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閼與之戰:秦軍最慘痛的大敗(1)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6
- 龍鎮
- 5633字
- 2014-08-03 22:36:48
孟嘗君救魏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討伐齊國,在濟西大敗齊軍。此后秦、趙、魏、韓四國撤軍,唯有燕軍繼續前進,最終攻克臨淄,占領齊國。
如果不考慮后來發生的事,燕國無疑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而其他國家也各有所獲——
秦國如愿以償,得到了中原的商業中心陶地,并將其作為相國魏厓的封邑。魏厓本來就富比王侯,這一來更是錦上添花,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魏國近水樓臺先得月,乘機奪取原來宋國的大部分土地,設置了大宋和方與兩郡,國土面積大增。
趙國以廉頗為大將,攻取了齊國的陽晉(今山東省鄆城)。廉頗因此戰成名,被封為上卿,后改任大將軍。關于這個人的故事,以后還會講到,先且一筆帶過。
楚國則收回了原來被宋王偃搶去的淮北之地。
就連國勢每況愈下的魯國也趁火打劫,出兵攻占了齊國的徐州,真可謂是墻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
但是秦國的胃口顯然不止于陶地。公元前283年,濟西之戰過后不到一年,樂毅正在齊國攻城略地,秦國便對魏國發動了全面進攻。
這一次,秦國的目的是滅魏國,將陶地與秦國本土連成一片,切斷山東各國的“合縱之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秦昭王先后兩次與楚頃襄王會面,以確保楚國不會出兵干涉;又向韓僖王施壓,迫使韓國屈從于秦國,共同出兵侵魏。
秦軍兵出函谷關,先是攻占了魏國長城外的安城(今河南省原陽),接著攻取了大梁西北的重鎮北林(今河南省中牟,當時以森林茂密而得名),在那里囤積武器和軍糧,作為進攻大梁的前進基地。
大梁西郊的梁囿,是歷代魏王花重金建設的王家園林,亭臺樓閣極其考究,山川湖泊錯落有致,相當于那個年代的圓明園。秦軍攻入梁囿后,極盡破壞之能事,燒毀建筑,砍伐樹木,并將園中放養的上千麋鹿悉數射殺,以餉軍士。
在這個危急關頭,孟嘗君奉魏昭王之命向趙、燕兩國求救。
趙惠文王一開始不想借兵,孟嘗君向他剖析了秦國這次用兵的意圖,明確告訴他:“魏國一旦滅亡,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趙國,到時候趙國將年年戰亂,永無寧日。”趙惠文王這才醒悟,答應派十萬大軍救援魏國。
燕昭王也不想救魏。他對孟嘗君說,燕國正在和齊國打仗,現在又要派部隊行軍千里去救援魏國,顯然是不現實的。孟嘗君便威脅道,如果燕國坐視不救,魏國便會臣服于秦國,然后率領魏、韓大軍,再請秦、趙出兵共同進攻燕國。“您認為,是派部隊行軍千里去救魏國好呢,還是出薊城南門就可以看到四國聯軍好?”
