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方近現代建筑史,是一個頗為復雜的話題,在一段時期內,在我們的建筑歷史學界,也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因為,在20世紀中葉一個特殊的歷史時間段內,世界被簡單地劃分為東方與西方兩個陣營。我們與外部世界也處在一個相對比較隔絕的狀態。獲得外部世界建筑發展的即時資料不僅十分困難,而且,在那樣一種非紅即白的歷史語境下,一切來自西方的東西,似乎都可以被打上某種腐朽、沒落,甚至反動的標簽。當時的大學建筑系,對西方建筑史,特別是西方近現代建筑史的研究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變成了一個舉步維艱的禁區,任何一位研究者或關注者,稍不留意就會有踩雷觸爆的危險。

但是,對學術發展的關注與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動力。讀書人的堅韌不拔與鍥而不舍,更是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歷史基因。即使是在那樣一種充滿疑惑與猜忌的歷史氛圍中,在20世紀中葉中國的那一代建筑史學學者群中,還是有一些埋頭于圖書館和外文資料堆中的學者,心無旁騖地悉心閱讀、搜集、整理與分析那些看起來與當時主流話語了無關系的外部世界建筑發展的最新動態。這其實就是對西方現代建筑史的一個自覺與自主的研究性過程。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是透過獨立思考和對當時能夠搜集到的有限但散亂駁雜的西方現代建筑資料的審慎觀察與分析,并以一種科學的思維邏輯,獨立得出的研究成果。不像今日大學課堂上的西方現代建筑史,多是西方同行學者既有研究的重述與闡發,鮮見多少自我思考的痕跡。

我的老師吳煥加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獨立思考、持之以恒、默默耕耘的建筑史學者。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一直在關注西方現代建筑的發展,閱讀并整理了大量一手外文現代建筑資料,是當時國內建筑史學領域,能夠諳熟西方現代建筑史,且有自己獨立學術見解的,不多的幾位學者之一。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吳先生和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另外兩位先生合作主講的研究生課程“西方現代建筑引論”,甫一開講,就在學生們中間引起了轟動。課堂過道上也常常擠滿了人,門外走廊上的旁聽者更是人頭攢動。先生幽默的演講本已十分吸引人,而他不時在黑板上信手勾勒出來的那些在課堂上講到的20世紀西方著名建筑作品的平、立面與外觀透視輪廓,其線條之簡練、形式之準確,也常常令學生們贊嘆不已。

先生《西方近現代建筑史》的出版,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為自己老師的學術大著作序,卻是一件令人十分忐忑之事。雖然這些年也讀了一些國內外專家撰寫的西方現代建筑史著述,但為了更深入了解這部分知識的結構與特點,認真閱讀先生的這部專著,從中仍然能夠感覺得到那種頗具辯證唯物思維特征的中國學者的獨特視角與嫻熟洗練的概括能力與簡約文風。

先生的文筆,本就簡潔、幽默,富于閱讀感,一部龐雜繁復、頭緒紛亂的西方近現代建筑史,在其前言中,先生只用了32個字加以提煉:“波瀾壯闊,突飛猛進;曲折演變,奇峰迭現;千姿百態,多元共生;百家爭鳴,綜合流行。”短短數言,卻恰如其分。而他歸納總結出來的20世紀西方建筑發展之“世紀之交,變革年代,時代大潮,質疑、探索、嬗變”四個階段,不僅與西方近現代建筑史主流的發展線索恰相吻合,而且還顯得線索明晰、內容扼要。通過進一步閱讀,可以感覺得到,先生的著作中,既有改革開放之前數十年觀察、閱讀與思考的深厚積累,也有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一步實地考察、訪問交流的全新成果及先生那與時俱進、特立獨行的學術辨析。

回憶起來,先生在最初開講“西方現代建筑引論”課程的時候,重點講的其實就是這四個部分中的前三個部分。那是先生對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建筑持續進行追蹤觀察的理論性成果。第四個部分,則是對20世紀最后20年西方建筑發展的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的新探索。“質疑、探索、嬗變”,可以說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建筑發展的一個十分中肯的判斷。

