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書》大成智慧
- 蘭彥嶺注釋
- 9661字
- 2021-11-05 14:37:03
第一篇 潛居抱道,成絕代之功(原始章)
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種品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功名的基本方法。事物在發展變化中,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我們要審時度勢,待機而動。
原始章
題解
注曰:“道不可以無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內,先說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譯文
張商英注:大道不可以沒有發端。
王氏批注:“原”,就是根本。“原始”,就是初始。“章”,就是篇章。這一章內,首先論述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種品質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成名的道理。
評析
原始章是本書總綱,主旨是闡發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亂之緣由,所以以“原始”為章名。
黃石公認為: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為做人、處世的根本所在。這五者也是中國人文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成就功名的基本方法。人生成敗榮辱,說到底就是對這五者的堅守。
玉之五德也恰好闡釋了這個道理:潤澤以溫是謂仁;廉而不劌是謂義;垂而墜不飛揚是謂禮;縝密堅實是謂智;質地明晰是謂信。尊道貴德做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上古造字“玉”“王”不分,意謂三橫乃天地人,一豎乃參通天道、地道、人道者,是謂王!
原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施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譯文
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五種品質,本為一體,不可分離。
張商英注:將這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分離開來而加以使用就有五種思想體系,放在一起而加以融合就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體”用來貫穿這五種思想體系,五種思想體系用來推演一體。
王氏批注:道、德、仁、義、禮,五種道德標準,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辦法。如果能夠一件件依照踐行,就能成為一個人立身、成名、建功立業的根本。
評析
宇宙萬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萬物無一不體現著道。人為萬物之靈,人類社會的盛衰成敗,治亂變遷,皆由人起。人若明道合德,心懷仁,行乎義,表現禮,那么整個社會則盛,則成,則治;而人若遠道,離德,無仁背義,亂禮,就會成為世道衰敗的前因。為此,用道、德、仁、義、禮這五種道德標準來指導人們修身處世,是必要的,也是一個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原則。
儒家修煉有三綱八目,三綱為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道家追求“死而不亡”。什么是死而不亡?簡單地說,只要精神永存、圓滿,即為不亡不朽。這種思想從古人的“德為楷模,行為世范”,到今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以貫之。
“精神”并不是虛無的,而是實實在在影響人們的行為甚至滲入心靈深處的一種能量。為獲得這種能量,中國人又提出了以崇尚圣賢和“內省”為主的自我修煉文化,并以道、德、仁、義、禮五德作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如果一個民族或者個人能通過學習和自省,不斷自我完善與升華,必然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①,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凈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注釋】
①蹈:踐行。《說文》解釋為:蹈,踐也。《廣雅》解釋為:蹈,履也。這里指踐行,實行。
譯文
所謂道,就是宇宙萬物、人類社會運行不竭的自然準則。“道”雖然支配著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們運動變化的由來。
張商英注:“道”覆蓋了宇宙萬物,廣闊無邊。人們行止言默,進出飲食,大到無極,小到微塵,有哪個行為不在道的覆蓋之下呢?用仁不能夠為它命名,所以仁愛的人看到它稱它為仁;用智不能夠完全表盡它的意思,所以智慧的人看到它稱它為智;普通人不能夠看到它,所以,雖然時時在使用卻不知道它。
王氏批注:天有晝夜四時的變化規律,春天和煦、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太陽月亮一來一往,大地萬物自然生長,這是天理自然之道。海納百川,不管它是干凈的還是污濁的。春生,夏長,秋盛,冬衰,宇宙萬物或者茂盛或者枯萎都能得到它們應該得到的,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規儀了天與地、君與臣的道義,父與子的親情,夫與婦的不同,朋友間的誠信等倫理;如果能夠順應自然運行的時序,調查研究地理的優勢,成就萬物自然生長,這就是人事自然之道。
