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9世紀房屋建筑業的變化
2.1 建筑業經營方式的轉變
19世紀資本主義各國工業、交通、商業大發展,城市人口膨脹,大城市增多,處處都有大量建造房屋的需求,在“工廠熱”“鐵路熱”的同時,出現了“建筑熱”。在資本主義發展相對落后的俄國,1884年保了火險的建筑物的價值總額為59.68億盧布,到1893年,這個數額增為78.54億盧布,9年時間增長31.6%。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建造量的增長自然更高得多。資料表明,1882年德國建筑業從業人數為53.3萬人,到1895年增為104.5萬人,13年中增加了96%,而同一時期德國紡織業人數只增長了9.1%。說明在工業化的某些階段,建筑業的發展速度往往超過其他工業部門。
在19世紀,生產的大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全面變化,帶來復雜多樣的建筑需求,建筑類型大大增多。多種工業廠房、鐵路建筑物、銀行、保險公司、百貨商場、大型旅館、商業辦公大樓、科學實驗室、博物館、體育建筑等,有的是完全新型的,有的過去雖然已有,然而功能、形制發生了顯著變化。在19世紀發展最快的是生產性和實用性的建筑物,如廠房、倉庫、車站、商業辦公樓、商店、旅館,以及大量建造的專供出售和出租的住房等。

圖2-1 19世紀40年代英國某棉紡織廠

圖2-2 19世紀60年代倫敦第一家安裝客用升降機的旅館Grosvenor Hotel
這一類房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察,它們不是房產主自己使用的必要生活資料,從而也不是他們直接享用的奢侈消費資料,而是房產擁有者或經營者的一種生產資料,也即一種固定資本。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詳盡深入的闡述。
這樣的經濟學屬性使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大量建筑物同歷史上那許多著名的建筑物之間有了重要的差別。埃及金字塔、希臘的神廟、羅馬的宮殿、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文藝復興時代的府邸、印度的泰姬陵、中國北京的明清紫禁城等,都不是生產資料,更不是資本。它們的經濟學屬性是怎樣的呢?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資本論》第4卷)中的一段話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古代人連想也沒有想到把剩余產品變為資本。即使這樣做過,至少規模也極有限。(古代人盛行本來意義上的財寶貯藏,這說明他們有許多剩余產品閑置不用。)他們把很大一部分剩余產品用于非生產性支出——用于藝術品,用于宗教的和公共的建筑。他們的生產更難說是建立在解放和發展物質生產力(即分工、機器、將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于私人生產)的基礎上。總的說來,他們實際上沒有超出手工業勞動。因此,他們為私人消費而創造的財富相對來說是少的,只是因為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且這少數人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才顯得多了。如果說因此在古代人那里沒有發生生產過剩,那么,那時有富人的消費過度,這種消費過度,到羅馬和希臘的末期就成為瘋狂的浪費。”
實際上,中外古代建筑史上的著名建筑幾乎都是非生產性消費品,其中一些還是奢侈消費資料。當初建造那些建筑物,例如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筑群的時候,完全不是為了利潤,而是為了經濟以外的效用和利益。到19世紀,作為非生產性消費品和奢侈消費品的建筑仍然繼續建造著,不過作為生產資料的建筑物愈來愈多,在總建造量中所占比例愈來愈大,而且其重要性也大為提升。近現代建筑師的一些設計杰作如火車站、博物館、科學實驗室、大旅館等,具有同歷史上著名宮殿、壇廟同等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既然這些房屋建筑具有生產資料和固定資本的性質,它們的擁有者對這類建筑物就有了同奴隸主、封建主對宮陵府邸很不相同的建筑需求。在一切其他準則的后面,立著一個嚴峻且冰冷的經濟算盤:以最少的投資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這個經濟算盤或隱或顯、或大或小貫徹在作為生產資料而生產和使用的建筑物的各個方面,包括建筑設計和有關的建筑觀念和理論。
