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清史資料

1.《清史稿》

《清史稿》五百二十九卷,目錄五卷,共五百三十四卷。民國趙爾巽等編。

紀十二(共二十五卷)

14卷 5  9  28 12 8  4  8  6  6  4

志十六:天文、災異、時憲、地理、禮、樂、輿服、選舉、職官、食貨、河渠、

12  3  4  4  8

兵、刑法、藝文、交通、邦交(共一百三十五卷)

5  1  1  6  3  2  2  19

表十:皇子、公主、外戚、諸臣封爵、藩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大臣、

12  2

疆臣、交聘(共五十三卷)

1  7  4  4  3  10  3  2  4

傳十五:后妃、諸王、諸臣、循吏、儒林、文苑、忠義、孝義、遺逸、藝術、

2  4  6  8  4

疇人、列女、土司、藩部、屬國(共三百十六卷)

《清史稿》《土司傳》六卷 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甘肅,各一卷。

《藩部傳》八卷 如科爾沁、杜爾伯特、土默特、青海額嚕特、西藏之類是也。

《屬國傳》四卷 如朝鮮、琉球、越南之類是也。

外國入《邦交志》。

2.《清史稿》之修成

清史館設于民國三年甲寅——見金梁《清史稿校刻記》。

《清史稿》印行于民國十六年丁卯——見趙爾巽《清史稿發刊綴言》。

歷時十四年。

金梁《清史稿校刻記》(《清史稿》卷首):“甲寅年(民國三年)始設清史館,以趙公爾巽為館長。……庚申(九年),初稿略備,(凡歷七年)始排比復輯。丙寅(十五年)秋,重加修正。自開館至是,已歲紀一周,其難其慎,蓋猶未敢為定稿也。丁卯(十六年)夏,袁君金鎧創刊稿待正之議,趙公韙之,即請袁君總理發刊事宜,而以梁任校刻,期一年竣事。……是秋趙公去世,柯君兼代館長,一仍舊貫,歲暮校印過半,乃先發行,至今夏(十七年戊辰)全書告成。”(戊辰端陽作)

“乃稿實未齊,且待修正,只可隨修隨刻,不復有整理之暇矣。”

3.《清史稿》取材

金梁《清史稿校刻記》:“……其取材則以實錄為主,兼采國史舊志及本傳,而參以各種記載,與夫征訪所得,務求傳信,不尚文飾焉。”

4.《清史稿》纂修時初擬從刪篇目

《清史稿》纂修時初擬從刪及改定之篇目(據金梁《清史稿校刻記》)

紀:“宣統紀初擬為今上本紀,后改定。”

志:“初擬有國語、氏族、外教三志,皆刪。”

表:“初以大學士與軍機合稱宰輔,后改。”

傳:“初擬有明遺臣、卓行、貨殖、客卿、叛臣諸目,皆刪并。”

5.《清史稿》纂修姓氏

清史館職名(見《清史稿》卷首):

館長  趙爾巽

兼代館長總纂  柯劭忞

總閱  于式枚

總纂  王樹枬 郭曾炘 李家駒 繆荃孫 吳士鑒 吳廷燮

馬其昶 夏孫桐 秦樹聲 金兆蕃(十人)

纂修  鄧邦述 章 鈺 王大鈞 袁勵準 萬本端 陶葆廉

王式通 顧 瑗 楊鐘羲 簡朝亮 張采田 何葆麟

陳曾則 姚永樸 夏曾佑 唐恩溥 袁克文 金兆豐(十八人)

協修  五十七人

提調  五人

校勘  五人

收掌  五人

總理發刊事宜總閱 袁金鎧

辦理校刻事宜總閱 金 梁

6.《清史稿》纂修人手

金梁《清史稿校刻記》:“丁卯夏(民國十六年)袁君金鎧創刊稿待正之議,趙公韙之,……是時留館者僅十余人,于是公推以柯君劭忞總紀稿,王君樹枬總志稿,吳君廷燮總表稿,夏君孫桐、金君兆蕃分總傳稿,而由袁君與梁校閱付刊。”

本紀 太祖 鄧邦述、金兆蕃原稿 奭良復輯 柯劭忞刪正

太宗 鄧邦述、金兆蕃原稿 柯劭忞刪正

世祖 鄧邦述、金兆蕃原稿 柯劭忞刪正

圣祖 鄧邦述、金兆蕃原稿 奭良復輯 柯劭忞刪正

世宗 鄧邦述、金兆蕃原稿 奭良復輯 柯劭忞刪正

高宗 吳廷燮原稿 柯劭忞刪正

仁宗 吳廷燮原稿 奭良復輯 柯劭忞刪正

宣宗 吳廷燮原稿 柯劭忞刪正

文宗 吳廷燮原稿 奭良復輯 柯劭忞刪正

穆宗 吳廷燮原稿 李哲明復輯 柯劭忞刪正

德宗 瑞洵原稿 李哲明復輯 柯劭忞刪正

宣統 瑞洵原稿 奭良復輯 柯劭忞刪正

志 天文 柯劭忞原稿

時憲 柯劭忞原稿

災異 柯劭忞原稿

地理 秦樹聲原稿 王樹枬復輯

禮  張書云、王大鈞、萬本端分稿 金兆豐復輯

職官 金兆豐、駱成昌、李景濂、徐鴻寶分稿 金兆豐復輯

樂  張采田原稿

輿服 何葆麟原稿

選舉 張啟后、朱希祖、袁勵準分稿 張書云復輯

食貨 姚永樸、李岳瑞、李哲明、吳懷清分稿 吳懷清復輯

河渠 何葆麟等原稿 吳懷清復輯

交通 羅惇曧等分稿 吳懷清復輯

兵  俞陛云、秦望瀾、田應璜、袁克文分稿 俞陛云復輯

刑法 王式通等分輯 后用許受衡稿

藝文 章鈺、吳士鑒原稿 朱師轍復輯

邦交 李家駒、吳廣霈、劉樹屏分稿 戴錫章復輯

表 諸王 吳士鑒原稿

公主 吳士鑒原稿

外戚 吳士鑒原稿

諸臣封爵 劉師培原稿

軍機大臣 唐邦治原稿

其余諸表 吳廷燮原稿

傳 后妃 鄧邦述、奭良、金兆蕃原稿 金兆蕃復輯

諸王 鄧邦述、奭良、金兆蕃原稿 金兆蕃復輯

開國至乾隆諸臣 在館諸人分纂 金兆蕃復輯

嘉道咸同諸臣 在館諸人分纂 夏孫桐復輯

光宣諸臣 在館諸人分纂 馬其昶、金兆豐復輯 金梁補輯

循吏 在館諸人分纂 夏孫桐復輯

藝術 在館諸人分纂 夏孫桐復輯

儒林 繆荃孫原稿 金梁重補輯

文苑 馬其昶原稿 金梁重補輯

疇人 陳年原稿 柯劭忞復輯

忠義 章鈺復輯

孝義 金兆蕃復輯

列女 金兆蕃復輯

遺逸 王樹枬、繆荃孫原稿 金梁復輯

土司 繆荃孫原稿

藩部蒙古 吳廷燮原稿

藩部西藏 吳燕紹原稿

屬國 韓樸存原稿

以上皆據金梁《清史稿校刻記》。

1939.10.26

7.《清史稿》之批評

《清史稿》之可議者(孟心史《清史講義》):

《宣統紀》應稱《遜帝紀》。

《災異》即《五行志》,太簡略且無必要。

《時憲志》即《歷志》,避高宗諱而以清代歷法之名為稱,不當。

《時憲志》列八線表太繁且人人所知,應刪。

《藝文志》疏漏久為目錄家詬病。

《疇人傳》前史所無,亦無必要,可并入《儒林》。

優點:

《交通》(電報、鐵路、郵政)、《邦交》二志,以時政之重要列為專志。

《部院大臣》列至侍郎有特識,用意周密。

《疆臣表》亦有特識,中葉以后實有外重之漸。

《交聘》與《邦交志》相應。

1939.10.26

8.《清史稿》的私改

私改指《清史稿》出版后,金梁自行改動之處。影印本悉照私改本付印,此于金梁底本可以看出。底本現藏余處。

紀 仍舊

志 《時憲志》 刪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共七卷

表 仍舊

傳二百三十八,《劉含芳傳》附陳黌舉,已列于目而未附。余于底本散頁,見金梁私造《陳傳》附于《劉傳》之后,并將《劉傳》刪減成十六行(原十七行),其下緊接《陳傳》,凡十五行,列為“五頁”。其后接《游智開傳》,列為“又五頁”。六頁以后仍舊。但此散頁并未發行。今《光宣列傳》(1934金梁印行)將《陳傳》改于卷末,標為十頁,并加小注,文句與散頁亦不同。縮印本與館印本同。

傳二百五十六,原《趙爾豐傳》甚長,占三頁(三至六頁),金刪節成十五行(原六十七行),改標“三四五”合頁。縮印本與館印本同。

傳二百六十,原《張勛傳》附張彪,金改本刪張彪(自二頁末行起刪十一行),《康有為傳》改本刪末一句,余皆同。縮印本與改本同,但傳末雜入他卷。

《文苑傳》二,金于嚴長明后加朱筠、翁方綱二傳,列為“又十二頁”。

聯合書店縮印本《清史稿》(1942出版),列傳二百六十《張康傳》用金改本(即影印本),但卷末雜有傳外文七行(在《張康傳》“論曰”之后),其前四行即館印本傳二百五十九《沈曾植傳》“設存古[學堂……著有《海日樓文詩集》]”一段。后三行為新撰傳論,文曰:“乃宣、曾植皆學有遠識,本其所學,使獲竟其所施,其治績當更有遠到者。乃朝局遷移,掛冠神武,雖皆僑居海濱,而平居故國之思,無時敢或忘者。卒至憔悴憂傷,赍志以沒。悲夫!”這一段傳論是改館印本二百五十九卷傳論后半而成。這或者就是金梁所謂關內本“列傳第二百六十卷張康合傳竟刪去,而以前卷割而為二,以充卷數”(《清史例案敘》)的那一問題。我們現在看這個問題,主要在是誰改的。金自言“至今夏(1928)全書告成”(《校刻記》),又言“以梁任校刻”、“隨修隨刻”(《校刻記》),則當時終其事者實即金梁一人,而編成即印成之時,其間沒有旁人強改的時間。金又言“幸攜奉所發者尚在其先,皆照原刻”,則當時確已印出、裝訂并流通。當即出之時,正張作霖遁逃,遇炸,南軍入城之時,人心惶惶,非主其事而心懷危疑者誰。

