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南嶺之南,北部灣以北,便是廣西。廣西區位優勢獨特,兼具邊海,溝通“三南”(華南、中南、西南),毗鄰東南亞,自然稟賦上乘,有山水之奇、海洋之富,是生物資源寶庫和有色金屬王國。自秦代靈渠開通以來,廣西便通江達海,內引外聯,開啟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世華章。所謂“限隔內外”[1]的南嶺山地,從來沒有真正阻隔廣西與中原內地的交往,早在商周青銅文明時期,廣西就已經與中原發生了聯系。戰國時期,楚國的勢力范圍更是達到了今廣西東北部,為秦滅東方六國后進軍嶺南奠定了基礎,而靈渠的開鑿則使廣西與中原緊密聯系為一體。今天,廣西已經成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
廣西古稱嶺西、粵西,位于嶺南西部百越(百粵)西部,地處北緯2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上,廣西猶如一顆渾樸厚重的寶石鑲嵌在祖國南疆。東、北、西三面分別毗鄰我國廣東、湖南、貴州和云南,西南面與越南毗鄰,南面瀕臨北部灣,隔海與海南相望,是我國唯一既沿邊又沿海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兼有陸疆和海疆。廣西幅員遼闊,東西長約771千米,南北寬約634千米,陸地面積23.67萬平方千米,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居第9位。
廣西絕大部分在晚三疊紀[2]以前經歷了海水覆蓋的漫長地質時期,先后經過三個構造單元的隆起[3]和四個構造單元的凹陷[4],最終形成了今天廣西的地形地貌。在此地質構造下,廣西的地形略成一個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盆地內部因受到大瑤山、大明山等中部弧形山脈的分隔,形成桂中盆地、右江盆地、南寧盆地、郁江平原、潯江平原,呈現出大盆地套小盆地的奇異景象。廣西的地形有四個明顯特征:一是山嶺連綿,山區廣大;二是巖溶廣布,山水奇特;三是平原狹小,丘陵錯綜;四是海岸曲折、島嶼眾多。
廣西地處低緯度地區,自南而北分屬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6.5℃~23.1℃。因為緯度低,廣西冬暖夏長,一些年份甚至長夏無冬,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為1169~2219小時,熱量非常充足。廣西瀕臨北部灣,屬于東南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為1086~2754毫米。水、熱同步,有效避免了低緯度干旱可能引起的沙漠化危險,與同一緯度上的阿拉伯沙漠和撒哈拉大沙漠相比,廣西無疑是北回歸線上的“綠洲”。由于積溫高,廣西發展農業的優勢相當突出,適宜種植雙季水稻、雙季玉米、甘蔗、花生等對水、熱條件要求高的作物。同時,廣西境內氣溫在地區與季節之間差異較大,氣溫呈現出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特點,雨水主要集中在4~9月,其他月份為旱季,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從歷史上看,廣西的地緣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轉換,從秦代嶺南三郡之一的桂林郡,西漢交趾刺史部管下的蒼梧郡、郁林郡、合浦郡,到唐宋時期的嶺南西道、廣南西路,廣西的歷史都被置于嶺南地區的地緣背景下進行書寫。而到元明清時期,廣西在很多時候則被放到大西南的地緣背景下進行討論,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今天廣西在華南、中南、西南三大板塊之間的地緣交錯,正是歷史時期廣西地緣政治格局曾經發生較大轉換的生動反映。而廣西的區域發展定位,從20世紀90年代建設成為大西南最為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到21世紀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范圍、打造西部經濟加速發展的引擎,再到2013年中央提出廣西要成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新的戰略支點,以及在21世紀“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有機銜接“一帶”與“一路”的重要門戶。廣西的定位無疑既延續了歷史,又融入了時代的內容。具體而言,廣西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擁有沿海大港的省區,要充分發揮一頭連接“三南”(華南、中南、西南),一頭連接東盟各國的區位優勢,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戰略中,進一步增強對西南、中南地區的輻射帶動和支撐作用,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做出重要貢獻。