西方世界對于20世紀建筑的歷史敘述,幾乎是與西方近現代建筑的發展歷史同步展開的。例如,立足于德國藝術史系列的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考夫曼(Emil Kaufmann)和杰迪昂(Sigfried Giedion),從現代建筑譜系的范疇,對現代建筑的正統性加以了論述。意大利建筑理論家澤維(BrunoZevi)則從建筑語言學的角度,對建筑的現代性加以了分析。同是意大利人的貝內沃洛(LeonardoBenevolo)從歷史建構的角度,對西方現代建筑加以了闡述。美國建筑史家希區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則從其自認為的客觀性角度,將建筑歷史納入到了各種風格的大排序中,并在其作為新風格的現代建筑中,嵌入了民族的特征,同時與建筑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Johnson)一道,提出了“國際式風格”的概念。

正如一位希臘建筑史學者,在討論20世紀現代建筑的歷史編纂時所指出的:“所有這些歷史文本的一般性基礎,是由現代建筑運動中的建筑事件所組成的,因為——以這樣或那樣一種方式——它們都恰好是在討論相同的客觀對象。然而,通過譜系整理、解釋和描述,它們給予這些對象以廣泛的不同,基于在社會、歷史和建筑方面的不同信仰而作出了不同的話語解釋。因此,我們必須既要了解同時存在的許多種敘述,每一種敘述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談及那些相同的事件,同時也要接受一個事實,即存在有不止一個現代建筑運動,每一種都擁有一個與其他現代建筑運動多少有些不同的立場。”

吳先生的這部《西方近現代建筑史》,同樣也體現了他特立獨行的學術積淀與立論立場。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的:“我以辯證唯物論為自己工作的向導,又承認現代解釋學的許多理論。我所寫出的東西無非是自己的解釋,因此,本書的內容和觀點都具有相對性、歷史性和開放性。”

盡管吳先生閱讀了大量西方現代建筑史論著作,對那些西方現代建筑史學家們的觀點諳熟在心,但他并沒有步這些西方史學家理論闡釋的后塵去表述、去解釋。從書中可以看出,吳先生更多地是運用了自己數十年的閱讀與思考中漸漸積累起來的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以自己獨立的視角來觀察與剖析萬花筒般紛紜復雜的西方近現代建筑史這一課題。例如,他十分明確地指出:“20世紀的建筑所以出現此等情景,其先決條件是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社會關系的大變動。從建筑創作的角度來說,則是由于幾千年相沿的傳統引導的建筑發展模式被打破,轉上自覺創新的軌道的緣故。”這一論斷,是很具辯證唯物論話語語境基礎與價值判斷基礎的。其中既沒有人云亦云,亦沒有隨波逐流,正是作者獨立于當下流行的某些去中心化、去邏輯化、去歷史化的學術思潮之外,堅持自主觀察與自我思考的理論見解。

重要的是,吳先生的這些表述本身,就具有辯證唯物論的思維邏輯,既申明了自己研究與著述的原創性,又為讀者與后輩學者的進一步學習與研究,提供了一個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思考空間。因此,閱讀這樣一部《西方近現代建筑史》書,不僅可以透過一位中國建筑史學家的視角,對西方近現代建筑的發展做一個綜覽性的了解,也可以從中學習到老一輩中國學者的學術立場與思維邏輯。這對于許多深陷于當下紛繁復雜的信息與知識萬花筒中的年輕學者和莘莘學子們,都將是大有裨益的。

王貴祥

2020年8月5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勃利县| 保康县| 昂仁县| 双城市| 宁晋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宁国市| 灵寿县| 称多县| 筠连县| 蚌埠市| 弥勒县| 古交市| 沙洋县| 汉阴县| 大田县| 镇沅| 杭锦后旗| 榕江县| 象山县| 岑巩县| 临泽县| 江源县| 辉县市| 白银市| 武强县| 宁夏| 水城县| 焉耆| 长子县| 滁州市| 济宁市| 恩施市| 昭觉县| 理塘县| 聊城市| 连平县| 竹山县| 正阳县| 皋兰县| 纳雍县|