評析
從宏觀方面講,萬物皆在宇宙整體中生存,無論言談、動作,無不舉步踐行著“道”,實行著“道”。“道”是個外延無限大、內涵幾近于零的概念。它簡單到無法再簡單,只有一個字;它又復雜到無法再復雜,大到無極,小到微塵,甚至人的一呼一吸,一啜一飲,都在道之中。
所以,道與物的關系,如同水與波的關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雖然“道”難以琢磨,但人要想建功立業成就大事,必須要問道、學道以明道;還要修道、體道合大道,才能得道多助,自助天助!明道者順道,順道者,事易成,此乃文武二王之道;失道逆道,事必敗者,此乃桀紂之敗。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①。
注曰:“有所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于權衡者②,得輕重而已矣。求于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圣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誠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注釋】
①欲:從“欠”,“谷”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欲望。《說文》解釋為:欲,貪欲也。這里指想得到的或想達成的愿望。
②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秤錘;衡,秤桿。
譯文
所謂德,就是指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張商英注:有所需求叫作欲望。有欲望卻不能得到滿足,這是違背性情的。從圓規、方尺中得到的是圓形和方形罷了;從秤錘、秤桿中得到的是輕重分量罷了。從德中追求,沒有什么欲望不能實現。君臣、父子之間擁有它得以成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之間擁有它得以成為昆蟲、草木。大的得到它從而成就其大,小的得到它從而成就其小。近到自身的生命,遠到萬事萬物,沒有擁有欲望而不能得以實現的。
王氏批注:氣候在四季運行中產生陰陽、冷熱的變化,刮風下雨,滋潤萬物,這是天的德行。自然植物各自得到自己的產出,飛禽走獸自然地生存在各自的區域,山川萬物如其所愿,保持本性,這是地的德行。弄清楚并講明白智圣先賢的經典,通曉古今事情的道理,安然地生活,陶冶心性,正其心、修其身,對君主忠誠,對父母孝順,對朋友誠實守信,這是人的德行。
評析
規劃一片樹林,讓樹木自由成長,啜飲甘霖雨露,追求天空陽光;規劃一片天地,讓孩子自己打拼,發揮特長,實現遠大理想;打造一個平臺,讓員工人盡其才,皆得所愿,實現職業夢想!如果你能助別人心想事成,你自己當然也能美夢成真!所以最好的領導要幫員工成就夢想,即“使萬物各得其所欲”,能做到這一點的必是道德高深之士。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永遠不會讓自己孤立起來,山深則獸歸之,淵深則龍歸之,道高則好運來,德高則賢人聚。
原典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①惻隱②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為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慈惠惻隱,所以用仁者也。非親于天下,而天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曰:‘鳥、獸、魚、鱉咸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注釋】
①慈惠:仁愛,恩惠。
②惻隱:惻,悲傷;隱,傷痛;惻隱,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出處《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譯文
所謂仁,指的是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有慈悲惻隱之心腸,讓萬事萬物都能遂其所愿,各有所成。
張商英注:仁愛的本體如同上天,上天沒有覆蓋不到的地方;如同大海,大海沒有容納不了的河流;如同雨露,雨露沒有滋潤不到的事物。慈愛、施惠、惻隱、同情是應用仁愛的具體表現啊!真正具有仁愛的人,雖然不刻意去和天下萬物親近,但是天下萬物無不自覺自愿地親近他。因為,沒有一個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沒有一物不生機勃勃。《尚書》上說:鳥獸魚鱉都這樣順利地孳長。《詩經》中說:在那路旁聚集叢生的葦草,不要放牧牛羊去踐踏。這大概就是仁愛的最高表現吧。
王氏批注: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強加給別人。如果一個人愿意施惠他人,那他人自然與他親近。用要求他人的心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寬恕他人。能行義辭讓的人,一定沒有人能爭得過他。有仁義的人,是人們愿意親近的人。關懷鰥夫、寡婦、孤兒、獨老,周濟困急,這是慈惠之心;他人的苦惱如同自己的苦惱,自己的快樂如同別人的快樂,這是惻隱之心;一個人如果知道慈惠、惻隱之道,一定不會妨礙別人的生活道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營生,這是維護好國和家的辦法。