廣西形成獨立的高層政區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從秦代今廣西境內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以來,自漢至唐,廣西歷史的書寫從屬于嶺南歷史。唐代是廣西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設置嶺南西道,治所位于邕州(今南寧),雖然未涵蓋今廣西全境,但開啟了在今廣西境內獨立設置高層政區的歷史。宋初統一嶺南后,設置“廣南諸州轉運司”(又稱“廣南路”),作為嶺南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宋太宗繼位后,鑒于“廣南路”地域過于遼闊,在988年將廣南路一分為二,今廣東境內屬于廣南東路,今廣西境內屬于廣南西路。兩路大致以賀江、云開大山為界,以東屬于廣東,以西屬于廣西,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兩廣的分界線?!皬V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的得名就來源于此。宋代廣西路管轄今廣西、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是今廣西境內設置的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高層政區,適應了宋王朝經略嶺南西部邊疆的需要。元明清三朝大致沿襲了宋代廣西路的建置,同時又有所調整。民國時期沿襲清代廣西的版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北部灣沿岸欽廉地區的政區調整,形成了今天廣西的幅員。欽廉地區劃歸廣西,使廣西在明清之后又擁有了出海口,由內陸省區演變為沿海地區,為鞏固國家邊海防和推動廣西開放開發創造了重要條件。
廣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曾經在“中原中心”視角下的南疆蠻荒、化外閉塞、濱海不毛之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如今廣西在地緣上完成了三大歷史轉變:一是從傳統時代國家疆域的邊緣地帶、“化外之地”轉變為開放開發的前沿;二是從內陸型發展轉變為海洋型發展;三是從被動接受輻射轉變為區域輻射中心。廣西沿邊、沿海、沿江的區位優勢,加上作為中國南方東、西部連接點、中國—東盟的交匯點、“一帶”與“一路”有機銜接門戶的時代定位,造就了廣西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機遇,廣西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開放開發、勇于超越的激情與活力。
廣西是我國少有的沿江、沿海又沿邊的省區,是中國南方連接東、西部的樞紐,處于東盟經濟圈與泛珠三角經濟圈、西部經濟圈的交匯處,因此成為21世紀有機銜接“一帶”與“一路”的重要門戶,在中國“走出去”的國家戰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叭亍迸c“三交”的相輔相成,極大地激發了廣西的活力,使廣西面臨著2000多年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廣西從國家的邊緣地區崛起為走向東南亞乃至世界的前沿,從閉塞落后到大開放、大開發,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時代和宏偉篇章。
二、“八山”之奇
廣西的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屬于兩廣丘陵的一部分,其中西部地處云貴高原向兩廣丘陵過渡的地帶,多為中、高山地。廣西不僅四周多為山地環繞,呈現出盆地地形,而且盆地內也廣布山地,因此廣西的地貌被形象地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鞍松健被旧嫌杀?、中、南三條弧形山脈組成,其中北弧主要由鳳凰山、九萬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天平山和南嶺山脈組成,中弧主要由都陽山、大明山、大瑤山等山脈組成,南弧主要由六詔山、大青山、十萬大山、六萬大山組成。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將中弧命名為“廣西弧”,因為中弧是廣西山脈的骨架,其他山脈均環繞它而展布。