房屋建筑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也出現了變化,它們從工匠或工匠行會的事業發展成資本主義的企業。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對19世紀后期俄國建筑業的這種變化有如下描述:
“建筑業最初也同樣歸入農民家庭勞動范圍以內(直到現在仍是這樣,因為半自然的農民經濟還存在)。進一步的發展使建筑工人變為按照消費者訂貨而工作的專業手藝人。在鄉村及小城市中,建筑業的這種組織在現在也是相當發達的;手藝人通常保持著同土地的聯系,為范圍極其狹小的小消費者工作。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保存這種工業結構就不可能了。商業、工廠、城市、鐵路的發展,提出了對完全另外一種建筑的需求,這種建筑無論在建筑樣式或規模上都與宗法制時代的舊式建筑是不一樣的。新式建筑需要各種各樣的貴重材料,需要大批各種各樣專業工人的協作,需要很長的施工時間,這些新建筑的分布與傳統的居民的分布完全不一致:它們建設在大城市里或城市近郊,建設在沒有人煙的地方以及正在修筑的鐵路沿線等等。當地的手藝人變為企業主-承包人所雇用的外出零工,而這些企業主-承包人逐漸擠進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并且變成真正的資本家。資本主義經濟的跳躍式的發展,長久蕭條的年代被‘建筑熱’(正如現在1898年所經歷的)的時期所代替,大大地推動了建筑業中資本主義關系的擴大與加深。”
列寧在這里描述的19世紀后期俄國建筑行業的轉變具有普遍性。在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地方都必然出現這種變化。18世紀后期這樣的轉變首先出現在英國。過去,“建筑師”本人往往是這一行業的匠師。有人蓋房子,“建筑師”做設計,然后雇請工匠施工,工匠有權為自己定工錢。工業革命之后,建筑中科學技術問題日益增多,要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才能勝任,首先就出現了民用工程師,即土木工程師(civil engineer)。這種專門的工程人員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但屬于軍事組織,從事軍事工程,現在民間任務多了,所以稱“民用”工程師。
資本主義發達以后,蓋房子更要注意經濟,要精打細算,引出了專業的建筑估價人員(quantity-surveyor)。在投標制度流行以后,建筑同行之間競爭激烈。嚴密組織、加強管理、協調工種、掌握進度等變得十分必要,這樣,在19世紀初的英國建筑行業中,出現了總承包人(general contractor),這種人漸漸成了建筑施工任務的負責人和指揮者。建筑工匠起先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這種人是業主和工匠之間不必要的第三者。英國的建筑工匠當時曾頻頻舉行罷工,發生騷亂。然而資本主義需要競爭性的建筑投發標制度。事情不可逆轉,昔日的建筑工匠——“工匠建筑師”終于成了工資勞動者——建筑工人。1865年英國出現承包商的聯合會(General Builder's Association),這個組織于1878年改名為全國營造業雇主聯合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Building Trades Employers)。

圖2-3 19世紀英國大規模建造的住宅
在房屋建筑業資本主義化以前,一幢房屋是按照訂貨人即房屋主人的特定要求,并用業主的資金進行建造的。大型建筑物則由地方政府,有實力的社會集團如宗教團體、行業團體或是國家出資建造。這兩種方式現今仍有。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以后,出現了商品化的建筑經營方式,即稱作房地產商的建筑業資本家集中較多的資本,買下地皮,預先建造出大批的住宅或大規模的辦公樓,作為商品在房屋市場上出售,也可能是向需要房屋或辦公場所的人出租。在早期,這種建筑活動被認為是投機活動,專供出售和出租的房屋被稱為“投機建筑”。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中曾記述了1857年倫敦一位大建筑業資本家凱甫斯的證詞,給我們留下一份具體生動的材料:
