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寶庫 耀世華章:陜西歷史博物館
- 陜西省文物局
- 4172字
- 2021-11-12 15:31:50
第一章
百年歷程: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沿革

◎ 2004年7月2日,中共中央原總書記江澤民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視察時題詞“古都明珠 華夏寶庫”
對于陜西歷史博物館來說,1991 年 6 月 20日是歷史性的一天。就在這一天,被譽為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由此不少人理所當然地認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起源應從 1991 年算起,至今是一座不足 30 年歷史的博物館,甚至在它建成開放后的相當長的時期內,陜西文博界的很多人都習慣性地稱其為“新館”,以與原來的陜西省博物館或西安碑林博物館相區別。實際上,從博物館沿革史的角度看,陜西歷史博物館應與現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同源,其直接前身應是原陜西省博物館,而陜西省博物館的起源則可以上溯到 20 世紀 40 年代的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如根據有些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起源還可上溯到 1909 年成立的勸工陳列所。由此看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早已超過百年。即便以 1944 年 6 月成立的陜西省歷史博物館作為起源,它也是一個具有 76 年歷史的真正老館。要說清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沿革,還須回溯到清末民國。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與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逐漸頻繁,對西方各國的博物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中,不少有識之士不斷提倡引進西方類型的現代博物館,作為“開民智”“興教育”的重要措施。1898 年,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在向朝廷上奏的“請厲工藝獎創新折”中,就呼吁“勸厲工藝,獎募創新”,倡導建立博物館。而張謇更把“興實業”和“興教育”視為富國之兩大根本,認為欲強國家,必須先興教育,欲興教育,必須先興實業,并在家鄉創辦工廠、開辦學校、興辦博物館,踐行自己的理想,在南通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由國人自辦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一批最早具有博物館性質的“勸工陳列所”“國貨陳列館”“商品陳列所”等機構。例如,1902 年天津考工廠設陳列館,1904 年河南省成立勸工陳列所,1905 年直隸省開辦國貨陳列館,1906 年農工商部設立勸工陳列所,1907 年沈陽創辦華產商品陳列所。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陜西省于 1909 年成立了勸工陳列所。
據《關中通志稿》記載,“勸工陳列所在南院東隅,宣統初購民房三院,用銀二千九百兩”,具體位置在今西安市南院門東側。此地原是清代陜西巡撫衙門東花園舊址。其主體建筑俗稱“亮寶樓”。亮寶樓名稱的出現與慈禧太后有直接的關系。清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于 1900 年 10 月逃至西安,百官隨駕于此,西安成為臨時性的全國政治中心。至第二年 10 月返京時,各地所進奉的一些貢品如漆器家具、絲綢、工藝品等無法帶走,為此,西安當時專門在南院門修建了一座磚木結構且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二層小樓予以存放,民間稱為“亮寶樓”。陜西勸工陳列所本是當時的工商、實業界所倡辦的一個為促進發展交流工商產品和馳名手工工藝特產的陳列展覽場所,但因收藏展示有亮寶樓的珍貴文物,實際上也是陜西最早的博物館。如今,原亮寶樓的寶物大多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亮寶樓建筑也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勸工陳列所成立之后至 1944 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成立之前,其機構曾經歷多次調整。1915 年,與同樣建立于 1909 年的陜西圖書館合并;1927 年4 月,陜西圖書館改為陜西省中山圖書館,勸工陳列所名稱撤銷,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1931 年,陜西省中山圖書館改名為“陜西省立第一圖書館”,同時又成立“陜西民眾教育館”,除古物陳列室、西安碑林和孔廟仍然由圖書館管理外,所有工藝陳列品與標本、動物等移交陜西民眾教育館管理。雖然勸工陳列所的機構經歷多次分合,但無論是獨立,還是附設、分設,其文物及工藝品的收藏、展示的功能都沒有發生變化,且其藏品、機構均傳承有序,與其他機構共同構成了后來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源頭。
在 1944 年之前,陜西還先后成立了西京籌備委員會、陜西考古會、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西安碑林管理委員會等文物保護機構。為整合上述原屬于各個不同機構的職能,1944 年,當時的陜西省教育廳向省政府呈文,建議成立歷史博物館。其呈文為:
“本省為周秦漢唐故都所在,民族文化發祥之地,歷代文物史跡觸目即是。過去碑林管理委員會,僅負保管西安現有碑版之責,對于各地各種新發現之古物,均無法搜集。為保存固有文化,激發民族意識,以促進學術之研究起見,亟應設立機構,妥加整理,以免散失,而存國粹。茲依據本省需要,設立歷史博物館一所,將西安碑林全部,西京圖書館附設之歷史博物部分,西安民教館之工藝陳列品及前考古會收藏之古物等件,劃歸博物館,另加整理。對各地所有史跡文物等類,分為調查、保護、征集、修復等步驟,依次進行,逐漸充實內部,開展工作,完成發揚文化之目標。”
1944 年 4 月 11 日,陜西省政府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省教育廳的提案,決定利用西安碑林、西京圖書館所藏的歷史文物,西安民教館的工藝陳列品和前考古會收藏的各種文物,成立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館址設在西安碑林,負責對全省各地所有史跡文物進行調查、保護、征集、修復,同時兼管碑林前孔廟,并任命康耀辰為首任館長。由于碑林地方狹小,收集到的文物無處陳列等原因,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在成立之初便曾擬議另覓館址修建新館。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后期,政府根本無暇考慮文化建設之事,這一設想只能束之高閣。
1949 年 5 月 20 日,西安解放,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被陜甘寧邊區政府接收。1950 年 5 月,隨著西北大區的成立,改名為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1952 年 1 月,又改稱為西北歷史博物館。1953 年 3 月,西北歷史博物館拆除了碑林與孔廟之間的隔墻,正式把孔廟擴充為館區。1955 年 6 月,由于西北大區撤銷,西北歷史博物館又歸屬陜西省人民政府管理,并改名為陜西省博物館。
隨著陜西文物考古事業的發展,到 20 世紀 70年代,陜西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已達數十萬件之多,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與此同時,藏品豐富但場地狹小、展示環境差等問題也日益困擾著博物館。早在 1961 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副總理陳毅陪同尼泊爾馬亨德拉國王和王后到陜西省博物館參觀時就感嘆道:“碑林擁擠,空間太小,光線太暗,看起來不方便。”1973 年 6 月 10 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國總理范文同、副總理黎清毅訪華時再次來到了陜西省博物館,在參觀完“唐墓壁畫(摹本)展覽”“周秦漢唐歷史陳列”和石刻藝術室后,有感于陜西省作為 14 朝古都的特殊歷史地位以及豐富的文物遺存,感到當時的陜西省博物館展廳狹小、庫房黑暗潮濕,當即對時任陜西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瑞山說:“陜西文物很多,展室狹小,在適當的時候,新建一個博物館。”后來更明確指示,“陜西需要一個新建的博物館,館址可選在大雁塔附近”,并且“可以搞得宏偉一點,投資可以多一些”。