這話如果從別人口里說出來,燕昭王或許會付諸一笑。但是從孟嘗君口里說出來,他就不得不考慮后果了。當時孟嘗君說完,就準備離去。燕昭王趕緊叫住他:“您別急著走,寡人同意派兵了。”于是燕國出兵八萬,與趙國的十萬大軍會合,渡過黃河,從北面逼近北林,對秦軍形成強大的威脅。
韓國本來就不想攻打魏國,看到形勢逆轉,便想反戈一擊,與燕、趙、魏三國聯合攻秦。
秦昭王審時度勢,果斷將軍隊撤回關中。
經此一役,秦國改變策略,開始拉攏韓、魏,轉而將矛頭對準趙國。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分別與韓僖王、魏昭王會面。同時,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攻趙,取茲氏和祁城(今山西省祁縣)。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攻趙,取藺和離石(均在今山西省離石境內),然后率軍南下,第二次圍攻大梁。燕國和趙國再次出兵救魏,將秦軍圍困于林中(今河南省新鄭),迫使秦國講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連續三年第三次攻趙,取代縣(今河北省蔚縣)和光狼(今山西省高平)兩城,斬首三萬。
在白起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被趙惠文王倚為棟梁的廉頗也束手無策。這倒不是說廉頗無能——如果沒有廉頗,趙國也許敗得更慘——而是白起實在太厲害。
正當趙國被打得狼狽不堪的時候,秦國出人意料地停止了進攻,向趙國伸出了橄欖枝。
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令白起停止進攻趙國,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將近年來秦國占領的十五座趙國城池統統歸還,前提是趙惠文王用其珍藏的和氏之璧來交換。
所謂和氏之璧,據《韓非子》記載,乃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玉匠卞和以在荊山發現的玉石雕琢而成的玉璧。
當年卞和發現玉石之后,先是獻給楚王蚡冒(楚武王的哥哥)。蚡冒見那塊石頭其貌不揚,認為卞和在戲弄他,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腿。蚡冒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楚武王命宮中玉匠檢測,還是認定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于是又砍去卞和的右腿。卞和帶著玉石回到荊山,哭了三天三夜,悲傷不已。后來楚文王即位,命人將卞和找來,當場剖開石頭,發現果然是一塊舉世罕見的寶玉。楚文王十分感動,命卞和將這塊玉石打磨成玉璧,遂稱之為和氏之璧,作為鎮國之寶收藏于宮中。至于這塊玉璧為何落入趙惠文王手中,世人就不得而知了。
俗話說,金銀有價玉無價。和氏之璧號稱價值連城,究竟值多少座城池,從來沒有人估算過。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秦國拿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之璧,吃虧的是秦國。想想看,白起興師動眾,連續用了三年時間,才攻取趙國六座城池,平均一年兩個。按照這種速度,十五座城池足夠白起和十余萬秦軍忙上七年半了。
趙惠文王掰著手指頭都能算出這筆生意的好處,問題是它太好了,好得不真實。秦昭王究竟是哪根神經錯亂,才會想出這樣一筆蝕大本的買賣呢?
圍繞這筆買賣,趙國的大臣們連續開了三天會,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個騙局。如果答應了秦昭王的要求,結果很有可能是玉璧給了,城沒拿回來。但是如果不答應,等于放棄一個跟秦國談和的機會,而且很有可能引發秦國報復性的進攻,這是包括大將軍廉頗在內的群臣都不愿意看到的。
趙國這邊拿不定主意,秦國那邊卻一再催促要給個答復。情急之下,趙惠文王決定派一個合適的人出使秦國,隨機應變。奇怪的是,滿朝文武,本來都在七嘴八舌發表意見,一聽到要出使秦國,突然都變了啞巴。
誰都知道,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后果不外乎有二:其一,立場偏左,到了秦昭王面前,據理力爭,秦昭王大怒,興師相向,這使者便是趙國的罪人;其二,立場偏右,到了秦昭王面前,委曲求全,城沒要回來,玉璧只當白送,這也是趙國的罪人,名為“趙奸”,是要被邯鄲城里愛國的太學生們砸了座駕的。
趙惠文王看了一圈,“嘖嘖”了兩聲,表示極度不滿,說道:“難道我趙國無人?”
這時大內總管繆賢站出來說:“下臣推薦一人,可當此重任。”
“誰?”
“下臣的門客,藺相如。”
趙惠文王搖搖頭,表示沒聽過這個人。
繆賢便說了一段往事——
有一次,繆賢犯了罪,想逃到燕國去尋求政治避難,藺相如制止了他,問道:“您怎么知道燕王會接納您?”
繆賢說:“我曾經陪同大王與燕王相會,燕王私下拉著我的手說,愿意與我結為朋友。現在我有難,他應該會庇護我。”
“錯!”藺相如說,“當年趙強燕弱,燕王有求于大王,而您又受到大王的信任,所以他才希望和您結交。現在您得罪了大王,他只要見到您,就會派刀斧手把您抓起來送回趙國。您還想他庇護您,做夢去吧!”
繆賢如夢初醒,于是聽從藺相如的建議,肉袒伏斧(光著身子伏在刑具上)向趙惠文王請罪。而趙惠文王果然因其坦白從寬,赦免了繆賢。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藺相如有見識,也有膽識,下臣以為他可以出使秦國,必不辱使命。”繆賢這樣說道。
趙惠王白了繆賢一眼,心想:看不出啊,你小子原來曾經想過要叛逃!這件事先且擱一邊,那藺相如有如此見識,倒也不是一般人,不妨見他一見罷。趙惠文王于是召見藺相如,問道:“秦王請求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之璧,你看可不可以給他?”
