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藝苑文從:中國幻術史話(典藏版)
- 徐莊 傅起鳳
- 1850字
- 2021-11-26 11:26:20
四、文化交流先行者
幻術是視覺藝術,受眾不受語言限制,中外咸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著特殊優勢。幻術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臺的藝術。《列子·周穆王》載:“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原注化人,就是幻人,幻術家)。”這表明3000 多年前就開始了中原與西域的幻術交流。到了漢代,中外交流更為頻繁。漢武帝于公元前134 年起努力溝通西域,從而鑿通絲綢之路,與世界上當時同屬文明古國的大秦〔古稱犁(黎)軒,即古羅馬帝國〕、安息、條支(在今伊朗及中東兩河流域一帶)、身毒(今印度)、撣國(今緬甸)互通音訊,遣使不絕。因此,這些國家的幻術亦隨著使者、商人、僧侶等,陸續來到中國,使中國的幻術品種和數量驟增,在“百戲”游藝演出中占有重要地位。據《史記》《漢書》記載,最早來華的西方藝術家就是兩位羅馬籍幻術師。《史記·大宛列傳》載:
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于東界……漢使還,而后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
漢武帝劉徹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經過十八年的努力終獲成功,大宛諸國派使者隨漢使來觀漢之廣大,于公元前108 年抵達長安。獻給漢武帝“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大鳥卵即是鴕鳥蛋;黎軒,又作牦靬,古稱大秦、海西國,為地中海東岸地區,那時屬羅馬帝國版圖;善眩人,“眩”通“幻”,善眩人就是善于表演幻術的幻術家。他們帶來了吞刀吐火等新奇的西方幻術。漢武帝非常高興,舉行了規模空前、中西合璧的百戲盛會招待來賓,附近三百里的民眾都來觀看。中外幻術家表演了“畫地為川”“聚石成山”“魚龍漫衍”“吞刀吐火”“自縛自解”等精彩幻術。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幻術用于國事活動,收到了很好的外交效果。從此年年開展這種文化交流活動,故《史記》稱:
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自從絲綢之路貫通之后,西域幻術源源不斷流入中原。《后漢書·陳禪傳》:
安帝劉佑永寧元年(120 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肢)解,易牛馬頭。明年元會,作之于庭,安帝與群臣共觀,大奇之。
早期流傳于中國的西域魔術節目,見于記載的有“吞刀”“吐火”“植樹”“種瓜”“屠人”“截馬”“自支(肢)解”“自縛自解”“易牛馬頭”“易貌分形”等。此后自三國至南北朝,由印度僧人和民間藝人攜入的節目,又有“缽中生蓮”“食針”“截舌復原”“剪絹不斷”“火燒不毀”等。《魏書·西域傳》記載悅般國:
遣使朝獻,并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數升或盈斗,以草藥內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養瘡一月復常,又無痕瘢。世祖疑其虛,乃取死罪囚試之,皆驗。
《法苑珠林》記載了公元646 年西國五婆羅門來京師的情景:
西國有五婆羅門來京師,善能音樂、祝術、雜戲、截舌、抽腸、走繩、續斷。
《舊唐書·音樂志》載:
安帝時,天竺獻伎,能自斷手足,刳剔腸胃,自是歷代有之。我高宗惡其驚俗,敕西域關令不令入中國。苻堅嘗得西域倒舞伎。睿宗時,婆羅門獻樂,舞人倒行,而以足舞于極刀鋒,倒植于地,低目就刃,以歷臉中,又植于背下,吹篳篥者立其腹上,終曲而亦無傷。又伏伸其手,兩人躡之,施身繞手,百轉無已。臥劍、截舌、抽腸之術皆是印度婆羅門教僧徒常習的苦行術。兩漢以來西域不時輸入的苦行術,給予中國后世民俗、宗教、生死觀和幻術的發展以深遠的影響。
歷代中國也有不少幻術傳入周邊國家,諸如九連環、茶碗與玉、茶葉箱遁人、飛連化雪、空壺取酒等不勝枚舉。許多節目不僅傳到東南亞鄰邦,甚至傳到西歐,在世界幻術發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20世紀下半葉,日本奈良正倉院博物館發現一本叫《唐儛會》的畫冊,又稱《信西古樂圖》。它記錄了唐朝流入日本的雜技樂舞達30 余種,其中有不少幻術,如“飲刀子舞”“吐火舞”即吞刀吐火,“臥劍上舞”即刀尖懸人,“入壺舞”即雙甕遁人,“入馬腹舞”即分身術等多種。日本學者藤原明衡《新猿樂記》中所提到的“咒師”即為幻術師,“唐術”即中國幻術。日本魔術研究家坂本種芳的《奇術世界》一書中,列為最古的幻術專業典籍的,便是1510 年明代陳眉公所著的《神仙戲術》。歷史表明,中國幻術東漸對日本幻術的孕育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自明治維新后,日本注意向西方汲取養料,形成了東西合璧、具有日本獨特風格的幻術,也稱東洋奇術或東洋把戲,又對中國幻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總之,從公元前78 年直至2009 年7 月世界魔術大會在北京舉辦,2000 多年來,幻術一直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前列,幻術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無疑對東西方文化發展與人民友好往來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增進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紐帶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