1955.3.3—4

9.實錄

清歷朝實錄

清歷朝所修,雖其間時有修改,要為清代重要之史籍,《清史稿》、《東華錄》皆據之修成。

精繕本,故宮博物院文獻館藏一部,存大高殿。沈陽故宮藏一部。“滿洲國”國務院印本,民國二十八年夏聞之袁守和“滿洲國”據沈陽藏本印出行世(鉛印影印未詳),河內博物院有之。其中有關對日交涉者大都空白未印。

10.清史有紀表

《清會典事例》卷一〇五一《翰林院·職掌》:“(嘉慶八年奉旨)向來史書皆有本紀,以為弁冕。我朝列圣相承,均經國史館恭修本紀,敬謹存藏。伏念皇考高宗純皇帝圣德神功,登三咸五,業于四年春特命纂修實錄,自應恭修本紀,以垂史冊。著國史館總裁派提調等督率編纂,隨時進呈。務于實錄告成后,陸續辦竣。至國史館尊藏五朝本紀尚未裝潢成帙,亦著該館將原本分函裝修謹貯,并著另繕一分進呈,以昭慎重。”

11.《東華錄》

《東華錄》

蔣良騏修,自天命至雍正  三十二卷

王先謙修,自天命至同治,十朝  四百二十五卷

均據《清實錄》。

潘頤福《東華續錄》(咸豐朝)  六十九卷

朱壽朋《光緒東華錄》  二百二十卷

12.清國史纂修列傳

《清會典事例》卷一千四十九《翰林院·職掌》:“(乾隆三十年諭)……著將國初以來滿漢大臣已有列傳者,通行檢閱核實,增刪考正。其未經列入之文武大臣,內而卿貳以上,外而將軍、督撫、提督以上,并宜綜其生平實跡,各為列傳。均恭照實錄所載及內閣紅本所藏,據實排纂,庶幾淑慝昭然,傳示來茲,可存法戒。”

又命國史立表。

13.《明元清系通紀》

《明元清系通紀》 已印行十五冊 孟森撰

此書舊稱《清朝前紀》(商務出版),后又作《滿洲開國史》(北大有講義),此書蓋整理補充后所改作。

孟氏自記:“今以明代之紀元,敘清代之世系,成一編年之文,一覽了然,既明史所削而不存,又清史所諱而不著,則此一編正為明清兩史補其共同之缺也。”

14.《滿洲源流考》

《滿洲源流考》 官書 二十卷 乾隆四十二年阿桂奉敕撰

述滿洲開國 地理類

15.《開國方略》

《四庫簡明目錄·史部·編年類》:“《開國方略》三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洪惟列圣龍興,肇基東土……鴻綱巨目,編年紀載,開創洪猷,炳炳麟麟,與日月齊耀焉。”

16.平定臺灣

《平臺紀略》一卷,清藍鼎元撰。《四庫簡明目錄》曰:“紀康熙辛丑(1721,六十年)平定臺灣逆寇朱一貴始末。起是年四月迄雍正元年(1723)四月,鼎元時在其兄總兵官廷珍軍中,故見聞最悉。”

17.平定蘇四十三

《蘭州紀略》。《四庫簡明目錄·史部·紀事本末類》曰:“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敕撰。記戡定逆番蘇四十三始末。蘇四十三倡立新教于循化,嘯聚賊黨于河州,其盡殲無遺則在蘭州龍尾山也。”

18.平定準噶爾

《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五十四卷,正編八十五卷,續編三十三卷。《四庫簡明目錄·史部·紀事本末類》:“乾隆三十七年(1772)奉敕撰,記開辟西域始末。……前編述圣祖以來撻伐之事,正編述掃蕩伊犁,俘達瓦齊及削平阿睦爾撒納,殲馘波羅尼部霍集占之事,續編述一切善后之事。”

19.平定朔漠

《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四庫簡明目錄》:“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以噶爾丹數為邊患,親統六師往征,逆黨潰遁,是年九月再幸塞北,降其所屬諸部,明年(1697)二月又親征之,噶爾丹敗亡,朔漠悉平。詔大學士溫達等紀其始末為此編,康熙四十七年(1708)告成。”

20.平定金川

《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三卷。《四庫簡明目錄》:“乾隆十三年(1748)奉敕撰。記討定大金川始末,起于九姓之構釁,訖于郎卡之歸命。”

21.戡定山東

《臨清紀略》十六卷。《四庫簡明目錄·史部·紀事本末類》曰:“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敕撰。記戡定山東逆寇王倫始末。王倫倡亂于壽張而伏誅于臨清,故以臨清紀略為名。”

22.平定兩金川

《平定兩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四庫簡明目錄·史部·紀事本末類》:“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述殲除小金川逆酋僧格桑、大金川逆酋索諾木事。”

23.清代實錄

以上據《清史稿·藝文志二》

《宣統政紀》七十卷 亡后修 述至宣統三年十二月

1955.2.24

24.《滿洲實錄》

《滿洲實錄》八卷,訂八冊。滿漢蒙三體文。偽滿國務院影印。前見某人論文謂此書印本凡三,待考。

今西春秋(滿和對譯)《滿洲實錄》一冊,390頁,昭和十三年(西1938)日滿文化協會鉛印本。

1947.10.1

25.政書

《清會典》一百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奉敕撰。初修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再修于雍正五年(1727),一切大經大法無不臚載。

《大清會典》五修:

康熙二十五年修 二百五十卷 自崇德元年迄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五年修  二百五十卷 自康熙二十六年迄雍正五年

乾隆二十六年修 一百卷,《則例》一百八十卷

嘉慶二十三年修 八十卷,《圖》一百三十卷,《事例》九百二十卷

光緒二十五年修 一百卷,《圖》二百七十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雍正五年(1727)奉敕撰,乾隆四年(1739)告成。以兵制為根柢,而一切典章、爵秩、人物、藝文皆條分臚載。《四庫》入“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

《大清則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與《會典》同修。《四庫簡明目錄》云:“觀于《會典》可知法守之常經,參以《則例》可知變通之大用,互相經緯,而百余年之因革損益源委燦如。”

《大清通禮》四十卷,乾隆元年(1736)奉敕撰。二十一年(1756)告成。

《皇朝文獻通考》二百六十六卷,乾隆十二年(1747)奉敕撰。于馬氏二十四門舊目外分立群廟考一門。

《皇朝通志》二百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奉敕撰。一仍鄭樵原書。

26.清代史籍

《清史稿·藝文志二》

紀事本末類:

《皇朝武功紀盛》 趙翼 四卷

《圣武記》十四卷 魏源

《平定羅剎方略》四卷 不著撰人

《平定粵匪紀略》十卷《附記》四卷 杜文瀾

《湘軍志》十六卷 王闿運

《湘軍記》二十卷 王定安

《平浙紀略》十六卷 秦緗業、陳鐘英

《吳中平寇記》八卷 錢勖

《淮軍平捻記》十二卷 周世澄

《豫軍紀略》十二卷 尹耕云

《山東軍興紀略》二十二卷 不著撰人

《霆軍紀略》十六卷 陳昌

《平定關隴紀略》十三卷 易孔昭、胡孚駿

《粵東剿匪紀略》五卷 陳坤

《平回志》八卷 楊毓秀

《剿定新疆記》八卷 魏光燾

《浙東籌防錄》四卷 薛福成

《國朝柔遠記》十八卷 王之春

《中西紀事》二十四卷 夏燮

詔令奏議類(1)

1955.2.24

27.近人著作

近人著作一(以日人著作為藍本,新派):

《清朝全史》 日本稻葉君山著 中華書局有譯本

《清代通史》 蕭一山 商務出版

《清史講義》 汪榮寶

近人著作二(舊派):

《清史綱要》 吳增祺 商務

《清史要略》 陳懷 北大

28.傳記

《清史列傳》 中華書局排印本

《國朝先正事略》

《清儒學案》

《碑傳集》

《續碑傳集》

《碑傳集補》 閔爾昌

29.傳記引得

《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 燕京哈佛社

30.老檔

《滿洲老檔》 二十六套,一百八十冊。沈陽故宮崇謨閣藏。

金梁(漢文)譯《滿洲老檔》 一百卷,三十冊。抄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自天命迄崇德,即上書之漢譯本。

金梁《滿洲老檔秘錄》 上下兩編,訂二冊。金氏鉛印本。即上書之節本。

金梁《滿洲秘檔》 一冊。鉛印本。即上書之再版改訂本。

藤岡勝二(日文)譯《滿文老檔》 三冊。稿本影印。上冊天命,1—888頁;中冊天聰,889—1441頁,下冊崇德1443—1757頁。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巖波書店印行。

1947.10.1

31.建國史料

滿洲老檔 未入關前之滿文檔案,存奉天清宮,金梁有摘譯本。未經刪改之史料。

32.分輯

《清開國史料》六卷 謝國楨 北平圖書館

《清代文字獄檔》  故宮

《清代外文史料》  故宮

《中日交涉史料》  故宮

《三朝夷務始末》道咸同  故宮

《清三藩史料》  故宮

《太平天國史料》  北大

33.清史資料

研究明清史有一個優越條件,就是資料多。

兩朝實錄基本完整,文集多,方志多,筆記多,官修書籍多。

但問題亦在此。如何甄用?

