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屈原之死不點贊
在一次文友聚會上,一位副教授言及該大學一個在考古學領域頗有建樹的博士生導師因受到同行的栽贓與誣陷,一時想不開而跳河自盡。
這位“博導”地驚人一跳,在學院內引起軒然大波,那洶涌的程度似驚濤拍岸,水花箭鏃般四射。惋惜者有之,憤然者有之,贊嘆者也有之。其贊嘆者認為這位“博導”地一跳與兩千年前屈原在汨羅江一跳相似,是以死表達對邪惡的批駁與反抗,同時也證明自己的清白與無辜。
余聽罷,直性子勁兒又來了,立刻表示對這位“博導”的自戕尤其是仿效屈原的投江行為而表示了異議。
對于這位博士生導師之死,背后是否具有復雜的原因,不得而知,故不能妄加評論。但是,對于屈原之死,歷史已有定論。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其學識淵博,所著《離騷》、《九章》、《天問》、《遠游》、《卜居》、《漁夫》等詩篇,以憂國憂民的情懷,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并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式即騷體。這是屈原為我國的詩文做出的不朽的貢獻,理應受到世人的崇拜與敬仰。但遺憾的是,懷才不遇的屈原,起初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和三閭大夫。為官清明,舉賢授能,主張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遭讒言,被頃襄王放逐,長期流浪元江流域。后因楚國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其感到滿腔抱負付之東流,遂投江而死。
那么,屈原在汨羅江一跳,是英雄壯舉?還是絕望時的崩潰?是壯志未酬的頹喪?還是缺乏韌的精神?余以為,應屬于后者。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蔽耐蹙卸葜芤?,仲尼厄而作春秋,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司馬遷遭宮刑始撰《史記》,文天祥被囚高揚《正氣歌》。在這里無妨將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與屈原做一個比較。蘇東坡學富五車,文章蓋世。但是,卻仕途坎坷,屢遭磨難。在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在宋哲宗時,已官至禮部尚書的蘇東坡,又因被羅織罪名貶謫惠州和儋州。但是,一而再再而三遭受災難的蘇東坡,面對嚴酷的打擊,胸懷曠達,堅忍不拔,頑強不屈。請看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在處境十分險惡的狀況下寫的《定風波》詞文中所袒露的胸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边@是何等的遇難不懼、逢災不餒的剛強毅志呀!
這里,或許有人會問: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為什么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下如此贊美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們講,項羽烏江自刎與屈原跳江而亡景況不同而境界不一。項羽烏江自刎是在楚漢之戰中被韓信率領的大軍擊潰退至烏江,殘存的將士在僅有的渡船情況下,一致請求項羽先乘船過江而他們舍身相護。項羽覺得不顧無比忠誠于他的殘存將士死活而自己渡船逃脫是茍且偷生;再者他若逃至江東,漢軍必然瘋狂追殺,使江東眾生慘遭殺戮與涂炭,將“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猛然挺直偉岸的身軀,須發飄然,炯目圓睜,傲視蜂擁追殺的漢軍,面對江東,鎮定自若,拔劍自刎。他的自刎,既使剩下的將士乘船保存了生命,又使江東父老免受兵燹之災。那么,造成屈原的死因呢?故然是首都淪陷,但秦軍并沒有將刀夾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沒有身陷囹圄遭受難以忍受的酷刑,或者家破人亡,只是感到君王昏聵而報國無門,方一死了之。這樣相較,屈原之死與項羽之死那個應該值得推崇,應該涇渭分明。
余雖然不敢冒昧妄言屈原投江是頹喪、懦弱和逃避,但也不認為他的死是壯烈、堅強與偉大。否則,“不屈不撓”和“壯志未酬志不休”怎么詮釋?
屈原身遭逆境而跳江自殺,起碼在文化領域帶了個壞頭。君不見,之后不少文人仿效之,就不能不說是一個佐證。因此,故將拙文的標題定位《對屈原之死不點贊》。
寫就于2015年8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