“這生意劃算,當然要給。”藺相如不假思索地說。
“可是,如果秦王拿走了和氏之璧,又不給我們城池,那可怎么辦呢?”
“秦王以城易璧,我們不答應,理虧的是我們;如果我們給了他璧,而他不給我們城,理虧的就是他了。兩種情況相比較,我們寧可被騙,也不要讓秦國人抓著把柄。”
趙惠文王想,也只得如此了。試探著問道:“那有誰可以替寡人去秦國完成這個使命呢?”
藺相如笑了:“大王這樣問,想必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就讓我帶著玉璧去吧。他們如果給我們城,我就給他們璧;他們如果使詐,我保證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聞言,不禁對眼前這位瘦弱的中年男子刮目相看,只見他神色如常,仿佛在說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此人不可小覷。”趙惠文王這么想著,當場拍板,決定派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咸陽,很快受到秦昭王接見。他雙手捧著和氏之璧,小心翼翼地進獻給秦昭王。
秦昭王沒想到趙國這么爽快,十分高興,拿著玉璧看了又看。原來這塊和氏之璧,乍一看普普通通,然而拿在手里,感覺異常溫潤,似有涓涓細流自指縫間滑過,宛如早春雪融時一般激靈,又如深夏林間山泉一般透徹心扉。古代貴族玉不離身,秦昭王自幼配玉,當上國君之后更是名玉傍身,但是像和氏之璧這樣珍奇的玉石,還是第一次見到。他一邊嘖嘖稱奇,一邊將玉璧傳給身邊的幾個美人:“此乃稀世珍寶,你們也看看。小心啰,誰要是摔壞了,休怪寡人不客氣。”旋即,女人間發出一陣由衷的贊嘆。女人們看完,秦昭王又讓左右幾位親信大臣上前來觀看。大臣們看了,都跪在地上山呼萬歲,向秦昭王表示祝賀。
藺相如站在堂下,冷冷地看著秦國人演戲。等他們熱鬧完了,才上前說道:“玉璧其實還是有點瑕疵,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請讓下臣告訴大王在哪。”
秦昭王一聽,趕緊將玉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接過來,后退了幾步,背靠著一根柱子,頭上的帽子突然沖起,頭發一根一根豎起來(怒發沖冠),對秦昭王說:“大王想要和氏之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國的大臣都說秦國貪婪,言而無信,勸趙王不要答應大王的要求。趙王問下臣的意見,下臣以為,布衣之間尚不相欺,何況是像秦國這樣的大國。而且為了區區一塊玉璧鬧得兩國之間不愉快,這又是何必呢?于是趙王鄭重其事地齋戒沐浴五日,將和氏之璧交給下臣帶到咸陽來,恭恭敬敬地奉獻給大王,以表趙國對秦國的尊敬。可是,我到了咸陽之后,您卻在偏殿之上接見我,表現得十分傲慢,還讓一群妖里妖氣的女人來圍觀玉璧,這分明是沒把趙國放在眼里。我看您八成是不想給趙國城池了吧!所以我就使了個小小手段,把玉璧又要回來了。您不要逼我,誰敢上前一步,我馬上將這玉璧摔碎,然后一頭撞死!”說著將玉璧高高舉起,作勢欲摔。
秦昭王沒料到藺相如會來這么一手,連聲道:“且慢!”命人將地圖取出鋪在地上,用手指著地圖上的一片地區說,寡人沒有任何要欺騙趙王的意思,從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池,已經計劃好要劃給趙國的啦。
藺相如斜著眼睛瞟了一眼,說:“那敢情好。只不過和氏之璧是天下至寶,趙王迫于大王的威力,才不得不獻給大王。趙王還專門齋戒沐浴五天,才將它交給下臣。為了表示您的誠意,請您也齋戒沐浴五天,然后以九賓之禮相迎,我才會將它獻給您。”
秦昭王又氣又怒,又沒辦法,只得答應藺相如的要求,承諾齋戒沐浴五天,并安排藺相如先到賓館住下。
藺相如一到賓館,就命隨從換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懷里揣著和氏之璧,抄小路將它送回了趙國。