我們要“詳細地占有材料”(《毛選》822第一版),而又“不是甲、乙、丙、丁的現象羅列”(822),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歷史”(679),而又“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這就是必須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

我們認識客觀事物,需要有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在收集史料也一樣,必須反復的分析、選擇。不能走馬看花,不能東張西望,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搜集一些表面的、片面的個別材料為自己主觀設想辯護。而要深入地、廣泛地用馬克思主義進行調查研究,取得系統的、基礎的知識。

資產階級學者,喜歡用稀見的、冷僻的歷史資料,以炫淵博,我們反對只是這樣作,我們不排斥從最常見的史料中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方法進行具體分析,引出固有的結論。

34.編年史

實錄是大事日志,是資料長編,無疑是史料價值很高的。

但是它是以帝王為中心的,非帝王言行聞見不錄。

它是以起居注、發抄題本,后期以折包為依據的。明發者錄,秘件不錄,日期問題參差,經過不明。

它是以封建政治禮法為主的,祭祀、朝見,無關。

35.清代編年史

《清歷朝實錄》

《清歷朝實錄總目》

《清太祖實錄稿本》三種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四卷

《東華錄》三十二卷 蔣良騏 通行本八卷

《東華錄》 王先謙 天命4卷 天聰11 崇德8 順治36 康熙110雍正26 乾隆120 嘉慶50 道光60 咸豐69 同治100

乾隆以下稱《東華續錄》,合前稱《十一朝東華錄》,又稱《東華全錄》。

《光緒朝東華續錄》二百二卷 朱壽朋 宣統元年上海鉛印

《東華錄綴言》六卷 奕賡 《佳夢軒叢著》

《清太宗日錄殘卷》 《史料叢刊初編》

《清圣祖起居注》 仝上

《清圣祖起居注殘稿》 仝上

《清鑒綱目》十六卷 印鸞章 1936年世界書局

《清史綱要》十四卷 1913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印

《清鑒輯覽》二十八卷 1918年文明書局編印

《清史攬要》四卷 日本增田貢 1902年上海書局石印 敘至同治十三年止

36.清代傳記

《(清)國史列傳》八十卷 《六經堪叢書》二集

《清史列傳》八十卷 中華書局1929年鉛印

《國朝滿漢名臣傳》八十卷 滿四十八卷漢三十二卷 菊花書屋刻巾箱本

《碑傳集》一百六十四卷 錢儀吉 天命迄嘉慶 浙江局本

《續碑傳集》八十六卷 繆荃孫 道光迄光緒 江寧局本

《碑傳集補編》十四卷 繆荃孫 補乾嘉諸人 未刊

《碑傳集補》六十卷卷末一卷 民國閔爾昌 燕京大學鉛印本 卷末為民國時人

《耆獻類征初編》七百二十卷 清李垣 光緒刻本

《閨媛類征》十二卷 清李垣 光緒刻本

《耆獻類征續編》五百五十卷 李垣 未刊

《近代名人小傳》二卷《當代名人小傳》二卷 費行簡 民國上海崇文書局鉛印 費行簡為王闿運弟子,曾參奎俊幕。

《從政觀法錄》三十卷 朱方增 道光刻本 從《國史列傳》刪錄

《文獻征存錄》十卷 錢林 咸豐刻本 專錄文人儒者

《國史儒林文苑傳稿》 阮元 黃氏《知足齋叢書》

《國朝先正事略》六十卷 李元度

《中興將帥別傳》三十卷《續編》六卷 朱孔彰 坊刻易名《續先正事略》

《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 乾隆九年纂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二十四卷 吳修 《碧瑯玕軒叢書》(黃任恒)

《清(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江藩 《粵雅堂叢書》二編 《叢書集成》

《清朝宗學淵源記》二卷 江藩 《粵雅堂叢書》二編 《叢書集成》

《清儒學案》 徐世昌 刻本

37.《碑傳集》

《碑傳集》一百六十四卷,錢儀吉纂錄,黃彭年編定,諸可寶校刊,光緒十九年浙江書局雕板印行。

前有錢儀吉《自序》,題道光六年;諸可寶《校刊記》,題光緒十九年;沈登善書札,題光緒二十年甲午;諸可寶識沈登善書后。總目后有錢儀吉《后序》。

錢儀吉《后序》:“嘉慶二十一年,江西漕項奏銷冊達戶部,列其目有里民津貼銀米者,按部例無有,謂外吏之私征也,嚴詰之三,……會予再蒞云南司,檢舊牘,見乾隆季年報部冊固有之,綿歷數十年未當駁詰,疑必有故。……時道光三年也。后數年讀李穆堂侍郎所為《郎溫勤公墓志》,其事乃大明白。……(中敘其案經過)……又以見舊章之當博考,而文字之益為無窮也。久之讀《八旗通志》范承勛、郎廷極傳,言之益詳。……”

私家傳志不諱恩怨,而回護慚德,相互對照,反而可見真象。如姚啟圣傳碑,極言施瑯攘功事,而施瑯墓志、逸事一無所及,則攘功必確;又如康熙時黨爭于徐氏、王氏、高氏、許氏、郭氏,諸傳可以得其背后內幕。

諸可寶《校刊記》:“此一部為類二十有五,……統一千六百八十余人,列女又三百三十余人,采文五百六十余家,……近今湘陰李氏有《國朝耆獻類征》初編四百十六卷之刻,搜羅別集止三百余家,而史館列傳居太半,視先生書……相去又不待論。”

1963.9.24

38.《清史稿》印行先后

《清史稿》 《史稿》的纂修……印行所謂關外本 關內、關外兩本異同《史稿》的禁錮 今天的看法

《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 紀二十五卷 志一百四十二卷 表五十三卷傳三百十六卷 分訂一百三十本,目錄一本。

民國三年(1914)設館 民國十六年(1927)全稿略具(此句朱師轍文)(79) 凡十四年。

民國十六年(1927)十二月發行五十冊 紀7 樂志2 輿服志1 職官志2 河渠志1 刑法志、交通志1 皇子世表4 大學士年表1 軍機大臣年表1 疆臣年表11 藩部世表3 列傳12—87,127—179,共17冊

天案,細數較總數多一冊。

民國十七年(1928)五月續印出八十一冊 目錄1 天文志1 災異志2時憲志6 地理志5 禮志2 選舉志2 食貨志2 兵志3 藝文志2 邦交志2 公主及外戚表1 諸臣封爵表4 部院大臣表4 交聘表1 列傳1—11,88—126,180—262,共二十一本 循吏傳1 儒林傳3 文苑傳1 疇人傳1 忠義傳3 孝義傳3 遺逸及藝術傳1 列女傳2 土司傳1 藩部傳3 屬國傳2

天案,細數較總數少一冊。

以上傅振倫《〈清史稿〉評論上》見《清史述聞》301—302頁。

最初史館印一千一百部,每部一百三十本,目錄一本,預約每部一百元。第一次印成五十本,二次印成三十本,預約取得最多者僅八十本,其余五十一本陸續出版。

金梁運出關外四百部(全)。見《述聞》430頁。

以上朱師轍文,《清史述聞》431頁。又428頁容庚文,言燕京大學圖書館藏本為八十冊。

39.《清史稿》的關內與關外本

朱師轍(少濱)《清史述聞》(1955年撰印)卷五《竄改更正第九》“《清史稿》關內本與關外本”條:“至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政府北伐方亟,館中趕印《史稿》,代館長(柯劭忞)及編纂諸人益無暇問館事。金梁乃乘時局紛擾之際,恣其伎倆,偷將各人之稿增改,復將卷首職名任意開列,又私作《校刻記》,竊稱總閱,俱未呈明館長核準,任意發刊,皆無人知之。及北伐告成,書方印竣,金梁方自得意,以為稿印就,時局如此,史館即結束,縱將來發現偷改,木已成舟,誰人能再更改。且關外(原注:東三省)預約四百部,未呈館長閱覽核準發行,金梁已于印成時即運關外,館中僅存七百部。……”(80頁)

據此,金梁改《清史稿》在付印以前,不在出版以后。

《清史述聞》卷二《綜核提要第四》引夏孫桐(閏枝)復張爾田(孟敂)書:“館長(趙爾巽)既歿,柯鳳老代之,與袁(金鎧,字潔珊)、金(梁,字息侯)意不合,交稿不閱,即付金手,金幾執全權,弟斷斷相持,手中者未聽干涉。及印書將畢,尚余曾、左、李三專傳未成,金乃以初稿付印。”(42頁)

據此,金梁能改《史稿》,實由代館長授之以權。

又注文:“師轍按,金梁乃一校對,見人極恭順,無權干涉人,人亦并不許其干涉。僅印稿時,偷改人稿,人皆不知。后余調所印余編《藝文志》觀,始發其弊,乃有抽改之舉。由此有關內、關外本之分。”(42頁)

據此,抽改已印成《清史稿》者乃關內本,非關外本。

《清史述聞》五《竄改更正第九》:“金梁驚懼潛遁(以再運《史稿》被制止),故宮委員馬衡、沈兼士等,恐館中書籍檔案遺失,公函請師轍代為照料保管。公函附后:

少濱先生大鑒:敬啟者:清史館已于六月二十八日由衡、同奎、瀛、兼士、瑜等暫行接收,所有文書、圖籍業經封鎖保管。惟查該館書目及簿記向不完備,殊難稽考。夙知先生熟悉該館情形,敢請先生加入為臨時圖書點查員。先生對于維護文物素具熱忱,諒必樂于贊助也。專此敬請大安。故宮接收委員馬衡、俞同奎、吳瀛、沈兼士、蕭瑜啟。(1928)七月十七日。(80頁)

……余乃承命至館,……余調前所編《藝文志》印本翻閱,不意開卷一序已改長篇為一紙,將前后倒置,且文氣局促,句語欠妥,……乃執以示館長(代館柯劭忞)及同事,眾皆指其妄繆,謂必金梁所為,皆欲取觀全書。柯鳳老閱目錄,見所開職名,謂未呈核定,謬誤甚多。既睹金梁自題‘校刻總閱’,……眾閱畢皆嘩然。……又睹列傳二百六十卷張勛、康有為《傳》,附有《張彪傳》,鳳老復言,張勛、康有為傳本有擬稿,后議決從缺,另有深意,何以竊行增入,至張彪亦何能附傳。……遂召開會議于宣武門內大街頭發胡同口鴻運樓飯莊。