廣西名山眾多,其中北弧最高峰的貓兒山,海拔2141米,是廣西也是華南的最高峰。貓兒山位于資源、興安二縣境內,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60千米,寬10~15千米,是漓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貓兒山是動植物王國,建立有廣西最大的自然保護區[5]。南嶺山地的“五嶺”中,有三嶺與廣西有關,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自湖南新寧斜貫于廣西全州與資源兩縣交界處,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00多千米,寬約20千米,高度居“五嶺”之首,一般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為真寶頂,海拔2123米,是廣西第二高峰。都龐嶺伸延于廣西灌陽縣與湖南交界處,呈東北—西南走向,長60多千米,寬15~20千米,海拔在1300~1500米之間,主峰韭菜嶺海拔2009米,是廣西與湖南的界山。萌渚嶺從湖南江華伸入廣西賀州境內,姑婆山即為萌渚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之間的谷地,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湖南與廣西聯系的重要通道,其中越城嶺、都龐嶺之間是湘桂走廊,靈渠和今天的湘桂鐵路、公路即位于此走廊內;都龐嶺、萌渚嶺之間的低谷為瀟水、賀江的分水嶺,是湘南和桂東的交通要道。
大瑤山是廣西中弧的名山,為瑤族聚居地,自荔浦延伸至桂平,長約130千米,寬五六十千米,呈東北—西南走向。大瑤山的海拔一般在1200米左右,主峰圣堂山海拔1979米,是廣西中東部的最高峰。大瑤山的動植物種類豐富:植物2300多種,居廣西各山之冠;動物種類有170多種,包括大鯢、毛冠鹿、蘇門羚、白鷴、鱷蜥等珍貴品種,其中鱷蜥更是我國獨有的動物。大瑤山還是“天然的綠色藥庫”,藥材種類有1300多種,以靈香草、千金草、石耳最為名貴。大瑤山西南坡的紫荊山,則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策源地。
大明山是廣西中弧的另一名山,綿亙于武鳴、上林、賓陽、馬山四縣區交界處,呈西北—東南走向,長60多千米,寬15~25千米,北回歸線穿過大明山中部,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龍頭山海拔1760米。登上龍頭山觀云海,每當陽光照射云霧,常會見到五彩光環,出現“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的奇景,如同四川峨眉山的“佛光”。大明山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廣西中部重要的動植物保護基地。[6]大明山同時還是廣西中部重要的水源地,發源于大明山的大小河流有37條,為周邊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水源。大明山周邊也是廣西歷史文化的富集地,有武鳴區馬頭鎮廣西最大規模的商周墓、上林智城峒的唐碑、千年土司思恩、明代桂中壯瑤民反抗的中心八寨、抗戰時期昆侖關戰役的爆發地等。
十萬大山是廣西南弧的主要山脈和中國南疆名山,也是中國唯一既沿邊又沿海的山脈。從欽北區貴臺鎮延伸至中越邊界,呈東北—西南走向,長100多千米,寬15~30千米,一般海拔700~1000米,主峰蒔良嶺海拔1462米,是桂西南的最高點。十萬大山是桂南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山南面臨北部灣,降雨量大,冬季特別暖熱;山北地處背面,降雨量明顯少于山南。山上保存著廣西乃至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熱帶森林,熱帶樹種豐富[7]。十萬大山的野生動物有269種,包括云豹、金錢豹、林麝、巨蜥、蟒蛇、海南虎斑鳽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作為中越界河的北侖河,發源于十萬大山南坡。而十萬大山更是造就了劉永福、馮子材兩位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著名詩人田漢曾說:“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廣西的山地包括中山(海拔>800米)、低山(海拔500~800米)和山丘(海拔250~500米),這些山地占廣西總面積的64%。其中中山發展農業的條件較差,但適宜發展林牧業;低山和山丘坡度較為緩和,谷地比較開闊,適宜發展農業、牧業和經濟林木。丘陵和平原是廣西主要的農耕區,二者約占廣西總面積的26%,其中丘陵主要分布于左江—郁江—潯江以南,平原主要位于右江—郁江—潯江沿岸和南流江沿岸。
廣西不僅多山,而且因為巖溶的作用,山體形態萬千,魅力獨具。廣西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于境內的80個縣市,面積近9萬平方千米,占廣西陸地面積的37%??λ固氐孛蔡赜械姆鍏餐莸亍⒎辶止鹊?、殘峰平原和溶蝕丘陵千姿百態,爭奇斗艷。這里不僅有世界聞名的桂林至陽朔漓江兩岸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在桂西北的巴馬、鳳山、樂業,桂西南的靖西、大新、崇左,都有迷人的巖溶景觀。其中樂業天坑群,面積達20平方千米,海拔1300~1500米,最大深度613米,地下原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一,深度居世界第二,容積居世界第三。
三、“一水”之靈
