,博物館西面有大興善寺,東南有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再遠一點有曲江池,東有青龍寺,它們都是西安的名勝古跡,新建的博物館與上述名勝古跡組成參觀游覽區,將有利于西安旅游業的整體開發與利用。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宮殿庭院式布局建造的高臺基群體組合建筑。占地面積約 65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 55600 平方米。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南北兩面均為四阿頂重檐建筑,東西兩翼為“呂”字形建筑,四隅各有崇樓一座。連廊把主體建筑、兩翼建筑和四隅崇樓連接在一起,使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恢宏大氣,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筑“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中國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象外,得于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館內圍有七個庭院。館正門有一個長方形觀景池,池北沿立著花崗巖制作的屏風式館標,上面鐫刻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七個貼金大字,是集已故著名學者郭沫若的手書真跡。勁健醒目的館標和橫貫景池的西漢石鯨相互輝映,加上館舍內外草坪上露天陳列的歷代各種石刻文物,使整個館區呈現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館舍的前半部分為開放區域,包括展廳、接待室、報告廳和商品部等;后半部分是辦公區域,包括文物庫房、圖書資料樓、業務樓和行政樓等。設備用房集中設置在主體建筑的地下部分。各部分功能區域既相對集中、自成一體,又通過不同的通道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陜西歷史博物館在總體布局上采用了宮殿式建筑,但在色彩的選用上卻大膽創新,打破了古代皇家建筑慣用的紅墻綠瓦,代以黑白灰為主色調,著力體現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以此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以及時代氣息相結合的氛圍。
采用仿唐式宮殿建筑方案建造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現代建筑。其設計思想由對單純的建筑功能的關注拓展到對這一場所的文化性的整體考慮。它使用現代技術和材料,繼承和發揮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精華,同時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現代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來創造內外空間環境。與其他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相比,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筑沒有紅墻綠瓦那熱烈的色彩,也沒有雕梁畫棟的工致精巧,但深灰色的琉璃瓦屋面,乳白色的面磚墻面和古銅色鋁合金門窗、茶色玻璃,在四周綠化的襯托下,卻顯得莊重、典雅、寧靜,并呈現出一種石造建筑的雕塑感和永恒感,達到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高雅境界。總之,在建筑總體美的前提下,傳統與現代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筑中得到了有機結合,取得了古今交融、渾然一體的效果,同時也實現了藝術形式與現代化功能的統一,因而,被視為“新唐風”建筑的代表作,以及“古都明珠”——古都西安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對這些博物館建筑,大多褒貶不一,有的爭議還很大。唯獨對于陜西歷史博物館,人們公認它是一座成功的博物館建筑,自建成開放以來,人們對其建筑的稱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就像人們去北京參觀故宮一樣,作為西安市標志性建筑之一的這座博物館建筑本身,也成了游客的參觀對象,可以說,這座建筑本身給予游客的也許絲毫不亞于那些真正的文物。當然,只有將展品與建筑結合起來,你才會更好地認識西安、認識陜西,也才會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輝煌與博大,什么叫厚重與精深!
2016 年 9 月 29 日,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首次舉辦的中國 20 世紀建筑遺產評選活動中,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筑整體因充分體現了設計大師張錦秋“在技術上達到國際水平,建筑藝術上成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的設計思想,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而入選“首批中國 20 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陜西歷史博物館一角
建筑,是時代的象征和文化的體現。20 世紀建筑遺產是百年中國建筑智慧的結晶和文化寫照,是中國社會巨變的見證物和載體。與那些歷經千百年滄桑、早已剝離了實際應用價值的古代建筑遺存相比,20 世紀建筑遺產往往是功能延續著的“活著的遺產”,承載著鮮活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為文化,必將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陜西歷史博物館矗立的不僅是建筑,而且是千年歷史在人們心中的永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