是日到者:柯館長(劭忞)、王晉老(王樹枬,字晉卿,總纂)、夏閏老(總纂夏孫桐,字閏枝)、金雪生(纂修金兆豐)、張書云(協修,字卿五)、戴海珊(協修戴錫章,字海珊)、奭召南(協修奭良,字召南)諸先生及余(朱師轍,字少濱),討論其事。眾皆主張竊改者抽換,其卷首職名經眾商定,由金雪生先生秉筆,書就交余重印,校刻記抽去。……其必應抽改者各別加討論,惟時間匆促,與經費困難,只重要數處先行抽換,由眾決定,交余執行,余待將來細檢查,再行辦理……”(80—82頁)

據此,清史館于1928年六月二十八日已接收,舊館長、總纂、協修實已當然去職,故七月十七日有臨時圖書點查員之聘。會議抽改更在七月十七日之后。就當時法律觀點言之,諸人實無此權力。而竟然抽換改訂,且未請示故宮接收人員并得其同意,實為濫用職權。金梁之妄改付印雖屬不當,但仍是借勢攬權,是清史館內部問題,出版之后仍屬合法的,與朱師轍等在清史館接收之后抽改仍有不同。清史館此后從未恢復。

又:“茲將關內本(原注“亦稱正本”)、關外本(原注“亦稱偽本”)異同重要者分述于后……”(82頁)

案,此以關外本為偽本,亦不妥當,見上。

朱師轍《清史藝文志》在《清史稿》下半部出版前已單獨刊行。見《述聞》387頁。

上列( )皆天挺所加。

故宮博物院審查《清史稿》請禁,用關內本。

日本人影印兩種,一小字洋裝,一大字洋裝,均用關外本。

金梁影印本,用關外本刪改。刪《時憲志》10—15卷,補《翁方綱傳》等。

上海書業聯合公司印《二十六史》本,合用關內、關外兩本。傳259兩論并載。

關外本應稱清史館初印本。

關內本應稱清史館抽改本。

臺灣修改《清史》用關內本。

1963.10.9

40.《清史稿》關內關外本異同

孟森《關內外兩本異同錄》(原載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三卷四號),見《清史述聞》404—424。

“異同目錄:

一、職名

二、總目

三、校刻記

四、《藝文志序》

五、列傳二百五十九

六、列傳二百六十

以上六處,所有異同俱將兩本原文錄出對照,可以見館員自避時忌之意,有所在矣。而不料今之遭禁者,反在此不在彼。”(404—405頁)

案,《清史稿》關內外本之異同,大抵只此六項,其后金梁印本始加多。此中一、三、四為一類,文人相輕及私人感情所激也;二、五、六為一類,留京諸人趨避時忌者也。詳后。

天挺案,關外本列傳二六〇為張勛、康有為《傳》,疑實《史稿》之舊,而分卷二五九為兩傳則留京諸人事后所分。何以言之。張康為復辟元兇,實清代遺老所景慕,不可能不為之立傳,一也。關外本《張勛傳》,于辛亥革命下緊接“東渡日本,歸屬津,筑張園自隱。乙丑(1925)迎蹕駐園(指溥儀出宮移津事),供張服用,夙夜唯勤。丁卯(1927)秋病篤……”(《述聞》414頁),于復辟事一字不提,此即柯劭忞所謂“另有深意”之意,如早已“決議從缺”,而系館外所撰,則又何能諱之,二也。張勛死于1927年秋,康有為亦死于1927年,時去《史稿》全書付印已極近,果決議從缺,何暇更為此傳,三也。勞乃煊、沈曾植均復辟時大臣,清末官職未崇,不能二人獨立一行,其人其事合梁鼎芬諸人同傳最為相宜。從編裁言之,關內本明系割二五九卷為兩傳,四也。1927年“趙爾巽乞款于張作霖、吳俊升,而袁金鎧為之介,果得款”(張爾田文,見《述聞》283頁),張吳軍人,復辟亦有關連,為無《張勛傳》似非所愿,五也。其所以必去張康《傳》,則以當時群謂《清史稿》反革命之故,亦即孟森先生所謂“館員自避時忌”之意也,此其六。

1963.10.9北京

41.禁《清史稿》

“(民國)十八年(1929)十二月,故宮博物院具呈國民政府,謂《清史稿》‘乖謬百出,開千古未有之奇’。列舉十九項:一,反革命;二,藐視先烈;三,不奉民國正朔;四,例書偽謚;五,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六,反對漢族;七,為滿清諱;八,體例不合;九,體例不一致;十,人名先后不一致;十一,一人兩傳;十二,目錄與書不合;十三,紀表傳志互不相合;十四,有日無月;十五,人名錯誤;十六,事跡之年日不詳載;十七,泥古不化;十八,簡陋;十九,忽略。”(容庚《〈清史稿〉解禁議》見《清史述聞》424頁。故宮博物院原呈見《述聞》418—424頁)

十三“互不相合”原呈作“互相不合”,十六“年日”原作“年月”。

故宮審查用關內本,見孟森文注。(418頁)

請禁原因:“故宮博物院欲以修史為己任。”(容庚文,425頁)

“清史稿之成也,持論者以趙爾巽非作家,意已輕之。”(孟森文,297頁引)

“查禁之原動力,或謂出于李石曾(煜瀛),或謂出于譚組庵(延闿)。一則目其父傳為不佳(原注“李鴻藻”),一則因其父未與立傳(原注“譚鐘麟”),其實亦不盡然。必籀其因素,無非南北互紐,內外相傾,結合而成之耳。”(尹炎武1955年《清史述聞》跋,1頁)

42.對《史稿》關內關外本意見

關外本之名創自金梁。金梁知北京清史館諸人抽改《史稿》,欲站住腳步,表示自己運往東北之四百部非偽造,遂創為關外本、關內本之名,以明關外本是正本留在關外者,而認為關內本為抽改本,非正本。

清史館留京諸人,主之者朱師轍,以國民革命軍入城,時論以《清史稿》反革命為言,不無恐懼;又以金梁任意改舊稿,又自稱總閱,不無憤嫉。遂有抽改之議,既以推卸責任,又有快意之意。(撤銷總閱及《校刻記》)既改之后,亦自居于關內本,無形中遂承認了關外本,成為兩本同是正本。

其后覺察其不妥,遂目關內本為正本,關外本為偽本,但已關內關外并稱之勢已成,無人談正本與偽本也。

《清史稿》出于眾手,而始終其事者則為夏孫桐、金兆蕃,金氏遺稿交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夏氏手稿不知存否。諸表成于吳廷燮,增訂者唐邦治,唐稿歸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吳稿由家人以亂紙售出,不知所在。(均見尹炎武《清史述聞》跋)而關內本、關外本之主者朱師轍與金梁,一則參修初稿(朱),一則主持印稿(金),均非撰纂主要人物。

《清史稿》纂述之人,自館長至協修,均屬遺老或準遺老(朱師轍辛亥時年三十三,且無功名,自非遺老),以效忠清朝,用史報清的立場自居,自然仇恨辛亥革命;且十四年中經費日絀,撰手數更,又無總閱之人,自然繆誤抵牾不一而足。此故宮博物院呈文,傅振倫諸人言之詳矣。

《清史稿》關內、關外兩本,其撰述立場、態度(人人均有自我千秋的態度)、謬誤、抵牾都是一樣的。至于有無張勛、康有為《傳》并不能為之改變面貌。

《藝文志》問題亦多,早在《清史稿》未出版前,朱師轍已將《藝文志》單行出版。范希曾、蠡舟均有評論,其誤不在于序文,抽改與否亦無關系。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之后,張學良在東三省獨立政權,關內、關外交通隔阻,學者不知關內、關外兩本歧異所在,頗寄深望于關外本。孟森先生盡大力得之,相互比較又為之失望。

關內本抽改后,最后五十一本并未發行,故宮乃有審查之舉。審查均用關內本,而所謂反革命、藐視先烈、不奉民國正朔等十九款,均在關內本中,遂禁止發行,而留京清史館人為之奪氣。孟森先生所謂“而不料今之遭禁者反在此不在彼”,正指此(在此,指十九款;不在彼,指《張勛傳》)。(后朱師轍于1935離北平往四川,1939復歸北平。)

《清史稿》既遭禁,學者求之愈力,于是金梁影印本出。原印為白連史紙,此為有光紙。其形式大小與原印本同,但原印本系鉛印,此系原樣影印,事在1933年,用關外本在北京印,刪改補增均有,以關外本相號召,實系金梁私改,與原印不同。此本朱師轍稱之為“偽中之偽”,所以稱之為私改,以在出版后以一人意見改之也。原卷數亦改。此可稱偽本,不能以關外本目之。應注意。

在今天看起,《清史稿》關內、關外兩本,無論政治上、學術上都是同等的價值不高的,無優劣之別,無正偽之分,我們不要再糾纏進去。關內、關外之名是當日政權分裂的產物,也可以不用。從出版時間看,一個初印本,一個部分抽改本。

今天如果用《清史稿》,兩本都可以用,如果再印《清史稿》,應該用初印本(關外本)。因為(1)它是初印的,(2)它是廣泛傳布的(日本兩本,中國二十六史本),(3)它多了張勛、康有為《傳》,在史料上他們二人的傳,是有參考必要的,(4)《校刻記》雖有遺漏,大致不差,有參考價值。但不妨將抽改本的《藝文志·序》,二五九、二六〇兩傳論附在后面。

至于金梁影印本,可以不用。如買有此書,應注意其頁數,凡有“又一”、“又二”頁碼的,都是后改加的,不要用。

《清史稿》既謬誤如此,應否重修?必須重修。

能否照原體例修?絕不能。舊體例已不適用于今天。必須另定。定新體例,打破紀傳體。

如何處理《清史稿》?應聽其存在,作史料讀。

今天再用《清史稿》為藍本,用紀傳體裁修改清史是荒謬的。臺灣出版的《清史》是顯著的例子。

1963.10.10

43.臺灣出版清史

1961年十月,臺灣匪幫清史編纂委員會由“國防研究院”出版“《清史》”,凡八冊6278頁,分正編529卷,補編21卷,共550卷。就《清史稿》略加刪改,將原稿536卷減為529卷(少7卷),新撰“補編”。一年完成。