評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仁”特別強調先人后己,為別人著想。但具體什么是“仁”呢?一言以蔽之,“仁”的思想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施于人。“仁”的表現是慈愛、真誠、自然、恭儉、謙讓,應對事物寬宏忠恕、憐憫體恤、憂傷慈悲、遂物順理,無一物不獲其生,無一事不獲其成。
從自己做起,首先要從心做起,如果你是時時能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難處悲苦的人,那即是具有仁愛之心的人。當你用這樣一顆心對待世界的時候,世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于你。“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那么具有了仁愛之心,做好了身邊的事,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答案是,成己為人!先人后己是“一切為他人”的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一來不但使自己的道德修養大為提高,更能給自己帶來人氣,給自己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擁戴,令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都順風順水。
原典
義者,人之所宜①,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斷也。”
王氏曰:“量寬容眾,志廣安人;棄金玉如糞土,愛賢善如思親;常行謙下恭敬之心,是義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賞,多人見之,也學行好;有罪歹人刑罰懲治,多人看見,不敢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注釋】
①宜:從“宀”從“且”。“宀”指處所、地點;“且”意為加力、用力。“宀”與“且”聯合起來表示力量用在指定的地方,即《蒼頡篇》所言:“宜:得其所也。”本義為力與著力點匹配。《說文》:宜,所安也。《爾雅》:宜,事也。這里指適宜。
譯文
所謂義,是指人應該遵從的行為規范,人們根據義的原則獎善懲惡,以立功成事。
張商英注:道理所在的地方叫作義,按照道理而進行決斷,是施行義的辦法。獎賞善行,懲罰罪惡,是義的道理;建立功勞,成就事業,是義的決斷。
王氏批注:心量寬廣,能與各種人交往;志向遠大,使人民安于你的領導;輕視金錢如同糞土,愛惜人才如同愛親人;對下也能懷有一顆謙卑恭敬的心。這些是有義者行義的道理。有人做了好事,就獎賞他,讓更多的人看到,使他人也學著做好事;有歹人做壞事,就要懲治他,讓更多的人看到,使他人不敢為非作歹。這樣便可以立功成事。
評析
義是指人辦事時要合時宜,合乎事理,處世要得體,讓人感到舒服。“義”是一個為人處世的判斷標準,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善,就應該得到獎勵,而違背這個標準的就是惡,就要受到處罰。
天地萬物均在自然相合的平衡和諧之中生生不息。以朝政來論,君主如果心正意誠,臣子忠貞清廉,國綱必振,萬民必禮,百業興旺,四海必服;再以家道論之,父母慈愛撫育,子孫孝敬贍養,哥哥姐姐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敬重哥哥姐姐,夫唱婦隨。如此,則六親必合而家道齊興。凡事皆然。
順事物之理者為善,應表彰嘉獎;逆事物之理者為惡,應決斷而罰。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獎一人而三軍悅者,獎之!故朝政有法,家庭有規,行軍有律,工匠自有規矩。使人、事、物各得其宜,各順其理,必然建立功績,成就事業。
原典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①,以成人倫之序。
注曰:“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言、動、視、聽,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親,必當進退承應,內外尊卑,須要謙讓恭敬。侍奉之禮,晝夜勿怠,可成人倫之序。”
【注釋】
①夙興夜寐:夙,早;興,起來;寐,睡。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奮。出自《詩經·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譯文
所謂禮,就是人們所身體力行的做人處事的行為規范。應為此兢兢業業,夙興夜寐,謹守并維護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等倫常關系和規范!
張商英注:所謂禮,身體力行也。人們從早到晚應該遵循的規范都是禮。如果言談舉止、耳目所見、所有的長幼向序都踐行禮的規范,那么,放蕩奸邪、奢侈淫靡的現象又從哪里產生呢?
王氏批注:大體而言,事于君王,侍奉父母,應當時刻恭候應承而或進或退。家里家外、長輩晚輩的應承應該謙虛禮讓,恭敬尊重。躬行這樣的侍奉禮儀,晝夜切勿懈怠,這樣就可以形成人倫秩序。
評析
禮,對國而言,就是國家的法律法規;對組織而言,就是規章制度;對家庭而言,就是家道家風;對個人而言,就是禮儀規范。禮是維護社會秩序、組織發展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有了它,社會才能井然有序,組織才能有序發展,人們才能和諧相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此可證,“禮”是人倫的自然之序,無論清晨起床,夜晚寢寐,均須履踐遵循而不可失其常。天生萬物,皆有所屬,決不能由著自己任性妄為,我們只有積極并謙恭地遵從社會禮儀規范,禮尚往來,才能最終維護自己乃至全社會的利益!
