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華夏寶庫 耀世華章:陜西歷史博物館作者名: 陜西省文物局本章字數: 2330字更新時間: 2021-11-12 15:31:56
一、崛起西部
當春秋戰國的歷史帷幕剛剛拉開的時候,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秦,還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邊陲小國。但是,經過 30 余代國君 500 余年的開疆拓土、不懈努力,到戰國后期,秦國竟已成為當時中國境內最強大的諸侯國。
由于遠古時代秦人留下的歷史記錄過于簡略,其活動足跡又飄忽不定,因而關于秦人的起源一直存在“東來說”與“西來說”兩種觀點。“東來說”認為,秦人起源于山東半島南部,是古代東夷族的一支。“西來說”則認為,秦人發源于甘肅天水地區,屬于生活于西北地區“西戎”的一支。但不論是“東來說”還是“西來說”,均認為秦人先祖曾為商朝鎮守西戎,并封疆西陲。西周初年因參與殷商遺民叛亂,遭到周公旦的懲罰而淪為庶民。周孝王六年(前 886),首領非子因養馬有功而被封為附庸,在甘肅天水清水縣秦亭建立秦邑,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前 770 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秦人首領襄公因派兵護送有功,被平王由大夫提升為諸侯,得到了“岐豐之地”的賞賜,正式建立了國家政權,躋身于諸侯國之列。但當時的“岐豐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關中平原,為戎狄所占,秦建國的受封之地實際上是一“紙”空文,即周平王所謂“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從秦襄公開始,秦人為了取得名義上屬于自己的土地,操戈執矛,同仇敵愾,一步一步地從隴西向關中推進,與戎狄展開了長期艱苦的鏖戰。《詩經·秦風》對這一時期的歷史有著生動而感人的描述,其中既有勝利的樂章,也有失敗的悲歌。經過四代國君、80 余年的不懈努力,秦人終于趕走了關中的戎狄,建立起一個以周原為中心,西起今甘肅天水,東至今陜西華州區的千里之國。又經過上百年的苦心經營,秦穆公時甚至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同東方強國齊、楚、晉等一起進入當時的最強者行列。

◎秦公镈
記載有秦人先祖世系、反映秦國禮樂文化及青銅制造技術的重要實物。1978年寶雞楊家溝公社太公廟村出土。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在挺進關中的途中,秦人一方面保留本族建國前固有的文化,另一方面全面吸收周文化,并創造性地加以融會貫通,使秦文化在新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向關東諸國提出了有力的挑戰。實際上,秦人吸收周文化,早在建國前就開始了。但那時受地域的局限,秦人吸收周文化并不專一,所受西戎文化的影響還較大。在進入關中之后,特別是自秦文公“收周余民”始,秦人接受周文化便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所謂“周余民”,指平王東遷后,留在關中舊地的周人,他們保留了周人善于稼穡的農業傳統,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明顯高于關中境內的其他部族。“收周余民”一方面獲得了大量勞動力,另一方面又擁有了他們掌握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為秦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秦文化的內涵,極大地影響了秦國的社會結構和精神風貌,以至到了秦穆公時代,一向被山東諸國視為“戎狄之邦”的秦國,竟然以霸主之名而聲威顯赫一時,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而揚揚自得,并雄心勃勃地公開“稱霸”了。如秦穆公興建的宮殿取名“霸城宮”,又將關中的雍水改名為霸水,“以章霸名”,這就是現在灞河的來歷。秦穆公因為有這一番功業,后來秦人竟將他神化,認為秦之統一天下,在穆公時便受天命了。
秦建國后,奮勇征戰,國力逐漸強大,不斷向東擴展勢力,并經過九次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遷都,從西戎遷到西周王室的故地,最終定都在最適宜秦國發展的咸陽,奠定了日后統一全國的基礎。
在秦人的眾多國都中,雍城是先秦時期秦國定都時間最長的地方。從德公元年(前 677)至獻公二年(前 383),秦國在此建都長達近 300 年。正是在這里,秦國“擴地千里,益國十二,遂霸西戎”。經過秦國十余代國君的不斷修建,雍城也成了當時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其建設規模與氣派,超過了當時東周天子所居的洛陽。秦穆公時戎狄的使者由余來到雍城,看到宮殿壯麗非凡,不由得感慨道:“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則苦民矣!”他的話固然是在嚴厲地批評,但批評中又包含著由衷的贊嘆。從秦靈公遷都涇陽之后,雍城雖然失去了國都的地位,但依舊是一座重鎮,特別是重大的祭祀、典禮活動,秦君往往都要來此舉行。據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其都城——雍城郊外先后建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的雍五畤祭祀系統,使雍地不但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而且成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圣地。可以說,雍城在秦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周原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是秦人的“圣都”。2016 年,鳳翔縣雍山血池祭祀遺址的發現,不但證實了上述文獻記載,同時也證實了在雍地進行的祭天活動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期。根據遺址出土器物類型學年代初步研究判斷,血池遺址可能為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在雍城郊外原隸屬秦畤基礎上設立的國家最高等級、專門用于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固定場所——北畤。其考古發掘成果對于深化秦漢禮制、國家政治、中國古代禮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秦人遷都路線示意圖
雍城遺址位于今鳳翔縣城南、雍水以北,由城址、秦公陵園、國人墓地和郊外宮區構成,總面積達 51 平方千米。城垣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約 3300 米,南北寬約 3200 米,周長約 13000 米,總面積近 11 平方千米。城市布局體現了“順河而建,沿河而居”的設計理念,且有“城塹河瀕”的城防理念。從最初布局于城區東南部,逐漸發展至整個城區的中部,最后形成以城墻環繞的完整秦雍城,體現了由小到大、由東向西、由結構單一到復雜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不僅反映了秦國早期國力的逐漸崛起和強大,而且顯示出“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浩大氣魄。
在雍城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以 67 件大型的顯示宮殿豪華氣派的銅質建筑構件最為重要。這些銅鑄構件安裝在宮殿枋木轉角處、壁柱或門窗上,有曲尺形、單齒或雙齒方筒形、雙齒小拐頭形等,其大型者高達 1 米,實為世界罕見。

◎金釭安裝位置示意圖


◎金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