在廣西的地貌類型中,江河湖泊等水體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0%。廣西水資源豐富[8],猶如人體中的血管,為廣西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廣西的江河蜿蜒流淌于群山之中,由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絕大多數河流都從西北向東南流動,形成樹枝狀水系,在梧州交匯為珠江的干流——西江。西江及其各條支流,穿山越谷,打破山地的阻隔,將廣西各地溝通起來,成為舞動廣西的彩練,帶給廣西無限的靈氣。在西江水系的南、北兩面,還各有一組自成體系的河流。一組屬于長江水系,包括發源于興安縣白石鄉近峰嶺的湘江和發源于資源縣老山界的資江。另一組屬于向南流入北部灣的河流,包括發源于大容山的南流江和發源于靈山縣平山鎮白牛嶺的欽江。
西江是珠江干流,發源于云南曲靖市沾益縣的馬雄山,在云南境內稱為南盤江,流至貴州望謨縣蔗香雙江口納入北盤江后稱紅水河,在廣西象州縣石龍附近納入柳江后改稱黔江,到桂平納入郁江后稱潯江,到梧州納入桂江后始稱西江。到廣東三水境內與北江交匯,稱珠江。全長2214千米,流域面積35.5萬平方千米。西江水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南、北盤江和紅水河,已經修建了天生橋、龍灘、巖灘、大化等水電站,大藤峽水利樞紐正在施工,成為西電東輸的重要基地。西江作為廣西的主動脈,在廣西境內的流域面積達20萬平方千米(占廣西陸地面積的86%),是廣西當之無愧的“精血”,也是現代嶺南壯侗語民族的母親河[9]。作為溝通粵、桂、黔、滇的紐帶,西江交融了嶺南與中原、西南與華南,具有較為明顯的山河一體的特征,在中華文化譜系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坐標。
漓江是廣西山水文化的代表之一,發源于貓兒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美麗的河流。從源頭往下,分別稱為烏龜江、集義河、六峒河、大溶江,大溶江與靈河交匯后始稱漓江,直至平樂縣城,全長160多千米。平樂以下的河段稱為桂江,在梧州匯入西江。漓江有三大特點:一是清澈見底。漓江上游為花崗巖地貌,植被茂密,表土流失少,而且河床主要由礫石和砂石組成,河水自凈能力強,含沙量極少。二是河床蜿蜒曲折,極盡形體之美。江流在石灰巖峰林、峰叢中蜿蜒穿梭,山環水繞,山水相依。三是峰林地貌與清澈蜿蜒的河流和諧交融,形成“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奇妙景觀。
紅水河位于西江干流的上游,斜貫桂西北丘陵山區的中部,古稱“牂牁江”“駱越水”等。從貴州望謨縣蔗香雙江口至廣西象州石龍,干流長659千米,廣西境內的流域面積為33162平方千米。紅水河因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紅黃壤地區,洪水期大量泥沙隨水入河,河水呈紅褐色而得名。其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67千克,是廣西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紅水河穿行于高山峽谷,坡降大,落差達254米,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可開發水力資源1108萬千瓦,年發電量600多億千瓦時,足以媲美黃河上游、長江上游的水能蘊藏量,與黃河上游、長江上游并列為全國三大水電基地。紅水河是壯族的母親河,秦漢以后又遷入了漢、瑤、苗等民族,各民族結合紅水河流域獨特的生態環境,創造出師公文化、銅鼓文化、螞崇拜文化、那文化、長壽文化等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左、右江因為20世紀上半葉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而聞名于世,是桂西南地區最大的兩條河流,在南寧西郊匯合后稱為邕江,成為西江水系的一部分。右江發源于云南廣南縣龍山,上游稱馱娘江,至百色始稱右江,在南寧西郊與左江交匯。全長724千米,流域面積為4萬多平方千米,歷史上是溝通粵、桂、滇三省的重要水道。左江發源于越南境內,有水口河、平而河兩個源頭,在龍州縣上金匯合明江后始稱左江。全長470千米,流域面積3.39萬平方千米,歷史上左江是溝通廣西與越南的一條重要水道。
南流江發源于大容山南麓,向南注入北部灣,全長287千米,流域面積8600多平方千米,在廣西南部獨流入海諸河中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大、水量最豐富。南流江在合浦境內入海,形成了江海聯運的交通優勢,使合浦港成為漢代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
廣西的“八山”與“一水”是絕佳的搭檔,山與水塑造出了廣西的陽剛與陰柔,如同神仙眷侶,不離不棄。沒有山的水,只有陰柔;沒有水的山,只有陽剛。只有江山相會,才是陰陽相濟、剛柔互補。廣西奇特的山水,提供給文人墨客無比的遐想和創作的靈感,正如明人蘇濬在《粵吟序》中寫道:“五管之地,盈盈一水,舳艫相錯如梭。余由廣管歷桂管,什一在陸,什九在水。因之東涉海,西窮漓江。其間風雨燠寒,以及晝夜死生之變,飄忽殊狀,視之若一。至奇石參差,臺榭交映,時而吊古,時遇故知,停橈選勝,為徜徉浩歌者累日云。迨視事蒼梧,故稱仙窟,古所云勾漏、都嶠洞天,巋然猶有存者乎?”[10]在明人王士性眼中,陽朔附近的山體在神韻上甚至超過了瀛洲、蓬萊、方丈三島,認為桂林處處是雁蕩山,到處是太湖石,每條江河溪流都是嚴陵、武夷之水,即“桂林無地非山,無山而不雁蕩;無山非石,無石而不太湖;無處非水,無水而不嚴陵、武夷”[11]。可以說,廣西文化的底色,正是得益于山之奇、水之靈的山水文化。