其所減少七卷,為《鄭成功傳》改載記等是也。

其所刪改,為《董全勝傳》“偽潮王”改“洪軍將潮王”;《牛師韓傳》“發捻各寇”,改“洪軍及捻”;《張英麟傳》“乙丑冬卒”,改“民國十五年卒”;《周馥傳》“謚慤慎”,刪;《盛宣懷傳》“而鄂變亦起”,改“鄂中革命亦起”;《趙爾豐傳》“武昌變作”,改“武昌革命作”;《徐致靖傳》“庚子聯軍”,改“二十六年聯軍”;《蘇元春傳》“同治初”改“同治二年”。

其所補,《南明紀》五卷,《明遺臣列傳》二卷,《鄭成功載記》二卷,《洪秀全載記》八卷,《革命黨人列傳》四卷。

作者自言“洪秀全以民族英雄,崛起草野……”,又言“原《清史稿》……至書洪氏為賊為寇,是非混淆,殊失史家公正之態度。本載記乃就民族大義之觀點,以敘述洪氏之開國立業,可謂識其本源。……原《清史稿》置洪氏于列傳,今予以廢棄,改撰載記,略師《東觀漢記》之遺意,復為行文之便利而采用編年體……”

舊史敘述不相統屬,列國之事曰載記,班固始以之記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太平天國事與之不同,一也(太平天國是對清朝的革命起義);南明稱紀,洪氏稱載記,同屬與清朝對立之獨立政權,不必記載不同,二也;舊史本紀不能兩政權并立,南明已打破成規,何以洪氏不能同列,三也;鄭氏在臺灣雖屬獨立政權,但未稱號建國,與洪氏之建立太平天國者不同,從史書體例看,不應與鄭氏同列載記,四也(應如《項羽本紀》之例);從性質來看,洪氏系反清起義,鄭氏系抗拒滿族壓迫,而從規模大小來看,則洪遠過于鄭,亦不應同樣看待,五也;載記之稱是認清為正統,民族觀點云何,六也。革命黨人列傳雖然都是尊重革命之意,但其內容、用語未能體現此意,如云“以逆豎昌言革命,大逆不道入”(6174頁9行)、“帝”(6188.9)、“載湉”(6189.1)、“會清帝后相繼殞”(6189.3)均是。

44.康熙時修三朝國史

《清史列傳》卷九《徐九文傳》:“(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詔修三朝國史,以大學士王熙為監修總裁官,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梁清標及元文為總裁官。”(37頁)

仝卷《阿蘭泰傳》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文曰:“二十八閏三月,……奏減罪可矜疑者四十五人。四月,充三朝國史總裁官。五月,擢武英殿大學士。”(26頁)

仝卷《伊桑阿傳》:“二十七年(1688)授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尋充纂修三朝國史總裁官。”(25頁)

又卷八《王熙傳》:“(康熙)二十五年……加太子太傅,時編纂《三朝圣訓》、《政治典訓》暨《平定三逆方略》、《大清會典》、《一統志》、《明史》,并充總裁官。二十七……”(3頁)

《清史列傳》七十九《貳臣傳·梁清標傳》失載。梁死于康熙三十年(1691)。(40頁下)

王氏《東華錄》康熙四十五,康熙二十九年壬辰朔:“乙未,禮部等衙門議,準御史徐樹谷奏請纂修三朝國史。得旨:太祖太宗肇造丕基,永垂謨烈,神功圣德,千古莫倫。世組統一寰區,宏開景運,治化綦隆,光昭天壤。且當時勛舊翊贊勤勞,若不及時匯輯成書,恐歲久人湮,諸臣事績致有闕略。依議即行編纂,昭示奕禩。應行事宜,著內閣、翰林院會同詳議具奏。”(7頁)

徐樹谷為徐乾學之子。

45.清代國史

王鴻緒《明史稿》卷首《史例議上》:“恭讀國史,弘光亦稱福王。”(敬慎堂刻本,16頁下)

《明史稿》,王鴻緒于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送進,而《史例議下》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記事,則此文必作于康熙末年。當時所指國史應為《國史列傳》及《世祖實錄》,非別有國史其書。

46.清代史

《清朝全史》 日本,稻葉君山 1914年著 1914年但燾譯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

《清史要略》 陳懷 1931年中華書局出版

《清代通史》 蕭一山

47.清代政書

《中樞政考》

《清鹽法志》三百卷,吳縣張茂炯纂修,1920年鹽務署印行。起順治,訖宣統,分通例、長蘆、東三省、山東、河東、陜西、兩淮、兩浙、福建、兩廣、四川、云南、援證十三編,其體例區為鹽場、運銷、征榷、緝私、職官、經費、建置、雜記八門,又各系子目,事緣地起,目以事分。

48.《樞垣記略》

《樞垣記略》十六卷,道光三(二)年(癸未[壬午],1823[1822])梁章鉅撰。光緒元年(乙亥,1875)奕命朱智等補輯道光三年以后事,成書二十八卷。

梁章鉅原序:“自雍正庚戌(八年,1730)設立軍機處,迨茲九十余年,綱舉目張,人才輩出,而載稽故實,尚缺成書。章鉅于嘉慶戊寅(二十三年,1818)選充章京,儤直余閑,翻閱舊檔,輒思輯為一書。隨筆甄綜,日有所積,至道光壬午(二年,1822)春季奉命守郡,匆匆出直,此后遂無由再綴一詞。……因于簿書之隙,重加勘匯,閱月而成編,為門七,為卷十有六。卷首恭錄訓諭,次列除授,又次紀恩敘,又次詳規制,又次考題名,而以詩文及雜記附末。……書中艮限仍以壬午春季為斷,俟好事者續增焉。軍機處為我朝政府,考官制者謂即唐、宋之樞密,因題為《樞垣記略》云。道光癸未(三年,1823)秋仲,梁章鉅識于清江浦之以政學齋。”

增補本奕序:“……閩梁芷林中丞充章京時,撰《樞垣記略》一書,為門七,為卷十有六,分類排纂,具有條理,蓋仿宋《麟臺故事》、元《秘書監志》等書之例。惟其書成于道光壬午(二年,1822),迄今已五十余年。制度相沿,因時損益,……爰屬章京朱智等,詳稽檔冊,依原書體例,重加修輯。其訓諭、除授、恩敘、規制、題名、詩文六門,今增十二卷,合原書共為二十八卷。……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十二月谷旦。”

據增補本卷十八《題名四·漢軍機章京》:

梁章鉅,字芷林,福建長樂人。嘉慶壬戌(七年,1802)進士。二十三年(戊寅,1818)四月,由禮部主事入直,官至江蘇巡撫。(15頁)

又卷十九《題名五·漢軍機章京》:

朱智,字茗笙,浙江錢塘人。咸豐辛亥(元年,1851)舉人,八年(戊午,1858)七月,由工部主事入直,現官太仆寺卿。(7頁)

增補本目錄(原闕,天挺據補)

1963.10.25

49.清代則例

清代則例 據曹宗儒《記清代則例》,原載民國二十九年北京《中和月刊》一卷十一期63—66頁。

《宮中現行則例》 乾隆朝 同治九年 光緒朝排印本 年份系纂修時期

《宗人府則例》 道光三年 十九年 二十九年 光緒四年 十四年 三十四年

《王公處分則例》 咸豐六年

《六部則例》 乾隆五十五年

《吏部則例》 乾隆七年 二十六年 四十八年 六十年 嘉慶五年 道光二十三年 同治朝 光緒十二年

《吏部稽勛司則例》 嘉慶朝 道光朝

《吏部驗封司則例》 道光朝

《處分章程》 道光朝 同治五年 十二年

《吏部滿官銓選則例》 乾隆七年 五十五年 道光二十三年 同治十二年 光緒十二年

《吏部漢官銓選則例》 仝上

《戶部則例》 乾隆二十年 四十六年 道光十一年 二十八年 咸豐朝 同治四年 十三年(63)

《戶部旗務則例》 乾隆三十四年

《戶部鼓鑄則例》 仝上

《戶部軍需則例》 乾隆四十一年 五十年

《禮部則例》 乾隆四十九年 嘉慶九年 道光二十年

《科場條例》 乾隆六年 道光二十九年 咸豐朝 光緒十一年 十三年 二十八年

《學政全書》 嘉慶十年 十七年

《兵部處分則例》 道光三年

又《續纂》 道光九年

《兵部武場條例》 同治朝 光緒二十一年

《督捕則例》 乾隆八年

《兵部籌餉章程》

《兵部軍需則例》 乾隆四十一年 四十九年

《兵部八旗則例》 乾隆六年 十一年 三十九年 四十九年

《中樞政考》 乾隆六年 二十九年 三十九年 四十九年 嘉慶十三年 道光九年 十二年 光緒十六年

《工部則例》 乾隆朝 嘉慶三年 十七年 二十六年 光緒十年 十九年

《工部軍器則例》 乾隆五十六年 嘉慶二十一年

《工部軍需則例》 乾隆四十一年

《工程做法》 乾隆元年

《內廷工程做法》 仝上

《物料價值》 仝上(64)

《乘輿儀仗做法》 乾隆十四年

《理藩院則例》 附《通例》 《回疆則例》 道光十三年 光緒十七年 三十四年

《蒙古律例》 乾隆朝 嘉慶朝

《欽定臺規》 道光七年 光緒十八年

《太常寺則例》 乾隆五十年 道光朝

《壇廟祀典》 乾隆二十三年

《國子監則例》 乾隆三十七年 嘉慶二年 道光四年

《金吾事例》 咸豐元年

《白塔信炮章程》

《總管內務府則例》 同治九年 光緒十年 宣統三年 民國二十四年故宮文獻館刊本

《內務府廣儲司則例》 民國二十四年故宮文獻館刊本

《內務府掌儀司則例》 仝上

《內務府都虞司則例》 仝上

《內務府會計司則例》 仝上

《內務府慶豐司則例》 仝上

《晉政輯要》 光緒十三年

《粵東省例》

以上已刊

《皇子事例》(65)