原典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注曰:“老子曰:‘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者,散也。道散而為德,德散而為仁,仁散而為義,義散而為禮。五者未嘗不相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體,故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黃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無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不可無一焉。”
譯文
凡是想要修身立業的根本,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標準缺一不可。
張商英注:老子說:“道散失了然后才有德,德散失了然后才有仁,仁散失了然后才有義,義散失了然后才有禮。”這五個方面未嘗不相互作用,而關鍵是使之不散失,這就是天道的神妙而已。老子強調的是天道的本體,所以,禮這東西,標志著忠信的不足,而且意味著禍亂的開始。黃石公強調天道的功用,所以,這五種思想體系是缺一不可的。
王氏批注: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種品質彼此為用才可以做人、成事。想要實現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抱負,這五者缺一不可。
評析
只要是人就有欲望,而且欲壑難填。竭澤而漁,再無機會;破壞生態,必受懲罰。你取的時候,可能會傷害了別人的利益,隨之就是爭斗。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些規則來制衡。符合這些規則,或者守住其中的幾項規則,你就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但如果你違背了這些規則,可能會一事無成甚或身敗名裂。
原典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國昌盛,盡心而行;君若無道,不聽良言,其國衰敗,可以退隱閑居。若貪愛名祿,不知進退,必遭禍于身也。能審理亂之勢,行藏必以其道,若達去就之理,進退必有其時。參詳國家盛衰模樣,君若圣明,肯聽良言,雖無賢輔,其國可治;君不圣明,不納良言,儔遠賢能,其國難理。見可治,則就其國,竭力而行;若難理,則退其位,隱身閑居。有見識賢人,要省理、亂道理,去、就動靜。”
譯文
賢人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
張商英注:興盛或衰敗有一定的道理,成功或失敗有一定的規律,安定或大亂有一定的苗頭,離去或留下有一定的道理。
王氏批注:假如君主施行仁政,任用忠臣良將,國家繁榮昌盛,賢人君子就應盡心做事;假如君王不行正道,聽不進良言,國家衰落,賢人君子就應退隱閑居。倘若貪戀功名利祿,不懂得進退的道理,必定會有禍患臨身。能看清社會治亂的趨勢,進退都依照形勢而判;能懂得退進的原則,也就可以選擇時機,或進或退。參酌詳審國家盛衰的形勢,君王如果英明,能察納雅言,即使沒有良臣輔佐,他的國家也一樣能夠治理;君王如果不英明,不采納良言,疏遠有才德的人,他的國家就難以治理。見到可以治理的國家,就進去,盡力做事。如果不能治理,就從職位上退下來,退隱閑居。有見識的圣賢,需要覺悟到治與亂的規律,從而做出進退的選擇。
評析
天地萬物,在自然之道的運化之中,自有生殺之機。故盛衰循環,成敗交替,治亂往復,其中有道、有數、有理。天理昭昭,不差毫厘。只有體之以道德,行之以仁義,踐之以禮者,才是興盛之機會、成功之表現、大治之征兆。離道德、背仁義、逆禮儀者,是衰之征、敗之因、亂之始。
俗語說:“世事難料”,但萬物的發展皆有征兆,個人對事物的判斷至關重要,黃石公用“明”“通”“審”“達”四個字來強調這種判斷力。
一流的眼光決定一流的事業,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必須要投身一個有前途的事業當中。但是,一流的事業是否適合你,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古代有一個人到處學習本領,立志當屠龍之士。可是天下本無龍,他怎么成就自己的事業呢?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審時度勢,一旦發現環境并不適合你的發展,那么就要“達乎去就之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明白而且順應了這種規律。成功者就像是登山者,事物的規律就像山上的道路。找對了道路,事半功倍;找不對道路,瞎闖亂竄,結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成。在找尋道路的過程中,還要將自身的因素考慮進去,量力而行,量“度”而行。什么是“度”?就是適合你!牛車上了高速公路,可能是災難;跑車進入崎嶇山路,可能跑不過牛車。所以,登山者應該明白,哪里該逆勢而上,哪里該順勢而下,哪里該回心轉意……這就是“明”“通”“審”“達”的妙用。
原典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注曰:“道猶舟也,時猶水也。有舟楫之利而無江河以行之,亦莫見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進諫、直言,其國衰敗。事不能行其政,隱身閑居,躲避衰亂之亡。抱養道德,以待興盛之時。”
譯文
因此,當條件不成熟時,墨守正道,隱居韜晦,等待時機的到來。
張商英注:道,就像船一樣;時機,就像水一樣。有了船只、船槳的便利卻沒有江河之水來使它運行,就不可能知道船只、船槳有利于渡河。