四、“一田”之富
作為廣西稻作農業的根本依托,山前平原、石灰巖殘峰平原和沿江平原點綴在廣西山麓、江河沿岸,猶如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在廣西的自然山水之間打上了人類活動的印記,更點綴出廣西山水之奇。廣西的平原共有3.41萬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14%,主要有潯江平原、郁江平原、賓陽—武陵平原、南寧盆地、右江河谷平原、玉林盆地、南流江三角洲等。平原面積雖然小,卻集中了廣西大部分耕地,是廣西最重要的農耕區和糧食基地,也是人文繁盛之地。
潯江平原位于桂平至平南的潯江兩岸,面積約630平方千米,是廣西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為40米,河網密布,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熱量充足,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是廣西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基地。郁江平原主要位于今貴港轄區境內,面積僅次于潯江平原,大致與潯江平原連成一片,因此又合稱潯郁平原。郁江平原也是廣西重要的糧食基地,有“廣西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
右江河谷平原由右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長約100千米,寬5~20千米,面積約350平方千米。右江河谷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盛產稻谷、甘蔗、玉米、花生、豆類、蔬菜等,是桂西最重要的糧蔗和蔬菜基地,有“桂西明珠”之稱。
南流江三角洲分布于南流江下游,長30多千米,寬5~10千米,河口地段寬20多千米,面積550平方千米,是廣西最大的三角洲。這里地勢低平,土壤肥沃,光熱水條件優越,盛產稻谷、甘蔗、花生等,是合浦縣最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基地。
廣西還有一種富有特色的稻田類型,以龍脊梯田最為有名。龍脊梯田始建于元代,完成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龍脊梯田位于龍勝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充分體現了壯、瑤先民對自然環境的巧妙利用與生態保護意識。龍脊梯田用流光溢彩描繪著自然的律動,彰顯著天人合一的神韻,是廣西稻作文化一曲波瀾壯闊的絕唱。2018年,包括龍脊梯田在內的中國南方稻作梯田被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水稻土是廣西主要的耕作土壤,肥力較高,是稻作農業的基礎。從宋代至清中期,廣西曾是廣東的糧食供應基地,所謂“西米東運”就是這一段歷史的反映。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道:“廣西斗米五十錢,谷賤莫甚焉。夫其賤非誠多谷也,正以生齒不蕃,食谷不多耳。田家自給之外,余悉糶去。會無久遠之積,商以下價糴之,而舳艫銜尾,運之番禺,以罔市利,名曰谷賤,其實無積貯爾?!盵12]清中前期,廣西一直向廣東輸出稻米,嘉慶十六年(1811年)廣西巡撫成林奏稱:“每年粵西米谷販運粵東者,查歷屆冊報數目,均在一百數十萬石以上,征收米谷稅銀約計一萬八九千兩不等?!盵13]其中潯江平原作為水稻主產區,道光時僅平南一縣銷往廣東的稻谷“歲約二十余萬石”[14],足證廣西一分水田的產出之富。
打上廣西傳統稻作農業印記的“那”文化圈,生動地反映了從駱越先民到壯侗語民族在廣西大地上從事稻作農耕的成效。研究表明,壯族先民居住的嶺南及其相鄰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馴化野生稻為栽培稻的地區之一。早在一萬年以前,壯族先民已經發明和種植稻谷,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發明和種植稻谷的族群之一[15]。隨著秦漢王朝對嶺南的統一和漢族的南遷,牛耕和水利技術也隨之傳入廣西地區,進一步促進了廣西稻作農業的發展。以壯族為主體的嶺南西部各土著民族,自從進入農業時代以來,一直以種植水稻為主,為各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他們高度依賴水田,以至于在他們命名的地名中,“那”(在壯語中意為“水田”)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今天,廣西正以“一分田”滋養著五千多萬人口。
五、“一?!敝?