五天之后,秦昭王在宮中舉行盛大的儀式,派儐相引導著藺相如進入大殿,把該行的禮都行完了,該表的態也表了,就等著藺相如獻璧。藺相如如實相告:“和氏之璧已經送回趙國,您上當了。但這事也怨不得我。秦國自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任國君,沒有一位是信守承諾的。太遠的事我就不說了,楚懷王的事就給了天下諸侯深刻的教訓,在和秦國打交道的時候,不得不多留一個心眼。大王如果實在是有誠意,請先將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我保證和氏之璧馬上送到。當然,大王如果要治我的欺君之罪,我也無話可說,甘愿下油鍋。”
秦國君臣聽了,面面相覷。藺相如說秦國自從穆公開始就不守信用,顯然是夸大其辭,至少秦穆公不是無信之人。事實是,秦國自打秦惠王年間重用張儀以來,在國際上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沒想到今天反倒上了藺相如的當,讓他當猴給耍了。
大殿上一時沉默。突然間,相國魏厓爆發出一聲怒吼:“你想下油鍋?沒那么便宜!來人啊,將這廝拉出去,立即處以車裂之刑。”
武士們一擁而上,將藺相如綁了起來。群臣們情緒激動,都舉著拳頭喊道:“處死他,處死他!”
藺相如淡然而笑,沒有作任何掙扎。反倒是秦昭王突然站起來,揮揮手,平息了大伙的喧鬧,說道:“即便殺了他也于事無補,反倒傷了秦趙兩國的和氣,我相信趙王不會為了區區一塊和氏之璧就欺騙我們秦國。”下令放了藺相如,依舊以九賓之禮接待他,典禮結束之后便放他回去了。
回想當年,孟嘗君曾派公孫弘觀察秦昭王氣象,趙武靈王也曾親自喬裝改扮到咸陽窺探秦昭王,都認為他氣度不凡。從現在發生的這件事上看,秦昭王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
藺相如平安回到趙國。趙惠文王對他在秦國的表現相當滿意,認為他“不辱于諸侯”,因而封他為上大夫。
廉頗負荊請罪
以城易璧的計謀失敗后,秦昭王正式向趙惠文王發出邀請,請他到西河外的澠(miǎn)池(今河南省三門峽)來會晤,商談兩國和平友好的大事。
因為有楚懷王的前車之鑒,趙惠文王不打算接受秦昭王的邀請。但是廉頗和藺相如等文武大臣都說,如果不去,等于向天下人宣告趙國怕秦國了,臉面上是萬萬過不去的。趙惠文王不覺苦笑,那就是一定要去啰?罷,罷,罷,為了國家的面子,寡人我就做一回彌天大勇,去赴那澠池之會吧!
當然,趙國方面也作了充足的準備。陪同趙惠文王赴會的,是不辱于諸侯的藺相如;同時由廉頗統帥大軍,駐扎在秦、趙兩國的邊境線上,一旦發生事變,則可揮師相救。饒是如此,廉頗還是做了最壞的準備,對趙惠文王說:“大王此去,路上行程加上會期估計不超過三十天。如果過了三十天還沒見到您回來,請允許我等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人的念想。”
趙惠文王默默點頭。說這樣的話雖然不吉利,但是形勢逼人,也只能抱著最壞的打算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了。他幾乎是帶著英勇就義的悲壯感來到澠池,卻沒有遇到想象中的刀斧手一擁而上的場面,反而受到了秦國方面的熱情接待。這是公元前279年春天發生的事。
“也許是我們多慮了。”趙惠文王暗中對藺相如說。
“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藺相如說。
到了正式會面那天,秦國文武百官齊聚,各國使臣也受邀參加,場面搞得十分隆重。席間秦昭王頻頻舉杯為趙惠文王敬酒,趙惠文王也頻頻回敬,很快就酒酣耳熱了。
秦昭王借著醉意說道:“寡人早就聽說趙王善于鼓瑟,今日兩國為兄弟之會,請趙王為我們演奏一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