《六部則例》 天挺案:上文已見

《戶部爐藏則例》 光緒二十五年鈔本

《戶部海運新案》 道光二十八年

《戶部海運續案》 咸豐元年

《漕運則例纂》 乾隆朝

《都察院則例》

《順天府則例》

《光祿司則例》 道光八年續纂本 天挺案,應作光祿寺

《太仆寺則例》

《護軍統領則例》

《內務府營運司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慎刑司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上駟院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武備院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奉宸院則例》 故宮藏本 天挺案,應作奉宸苑

《內務府圓明園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靜明園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靜宜園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清漪園則例》 仝上

《內務府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務處則例》 仝上

《內務府管理三旗銀兩莊頭處則例》 仝上

《內務府官房租庫則例》 仝上

《內務府中正殿則例》 仝上

《內務府造辦處則例》 仝上

《內務府武英殿修書處則例》 仝上

《內務府御藥房則例》 仝上

《內務府寧壽宮則例》 仝上

《內務府雍和宮則例》 仝上

《內務府南苑則例》 故宮藏本

《內務府景山官學則例》 仝上

《內務府咸安宮官學則例》 仝上

《內務府管轄番役處則例》 仝上

《內務府犧牲所則例》 仝上

以上未刊

1962.11.12北大

50.《書目答問》介紹的經濟名臣

《書目答問》附錄二《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經濟家》注:

熊賜履(文端)

湯斌(文正)  《潛庵先生疏稿》一卷(《湯文正公遺書》) 《湯子遺書》四卷(《三賢政書》)

魏裔介(文毅) 《魏文毅公奏議》三卷(《畿輔》、《集成》) 《兼濟堂文集》二十卷(《四庫》)

魏象樞(敏果) 《寒松堂集》十卷(《畿輔》、《集成》) 《寒松堂奏議》四卷

李光地(文貞) 《榕村全集》四十卷(《李文貞全集》、《榕村全書》)

于成龍(清端) 《政書》八卷(《四庫》) 《于山奏牘》七卷

陸隴其(清獻) 《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四庫》、《陸子全書》)

靳輔(文襄)  《靳文襄奏疏》八卷(《四庫》)

張伯行(清恪) 《正誼堂集》五卷(《三賢政書》)

陳鵬年(恪勤)

趙申喬(恭毅) 《趙忠毅公文錄》(《國朝文錄續編》)

孫家淦(文正)

李紱(穆堂)  《穆堂文鈔》一卷(《清二十四家文鈔》)

陳宏謀(文恭) 《培遠堂偶存稿十卷》(《全集》) 《培遠堂文集》十卷(《陳榕門先生遺書》)

朱軾(文端)

鄂爾泰(文端) 《平蠻奏疏》一卷

舒赫德(文襄)

方觀承(恪敏) 《述本堂詩集》

劉統勛(文正)

阿桂(文成)

松筠(文清)

傅鼐

陶澍(文毅)  《印心石屋文鈔》一卷(《陶萸江先生全集》)

林則徐(文忠) 《林文忠公政書》(《遺集》) 《林文忠公奏議》(《三公奏議》)

胡林翼(文忠) 《奏議》五十一卷(《全集》)

曾國藩(文正) 《曾文正公全集》

天案,光緒間,尚可增加數人:

左宗棠(文襄) 《左文襄公奏稿》六十四卷(《全集》)

李鴻章(文忠) 《李文忠政書》一百六十五卷

張之洞(文襄) 《奏議》七十二卷(《全集》) 《電奏》十三卷(《全集》) 《張宮保政書》十二卷

劉坤一(忠誠)

沈葆楨(文肅) 《沈文肅政書》十二卷

51.清代史叢書

《滿清野史》

《滿清稗史》

《清初史料四種》

《史料叢編》

《痛史》

《東北文獻叢書》

《心史叢刊》

《昭代叢書》

《荊駝逸史》

《國朝稗乘》

《清人說薈》

《中國內亂外患歷史叢書》

《舊聞零拾》

《申報館叢書·掌故類》

《清代征獻類編》

52.日本研究明清史的學者

據鄧嗣禹《日本學者對于日本與東洋之研究》,傳略及其著作略。

1961年香港大學出版 英文本 凡四八五頁

Japanese Studies on Japan and the Far East

書凡分三十二類

根據:《文化人名錄》 日本著作權協議會編 1957

《人事興信錄》 人事興信所編 1956

《大學研究者研究題目總覽》

《東洋史研究文獻類目》

《雜志記事索引·人文科學篇》

《全日本出版物總目錄》

安部健夫ABE Takeo 1903— 京都大學 滿蒙史 雍正史 清代典當業 八旗制度 耗羨提解

藤井宏 FUJII Hiroshi 1913— 社會經濟史 明代鹽商 灶田考明代鹽場考 一條鞭法的一側面

荻原淳平 HAGIWARA Jumpei 《明實錄》 土木之變前后 小王子的一考察

石原道博 ISHIHARA Michihiro 1910— 中日關系史 鄭成功與朱舜水 明末日本乞師的研究 日明交涉的開始

巖見宏 IWAMI Hiroshi 1924— 嘉靖賦役改革 雍正時公費 明代銀差

神田信夫 KANDA Nobuo 1921— 清史 議政大臣 《嘯亭雜錄》及其作者吳三桂 明初云南土司

慶松光雄 KEIMATSU Mitsuo 地震史 明代地震概要 康熙十八年河北省大地震

間野潛龍 MANO Senryū 1923— 明代思想史 明代的家規(《東方學報》1954年八期83—93頁) 陽明學派與儒佛論爭

松村潤 MATSUMURA Jun 1924— 蒙古史 滿洲入關前史 為研究滿文老檔者之一

楢木野宣 NARAKINO Shimesu 1913— 清代軍制史家

佐久間重男 SAKUMA Shigeo 1914— 明清經濟史

清水泰次 SHIMIZU Taiji 1890— 明代經濟史

鈴木正 SUZUKI Tadashi 1913— 張居正研究者 明代家丁考(《史觀》1952年37期23—40頁) 清初兩淮鹽商

山根幸夫 YAMANE yukio 1921— 晚明賦稅史

矢澤利彥 YAZAWA Toshihiko 十八九世紀天主教史

1962.10.27

53.清人筆記

《九朝新語》十六卷 《十朝新語外編》一卷 民國胡思敬 《退廬全書》

張宸《青琱雜記》 順康時人。1931年上海《人文雜志》曾載其雜記一篇,述順治死時情形,極詳,據云原稿似金山錢氏守山閣所藏,可設法打聽《人文雜志》是否已全登,尚有余稿否。

《揚州畫舫錄》  李斗

《歸云室見聞雜記》  陳焯

《巢林筆談》

《三岡識略》  董含

《消夏閑記》  顧公燮 《涵芬樓秘笈》

《片刻余閑集》  劉塽

《橋西雜記》一卷  葉名澧

《思補齋筆記》八卷  潘世恩

《淮南雜識》四卷  聞益

《竹葉亭雜記》八卷  姚元之

《吹綱錄》六卷  葉廷琯

《爨余叢話》四卷  郭麐

《樗園消夏錄》三卷  仝上

《履園叢話》二十四卷  錢泳

《蘿藦亭筆記》八卷  喬松年

《蕉軒隨錄》十二卷  方浚師

《南臺舊聞》十六卷  黃叔璥 刻本

《內閣小識》一卷附《內閣故事》  葉鳳毛 《指海》本

《樞垣記略》十六卷  梁章鉅 刻本

《槐廳載筆》二十卷  法式善 刻本

《清秘述聞》十六卷  法式善 嘉善錢氏刻本 附《續》十六卷王家相著

《墨梅人名錄》  童翼駒

《鈍吟雜錄》十卷  馮班 守山閣本

《居易錄》三十四卷  王士禎 刻本

《池北偶談》二十六卷  王士禎

《天咫偶聞》  震鈞

《天香閣隨筆》  李寄

《永憲錄》  蕭奭

《北游錄》  談遷

《吳川聞見錄》

《閱世編》  葉夢珠 《上海掌故叢書》

《廣東新語》  屈大均

《觚賸》  鈕琇

《聽雨叢談》  福格

《陶廬雜錄》  法式善

《嘯亭雜錄》  昭梿

《養吉齋叢錄》二十二卷  吳振棫

《郎潛紀聞》初筆十四卷  陳康祺

二筆十六卷

三筆十二卷

《棗林雜俎》  談遷

《筠廊偶筆》二卷《二筆》二卷  宋犖

《廣陽雜記》五卷  劉獻廷 《畿輔叢書》本

《見聞記憶錄》五卷  余國楨

《雕丘雜錄》十八卷  梁清遠

《熙朝新語》十六卷  余金(德水)

《南村隨筆》六卷  陸廷燦

《客舍新聞》一卷  彭孫貽

《尖陽叢筆》十卷  吳騫

《檐曝雜記》六卷《續》一卷  趙翼

《西征隨筆》二卷  汪景祺

《楚南隨筆》一卷  吳省蘭

《匏園掌錄》一卷  楊夔生

《柳南隨筆》六卷《續筆》四卷  王應奎 借月山房本

《茶余客話》十二卷  阮葵生 《小方壺齋叢書》本,凡二十二卷,足本

《荍田雜錄》二卷  崔述

《水曹清暇錄》十六卷  汪啟淑

《恩福堂筆記》  英和撰 見《養吉齋叢錄》卷九,12頁

《隙光亭雜記》  揆敘撰 仝上

《松窗筆乘》  方渭仁撰 仝上書卷十,1頁

《柳南隨筆》  仝上

《清秘述聞》  仝上書卷十,11頁

《臚傳紀事》繆彤撰 紀科舉事 見《養吉齋叢錄》卷九,5頁

《瞥記》梁玉繩撰 見《養吉齋叢錄》卷二十六,10頁

《三異筆談》許元仲 見《養吉齋余錄》卷八,3頁

54.清末筆記

高樹:《金鑾瑣記》 高曾為軍機章京

林紓:《鐵笛亭瑣記》(又名《畏廬瑣記》)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 乾隆時人

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又名《勸善九錄》)