“資本主義生產怎樣使倫敦的房屋建筑業發生變革,可以用1857年一個建筑業主在銀行法委員會所提出的證詞來說明。他說,在他青年時代,房屋大都是定造的,建筑費用在建筑的某些階段完工時分期付給建筑業主。為投機而建筑的現象很少發生;建筑業主這樣做,主要只是為了使他們的工人經常有活干,而不至于散伙。近四十年來,這一切都改變了。現在,定造房屋的現象是極少有的。需要新房屋的人,可以在為投機而建成或正在建筑的房屋中,挑選一棟。建筑業主不再是為顧客,而是為市場從事建筑;和任何其他產業家完全一樣,他必須在市場上有完成的商品。以前,一個建筑業主為了投機,也許同時建筑三四棟房屋;現在,他卻必須購買大塊地皮,在上面建筑一二百棟房屋,因此他經營的企業,竟超出他本人的財產二十倍到五十倍。這筆基金用抵押的辦法借來;錢會按照每棟房屋建筑的進度,付給建筑業主……現在,任何一個建筑業主不從事投機建筑,而且不大規模地從事這種建筑,就得不到發展……幾乎整個貝爾格雷維埃和泰伯尼厄以及倫敦郊區成千上萬的別墅,都是用估計有人需要房屋這種投機辦法建筑起來的。(《銀行法特別委員會的報告》第1部分摘要,1857年證詞第5413—5418、5435—5436號)”
事實上,在建筑和地產的投機浪潮中,連英國王室也參加進去了。1818年倫敦中心區開始改建。當時的英國攝政王也成了一個大開發商(自然是以一種冠冕堂皇的方式進行的)。王室借開辟一條從卡爾頓宮通向北郊的大馬路的機會,指定供職于宮廷的建筑師納什(John Nash,1752—1835)為大道兩旁設計許多高級公寓樓、華麗的別墅和商業建筑。形成后來著名的攝政街、皮卡迪利廣場、弧形街等。從建筑和城市設計的角度看,這是成功的例子;而從王室的經濟效益看,也非常成功,王室借著這條黃金地段的建造,大大擴充了自己的不動產資財。
隨著建筑業的興盛,建筑工人隊伍膨脹。19世紀30年代,英國建筑業有40萬工人,是農業工人以外最大的勞動部門。建筑工匠在過去有明確的等級,在英國分為行會工匠(society craftsmen)、下級工匠(cheap craftsmen)、學徒(apprentices)和壯工(labourers)。新制度下這些差別被抹殺,過去受尊敬的手藝、經驗不再值錢,建筑工人落入社會底層,怨氣很大,他們組成富有斗爭精神的工會,同承包商斗爭。資產階級政權則對建筑工人實行種種苛刻的限制與束縛。19世紀中期德國科倫市有一種從事城市建筑工作的工人“必須簽字”的“工人手冊”,該手冊中有這樣一些規定:
第一條 每一個工人都必須無條件服從所有身兼警官的市監工的指示和命令。凡不服管教或拒不從命者,應立即開除。
第五條 凡遲到工地十分鐘以上者,于半日內不予分配任何工作;遲到三次即可開除。
第七條 工人被解雇,應載入工人手冊。如工人系被開除,得視情況禁止其再在原建筑工地或一切城市建筑工地就業。
第八條 開除工人及開除的原因,每次都應報知警察當局。
第十條 工作時間定為早六時半至十二時,午后一時至傍晚天黑。
手冊的后面注明的發布者是“具有絕對支配權的建筑工程總監工”。
以上文件轉引自馬克思寫于1849年1月4日的文章《資產階級的文件》。在規定工人每天要勞動到“傍晚天黑”的字句后面,馬克思加了批語:“真是妙筆!”從文件規定來看,德國建筑工人當時處境艱辛。
19世紀,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地方,建筑行業都無例外地繁榮起來。但建筑營造即施工過程的機械化水平卻一直不高,比起制造業來說更是如此。房屋建造業雖然十分需要,但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外圍,與采礦、碼頭裝卸、制磚、修鐵路等同屬一類,是勞動密集型而非資本密集型行業,營造商(承包商)愿意多用勞動力,而盡量減少固定資本投資。制造業因提高生產率而裁減下來的工人,往往轉入建筑營造業,因而它成了調節勞動力的“蓄水池”。建筑工人的勞動條件差,勞動時間長,而工資很低,一旦出現全面的經濟蕭條,建筑業又首當其沖。
自19世紀以來,各國的建筑業都程度不同地發展起來,在許多國家已成為一個強大的產業部門。到20世紀中期,美國建筑業同鋼鐵、汽車等生產部門并列為美國的支柱產業。1971年美國有建筑企業37萬多個(包括道路、軍事設施等項在內),從業人員為341萬人,是當時美國工人人數最多的工業部門,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2 現代專業建筑師的出現
我們時常廣泛地把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物的設計者都稱為“建筑師”,但是,今天意義上的建筑師出現得相當晚,大致是在19世紀前中期,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職業建筑師。
