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綱目(全本插圖版)(全五冊)(精裝)
- (明)李時珍撰 趙尚華 趙懷舟點校
- 920字
- 2021-11-05 18:46:40
凡例
一、《神農本草》三卷,三百六十五種,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藥一倍,隨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雖存,舊額淆混,義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以類從。三品書名,俱注各藥之下,一覽可知,免尋索也。
一、舊本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別,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一、藥有數名,今古不同。但標“正名”為綱,余皆附于“釋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紀原也。
一、唐、宋增入藥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別歸并,但標其綱,而附列其目。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標粱為綱,而赤、黃粱米皆列為目之類。
一、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產、形狀、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明”,疏義也;次以“附方”,著用也。或欲去方,是有體無用矣(舊本附方二千九百三十五,今增八千一百六十一)。
一、唐、宋以朱墨圈蓋分別古今,經久訛謬。今既板刻,但直書諸家本草名目于藥名、主治之下,便覽也。
一、諸家本草,重復者刪去,疑誤者辨正,采其精粹,各以人名,書于諸款之下,不沒其實,且是非有歸也。
一、諸物有相類而無功用宜參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識者,俱附錄之。無可附者,附于各部之末。蓋有隱于古而顯于今者,如莎根即香附子,陶氏不識而今則盛行;辟虺雷昔人罕言而今充方物之類,雖冷僻,不可遺也。
一、唐、宋本所無,金、元、我明諸醫所用者,增入四十三種。時珍續補三百七十四種。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裨《爾雅》《詩疏》之缺。
一、舊本序例重繁,今止取《神農》為正,而旁采《別錄》諸家附于下,益以張、李諸家用藥之例。
一、古本百病主治藥,略而不切。王氏《集要》、陸氏《證治》,亦約而不純。今分病原列之,以便施用,雖繁不紊也。
一、《神農》舊目及宋本總目,附于例后,存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