劉體仁:《異辭錄》

震鈞:《天咫偶聞》 震鈞,字在廷,瓜爾佳氏。后改名唐晏,字元素。見《雪樵(楊鐘羲)自訂年譜》。

文廷式:《聞塵偶記》

汪康年(醒醉生):《莊諧選錄》

費行簡(沃丘仲子):《慈禧傳信錄》

羅惇曧:《賓退隨筆》

奉寬:《妙峰山瑣記》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李寶嘉:《南亭筆記》

55.清末民初筆記

《洹上私乘》 民國袁克文 中有戊戌變法告密事,為其父辨誣。見《榕園續錄》。

《榕園瑣錄》十卷《續錄》四卷 民國楊傭子 楊,廣東梅縣人,所記以梅縣事為多。1943年鉛印《東山中學叢書》之一。

《逸壺雜志》 見《榕園瑣錄》一。

《長安宮詞紀事》 清胡延 記孝欽后庚子西走長安事,有自注,胡時辦理內廷支應。

《寒松閣談藝瑣錄》 清張鳴珂 張為浙江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八十。

56.《養吉齋叢錄》

《養吉齋叢錄》二十六卷《余錄》十卷。清吳振棫撰,光緒木刻本。

振棫,字仲云,浙江錢塘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由翰林官知府,歷官至云貴總督,同治十年(1871)卒。《清史稿》列傳二百十一、《清史列傳》四十八有傳。

書扉有王懿榮篆簽,稱年家子。書前有光緒二十二年(1896)譚獻敘。知其為光緒中初刊本。譚敘自稱“鄉里后生”。

每卷第二行題“賜進士出身,云貴總督,翰林院編修臣吳振棫纂”,此晚清風氣,結銜必署出身與翰林院官。譚敘稱之為“吳尚書仲云先生”,此尚書不見于本傳,或總督兼銜也,然不應以之為稱,亦清末風氣。

吳氏在翰林九年(1814—1822)即出守云南,此書不似在翰林時所作。咸豐八年(1858),吳氏由云貴總督告病,就養其子春杰山西雁平道署,豈其時所作歟?

吳氏有孫名慶坻字子修,曾孫士鑒字齋,皆翰林有名。士鑒著有《晉書斠注》。

57.《清史稿》人名的錯誤

《清史稿·藝文志二·史部·雜史類》:“《魯春秋》一卷,查士佐撰。”

案,張鈞衡《適園叢書》有《魯春秋》一卷,查繼佐撰。查繼佐即著《罪惟錄》者,“士”字為“繼”字之誤。

《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三·新疆·疏勒府》:“乾隆間,準噶爾汗囚其曾孫瑪罕木于伊犁,并其二子波羅泥都、霍集占。二十年,平伊犁,瑪罕木已死,定北將軍班第釋波羅泥都囚,使歸喀什噶爾統其眾,留霍集占于軍,旋逃至葉爾羌,據城叛。”

案,“瑪罕木”,《圣武記》作“瑪罕木特”,清《國史·回部貝勒霍集斯傳》作“阿哈瑪特”。

《圣武記》:“瑪墨特者,當明之末年,……逾蔥嶺,東遷喀什噶爾,是為新疆有回酋之始,即霍集占兄弟等之高祖也。……其質伊犁之回酋阿布都實特……是為霍集占兄弟之祖,至其子瑪罕木特,噶爾丹策零復襲執而幽之,并羈其二子,使率回民數千墾地輸賦。長曰布那敦,亦曰博羅尼都(Burhanal-Din),次曰霍集占(Khozi Khan),即所謂大小和卓木(Hodja)也。”

《國史·回部貝勒霍集斯傳》:“舊和卓曰阿哈瑪特,為派罕帕爾裔,世居葉爾羌、喀什噶爾轄回族,……子二,長布拉呢敦,次霍集占,……”

1955.6.5

58.清人關于明史著作

《清史稿·藝文志二》

正史類:《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康熙十八年敕撰,乾隆四年書成表進1頁

《明史考證攟逸》四十二卷 王頌蔚撰 2頁

編年類:《御批通鑒輯覽》一百十六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二年傅恒等奉敕撰 3頁

《御定通鑒綱目三編》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敕撰 3頁

《小腆紀年附考》二十卷 徐鼒撰(原作徐才鼎,誤。自宏光迄鄭氏) 3頁

紀事本末類:《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 谷應泰撰(原作《明紀事本末》,誤) 4頁

《續明紀事本末》十八卷 倪在田撰

《明紀事本末補編》十五卷 彭孫貽撰(原作彭貽孫,誤) 4頁

《三藩紀事本末》四卷 楊陸榮撰(福、唐、桂三藩) 4頁

《四藩始末》四卷 錢名世撰 4頁

別史類:《明書》一百七十一卷 傅維鱗撰 5頁

《明史稿》三百十卷 王鴻緒撰 5頁

《明史稿》二十卷《續》二卷 湯斌撰 5頁

《擬明史列傳》二十四卷 汪琬撰 5頁

《擬明史傳》不分卷 姜宸英撰 5頁

《明史分稿殘編》二卷 方象英撰 5頁

《明史擬傳》六卷《藝文志》五卷《外國志》五卷 尤侗撰 5頁

《國史考異》六卷 潘檉章撰 5頁

雜史類:《建文帝后紀》一卷 邵遠平撰 6頁

《武宗外紀》一卷《后鑒錄》七卷 毛奇齡撰 6頁

《烈皇勤政記》一卷 孫承澤撰 6頁

《思陵典禮記》四卷 孫承澤撰 6頁

《三朝野紀》七卷 李遜之撰 6頁

《宏光日錄》四卷 黃宗羲撰 6頁

《永歷實錄》二十五卷 黃宗羲撰 6頁

《行朝錄》十二卷 黃宗羲撰 6頁

《汰存錄》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贛州失事記》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紹武爭立記》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舟山興廢記》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四明山寨記》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沙州定亂記》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賜姓始末》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鄭成功傳》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滇考》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日本乞師記》一卷 黃宗羲撰 6頁

《永歷實錄》二十六卷 王夫之撰 6頁

《魯春秋》一卷 查士佐撰 6頁

《偽東宮偽后及黨禍記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頁

《榆林城守記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頁

《保定城守記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頁

《揚州城守記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頁

《二申野錄》八卷 孫之騄撰 6頁

《遜代陽秋》二十八卷 余美英撰 6頁

《復社紀事》一卷 吳偉業撰 6頁

《社事始末》一卷 杜登春撰 6頁

《啟禎野乘》十六卷《二集》八卷 鄒漪撰 6頁

《蜀難敘略》一卷 沈荀蔚撰 6頁

《金陵野鈔》十四卷 顧苓撰 6頁

《甲申傳信錄》十卷 錢士馨撰 6頁

《史外》八卷 汪有典撰 6頁

《明季北略》二十四卷 計六奇撰 6頁

《明季南略》十八卷 計六奇撰 6頁

《東南紀事》十二卷 邵廷寀撰 6頁

《西南紀事》十二卷 邵廷寀撰 6頁

《南疆逸史》三十卷 溫睿臨撰 6頁

《恤謚錄》八卷《摭遺》二卷 溫睿臨撰 6頁

《南疆繹史》五十八卷 李瑤撰 6頁

《海東逸史》十八卷 不著撰人氏名 6頁

《爝火錄》三十卷 李本撰 6頁

《小腆紀傳》六十五卷 徐鼒撰 6頁

《小腆紀補遺》五卷《考異》一卷 徐承禮撰 6頁

傳記類:

1961.10.14

59.有關滿洲入關前記載各書

明,程令名,《東夷奴兒哈赤考》(萬歷末),見《籌遼碩畫》卷首。

張鼐《遼夷略》,見《寶日堂集》卷二十五。

明,黃道周,《博物典匯》,卷二十《四夷》。

明,于燕芳,《剿奴議》。

明,苕上愚公,《東夷考略》,苕上愚公為茅瑞征別號,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六。

明清之際,管葛山氏,《山中聞見錄》,見羅振玉《玉簡齋叢書》,管葛山氏為彭孫貽。

明,茅元儀,《女直考》,見所著《武備志》卷二二八。

《皇明經世要略》

《經世挈要》

《全遼志》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

朝鮮 《燃黎室記述》

《柵中日錄》

《通文館志》

《春坡堂日月錄》

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研經齋全集》,見《震檀學報》十卷。

清,吳振臣,《寧古塔紀略》

60.清初問題參考論文

建州居地:

稻葉巖吉  《建州女直之原地及遷住地》 《滿洲歷史地理二》

池內宏  《鮮初東北境與女真之關系》 《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2、4、5、7

和田清  《明初之滿洲經營》  仝上十五

鴛淵一  《建州左衛之遷住地》  《桑原博士還歷紀念東洋史論叢》

61.滿洲初起參考

《大明實錄》  《朝鮮李朝實錄》

《清太祖實錄》  《元史》、《明史》

鄭曉《皇明四夷考》  葉向高《四夷考》

方孔炤《全邊紀略》  茅瑞征《東夷考略》

彭孫貽《山中聞見錄》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

張爾田《蒙古源流箋證》  錢大昕《養新錄》

I. J. Schmidt.—Geschichte der Ost—Mongolen von SSanang Ssetsen. St. Petersburg,1929.

G. Huth.—Geschichte des Buddhismus in der Mongolei. Strassburg,1896.

P. S. Pallas.—Samlungen historischer Nachrichten über die Mongolischen V?lkerschaften. st. Petersburg,1776—1801.

H. H. Howorth.—History of the Mongols. London,1876—1888.

E. H. Parker.—Mongolia after The Genghigides and before The Manchus. JNCBRAS XLIV,1913.

J. F. Baddeley.—Russia,Mangolia,China. London,1919.

原田淑人  《明代之蒙古》(《東亞同文會報告》一〇八—一一二四)

中島竦  《蒙古通志》

市村贊次郎  《明代之滿洲》(《史學雜志》二四之七)

稻葉巖吉  《滿洲發達史》

和田清  《兀良哈三衛の本據について》(《史學雜志》四〇之六)