建筑師的前身,無論在西方國家還是在中國,都是建筑工匠中的技藝超群者,他能主持建造房屋過程中的各種工作和事務,能事先籌劃將要建造的房屋的形制模樣,但他本人仍是工匠隊伍中的一員。后來,隨著建造復雜高級的建筑物的需要,主要從事建筑設計的人員產生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建筑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漸漸提高,不過在許多方面仍然同房屋的建造過程保持密切的聯系,本人仍然掌握一定的建造技藝。17世紀后期,法國君王設立多種學院,從上層階級的子弟中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專業人才,其中就包括專為宮廷服務的建筑師。從此出現了與體力勞動脫鉤的學院派建筑師,他們是專業知識分子,在社會階梯上屬于紳士階層。從工匠中涌現出的建筑設計者稱為工匠建筑師(craftsman architect),學院培養出來的則稱為專業建筑師或紳士建筑師(gentleman architect)。
工匠建筑師的技能來自勞動實踐,來自師徒承傳和耳濡目染。由于缺少知識和理論的引導,又缺少外界的信息,工匠建筑師掌管下的建筑業發展緩慢,有不少局限性。但是它與材料、技術、施工工藝以及生活需要之間形成有機的聯系,發展演變過程自然漸進,具有連續性。這樣的建筑帶有民間工藝美術那樣的純真質樸的品格。工匠建筑師承擔一般的次要的建筑任務,數量很大,實際上占一國、一地區房屋建筑總量中的主要部分。工匠建筑師是為普通人服務的。現在人們所稱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實是他們的業績。
專業建筑師受過教育,有文化知識,眼界寬廣,20世紀以前的專業建筑師對歷史上的建筑形式有專門的學習,熟悉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樣式,擅長繪圖打樣,有的人還到過各地參觀有名的建筑物和古代遺跡。他們的任務是設計宮殿,府邸,政府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博物館、圖書館,以及花園中的亭榭樓臺,廣場上的噴泉、水池、鋪地、小品等。專業建筑師是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服務的,不只是為他們的物質需要提供有實用價值的房舍,而且,往往還是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建筑物的內外形象、藝術樣式表達當時社會的、特別是統治階級的愿望、意志、理想和情趣。專業建筑師通過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活動,與其他門類的藝術家(包括作家、畫家、雕塑家和音樂家等)一道鑄造出種種文化符號——藝術語言。在西方世界,這個文化符號——藝術語言的體系可上溯至古希臘羅馬,經過千百年的加工錘煉已經十分精致,在西方各國(如英、法、德、俄)的上層社會里都得到理解,成為各國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這種情形,在19世紀末葉以前的西方建筑中表現得非常清楚。在西方各國官方的或重要的建筑中存在著國際性的建筑語言,而各國民間的或普通的建筑中則各自另用一種語言。當然兩者之間也有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情況。
在西歐各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專業建筑師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君主和貴族們。進入19世紀,建筑師的服務對象漸漸轉變為資產階級及其國家。1850年,英國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左右,其中資產階級即所謂的中產階級約150萬人。這一部分人口占有大量的財富,掌握政治權力,他們取代昔日的君主、貴族和地主,成為主要的房產主和建筑訂貨人。這個時候,建筑師同其他藝術家們一樣,擺脫了對宮廷、貴族、教會的依附關系,成為“自由職業者”。他們現在可以自由地為出得起錢的人服務,主要是為掌握財富的階層服務。
19世紀出現的專業建筑師工作的另一變化是他們的工作范圍縮小了。建筑承包商把施工的任務全部包走了,結構工程師、設備工程師等分擔了各項專門的技術設計任務。19世紀的建筑師同工程實踐、經濟問題漸漸脫節,他要負責解決建筑的功能實用問題,要協調各種矛盾,但許多時候,要求建筑師解決的最首要的問題常常是建筑的形式和風格。對于有重大影響的政府建筑和有紀念性和象征性的公共建筑如議會場所、大劇院、大博物館等,它們的建筑形象備受關注。19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社會主導的建筑美學觀念認為歷史上的建筑樣式已經盡善盡美,后人難以出其右,而且已有的東西豐富多彩,所以建筑師的重要任務是盡量繼承建筑遺產,了解各種風格的文化含義,會比較、能鑒別、善借用。19世紀建筑學院培養的正是以這種能力見長的專業建筑師。