千變萬化的廣西自然環境,除了“八山一水一分田”,還有北部灣的“一片海”。地理概念上的北部灣是指位于南海西北部的半封閉大海灣,東、北、西三面被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和越南的陸地環抱,南面連通南海。廣西北部灣地區主要指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沿著北部灣,廣西的海岸線蜿蜒曲折,東起合浦與廣東廉江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東興市與越南交界的北侖河口,長1595千米。曲折的海岸線造就了廣西沿海的眾多天然良港,可以建設萬噸級深水泊位達120個以上。
對廣西來說,北部灣的“一片?!奔仁菍氋F的珠場、鹽場、漁場,也是自漢代以來廣西人民擁抱海洋、走向外部世界的重要水路通道。這里有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的合浦,在今天的合浦漢墓博物館,透過那一件件琉璃、瑪瑙、琥珀等舶來品,仿佛可見2000多年前翩翩而來的船帆和繁忙商旅的身影?!昂掀种檫€”[16]的故事,折射出北部灣海域在漢代采珠業曾經擁有的繁榮。明代合浦的珍珠是廣西向朝廷進貢的重要貢品,白龍珍珠城生動地見證了明代北部灣珍珠業的盛況。直到今天,北部灣仍是中國南珠的重要產地,而且品質優良,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說。而宋代欽廉地區的鹽場和明代海北鹽課提舉司的設立,則反映出北部灣一帶鹽業的興盛。百年前的北海,是對外通商的重要口岸。20世紀初的欽州港,被孫中山規劃為南方第二大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防城港,是著名的“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點。改革開放后,北部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北海被列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如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北部灣正逐漸成為中國人熟知的一個符號,成為廣西形象的新標志。
北海銀灘是廣西自然旅游資源的一張亮麗名片,有“北看桂林陽朔,南賞北海銀灘”之說。銀灘因沙質全為高品位的石英砂,外表又白又細、松軟無比而得名。它東起北海半島大冠沙,西至冠頭嶺的大墩海,綿延24千米,海灘寬度為30~3000米,總面積約38平方千米,超過北戴河、大連、青島、煙臺、廈門海濱浴場的總和,足以媲美美國夏威夷的懷基海灘、保加利亞瓦爾納的金沙灘。在陽光照射下,銀灘銀光閃閃,仿佛置身于美不勝收的銀色世界,與蔚藍的大海交融成一幅瑰麗的圖畫。
廣西北部灣沿海有大小島嶼697個,總面積約67平方千米,其中潿洲島是廣西面積最大的島嶼,陸地面積約為26.88平方千米。潿洲島年降雨量只有1200多毫米,是廣西降雨量最少的地區之一;年均積溫超過8200℃,是廣西熱量最豐富的地方。島上盛產花生、香蕉等,海產品豐富,包括海參、鮑魚、魚翅、鱔肚、魷魚、墨魚、石斑魚、紅魚等特產,還有海龜、海馬、海豚、海牛。近年來隨著海域水質條件的改善,潿洲島正成為布氏鯨的活動地。
北部灣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石油等能源,為廣西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紅樹林是廣西最有特色的濕地資源,素有“海上森林”之稱。廣西紅樹林的面積達8375公頃,居全國第二位;就密度而言,廣西每千米海岸線的紅樹林面積居全國之首。北部灣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大陸近岸最潔凈港灣”,作為海洋“環境衛士”和“海水凈化劑”的紅樹林功不可沒。
六、自然資源的王國
廣西地形多樣,地質構造復雜,氣候南北、東西差異較為明顯,依山面海,山地與丘陵、平原交錯,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礦產資源的富集,廣西的植物、動物、礦產資源在全國都占有一定地位。
廣西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植物種類繁多[17]。國家公布的389種瀕危保護植物中,廣西占有113種。廣西還是中國野生稻種類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18]。4000余種的藥用植物,更是廣西的一大特色。
在動物資源中,廣西已知的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有929種(含亞種),約占全國總數的43.3%。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149種,約占全國總數的44.5%,包括白頭葉猴、鱷蜥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4種。白頭葉猴又叫花葉猴、白葉猴、白頭烏猿等,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作為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白頭葉猴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其生存空間比大熊貓還要小,研究價值不亞于大熊貓。白頭葉猴棲息于廣西南部植被繁茂的亞熱帶巖溶地區,目前僅分布在廣西左江與明江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內[19],面積不足200平方千米。