和田清  《兀良哈三衛に闗する研究》(《滿鮮地理歷史研究報告》一二及一三)

又  《明初之蒙古經略》(同上一三)

又  《明初之滿洲經略》(同上一四)

又  《內蒙古諸部落の起源》、《明末清初に于ける蒙古族の西征》(《東洋學報》一一之二)

以上和田清著《東洋中世史·明代史》第四篇《明代之蒙古與滿洲》所列之參考書。

1950.5.21

62.八旗制度參考

中山八郎 《明代女真與八旗的統治素描》 《歷史學研究》五《滿洲史研究》

鴛淵一 《清初の八固山額真に就いて——清初八旗研究之一出》《山下先生還歷記念東洋史論文集》

63.清史參考書

《實錄》

《東華錄》

《清史稿》

各種方略

《圣武記》  魏源

《清史紀事本末》

《清史列傳》

《耆獻類征》七百二十卷 李桓

《先正事略》 李元度

《清會典》

《清通典》

《清通志》

《清通考》

《續清通考》

《經世文編》  賀長齡  《續》 盛康

《清朝全史》  稻葉君山 章節

《清代通史》

《清史綱要》  吳曾祺  編年

《清鑒》  印鸞章  編年

《清史要略》  陳懷  章節

《清朝史》  沈恩膏  章節

64.建州衛所在之參考

a.箭內亙  《元代滿洲之疆域》  《滿洲地理歷史》卷二

b.池內宏《元代地名開元之沿革》《東洋學報》二卷三號

箭內亙《元代地名開元之沿革》《東洋學報》十三卷一號

池內宏《三萬衛考》《史學雜志》二六卷五號

和田清《元代開元路》《東洋學報》十七卷三號

c.孟森《建州衛地址變遷考》北大《國學季刊》四卷三號

d.徐中舒《明初建州女真居地遷徙考》中研《史語所集刊》六本二分

a.謂開元久治黃龍府即今吉林農安縣(長春北),世祖至元移治今遼寧開原。

b.謂開元創置之初即治于今三姓(吉林,依蘭)附近,元末移治今開原。

c.謂元代開元在瀕海恤品路即今吉林琿春以東之地。

d.謂明所謂開原皆指《元史·地理志》之咸平府治而言,即今之開原。其舊開原則在今俄屬東海濱省之雙城子,俄人謂之尼古里司克,《朝鮮實錄》稱為東開原。斡朵里即今吉林寧安,寧古塔城北之薩爾湖城。

屠寄  《蒙兀兒史記·太宗紀》五年九月注 謂元之開元路即今吉林農安縣。

內藤原次郎  謂俄漠惠為今朝鮮會寧府。

1939.11.9

65.明末清初故實參考書

王士禛  《池北偶談》

朱彝尊  《靜志居詩話》

《復社姓氏》

《明詩綜》

馬汝驥  《西元集》

劉侗  《帝京景物略》

儲欣  《盧忠烈公(象昇)傳》

吳偉業  《梅村詩話》

程穆衡(迓亭) 《吳梅村詩箋》

《墻東先生識小錄》(福王逃亡事)

楊陸榮  (論福王事)

夏復  《掌錄》(福王)

趙吉士  《寄園寄所寄》

程穆衡  《婁東耆舊傳》

吳偉業  《綏寇記略》

尹守衡  《史竊》

陳沂  《金陵世紀》

余懷  《板橋雜記》

尤侗  《明史樂府注》

陸世楷  《排悶錄》(京師寺廟)

李日華  《六研齋筆記》

王士禎  《感舊集補傳》

姜宸英  《明刑法志》

徐釚?  《續本事詩》

《花村看行侍者談往》?(周延儒賜死)

姜紹書  《韻石齋筆談》(項墨林事)

高士奇  《天祿識余》

《杜弢武(文煥)全集序》(杜武人討流寇)

惠棟  《精華錄訓纂》

王晫  《今世說》

湯斌  《孫氏(奇逢)墓志》

劉體仁  《七頌堂文集》

尤侗  《艮齋雜說》

陳鼎  《東林列傳》

董含  《三岡志略》(清初)

孫承澤  《春明夢余錄》

周筼  《析津日記》

孫國敉  《燕都游覽志》

彭時  《可齋筆記》

高士奇  《扈從西巡日記》

戴洵  《司成集》

孫承澤  《退谷小志》

丁煒  《問山集》

王士禎  《居易錄》

陸啟浤  《客燕日記》

陳維崧  《湖海樓集》

鄧孝威  《詩觀初集》

汪懷德  《燕邸紀聞》

王在晉  《國朝山陵考》

陸元輔  《菊隱紀聞》

秦征蘭  《天啟宮詞注》

陳奮永  《寄齋集》

《破夢閑談》(崇禎)

《戴司成集》

徐貞明  《潞水客譚》

朱彝尊  《曝書亭集》

孫承澤  《畿輔人物志》

蔣一葵  《長安客話》

姚旅  《露書》

徐學聚  《明典匯》

尤侗  《宮閨小名錄》

《鈍翁類稿》(洪承疇壽序)

陳維崧  《婦人集》

孫伯度(廷銓) 《南征紀略》(清初)

鄒漪  《流綺遺聞》(有南明事)

橫云山人  《明史稿》

《燕程日記》

沈德符  《野獲編》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

陸次云  《圓圓傳》

鈕琇  《觚賸》

陸次云  《湖壖雜記》

《陶園存友札小引》

王晫  《南窗文略》

陳瑚  《確庵文稿》(清初)

王晫  《今世說》

曾傳燦  《過日集》(清)

毛奇齡  《西河詩話》

《八旗通志》

陳季方  《見聞錄》(之遴子)

蔣景祁  《瑤華集》

吳翊  《樂園集》

顧星景  《白茆堂集》

雷禮  《大政記》

  《詩盛初編》

蔣景祺  《瑤華集》

陳尚古  《簪云樓雜說》

張照  《得天居士集》

李蓘  《嘉靖宮詞》

朱國禎  《涌幢小品》

宋犖  《筠廊偶筆》

《練川雜記》

許旭  《秋水集》

周裳  《玄覽閣集》

《蚓庵璅語》

毛奇齡  《后覽錄》

王晫  《贈言偶集》

高士奇  《松亭行紀》

陸世儀  《桴亭集》

劉若愚  《蕪史》

蔣德璟  《愨書》

魏坤  《倚晴閣雜鈔》

以上吳翊鳳《梅村詩集箋注》引。

1944.6.8—15

66.歷代河北水田的計劃參考

宋 何承矩

元 托克托 郭守敬 虞集

明 徐貞明 邱浚 袁黃 汪應蛟 左光斗 董應舉 秦鰲(嘉靖)

清 怡親王允祥 李光地 陸隴其 朱軾 徐越 湯世昌 胡寶瑔柴潮生 藍鼎元 林則徐

徐貞明:《潞水客談》 《明史》本傳

清 沈夢蘭:《五省溝洫圖說》

清 徐越:《畿輔水利疏》

清 陸隴其:《論直隸興除事宜疏》(書?)

清 李光地:《飭興水利牒》 《請興河間水田》

《元史》虞集本傳

《明史·河渠志》

明 汪應蛟:《海濱屯田疏》(萬歷三十年保定巡撫)

清 允祥:《請設營田疏》 《京西南水利情形疏》 《京東水利情形疏》

《畿輔通志》 天津藍田 京東局 京西局 京南局 天津局

《畿輔安瀾志》

清 柴潮生:《水利救荒疏》

《后漢書》張堪本傳

《水經注》:魏將軍劉靖以嘉平二年道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

《魏書》裴延俊本傳

《隋書·食貨志》:“齊皇建中……”

《冊府元龜》:“隋開皇中,幽州都督裴方行引盧溝水,開稻田千頃。”

《唐書·地理志》漁陽郡三河

《宋史》何承矩本傳

《宋史·食貨志》咸平六年,知保州趙彬

《元史·順帝紀》脫脫言京畿近水地,召募南人耕種……

《明史·河渠志》:“天啟二年,命太仆卿董應舉管天津至山海屯田規劃。”

又:“永樂八年,浚定襄故渠,引滹沱水灌田六百余頃。萬歷三十年……”

明 來復:《保安衛水田記》

清 范時紀:《京南洼地種稻疏》

明 袁黃:《皇都水利書》 《寶坻勸農書》

清 許承宣:《西北水利議》

清 藍鼎元:《論北直水利書》

明 邱浚:《大學衍義補》

明 左光斗:《屯田水利疏》

清 湯世昌:《請修溝道疏》

清 胡寶瑔:《開田溝路溝疏》(河南)

清 王心敬:《井利說》

清 蔣炳:《諭民鑿井疏》

清 劉于義:《慶云鹽山事宜疏》

以上三書不專言河北

清 劉于義、高斌:《水利事宜疏》

清 陳儀:《后湖官地議》(玉田縣后湖營田,湖心官地不墾,出允祥意)

清 陳黃中:《京東水利議》

清 沈聯芳:《邦畿水利集說》

清 畢沅:《陜省農田水利疏》

明 周用:《東省水利議》(山東)

明 馮應京:《重農考》(河南、山西)

以上據林則徐“《畿輔水利議》”。

清 林則徐:《畿輔水利議》 抄本 凡十二門

按(乾隆)《玉田縣志》卷二《公署》:“雍正四年十一月,奉總理水利營田府為請設河道以專責成事案內,玉田縣添設管河縣丞員缺,駐扎鴉鴻橋。”(2頁,志中有水田數,無其記載。)

1958.3.4


(1) 編者注:原卡片有類無書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密山市| 张家川| 泗阳县| 漠河县| 乌兰县| 讷河市| 论坛| 鄢陵县| 浦县| 汪清县| 浦北县| 衡水市| 师宗县| 余干县| 泗水县| 公主岭市| 清河县| 蒙山县| 稷山县| 呼图壁县| 胶南市| 从江县| 福海县| 阿拉善右旗| 上思县| 梅州市| 综艺| 彰化市| 礼泉县| 偏关县| 临朐县| 邵东县| 莱阳市| 安塞县| 商都县| 兴化市| 邯郸市| 湘西| 巴彦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