圖2-4 建筑師與他的業主(1875年波士頓書刊插圖)
1834年英國成立“英國建筑師協會”,后來改名為“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RIBA)。
以上西歐的情況,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情形也差不多。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即使在費城、紐約、波士頓這樣的先進城市中,大量房屋也是由營造商(營造廠)(builder)一手承建的。專業建筑師還是個新事物,人數寥寥。營造廠制度下,工匠師徒相傳,簡單的房屋不用繪圖,遇到復雜的任務時,則找打樣師即繪圖員(draftsman)畫幾張圖。有一位美國建筑師(James Gallier)在1864年出版的自傳中曾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況:
我于1832年4月14日到紐約,我原想在大城市中容易按我的專業找到工作,但是我發現大多數人都弄不懂什么是專業建筑師(professional architect)。營造商們——他們本人是木匠或泥瓦匠——全把自己稱為建筑師(architects)。在那個時候,有的業主要看建筑設計圖,營造商就雇個可憐的繪圖員畫幾張圖,付給他一點點錢。當時的紐約大約只有半打繪圖員。這樣搞出的圖紙其實沒多大用處。要蓋房子的人一般是先看中一個合乎自己需要的蓋成的房屋,然后與營造商討價還價,讓他們給自己照樣建造一幢,也許按業主指出的做若干改動。但是這種做法不久就改變了。改成業主先去雇個建筑師,然后才去找營造商。按照這個新辦法,公私建筑的風格很快有了改進。
嚴格地說,當時紐約只有一個建筑師設計事務所,是由陶恩和戴維斯合伙經營的(Town and Davis)。陶恩原是木匠,不是繪圖員,他獲得過一項木構橋梁的專利,賺了一些錢,他去過倫敦一兩次,買回來一大堆各種文字出版的建筑藝術書籍,在設計事務所中布置了一個頗為可觀的圖書室。……戴維斯不是機械師,倒真是一個好的繪圖員,具有很高的藝術家的修養。
這位傳記作者本人是在英國受建筑教育后回到美國的,所以剛到紐約時有點失望。文中提到的陶恩于1826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在當時屬鳳毛麟角。由營造商一手承包建筑任務和由專業建筑師先做設計這兩種做法曾經并存過一段時期。起先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和高貴的邸宅落入專業建筑師之手,后來,專業建筑師的制度漸漸盛行起來。在營造商承辦一切的制度下,由于一切都有固定的規格,能夠保證一定的建筑施工質量,然而建筑形式大同小異,缺少創新性。紐約和美國其他一些城市次要的街道邊上至今還留有這些營造商—建筑師建造的大批房屋。

圖2-5 紐約建筑師提供的圖紙,1882年
隨著專業建筑師的興起,1836年成立了美國建筑師協會(The American Institution of Architects),三個發起人是W.Strickland,Thomas U.Walter和Alexander J.Davis,這個協會存在的時間不長。1856年又成立了美國建筑師學會(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其隊伍逐漸壯大。
專業建筑師組織的成立保障了建筑師的權益,促進了他們的業務和學術水平的提高。建筑師為業主做建筑設計,并且漸漸代表業主進行工程監督。原來作為營造商的雇員時,收入低下,后來漸漸確立了專業建筑師收費制度。有一個材料記錄了1850年美國專業建筑師的典型收費標準:

圖紙單項收費(中等規模房屋,貨幣單位為美元):

專業建筑師任務的增多導致大事務所的出現。在19世紀中期美國尚無現代意義上的建筑學院或建筑系,當時要進入這個職業領域的人一般都得在建筑師事務所或營造廠中邊工作邊學習。陶恩和戴維斯建筑師事務所曾招收學習繪圖員,學員要交納學費。學成的繪圖員才可能領工資工作。另外也有專門學習建筑制圖的學校。
專業建筑師的出現是社會分工更細的結果,它是一種進步現象,從此建筑學和建筑創作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同時它也意味著工匠建筑師地盤的縮小。此后,隨著正規高等建筑教育的形成,單從工程實踐中脫穎而出的建筑人才越來越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