廣西沿海是中國著名的漁場,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種資源的寶庫[20],其中儒艮、中國鱟、海馬、海蛇、牡蠣、青蟹等十分有名。沿海地區的灘涂和淺海地帶還生長著大量浮游生物、潮間帶生物和底棲生物。欽州三娘灣的中華白海豚,有“美人魚”“水上大熊貓”之稱,屬于世界瀕危海洋生物,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廣西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有色金屬儲量巨大,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目前,廣西已知礦種有145種(含亞種),占全國已探明資源儲量礦種的45.8%。在廣西已探明儲量的97種礦藏中,位居全國前十位的有65種,躋身前五位的有44種[21]。各種礦產中,廣西錳礦、錫礦、鋁土礦尤為亮眼。廣西錳礦保有儲量為2.28億噸,占全國儲量的39%,其中大新下雷錳礦是我國儲量最大的錳礦床,已探明的錳礦地質儲量為1.31億噸,排在世界前列,發展潛力巨大。中國錫礦資源豐富,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廣西的錫礦儲量居全國第二,占全國總儲量的28%,明代河池、南丹的錫礦產量曾占全國產量的80%。廣西有錫礦產地139處,主要分布在南丹、河池、羅城三個縣市,探明儲量占廣西總儲量的75%。南丹縣大廠錫礦區探明儲量占全國的1/4、占廣西的70%,礦區面積168平方千米,是國內最為重要的錫礦生產基地之一。廣西鋁土礦探明儲量6.8億噸,遠景儲量超10億噸,且礦藏分布集中,礦石質量佳、易于開采,已建成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鋁工業基地。廣西非金屬礦產也十分豐富,高嶺土、滑石儲量均居全國前列。
七、受惠復受制,地利非百利
八桂大地是幾億年來地殼運動的產物,大約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至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廣西的山脈和地貌才在陸地上大致形成。其整體格局是西北高東南低、四周高中間低,略成一個盆地形態。四周的山地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對廣西的影響呈現出兩面性:一方面,為土著族群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空間,有利于民族個性的形成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也有利于自主自強、刻苦勇猛意識的養成;另一方面,地理上的阻隔和閉塞,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先民觀念意識上的狹隘保守。
古代的廣西在經濟文化上長期落后于內地先進地區,直到今天,廣西仍難有開風氣之先的表現。究其原因,在于瀕海而長期沒有真正走向海洋,位于大陸卻與內地有五嶺之阻隔,儼然內外有別。在廣西內部,其山水雖以千嬌百媚、風情萬種、“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瑰麗詭怪,奇偉絕特”而聞名全國,但徒為文人墨客和旅行家抒發自身情感之助,并未轉化為廣西先民賴以發展自身的資源,其生態的脆弱性較為明顯。明人王士性從風水堪輿的角度將廣西發展不好的原因歸結為無開闊平原,氣脈不能凝聚,指出廣西“山牽群引隊向東而行,并無開洋,亦無閉水,龍行不住,郡邑皆立在山椒水,止是南龍過路之場,尚無駐蹕之地,故數千年暗汶,雖與吳、越、閩、廣同時入中國,不能同耀光明也”。拋開風水之說,廣西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多、滲漏多,地表水難以蓄積的弊端確實存在。一旦遇到降雨較少的年份,便容易發生干旱,對傳統農業的消極影響甚大,甚至人畜飲水都非常困難。
反過來,不盡如人意的自然環境又激發了廣西人絕處求生、險中制勝的剛毅和智慧。氣勢磅礴的越城嶺、都龐嶺和萌渚嶺逶迤于湘桂交界處,成為溝通南北的障礙。但是自然的險阻難不倒南來北往的官商行旅,先秦時期萬山叢中就已存在羊腸小徑。秦漢時期更有靈渠的開鑿、零陵桂陽嶠道的開通和瀟賀古道的通達,將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連接起來,將嶺南邊陲與嶺北內地溝通起來。大批人員物資從中原地區越過五嶺南下,直達北部灣和南海之濱,大大加速了嶺南的開發,開啟了漢代廣西發展的黃金時代。而來自海外的商品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合浦等港口,通過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漓江、靈渠、湘江水路運往中原地區,形成溝通廣西與中原的水上交通大動脈。湖南通過這條水路與嶺南地區保持密切聯系,而江西與廣東的聯系卻因為大庾嶺的阻隔而困難重重。為此著名歷史學家李濟指出,與湖南相比,江西與廣東有著更多的交界線,但被一條高高的大庾嶺隔開,而“湖南卻通過改道廣西而與廣東保持了相當暢通的交往”。由此可見,地之利與不利都是相對的,只要有在絕境中求生的勇氣與智慧,不利的環境亦可轉化為“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