◎ 1952年的西北歷史博物館

◎ 20世紀70年代的陜西省博物館
為了落實周總理生前的指示,陜西省于 1977 年啟動博物館新館籌建工作。1978 年 3 月,原國家計委批復了陜西省革命委員會呈報國務院《關于新建陜西省博物館的請示》,撥下建館專款,標志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正式開始。而這一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1986 年 1 月 17 日,國家計委下達《關于陜西省新建陜西歷史博物館設計任務書的批復》,不但去掉了館名中的“省”字,確定了新建館的建筑規模、標準和投資方案,而且還明確指出“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博物館”。當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把陜西歷史博物館新館工程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 1.44 億元。1986年 11 月 28 日,工程奠基,1991 年 6 月 20 日正式建成開放,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常委李瑞環以及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的費德里科·馬約爾專程出席了開館典禮。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之后,陜西省博物館一分為二:以西安碑林及留原址的石刻文物為基礎,組建專題性質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其余全部歷史文物遷入新館址,組成陜西歷史博物館,原陜西省博物館撤銷。可以說,陜西歷史博物館與西安碑林博物館同源,都是原陜西省博物館的延續。這猶如樹大分枝、弟兄分家,雖不可避免,但共同的根脈祖先是不可改變的。
作為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無論在建筑功能、陳列展示,還是文物收藏保護技術和設施等方面,均代表了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開放大大縮短了中國博物館與世界發達國家博物館的差距。有些國外人士甚至評價道:“單就博物館建筑、布局和功能來說,(陜西歷史博物館)都可以和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館媲美。”當時為法國巴黎市市長,后曾擔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在 1991 年 11 月 4 日參觀后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陜西歷史博物館“從建筑風格之宏偉、陳列文物之豐富、所藏精品之精粹、反映歷史之悠久等方面,堪稱世界最美的博物館。”而出席了 1991 年 6 月 20 日開館典禮的費德里科·馬約爾則明確指出,陜西歷史博物館完全可以進入世界一流博物館之列。
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開放后,除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外,全國各地的文博單位也紛紛到此考察學習,不少省市都在借鑒陜西歷史博物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建設新的博物館,從而引發了全國新一輪的博物館建設浪潮,使中國博物館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既是中國博物館事業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里程碑。2002 年 11 月 8 日,國家郵政總局特別發行了一套(五枚)《博物館建設》郵票,以此反映中國博物館事業在 20 世紀 90年代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在這套郵票中,陜西歷史博物館不但列于五枚郵票之首,而且國家郵政總局還將全套郵票的首發儀式安排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行。郵票是國家的名片,能享有在國家名片上出現的殊榮,也足以說明陜西歷史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如史前人面魚紋彩陶盆,西周日己方彝,漢代青龍瓦當、鎏金銅蠶(鎏,同“鎦”),唐代三彩載樂駱駝俑、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鑲金獸首瑪瑙杯等還多次登上國家郵票,由此也充分說明了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品的巨大影響力。

◎郵票上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作為陜西最早的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見證了陜西省博物館事業的百年發展歷程。作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以及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引領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方向,助推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自身也因此成為當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全景中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