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媒藝苑文從:中國建筑史話(典藏版)
- 樓慶西
- 2408字
- 2021-11-26 11:01:41
概 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曾經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取得過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共同發展壯大。建筑,既是物質建設,又是一種文化建設。在中國各民族中,漢族的建筑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同時,各民族的建筑也各具特點,所以形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建筑面貌。從城市、建筑群到一幢幢單體建筑,都曾經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它們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藝術的高度成就。這些建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體系,在世界建筑中獨樹一幟,成為人類建筑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中國古代建筑有什么特點呢?它的獨特體系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木構架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木構架的結構方式。就是說,房屋的骨架都是用木料制成的。它的基本形式是用木頭柱子立在地面上,柱子上架設木梁和木枋,在這些梁和枋上面架設用木料做成的屋頂構架,在這些構架上再鋪設瓦頂屋面。這種木構架的形式,從兩千年前漢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上可以看到,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大量建筑也多是這種結構。這種木結構的建筑有許多優點。

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示意圖
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我們常說中國房子是“墻倒屋不塌”,就是因為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用墻體承受上面的重量,墻壁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所以房屋的外墻和內墻都可以靈活處理。外墻可以是實體的墻,在北方寒冷地帶,可以用厚墻,在南方炎熱地區,可以用木板或竹編的薄墻;也可以不用墻而安門窗;甚至房屋四周都可以臨空而完全不用墻;這樣就滿足了殿堂、亭榭、廊子等各類建筑的不同需要。在室內更可以按用途以板壁、屏風、隔扇分隔成不同的空間。
第二,防震性能好。因為木結構建筑的各部分之間絕大多數是用榫卯連接的,這些節點都屬于柔性連接,加以木材本身所具有的韌性,所以當遇到像地震這樣突然的襲擊力量時,它可以減少斷裂和倒塌,加強建筑的安全。山西應縣有一座高達 60 多米的佛塔,全部用的是木結構,已經有 900 多年的歷史了,曾經遇到過多次較大的地震,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第三,木結構便于施工建造。木材是天然材料,它不像磚瓦那樣需要用泥土燒制,它比起同樣是天然材料的石頭,采集和加工都要容易得多。同時,在長期實踐中,工匠們還創造了一種模數制,就是用木結構中一個構件的大小作為基本尺度,房屋的柱、梁、門窗等都以這個尺度為基本單位來計算出自己的尺寸大小,這樣,工匠就可以按規定尺寸對不同構件同時加工,然后到現場拼裝,較少受季節和天氣的限制,加快了房屋建造的速度。
當然,木結構也存在著缺點。例如它的堅固和耐久性不如磚石結構;木材怕火怕潮濕怕蟲類腐蝕,歷史上遭受雷擊而毀于火災的建筑不計其數。所以木建筑比起磚石建筑,壽命要短得多,這也是歷史悠久的古建筑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原因。
二、建筑的群體布置
我們看到的中國古建筑,總是成組成群地出現,大到一座宮殿、寺廟,小到一所住宅。先以最常見的住宅來分析,北方的四合院是住宅中最普通的形式,它由四座房屋前后左右圍成一個院子,主人的住房在中間,子女用房在兩邊。這種把房屋圍成一個院子,主要建筑在中央,次要建筑在兩側成均衡對稱的布置方式成了中國古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式。宮殿是這樣,寺廟也是如此,只不過宮殿廟宇的單體建筑更講究,所圍成的院子更大,前后左右組成的院落更多,成為更大的建筑群體。中國建筑由四根柱子組成的“間”為基本單位,由“間” 組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單座建筑,由單座建筑又組成大小不同的院落建筑群組,一座城市也主要由這許許多多不同用途的建筑群組所組成。

北京四合院住宅 (選自《中國古代建筑史》)
這種規整的建筑群組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在山區或者地形復雜的地方,各建筑之間或者各個院落之間不可能都前后左右完全整齊對稱地排列,因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的安排組合。在園林中,為了創造有變化的景致,有時還有意地將建筑分散靈活地布置,打破規整的格式。當然山區、園林里的這些建筑仍然是群組中的一個部分,它們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是組合方式與宮殿、住宅不同而已,正因為這樣,才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
三、建筑的藝術處理
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處理,有它鮮明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它善于將建筑的各種構件本身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為有特色的裝飾,大到一座建筑的整體外形,小到一個梁頭、瓦當都是這樣。中國建筑的屋頂,由于木結構的關系,體形都顯得龐大笨拙,但古代工匠卻利用木結構的特點把屋頂做成曲面形,屋檐到四個角上都微微向上翹起,看上去,屋頂面是彎的,屋脊是彎的,屋檐也是彎的。在長期實踐中,又創造了廡(wǔ)殿、歇山、單檐、重檐等各種形式,還把屋脊上的構件加工成各種有趣的小獸,使龐大的屋頂變成了中國古建筑一個富有特殊藝術形象的重要部分。房屋木結構的梁、枋出頭也做成了螞蚱頭、麻葉頭等各種有趣的形式,連一排排屋檐上的瓦頭都進行了裝飾,刻出各式花草、禽獸,增加了建筑的情趣。為了保護木材,在木結構的露明部分涂上油彩,這又為裝飾提供了廣施才能的場所,創造了中國建筑特有的“彩畫”裝飾。
在中國建筑裝飾中,不但敢于用色彩,而且也善于用色彩。色彩濃重而鮮明成了中國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一座重要的宮殿建筑,屋頂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屋頂下是青綠色調的彩畫,殿身是紅墻紅柱和紅門窗,下面有白色的石臺基和深色的地面,在藍天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這樣大膽地把黃與藍、紅與綠、白與黑幾組相互對比的顏色放在一起,使整座建筑光彩奪目。古代匠師不但敢于用重彩,而且也善于用淡筆。在南方一些園林中,建筑多用白色的墻和青灰色的瓦,深咖啡顏色的木結構往往不加彩畫,四周栽培著青竹、芭蕉,組成了色彩淡雅的園林環境。
按照不同的用途,中國古建筑分為宮殿建筑、陵墓建筑、壇廟建筑、宗教建筑、園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