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變現
- (日)山口周
- 1272字
- 2021-11-05 17:59:10
原則2 一本書,讀兩成就夠了
大多數人在開始讀一本書的時候,總是傾向于堅持把它從頭讀到尾。但這種做法的效率其實非常低。
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帕累托法則”呢?
這個法則本是由意大利的經濟學者帕累托提出的,所以冠上了他的名字。簡單概括,這個法則告訴我們“在各種各樣的領域內,80%的結果是從整體的20%之中產生的”。
這條“帕累托法則”其實也適用于閱讀大多數書籍。也就是說,從一本書中所得到的80%的知識,其實都來自于全書20%的內容。因此,想要高效地閱讀并收獲知識,一個極大的關鍵就是要看我們如何找出書中這20%的精華部分了。
先說結論吧,想要找出精華部分,當然需要把書整個讀一遍,但此處有一個要點,就是要“一帶而過地跳讀全書”。
一段的開頭倘若沒有令人心動,就果斷跳過
接下來,我們談談這找出20%精華部分的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閱讀目錄”。閱讀目錄時,如果發現其中有“總論”或“結論”等總結性文字的章節,那么就先從這里讀起。假設一本書總共分為十個章節,那么把這“作總結的一章”從頭讀到尾,其實也只讀了全書的10%而已。
有不少書都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整體中汲取精華部分。例如,前段時間掀起討論的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寫的一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本書主要講述了審判虐殺猶太人的主導者——納粹戰犯艾希曼的全過程,而漢娜·阿倫特在旁聽席記錄了這些內容。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對審判的詳細記錄及感想,而阿倫特本人主張的精華部分則收錄于卷末。閱讀這類書時,可以先從結論部分閱讀。
還有一類情況也不在少數。那就是找到了看似是總結的章節開始閱讀,卻發現其中并沒有寫什么“總結”類的東西,這時應該怎樣做呢?
遇到這種情況就翻到目錄部分,找出“看上去最有趣”的一章,從最吸引自己的部分開始讀。不過要注意“不要從這一章的第一句開始一字一句地閱讀,而是只讀每一段開頭的那句話”。如果用這種方法閱讀,那么讀完一章也就只需要花個幾分鐘。
使用這種方法讀過之后,如果還覺得有趣,就可以進一步閱讀一整章。如果覺得無趣,那就再回到目錄部分,選擇看上去比較有趣的章節,再次粗略地從“開頭的一句話”讀起。這時候,就不必再思考“有趣還是無趣”了。重要的是你是否認為“讀了段落開頭的第一句話,就必須繼續閱讀下去,跳著去閱讀內容實在太可惜了”。因此,其實不必鉆牛角尖地思考“讀,還是不讀?”,只要按照自己的感覺去閱讀就可以了。
通過這樣的方法閱讀數個章節(我大概至多會閱讀3~4章)的段落開頭部分后,如果還是沒有引起我們太大的興趣,那么就可以判斷這本書不必再繼續閱讀了。也就是說,倘若沒有找到一本書的“在最初階段必讀的那兩成內容”,那就意味著這本書根本不必閱讀了。
當然,從一本書的第一句一字不落一直讀到最后,有可能從中收獲“珍貴的一句話”。但若按照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方法,恐怕就有可能會漏掉。
可是,為了找這“珍貴的一句話”于是把整本書全讀了個遍,這樣的做法永遠都無法提高讀書的性價比。倘若你是一個有著大把時間的閑人也就罷了,但對于大多數商務人士來說,時間本就是最珍貴的資源。因此,“只讀精華的那兩成,其他先舍棄”的閱讀方法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