王氏批注:如果君主不賢明,聽不進忠言和真話,國事衰敗,做事不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不如隱藏起來,躲避衰敗、混亂的敗局,修煉自身道德素養,等待興盛發達之時。
評析
有志者事竟成?不一定!雞蛋立志碰石頭,結果雞蛋粉身碎骨!所以成事只有志向還不夠,還要識時務。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意思是,雖然有智慧,不如趕上一個好時機;雖然有種田的鋤頭,不如按照時令播種耕作。
所以,賢人君子審時度勢,不茍安,不妄為,龍臥南陽懷器隱居,內以養志外以養德,使自己具備達天道、有德行、明仁愛、守正義、通禮儀這些品德,等時機來臨。正所謂“玉在櫝中求善價,釵在奩內待時飛。”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國家政治開明,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君主昏暗無度,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后裝起糊涂,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很有見地地說,他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但他那種裝糊涂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了。可見,審時度勢也是一種智慧。
原典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注曰:“養之有素,及時而動;機不容發,豈容擬議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時。若遇其時,言聽事從;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時,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聽事從,身居相位,名香萬古,此乃時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臨時而動,遇機會而行。輔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國事,當以恤軍、愛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賢臣。不遇明君,隱跡埋名,守分閑居。若是強行諫諍,必傷其身。”
譯文
一旦時機到來而有所作為,常能位極人臣;得到機會而行動,就能建立蓋世之功;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隱姓埋名、淡泊于世而已。
張商英注:平常注重修養自身,趕上時機就立即行動。時機不容錯過,哪里允許揣度議論呢!
王氏批注:君王和臣下的相遇,要靠機緣。如果趕上好的時機,君王對他言聽計從,那他就能建立功名,一展所學,必然可至相輔之位。魏徵開始跟隨李密的時候,因為沒遇明主,就不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不能成功成名。直到遇到唐太宗這樣的圣德之君,對他言聽計從,他才官居相位,流芳萬古。這就是把握時機而功成名就的例子。明安危,知得失,因時制宜,等到有好的機會再施展自己的才能。輔佐賢明君王,一定向下推行恩德;治理國家,首先應當體恤軍民。這樣就可以建立足以比肩前代賢臣的功績。如果沒有遇到好的君主,就應該隱跡埋名,守著本分隱居韜晦。如果強行推行自己的主張,一定會使自己受到傷害。
評析
有充分準備的人,御時而動,一旦風云際會,就能夠乘勢而上,開創一番大事業,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愿。賢人君子,懷器于身,若時機不到,就隱沒自身,保全自己。但依然可以做一個道德高尚、受社會尊敬的人。如姜子牙垂釣于渭水,不釣魚鱉,只釣諸侯;諸葛亮躬耕南陽,絕不是醉心農事,而是等待時機和明君。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時,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聽事從,身居相位,名香萬古,此乃時至而成功。
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后,都有漫長的準備期,主要進行心靈的修煉,潛居抱道。機會永遠不找無準備之人。有了準備并不能保證你一定成功,諸葛亮如果不是趕上當時的社會時局,他也只能是“沒身而已”。可見機遇、局勢對于有志者的重要性。所以,智者從不與天斗,亦不與勢爭,而是馭勢偕行。韓非子告誡人們說:“勢者,勝眾之資也。”審勢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否則即使像堯舜這種圣人,如果不審勢而行,則功不立,名不遂。魏徵遇到了唐太宗,才能得個“諍臣”之號,如果遇到商紂王,或許也會像比干一樣被挖心。
原典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則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識時務、曉進退,遠保全身,好名傳于后世。”
譯文
因此他的道德非常高尚,他的名聲也可在后代人中受到推崇,久傳不衰了。
張商英注:道德如果高尚,那么名聲就會流傳后代而且受到推崇了。
王氏批注:知曉時勢的變化,把握進退的尺度,保全好自己,才有機會名傳后世。
評析
以此行于萬物,而功績偉大,道德足高,隨之不但名顯當時,而且功垂后世,流芳百世,且子孫祭祀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